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高肺血流量大鼠肺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23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7)、分流组(n=8)和分流 依那普利组(n=8).对分流组和分流 依那普利组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并以依那普利进行干预.11周后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体质量(RV/BW)和右心室/(左心室 室间隔)比值[RV/(LV S)],观测肺血管显微结构的变化,计算血管壁肌层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WT%)及血管壁肌层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肺组织中AngⅡ的含量,并以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浆NO含量.结果 (1)分流组大鼠mPAP、RV/BW及RV/(LV S)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光镜下分流组大鼠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增强,肺中、小型肌型动脉WT%和WA%明显升高;肺组织AngⅡ含量明显增加,血浆NO含量较对照组下降.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分流 依那普利组大鼠mPAP、RV/BW、RV/(LV S)比值明显低于分流组,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改善,中、小型肺肌型动脉WT%和WA%明显降低,肺组织AngⅡ含量有下降趋势,血浆NO含量较分流组明显增加.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CEI能减缓高肺血流量所致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重塑,AngⅡ、NO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钙敏感受体(CaSR)与内源性一氧化氮在致大鼠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机制.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即肺动脉高压组(PAH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左肺切除手术.饲养30 d后,用右心导管法分别测定两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检测右心室/体重(right ventricle/body weight,RV/ BW)和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ight ventricle/left ventricle plus septum,RV/LV+S)比值,并以光学显微镜观测肺血管结构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应用RT PCR方法检测两组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CaSR mRNA的表达.结果 PAH大鼠肺动脉平均压(PAMP)、RV/BW及RV/(LV+S)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光镜下肺小动脉内皮细胞明显增生,中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同时检测出PAH肺动脉内皮细胞的表达,亦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 <0.05);PAH组大鼠血浆中NO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高肺血流时肺动脉内皮细胞CaSR mRNA表达的改变可能通过改变NO的产生和损伤线粒体等途径参与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阐明其在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7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和手术+硫氢化钠(NaHS)组,每组9只。行左肺切除术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饲养35 d后,分别测定3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检测右心室/体质量(RV/BW) 和右心室/(左心室+ 室间隔)[RV/(LV + S)] 比值。检测各组大鼠血浆H2S水平和肺动脉组织中硫化氢还原酶(CSE)活性;测定线粒体总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透视电镜观察肺动脉平滑肌线粒
体超微结构。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大鼠血浆H2S水平和肺动脉组织中CSE活性降低(P< 0.01);肺动脉组织线粒体膜肿胀,线粒体活力下降(P<0.01);线粒体中ATP 酶、SOD、GSH-Px 活性明显降低,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 。与手术组比较,手术+NaHS组大鼠血浆H2S 水平和肺动脉组织中CSE 活性均升高( P< 0.01); 线粒体膜肿胀度减轻,活力有所恢复; 肺动脉组织中 ATP 酶、GSH-Px和SOD的活性明显升高( P< 0.01),MDA水平明显减少( P<0.01)。结论:H2S可增强线粒体ATP 酶、GSH-Px和SOD的活性,降低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起到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左全肺切除术后余肺高血流量及缺氧是否导致肺动脉高压发生,进而导致右心室重塑,以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分为2组:实验组(n=12)大鼠行左全肺切除术,对照组(n=12)大鼠行假手术.术后饲养12周后用右心导管法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检测大鼠动脉血氧分压;检测右心室肥大指数即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ight ventricle/left ventricle+septum, RV/(LV+S)]比值;光镜下观察及测量心肌细胞及小动脉形态学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mPAP及RV/(LV+S)明显高于对照组[mPAP:(31.91±1.98) mmHg vs(17.82±1.94) mmHg, RV/(LV+S):(0.249±0.024) vs (0.225±0.015), P<0.01],血氧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77.46±5.36)mmHg vs(90.39±6.02)mmHg,P<0.01],心肌细胞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25.55±1.95)μm vs (15.55±1.75)μm,P<0.01],心肌小动脉管壁厚度占外径的百分率、心肌小动脉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大鼠RV/(LV+S)与mPAP呈正直线相关(r=0.879,P<0.01),mPAP与血氧分压呈负直线相关(r=-0.862,P<0.01).结论 大鼠左全肺切除术后余肺高血流量及缺氧可使肺动脉压力升高,进而导致心肌小动脉增生、右心室肥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钙敏感受体(CaSR)在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PH)大鼠肺动脉平滑肌中的表达水平及血浆中H2S含量,阐明两者在PH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H组,对照组大鼠行单纯开胸,PH组大鼠行左肺切除手术。饲养35 d后,应用右心导管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PAMP),检测右心室/ 体质量(RV/ BW) 和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 比值,光学显微镜观察肺血管结构的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H2S含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aS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PH组大鼠PAMP、RV/ BW及RV/ (LV + S) 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光镜下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增强,肺中、小肌型动脉相对中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PH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aSR 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H组大鼠血浆中H2S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大鼠肺动平滑肌细胞CaSR 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浆H2S含量呈负相关(r=-0.931,P<0.05)。结论:高肺血流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aSR mRNA表达的改变可能通过改变内源性H2S的产生参与PH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口服亚硝酸钠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对高肺血流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肺动脉高压组(P组)、亚硝酸钠组(T1组)、单硝酸异山梨酯组(T2组).P组、T1组、T2组大鼠通过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法建立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饲养11周后连续21 d每天分别给予T1组、T2组大鼠6 mg/kg亚硝酸钠和5 mg/kg单硝酸异山梨酯灌胃干预,余2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14周后,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变化;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右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室间隔质量)[RV/(LV+S)]、右心室质量/体质量(RV/BW)及(左心室+室间隔质量)/体质量[(LV +S)/BW];硝酸根还原酶法检测血及肺组织中NO含量变化;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动脉的病理改变.结果 与S组比较,分流手术后P组大鼠mPAP、RV/(LV+S)和RV/BW升高,BW降低,血清NO含量降低(P<0.05),光镜下肺动脉管壁增厚,表明肺动脉高压模型建模成功;与P组比较,T1组和T2组mPAP、RV/(LV+S)和RV/BW均明显降低(P<0.05),T1组血清NO含量明显升高(P<0.05),T2组血清NO含量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组比较,T2组mPAP比T1组下降幅度大;T1组、T2组光镜下肺动脉病理学损伤程度明显减轻.4组大鼠MAP、(LV+S)/BW、肺匀浆NO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口服亚硝酸钠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均能降低高肺血流肺动脉高压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减轻肺血管重塑;单硝酸异山梨酯的降平均肺动脉压力作用大于亚硝酸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硫化氢供体对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结构重建及血管活性多肽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分流组、分流 硫氢化钠(NaHS)组、假手术组和假手术 NaHS组,每组8只。对分流组和分流 NaHS组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穿刺建立高肺血流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及假手术 NaHS组大鼠仅开腹后暴露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不作动静脉之间的穿刺。手术完毕,分流 NaHS组和假手术 NaHS组大鼠腹腔内注射NaHS〔56μmol/(kg·d)〕,分流组及假手术组每天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流11周后,测定肺动脉收缩压(SPAP)、计算右心室/左心室 室间隔重量之比〔RV/(LV SP)〕;光镜下计算肺小血管中肌型动脉(MA)百分比及肌型动脉的相对中膜厚度(RMT);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采用敏感硫电极法测量大鼠血浆中硫化氢(H2S)含量;应用非平衡法放免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浆中内皮素(ET-1)、心钠素(AN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肾上腺髓质素原N端肽(PAMP)的含量。结果分流11周后,大鼠血浆H2S水平比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SPAP升高48·63%(P<0·01),RV/(LV SP)升高21·95%(P<0·01)。MA及RMT比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分流组大鼠肺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弹力层不规则,平滑肌细胞呈合成表型。血浆ET-1、ANP、CGRP、PAMP比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均P<0·01)。H2S供体NaHS干预后,分流大鼠血浆H2S含量明显升高(P<0·01),SPAP降低19·82%(P<0·01),RV/(LV SP)降低7·3l%(P<0·01),MA及RMT比分流组明显降低(P<0·01),肺血管超微结构明显改善,血浆ET-1、ANP、CGRP含量明显降低(均P<0·01),血浆PAMP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硫化氢生成下降是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结构重建形成的机制之一,H2S对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活性多肽ET-1、ANP、CGRP及PAMP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1-50(ADM1-50)对大鼠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结构重建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7)、低氧组(n=6)和低氧 ADM1-50组(n=7).对于低氧 ADMi-50组大鼠,通过皮下埋放微量渗透泵持续给予ADM1-50(300ng/h).低氧饲养2周后,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检测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的比值[RV/(LV S)],观测肺血管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变化,以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以敏感硫电极法测量大鼠血浆中硫化氢(H2S)含量.结果:低氧2周后大鼠mPA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4.9±6.8)mmHg vs(14.3±2.4)mmHg,P<0.01,1 mmHg=0.133 kPa];RV/(LV S)也较对照组明显增高[(0.318±0.054)vs(0.182±0.007],P<0.01).肺动脉显微和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低氧组大鼠血浆NO和H2S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低氧 ADM1-50组大鼠mPAP明显低于低氧组大鼠[(14.9±3.0)mmHg vs(24.9±6.8)mmHg,P<0.01];RV/(LV S)也明显低于低氧组[(0.185±0.011)vs(0.318±0.054),P<0.01].ADMi-50使低氧大鼠血浆NO和H2S的含量明显升高.结论:ADM1-50可能通过促进低氧大鼠体内NO和H2S的生成,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结构重建的形成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长期氧疗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物高压大鼠肺动脉压,肺血管重构及血浆内皮素变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4组:正常对照组(NC),慢性低氧4w后伴高二氧化碳2w组(HH),HH后吸空气3w组(HC)与HH后氧疗3w组(HO)。观察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左心室+空间隔重量比(RV/LV+S),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及肺细小动脉显微结构变化。结果:(1)mPAP,RV/V S及血浆ET-1浓度:HO组比HC组明显降低(P<0.01)。(2)mPAP与血浆ET-1呈良好的相关性。(3)光镜下HH组肺细小动脉内弹力板扭曲,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管腔明显狭窄,HO组肺细小动脉内弹力板扭曲明显减轻,中膜平滑肌层变薄,管壁较均匀一致。结论:长期氧疗可明显降低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浆ET-1的浓度及肺动脉压,减轻肺血管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建的作用。方法采用间断常压低氧法建立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力(mPAP);测定右心室肥厚指数[RV/(LV S)];肺组织切片采用HE染色,经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大鼠肺小血管管壁厚度指标[管壁厚度与血管外径的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17β雌二醇浓度。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低氧组、雌激素预防组(每天低氧前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30μg/kg,共3周)、雌激素治疗组(低氧3周后每天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30μg/kg,共7d)。结果(1)低氧组大鼠的mPAP、RV/(LV S)(%)、WT%和W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中17β雌二醇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雌激素预防组、雌激素治疗组的大鼠mPAP、RV/(LV S)(%)、WT%和WA%均低于低氧组(P<005),而血清中17β雌二醇浓度高于低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17β雌二醇能有效降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肺动脉压力、阻抑右心室肥厚,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血管重建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大鼠模型血浆和肺匀浆中尾加压素(U-Ⅱ水平的变化,以探讨氧疗在HPH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低氧(14d)组,氧疗(7d)组,每组10只,测定各组体循环平均压(mSAP)、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肥大指数(RVHI)即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重量之比率[RV/(LV+S)],血浆及肺匀浆U-Ⅱ水平,光镜观察肺动脉结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氧组大鼠的mPAP、RV/(LV+S)数值,血浆及肺匀浆U-Ⅱ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光镜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多,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与低氧组相比,氧疗组大鼠的mPAP值,血浆及肺匀浆U-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RV/(LV+S)无显著差异性(P〉0.05);光镜下,管腔狭窄有所缓解。结论:U-Ⅱ参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过程,氧疗可以降低血浆及肺匀浆U-Ⅱ水平并缓解缺氧引起的肺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12.
CTGF在低氧性肺血管重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大鼠低氧性肺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间断常压低氧法建立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用右心导管法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称重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LV S)];肺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检测大鼠肺小动脉的形态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肺小动脉管壁CTGF蛋白表达,并经图像分析半定量检测其表达强度。结果:3周后,低氧组大鼠的mPAP、RV/(LV S)、反映管壁增厚的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和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两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正常对照组大鼠肺小动脉壁CTGF蛋白未表达;低氧组大鼠肺小动脉壁外膜CTGF明显表达,内膜略有表达,中膜几乎无表达。结论:常压低氧3周可成功建立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CTGF与低氧性肺血管重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野百合碱复合单肺切除所致肺血管重建中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 =2 5 ) :(M +P)组左肺切除术后1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6 0mg/kg ;对照组假手术处理。于手术前0周,手术后14 ,2 1,2 8,35d再次开胸经右心室置入导管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 ,检测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 (LV +S) ]比值。肺小动脉阻塞评分法检测肺血管内膜增厚程度。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肺肌型小动脉中膜厚度占血管外径百分比(WT % )。RT 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动脉eNOS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 +P)组mPAP、RV/ (LV +S)、WT %和肺小动脉阻塞分数明显升高(P <0 .0 1) ,肺组织eNOSmRNA表达在注射野百合碱左肺切除后14 ,2 1,2 8,35d明显降低并呈时间依赖性(P <0 .0 1)。左肺切除后5周,(M +P)组肺血管eNOS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eNOSmRNA表达水平与肺高压程度、RV/ (LV +S)、WT %改变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 <0 .0 1)。 结论 eNOS表达下调可能在野百合碱复合单肺切除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结构重建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缺氧致大鼠心肺组织中apelin的表达降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缺氧大鼠心肺组织中新发现的小分子活性肽apelin的变化,探讨其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分为对照组和缺氧组(9%~11% O2,9 h/d,6 d).导管法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平均颈动脉压(mCAP),称重法测定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重量比(RV/LV S).放免法测定血浆、右室心肌及肺组织匀浆apelin水平,RT-PCR检测右室心肌及肺组织apelin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①缺氧组大鼠mPAP较对照组高26.06%(P<0.05),RV/LV S较对照组高10.83%(P<0.01).mCAP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缺氧组大鼠右心室肌、肺组织apelin浓度(pg/mg)较对照组分别低16.33%(P<0.05)和14.10%(P<0.01),血浆apelin浓度(pg/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缺氧组大鼠心肌和肺组织apelin mRNA 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分别低22.95%和22.82%(均P<0.05). 结论缺氧大鼠右室心肌及肺组织局部apelin蛋白和基因表达的显著下降,可能是导致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外源性NO对肺高压模型大鼠肺腺泡内动脉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大鼠肺腺泡内动脉结构变化,探讨外源性NO是否对肺高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阻抑作用。方法建立大鼠MCT肺高压模型,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后采用NO吸入,检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脏右室/(左室 室间隔)[RV/(LV S)]、肺腺泡内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MT%)。结果腹腔内注射MCT第1周时RVSP已升高,第3周时形成明显肺动脉高压,伴右心室肥厚、肺小动脉中膜增厚,肺IAPA的肌性动脉百分比增加。MCT大鼠同时间断长期吸入NO,可见RVSP下降,IAPA肌化程度减轻,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减轻,右心室肥厚指标RV/(LV S)减小,但与正常组相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结论间断长期吸入NO可使肺动脉高压的产生减缓,程度减轻。其可以部分阻抑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发展,对已形成的肺动脉高压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大鼠分流叠加炎症所致肺动脉高压模型,探讨分流叠加炎症肺高压模型可行性。方法对分流组及分流叠加炎症组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分流叠加炎症组于每周第3、6天予温水擦洗尾部并常规消毒,经尾静脉缓慢注射0.6%FeCl3(0.2mL/100g体重)。术后6周和11周,分别测定肺动脉平均压(PAMP)、右心室(RV)/左心室+室间隔(LV+S)比值,观察肺血管结构的变化。结果6周和11周分流叠加三氯化铁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右心室肥厚度及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程度均比分流组重,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模型更好反映肺动脉高压发病过程分流和炎症因素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SF)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Caspase-3,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7)、低氧组(n=7)及干预组(n=7)(胃饲SF并进行低氧处理).以常压低氧复制肺动脉高压模型,右心导管插入法检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分别称量大鼠右心室(RV)和左心室加室间隔(LV+S)的质量,计算出右心室肥厚指数RV/(LV+S);图像分析法测量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和面积,计算出肺小动脉管壁厚度指标即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进行Caspase-3,bcl-2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各组Caspase-3和bcl-2积分光密度值(IOD).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低氧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明显升高(P<0.05)、肺小动脉WT%,WA%以及RV/(LV+S)明显增加(P<0.05).与低氧组比较,干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明显降低(P<0.05)、肺小动脉WT%,WA%以及RV/(LV+S)明显减少(P<0.05).②与对照组和低氧组分别比较,干预组Caspase-3IOD值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GATA6基因在肺动脉高压模型肺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左肺切除,术后第7d项背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MCT,60mg/kg),建立肺动脉高压(PH)模型,于术后第1、21和35d分别检测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RV)和左心室+室间隔(LV+S)称重,并计算RV/(LV+S)比值,测定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弹力纤维染色观察肺小血管新生内膜形成情况,应用RT-PCR技术在基因水平检测转录因子GAT A6 mRNA在PH模型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肺组织学检查显示在PH模型组肺切除术后35d,动物右肺腺泡内小血管出现了新生内膜病变,在对照组动物没有形成新生内膜。与对照组动物比较,PH模型组动物第21、35d mPAP、RV/(LV+S)、WT%均显著增加(P〈0.0001)。两组第1d mPAP、RV/(LV+S)、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PH模型组在第21d GAT A6 mRNA表达开始下调,在第35d下降趋势更明显,PH模型组第35d与第1d比较,GATA6 mRNA表达水平下降了约4倍。结论GATA6基因mRNA水平在肺动脉高压模型肺组织中表达下词,提示GATA6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可能在PH肺血管重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氧不同阶段大鼠整体水平肺血管蛋白激酶C(PKC)和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缺氧性肺血管重建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C组),缺氧1周组(H1组)、2周组(H2组)、3周组(H3组)和4周组(H4组)。测定肺动脉平均压力(mPAP)、右心室重/(左心室重+室间隔重)[RV/(LV+S)]、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占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TA)。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EMSA)检测肺动脉NF-κB/DNA结合活性。用Western blot检测肺动脉PKCα胞膜和胞质蛋白质表达。结果①H3组大鼠mPAP、RV/(LV+S)、WA/TA分别与H2组、H1组及C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与H4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②H1组、H2组、H3组和H4组NF-κB/DNA结合活性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但H1组、H2组、H3组和H4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③H3组大鼠肺动脉PKCα胞膜蛋白质表达明显增高,PKCα胞质蛋白质表达明显下降,与H2组、H1组及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与H4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缺氧可使NF-κB/DNA结合活性明显增强;缺氧3周大鼠肺动脉PKCα转位活化明显增强。提示不同缺氧阶段大鼠肺血管PKCα和NF-κB活性的变化可能与缺氧性肺血管的重建和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西地那非对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压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浩  关勤  刘志勇 《现代医学》2006,34(3):154-157
目的研究西地那非对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延缓及逆转作用,探讨其与内皮素系统的关系。方法单侧肺切除1周后叠加野百合碱60 mg.kg-1皮下注射建立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在野百合碱注射后治疗组大鼠给予西地那非1.7 mg.kg-1.d-1,3周后测量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重量与(左心室 室间隔)重量比值[RV/(LV S)]、肺小血管管壁厚度与血管外径比值,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肺小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内皮素-1A型受体(ETA-R)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内皮素-1浓度。结果治疗组大鼠mPAP、[RV/(LV S)]、肺小血管管壁厚度与血管外径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肺小血管壁平滑肌细胞ETA-R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血浆内皮素-1浓度较对照组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西地那非对单侧肺切除叠加野百合碱注射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及肺血管结构重建具有良好的延缓和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