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房颤是否增加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率尚无定论。我们回顾分析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房颤发生率,并对其临床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方法:观察本中心2005年1月到2007年6月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3个月的患者,记录他们的年龄,透析方式,房颤发生情况及血红蛋白维持水平。结果:168例患者中,12例新发房颤,发生率为7.14%,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共90例,房颤发生率为11.45%,显著高于年龄小于55岁的患者。透析龄大于4年的房颤的发生率为11.11%,房颤患者和非房颤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非房颤患者中有25例发生心梗或脑梗,发生率为15.15%,而房颤患者中发生两例脑梗,发生率为16.67%。结论:1.透析患者的房颤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2.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增加,55岁以上的房颤发病率明显升高;3.随着透析年限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也增加,血液透析4年以上房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一种慢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患病率也增加,在年龄低于50岁人群中患病率低于2%,而7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则增加到13%。房颤主要并发症栓塞,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房颤栓塞并发症的年发生率从0.55%~20%不等,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生率增高,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可达20%,Framingham研究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栓塞危险是对照非房颤者的5.6倍,而风湿性心脏病合并的房颤则高达17.6倍。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紊乱之一,普通人群中发生率0.4%,我国约有520万人患房颤。房颤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5岁以上老人可达10%左右。  相似文献   

4.
房颤导致的脑卒中越来越多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5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房颤的发生率就会加倍,65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率达到5%.80岁患病率大约10%。房颤病人的平均年龄为75岁.Framingham,心脏研究显示,50~59岁组房颤病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为1.5%,而80-89岁组达到了23.5%。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脏疾病存活率的改善,房颤的患病率增加.因为房颤导致脑卒中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仅次于室性早搏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即使在临床上无心脏病证据的正常人也可有房颤发生。房颤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在70岁以上的老人中房颤的发生率可高达10%~15%。 房颤时心房以350~600次/分的频率快速激动,心室的跳动大约140~180次/分,心跳的节奏混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后无症状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及华法林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分析住院转复房颤期间(第1次)及转复后随访(第2次)的临床资料及经食道心脏超声(TEE)结果,观察新发血栓的情况;比较服用华法林及未服用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结果(1)第1次TEE85例患者均未发现心腔内血栓形成,第2次TEE发现新发血栓18例(21.2%),其中8例有无症状房颤发作;(2)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中60.5%(55/85)并发糖尿病;新发血栓的患者中72.2%(13/18)并发糖尿病;(3)华法林组和非华法林组之间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2.8%和31.6%,差异显著(P〈0.05)。结论(1)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其可能主要由无症状房颤所致;(2)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高;(3)华法林可降低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胡国 《药物与人》2014,(10):303-304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房颤的总患病率为0.77%,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长,80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7.5%[1]。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体循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率,但我国目前仅有2%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原因主要是应用华法林所致出血并发症而且老年患者常有肝、肾功能不全,或有痴呆,影响用药依从性。本文着重探讨房颤患者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在人群中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60岁以后可达2%~5%,平均每10年的发病率增加1倍,房颤时心房的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减少达25%或以上,因血流淤滞,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很容易在左心房或左心耳形成附壁栓子,有很高的体循环栓塞的风险。房颤的治疗原则是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预防体循环栓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89例老年心力衰竭Ⅱ~Ⅳ级患者,服用ARB患者为ARB组47例,未服用ARB患者为对照组42例,分析ARB与房颤发生的关系.结果 随访(1.8±0.5)年,ARB组房颤发生率为8.5%(4/4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2%(1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房直径、射血分数、肥胖、糖尿病、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与房颤发生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房直径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RB是降低房颤发生的较强影响因子(P<0.01).结论 ARB能显著降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在我国,房颤患者数量很大,特别是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房颤发生率更高,可达80%。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P波离散度大于40ms的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P波离散度大于40ms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氯沙坦组(21例)及非氯沙坦组(21例),药物治疗1年后,观察房颤发生情况。结果氯沙坦组2例(9.5%)患者发生房颤,非氯沙坦组9例(42.9%)患者发生房颤,两组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可减少P波离散度大于40ms的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可作为这类患者的基础用药。  相似文献   

12.
周志堂 《现代保健》2014,(15):81-8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心肌梗死后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各40例。他汀组入院前已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非他汀组入院前未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监测,观察心梗后房颤的发生率及阵发性房颤再发生率。结果:他汀组的房颤发生率10.0%明显低于非他汀组的22.5%,且阵发性房颤再发生率33.3%明显低于非他汀组的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MI后房颤的发生率,且有利于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生,有效预防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永久性房颤。  相似文献   

13.
于晗 《健康大视野》2007,15(4):30-31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197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55%,阿斯匹林组为3.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瓣膜病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定市军队干休所老年人群中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治疗现状,为提高其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驻保定市各干休所≥70岁老年人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以了解房颤的发生与诊疗情况。结果554名老人中,房颤发生率7.9%。房颤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阵发性房颤占63.6%,持续性房颤占13.6%,永久性房颤占22.7%;80~90岁者发生率明显高于70~79岁和≥90岁者(P<0.05);男女性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所有房颤患者均采用抗凝治疗,主要药物为阿斯匹林,治疗后患者均未发生血栓栓塞。结论保定市军队干休所老年人房颤发生率与国内报道接近,采用以阿斯匹林为主的抗凝疗法可有效地预防老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人非风湿性心房颤动(NRAF)的临床特点和NRAF伴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NRAF老年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颅CT或磁共振等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卒中组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非卒中组(69.39%VS52.36%,P〈0.05);卒中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非卒中组(22.45%VS10.47%,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者(24.82%VS14.14%,P〈0.05);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者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无斑块者(26.26%VS10.53%,P〈0.05);在119例轻度左房增大(内径31-40mm)患者中,二尖瓣返流(MR)者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无MR者(4.76%VS26.53%.P〈0.05)。结论老年人NRAF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持续性房颤,轻度左房增大伴MR的NR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汤泽生  岑雪降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0):1396-1397
目的观察华法林抗凝的房颤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术后不同时间拔股动脉鞘局部出血、血肿或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方法经股动脉途径行CAG的2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后4h拔鞘,B组术后6h拔鞘。结果A组发生率为8.33%(10/120),B组发生率为2.50%(3/12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的房颤患者,经股动脉CAG术后6h拔鞘局部出血、血肿或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一种慢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患病率也增加,在年龄低于50 岁人群中患病率低于2%,而7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则增加到13%.房颤主要并发症栓塞,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房颤栓塞并发症的年发生率从0.55%~20%不等,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生率增高,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可达20%,Framingham研究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栓塞危险是对照非房颤者的5.6倍,而风湿性心脏病合并的房颤则高达17.6倍.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健康人的5~6倍.年发生率约5%。  相似文献   

19.
周援胜 《中国校医》1999,13(1):41-42
心房颤动是一种最常见的心率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而增加。为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的特点与处理方法,笔者特将近两年来临床所收集的40例老年房颤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均为60岁以上住院病人,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60~91岁,平均年龄70岁;病史最短30小时,最长30年。40例全部经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诊断标准按发作不定时房颤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6个月房额为持续性房颤。心室率>100次/分为快速房颤。本组阵发性快速房颤36例,持续性快速房颤4例。1.2基本病因本组40例入院后…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房颤对治疗的反应 ,通常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三类。能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房颤为阵发性 ,经过治疗后能转为窦性心律的为持续性 ,经过治疗也不能终止的为永久性房颤。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两大方面。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以下就房颤抗凝的治疗现状做一叙述。1 抗凝的必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 ,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美国Fram ingham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6 5岁人群房颤的发生率在 4 %左右 ,到 75岁时已达 15 % [1 ] 。房颤时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