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医院随即武警四川总队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迅速组建多支医疗队,第一时间随救援部队奔赴重灾区。院本部和分院组建成立两个救援病区。作为医疗队队长,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灾区医疗救援工作的经验。医院应把医疗救援培训作为医院继续教育的组成部分;每年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战伤救护培训;储备完善的应急药品和医疗物资;突发公共卫生灾害事件,统一全院思想很重要;医疗队的食宿应全部实现自我保障;应实行军地合作,及时开展卫生防疫、重视加强心理干预,保障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军队医院航空卫勤保障能力。方法对抗灾救援航空卫勤保障工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对抗灾救援航空卫勤保障工作的特点和阶段要点进行了归纳与思考。结论建立航卫保障一体化,完善应急卫勤预案,科学施训是多样化突发自然灾害航空卫勤保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各类事故灾害、自然灾害等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发灾害事件频发,我军作为国家主要武装力量,在处置灾害事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灾害事件的救援卫勤保障是新时期我军卫勤工作的重点之一。笔者就新形势下我军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力量建设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军队以最快的速度大规模、远距离投入救灾行动中。此次行动既是抗震救灾的紧迫需要,也是对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的一次实践检验,对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特点及规律,积极探索应急条件下卫勤保障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新时期军队医院卫勤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方法 结合新时期军队卫勤保障建设特点要求及军队医院卫勤保障人员专业化、信息化、职业化特点,探索新时期军队医院卫勤保障人才培养路径.结果 通过完善学科体系+强化专业技能+加强人员再教育+强调人员“胜任力”+提升人员综合管理素质的培养路径,多层次、多途径锻炼军队医院卫勤人员.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反思汶川地震医学救援中四川省应急救援的经验和启示,分析并探讨区域性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各类统计数据、信息、专报资料和相关评估报告,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汶川地震灾区医疗卫生机构受到重创;②迅速紧急响应,各级、各类医疗救援队伍集结灾区;③震后72 h内为救治最高峰;④各级医院救治91 177例伤病员,跨省大规模伤员转移救治,强化危重伤病员集中收治策略。结论建立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基地和应急医学救援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完善信息指挥调度平台;科学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应急医疗队伍和响应机制;参与其他区域灾难医学专业紧急医学救援。 相似文献
8.
9.
军队医院是我军卫勤保障的主体力量,担负着维护和增进平战时军队成员身心健康,直接影响我军战斗力保障力的生成提高和有效发挥。为应对现代战争、新武器装备和多样化军事任务带来的新挑战。为向打胜仗聚焦用力,军队医院建设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向创建研究型医院转型,研究解决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新型作战力量、特殊环境的卫勤保障,积极探索新的保障模式和方法,按照"打仗型"医院后勤建设要求探索更强有力的卫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军队医院与灾害救援--以地震灾害救援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震灾害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本文分析了地震灾害及其救援工作的特点,探讨军队医院参与地震灾害的必要性、目前各国军队参与救灾的体制、我国军队医院参与救灾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时医疗救护的展开实践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时医疗救护的展开效果,提高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方法野战医疗所的10、15、50和120人的编组构成与展开流程的实践回顾。结果本组2314例伤病员中,存活2213例(96%),死亡101例(4%);伤后1h以内死亡23例(23%),24h以内死亡59例(58%);死于创伤合并症者99例(98%),中暑死亡者2例(2%)。结论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在非战争行动时医疗救护的实践,提高了突发事件救护的快速反应能力、整体配合能力和救护水平,丰富了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的救护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住院地震伤病员的特点和疾病谱。方法收集整理三所医院收治汶川地震伤病员的诊疗信息。对比三所医院收治伤病员入院时间、基本情况和诊疗信息的差异。结果全部住院伤病员男性730人(56.5%),女性562人(43.5%)。三所医院住院患者性别、年龄组、民族、婚姻状况、手术与否和治疗结果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震区一线医院住院天数的中位数低于西京和唐都医院(P<0.001)。按照出院第一诊断,损伤或中毒住院伤病员占81.5%。结论地震等灾害后应尽早(灾后3-5天)开展伤病员转运。地震第一阶段医疗救援完成后,医疗救援重点应转向内科和慢性疾病,应提前做好应医疗准备。地震医疗救援应按照伤病员疾病谱,配置医护人员、器材、药品等,避免浪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1,604例汶川地震住院伤员的救治情况,为建立自然灾害医疗救援应急体系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收集并分析5·12以来5个月(震后153天)已出院且诊断明确的地震伤员情况。统计分析采用、M进行描述,Х^2检验等方法。结果纳入研究的地震伤员中男性818例(51.00%),女性784例(48.88%)。男性平均年龄(42.00±21.03)岁,女性平均年龄(44.60±22.66)岁。入院时间集中在震后2周内(81.17%)。地震伤员主要来自都江堰市、阿坝州和德阳市。经Х^2检验,不同性别地震伤员手术(Х^2=0.484,P=0.487)和转归(Х^2=0.877,P=0.928)的构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疗机构在面对类似自然灾害时应尽快启动医疗应急救援预案。各医院应该尽快组织医务人员做好救援工作,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15.
根据医疗保险改革的要求,利用"军卫一号"信息系统,结合医院费用管理实际,改造医院业务流程,进行医疗保险对接系统升级,实施军队医院院前医保费用处理方案。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案能规范院前医疗保险费用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与当地医保中心的信息对接,适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某军队医院军地人均住院费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翠娥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5):413-416
目的通过对军地人员人均住院费用多层次对比分析,寻求军地人员住院费用内在规律,促进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方法对2002/2008年军地住院人员的住院费用信息,应用Excel和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军队保障的总体人员与地方人员在人均住院总费、人均住院药品费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均住院检查检验费、日均住院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军队保障内军人与地方人员在人均住院总费、人均住院药品费、日均住院费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均住院检查检验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军队保障内非军人(职工和家属)与地方人员在人均住院总费、人均住院药品费、日均住院费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均住院检查检验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军队保障内军人与非军人在人均住院总费、人均住院药品费、人均住院检查检验费、日均住院费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军队人员人均住院费用增加明显,军地"同病同治"原则得到落实。②军队人员分类保障模式运行良好,重点保障目的基本实现。③军队人员就医和费用管理机制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汶川地震灾区亚急期疾病发生的变化规律,为准确配置救灾医疗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汶川地震灾区的中德红十字会野战医院2008年5月25日至6月13日就诊病人的病史资料,分析灾后疾病谱的构成及其变化。结果 从2008年5月25日起,共收集6 708例病人就诊资料。病种以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外伤为主,有相当部分的慢性病患者。外伤在后期有所减少。结论 汶川地震后第3周起灾区地震相关性外伤疾病减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支持对赴川救灾医护人员替代性创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对赴川救灾医护人员替代性创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对160名赴川救灾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不同性别的医护人员在主观支持(t=2.685,P<0.01)、社会支持总分(t=2.602,P<0.01)、替代性创伤总分(t=-2.380,P<0.01)、情绪反应(t=-2.660,P<0.01)和行为反应(t=-2.310,P<0.01)因子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赴受灾程度不同地区的医护人员在客观支持(F=4.179,P<0.01)和生活信念(F=6.349,P<0.001)因子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年龄阶段的医护人员在认知反应因子(F=8.809,P<0.001)和主观支持(F=4.659,P<0.01)及社会支持总分(F=4.629,P<0.01)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与替代性创伤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319,P<0.05);(5) 回归分析中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对替代性创伤有预测作用.结论 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和替代性创伤存在性别及年龄的差异,且受地区灾情程度的影响;医护人员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所受的替代性创伤越小. 相似文献
19.
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军队病员医疗消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前后的军队病员医疗消耗的变化,探索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军队病员医疗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统计资料汇总分析方法,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前后的医疗消耗数据进行了汇总、比较和分析.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①门(急)诊医疗总费用下降幅度16.11%,其中现役军人门急诊治疗总费用增长10.94%,职工和家属则分别下降30.53%、47.86%.②住院医疗总费用增加8.11%,其中现役军人住院医疗消耗总费用增长16.87%,职工和家属则分别下降42.67%、39.04%.结论 结果表明,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分类保障模式初步形成,军队伤病员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合理医疗消费的机制基本建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