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工作,积极倡导"治未病"。本文着重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介绍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和主要方法。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思想观点,对于健身养生和疾病预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相似文献   

4.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1]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 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治未病"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治未病"学术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谨对《金匮要略》“治未病”学术思想、精神实质以及如何治未病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预防、干预病毒性心肌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丽华  鲁文涛 《河南中医》2009,29(2):207-208
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不仅能防止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提高治愈的成功率,而且能提高患者自身的预防意识,主动做好摄生调护,配合治疗,从而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痛风进行积极的预防与治疗,必须引起医患双方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到目前为止,痛风尚无根治的方法,且此病有复发性倾向,故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指导痛风的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对预防痛风的发生、减少痛风的复发、控制痛风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将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痛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痛风进行积极的预防与治疗,必须引起医患双方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到目前为止,痛风尚无根治的方法,且此病有复发性倾向,故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指导痛风的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对预防痛风的发生、减少痛风的复发、控制痛风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将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迄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如何治未病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小议治未病     
杜凯 《国医论坛》2006,21(4):47-48
"未病",是指没有发生疾病."治未病"的实质,是指导医生治病,最好是治病于其未病之先,也就是预防为主,具体表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  相似文献   

11.
王红 《河南中医》2010,30(5):518-519
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通过对冠心病人及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有关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建立有利的健康行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患者自我监测能力及自我保健意识,对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减少冠心病的复发,控制冠心痛患者的病情发展,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红永 《河南中医》2011,31(7):712-714
中医药在治疗肺癌方面独具特色。尤其在肺癌的预防即“治未病”方面别有特色。“治未病”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痛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用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肺癌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在肺癌术后辨证论治,积极配合中医药治疗可加速术后康复,减少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蕴藏着丰富而系统的治“未病”理论及智慧,不仅具有现代医学的内涵,更极具其特色。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先进观念,如何充分利用好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观念,对其更进一步整合研究和推广运用,是摆在中医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如果运用推广好此理论,将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盛云 《中医药学刊》2010,(6):1306-1308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丰富的防治思想、具体的防治方法亟待挖掘、整理和提高。在检索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治未病"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以来,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它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特色优势所在。现阶段国家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往预防疾病的方向转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16.
《光明中医》2012,(3):584-584
温长路教授指出:中医治未病说的基本含义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包括着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心)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减少血液透析并发症,保证透析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在执行常规透析治疗的基础上,将"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种理论体系,运用到血液透析的不同阶段。结果:通过"治未病"理论在血液透析中的运用,减少了并发症,保证了透析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治未病"理论经过两千多年的医学实践,不断得到总结和完善,仍然可以指导和运用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血液透析中,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降低血液透析各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特点是:起病隐匿,潜伏期长,恶性程度高,疾病侵袭性强,进展快,易转移,预后差。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如何做好原发性肝癌的预防,我们认为应遵循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来防治原发性肝癌,可取得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此书不仅对方剂学和临床医学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临床医学的融合与推动,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治未病"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而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部分条文,笔者认为体现了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原则,这是对《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治未病”角度探讨儿童骨质疏松的中医防治思路,对“未病先防”“饮食有节”“既病防变”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在儿童骨质疏松中运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