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证论》学术价值撷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所著《血证论》对血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多有创见。主要学术观点有:1.水、气、血、火关系。重点阐述了“水即化气”、“火即化血”的观点。2.注重脾胃而发乎脾阴。无论在对气血、水火的论述中,还是在对血证的治疗中,都强调了脾胃的重要作用。在注重脾胃的基础上,唐氏还补东垣之未备,提出滋养脾阴。3.首创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4.血证治法宜忌,禁汗、禁吐、适下、宜和。  相似文献   

2.
张广丽  许华 《新中医》2007,39(10):71-72
《血证论》是清·唐容川所撰,其中提出血证用药宜忌,即:"汗吐攻和,为治杂病四大法,而失血之证,则有宜与不宜"。纵观全书,其遣方用药可归纳为四个原则:忌汗、禁吐、宜下慎下、主和。具体阐述如下。1忌汗失血之人,因肺之气阴两伤,导致卫气虚弱,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不可以常规汗法解表。一则吐血既伤阴血又伤水津,发汗必更伤肺津;二则吐血之人,气最难敛,发汗解表药乃辛散疏泄之品,用后气更难敛,往往血随气溢而吐血不止;  相似文献   

3.
中医对血液病的认识可谓久也,早在清代就有了论述血证的专著《血证论》,其作者唐容川对血证的病因、病理有较为完善的认识,他认为血证的病因不外乎外感风热;肝郁火盛,迫血妄行;心脾两虚,脾不统血;心肾双亏,瘀血内阻。他强调心肝脾是辨证论证的关键。提出了止血、清瘀、宁血、补血为治疗血证之大纲,提出了人体正气的强弱,是衡量血证预后的先决条件。他主张使用下法,认为血证气盛火旺者十有八九,用下法可使火热得以下行,血汗同源,吐伤津液。所以汗法、吐法是治疗血证的禁忌证。书中记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为中医治疗血证奠定了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唐宗海运用小柴胡汤经验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宗海在血证的治疗中,十分推祟和法,认为和法乃血证治疗之活法。和法之代表方,首推小柴胡汤,故唐氏在《血证论》中多处用到小柴胡汤,概括其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和解退热,用于血家感冒之疾,因有阴血损伤,不可发汗退热,惟用和解之法,可扶正祛邪;2.和血逐瘀,用于血瘀之证,盖逐瘀生新,当以调气为先,故小柴胡汤和血遥瘀,为正治之法;3.用于咳血、咳嗽之证,咳乃气逆所致,气病及血即咳血,小柴胡汤气血两兼治之,最为全和之法;4.和肝降逆,用于肝气失和,冲逆动血之证,小柴胡汤和肝降逆平冲,为宁血止血之良方;5.和脾止泻,用于肝脾肺失和而致腹胀泄泻诸证,小柴胡汤调肝肃肺、滋脾和胃,以达和脾止泻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论《血证论》中和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法为八法之一,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理肠胃之分。《血证论》中以和法为第一良法,运用于所有血证治疗之中,为治血证之总则,用于表里、营卫、脏腑、气血、阴阳不和的各种血证。临证治法有补气和血、补血和气、补阴和阳、补阳和阴、润燥和血、泻火和血、降气和血、化痰和血、泻水和血、化瘀和血十法。  相似文献   

6.
汗乃津液所化,<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液随卫气而散布,循经脉营血而周流.因此,体内的阴阳偏盛或偏衰,营卫失和或五脏受损,功能失调,或外邪侵袭,蒸液外泄,是产生自汗、盗汗的主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出血是恶性血液病的危急重症,严重影响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恶性血液病出血证属于中医“血证”范畴,唐宗海著《血证论》阐述气血失和是血证的基本病机,调气和血法是血证的治疗大法,由此思考恶性血液病出血证与《血证论》中血证的联系,分析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调气和血法论治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关键,为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8.
血证总的病机是血不归经.陈士铎在《石室秘录·血治法》中提出顺气归经法,认为血证本于火,气随火逆,血随气妄行.一味地止血,反易冲突,应顺其性而归其经.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逆、气虚、气郁皆可引起血不归经,故治血当先理气,气顺血自和.顺气归经法新颖独特,临床很少提及,现结合《辨证录·血症门》及《辨证录·妇人科》中相关条文对...  相似文献   

9.
唐氏毕生对于血证深有研究,无论在理论或临床实践方面,均有独到见解。他在《血证论》中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主下宜和的用以及忌汗、禁吐的用药原则,至今仍为血证论治的重要纲领。笔者验之临床,颇受教益,今就学习应用的临床点滴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0.
<血证论>为清代唐宗海所著,该书专论内、外、妇各科血证,对气血的机制,血证的辨证,无不阐述精详,发挥尽致.书中提出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虽专为内科"吐血"而设,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后世医家治疗血证多引用此四法,并以此作为血证治疗的提纲.此理论对于眼底血证的治疗,亦有极高的指导意义.笔者结合个人认识及临床实践,将唐宗海治血四法在眼底血证的运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1.
桂枝汤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有汗之证;而麻黄汤用于外感风寒之表实无汗之证;麻黄桂枝各半汤用于在表之邪气郁阻稍重,表现为寒热一天可以发作两、三次,治疗可以小发其汗;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的表证更轻,恶寒一日发作不超过两日,其发汗之力较麻黄桂枝各半汤更弱;桂枝二越婢一汤为小寒闭表而兼有轻微的郁热烦躁,其治疗为辛温微汗,兼清郁热。太阳蓄水证和蓄血证均为太阳腑证,都有少腹的症状。太阳蓄血证病在血分,无关乎气化的问题,所以小便利,而太阳蓄水证是病在气分,气化不利导致小便不利。蓄血证有如狂或者发狂之证,蓄水证有口渴,消渴之证。那么对于一类既有蓄水又有蓄血证的病证,可以把五苓散和抵当汤联合应用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对于难以潜药用方的证型,可以考虑经方的联合应用治疗。  相似文献   

12.
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之“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为温病卫气营血证的治疗提出了根本大法,实为治疗外感温热病之圭臬。然其言简、其意奥,尤以“汗之可也”颇令人费解,初学者往往难尽这其意。本文力图详尽阐明卫分之大法,以  相似文献   

13.
芦少敏  张雅娴 《新中医》2014,46(4):241-243
<正>中医学认为,汗属阴液,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津血化生而来。关于汗液,古人论述颇为详尽。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汗者,精气也";《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清·徐定超《内经注》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津渗于孔窍,留而不行者,是为液",故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又"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脾统血","肾  相似文献   

14.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是叶天士确立的温病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可谓医人皆知。然而临证时每见暑温病很少用其汗法,吾辈皆以暑易伤气,最令表虚,虽卫分证不解,亦鲜用之。殊不知暑易挟其寒湿之邪,表证留恋时间较长,非汗法则邪实难去。  相似文献   

15.
陈晓晖 《河南中医》2019,39(12):1802-1804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均是外感病辨证施治的基础,虽其角度不同,但均揭示了外感病变化发展的规律,而在这三种辨证体系中,均贯穿着气血理论。《伤寒论》对痞证、结胸证、蓄血证的论述,体现了气血理论在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规律。从痞证到结胸证再到蓄血证,是由病在气到病在气或血,再到病在血的过程。治疗上以调气为先,再气血同治,而调气之法有散邪热、扶正气的作用。病在气当治气,病在血却不可一味治血,必气血同治。临床辨证要将气血与寒热、表里、虚实的辨证结合在一起,辨气血之病位、病性,病理产物以及相互影响关系,辨证精准,用药才可精当。  相似文献   

16.
唐容川在血证的治疗中运用麻黄主要针对两类病症,一是外寒客于卫表,邪郁而生内热,血随气逆所引起的吐血、鼻衄、咳血;二是邪实而气血凝聚所致的肺痈、疮血。其一用以解外邪使气机复常,促进内逆之壅气降,不致扰及阴分而出现血证;其二用以开通腠理而疏通血络,使玄府畅通、气随津布。强调血证中用麻黄须缓用以求稳,或联用和血之法,以清营、养阴、酸收、泻火、活血等法的综合运用为主,以达邪除营安之效,体现了"有故无殒"的思想,并启示后学对于陈规勿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17.
风药是治疗血证新的切入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研究角度,探索风药治疗血证的机制主要有:①风药治气(行气、升气、降气、益气)以治血;②风药能活血、止血、凉血、补血;③风药治藏血之肝(宁风、熄风、升发郁火、解郁)以治血;④风药能祛除致病因素;⑤其它如辛味激用从治、风燥胜湿止血、风药为血证之使等。表明风药有确切的治疗血证作用,可作为血证治疗的新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8.
从文献研究角度 ,探索风药治疗血证的机制主要有 :①风药治气(行气、升气、降气、益气)以治血 ;②风药能活血、止血、凉血、补血 ;③风药治藏血之肝(宁风、熄风、升发郁火、解郁)以治血 ;④风药能祛除致病因素 ;⑤其它如辛味激用从治、风燥胜湿止血、风药为血证之使等。表明风药有确切的治疗血证作用 ,可作为血证治疗的新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9.
宋会都 《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0):437-438
浅谈血证从气论治莒县中医院(276500)宋会都关键词血证从气论治益气统血降气潜血清气凉血行气活血1从气论治血证原理祖国医学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气在体内的运动形式,主要是升、降、出、入...  相似文献   

20.
《内经》关于汗出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英 《河北中医》2008,30(2):188-188
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的一种生理现象,《内经》对此已有深刻认识。如《素问·阴阳别论》中“阳加之于阴谓之汗”,《灵枢·决气篇》中“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明确阐明了汗出的机制。《伤寒杂病论》所创汗法亦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世历代医家提出的“阴虚盗汗”、“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