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岩骨入路手术中迷路保护的显微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经岩骨入路手术中保护迷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模拟幕上下联合经岩骨入路的手术操作,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具(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带颈头颅标本进行解剖,并观测骨迷路及其与重要结构间的解剖关系。结果 骨迷路为一块包绕膜迷路的质地致密、色泽亮丽的骨质,并构成乳突气房的内侧边界。磨削骨半规管透过菲薄的骨质显示暗蓝色的膜半规管即为“蓝线”。测量骨迷路与周围结构的距离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其中后半  相似文献   

2.
颞下经岩骨前部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Kawase入路)的解剖特点。方法:10例20例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显微解剖和测量。结果:岩骨前部切除后可暴露位于前外例的颈内动脉管水平段,以及颈内动脉管和内听道之间的耳蜗基底转。岩骨前部切除可分别在岩尖上面和内侧面开出面积为2.6cm^2和1.9cm^2的骨窗。与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相比,暴露范围在斜坡面向下扩大至斜坡上部、在脑干面扩大至椎基底动脉连接部和桥延沟水平。此入路暴露的岩斜坡区硬脑膜主要由脑膜垂体干和咽升动脉供血。结论:Kawase入路可同时暴露中后颅窝,其对后颅窝的暴露范围局限于岩斜坡区上半部。  相似文献   

3.
颞下经岩尖-小脑幕入路手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颞下经岩骨入路手术处理斜坡及脑干腹侧病灶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模拟颞下经岩尖—小脑幕入路的手术操作,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侧(10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年带颈头颅标本进行解剖,并观测各主要解剖结构的相互关系。结果 颞下硬脑膜外经前内侧的三叉神经压迹、外侧的岩浅大神经沟及岩上窦所形成的三角区磨削岩骨尖。其周围结构的测量结果为:上半规管垂直于岩骨嵴,位于弓状隆起下方,耳蜗位于内听道前方、岩骨颈内动脉膝后方,内听道位于上半规管与岩浅大神经夹角中央。20侧中有2侧面神经膝裸露,耳蜗至膝状神经节的距离约为3.30 mm±0.79 mm,耳蜗距颈内动脉膝约2.48 mm±1.14 mm,内听道距岩斜缝约16.03 mm±1.94 mm,颈内动脉水平段距岩上窦约10.73 mm±2.00 mm。结论 颞下经岩尖—小脑幕入路能增加岩斜坡及脑干腹侧的显露,但显露范围有限,且需一定程度的颞叶牵拉。同时可能因为不熟悉解剖而误伤耳蜗、颈内动脉及第Ⅶ脑神经、第Ⅷ脑神经,选择应用时应审慎考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解剖结构进行观测 ,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模拟临床手术过程 ,在显微镜下对 1 0具 (2 0侧 )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除弓状隆起外 ,另可见中颅窝底有两个较恒定的骨性突起 ,一个位于中颅窝底的中央部 ,其对应的颅外颅底无解剖结构 ;另一个位于岩骨基底部 ,其颅外颅底对应为颞下颌关节。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位于Kawase三角下方的骨质中 ,鼓膜张肌位于Glasscock三角下方的骨质中 ,咽鼓管位于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和鼓膜张肌之间。上半规管延长线与岩骨嵴的交点至内耳孔前缘的距离相对恒定。结论 对中颅窝底恒定骨性突起的观测及命名 ,有利于扩大手术视野、减少对颞叶的牵拉和保护颞下颌关节。在Kawase三角中定位、显露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 ,不会伤及鼓膜张肌和咽鼓管。熟悉解剖、术前CT扫描及术中对“蓝线”的识别 ,有助于保护骨迷路。  相似文献   

5.
经迷路后入路岩骨磨除范围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确定经迷路后入路中岩骨磨除范围的一种方便、实用、安全的方法。方法 观察20侧后半规管的位置,并测量其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和外耳道后上棘的两两间距离,制出这些结构间的位置关系简图,并经过数学计算找到岩骨表面可以磨除的最前点。结果 内耳门后下缘、后半老人家管中点和外耳道后上棘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后半老人家向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到内耳门后下缘、乙状窦前缘到外耳道后上棘、骨耳孔后下缘到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分别为8.67mm、15.64mm、3.47mm、22.07mm、12.42mm、25.37mm。结论 内耳门下后缘水平内耳门下后缘后12.5mm或乙状窦前缘前10mm处和外耳道后上棘的连线可用来确定岩骨后部的磨除范围。  相似文献   

6.
翼点入路对大脑前动脉的显微应用解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大脑前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推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的大脑前动脉及其穿通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多,右侧A1发育不全多见,A1外径左侧大于右侧。A2左右走行和前后走行各约占一半,大脑前动脉穿通支大多数由A1上壁、内上壁发出并向后、上方行走。A1近端3-5mm,中1/3区域穿通支少。结论:A1变异多,这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有关;在大脑前动脉下壁、外侧壁解剖或在A1近端3-5mm、中1/3区域临时夹闭A1可减少A1穿通支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迷路段的手术入路和显微解剖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以面神经迷路段手术入路为依据的面神经迷路段和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以及各手术入路的比较解剖.方法对6例(12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依顺序模拟经乳突-上鼓室入路、经迷路入路、经颅中窝入路的手术操作,对各入路涉及的解剖学标志及暴露范围进行观测.结果经乳突-上鼓室入路可以显示面神经的乳突段、鼓室段、迷路段远侧端的0.94 mm±0.06 mm和膝状神经节;经迷路入路可以显示颞骨内段面神经全程;经颅中窝入路对于迷路段近脑端的面神经管入口、远侧端的膝状神经节及其分支岩大神经节均显露良好.各手术入路均可确定恒定的解剖标志对面神经加以保护.结论各手术入路对迷路段面神经暴露程度不同,存在不同的优缺点,临床应用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岩斜坡区及其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岩斜坡区的位置深在,结构复杂,功能重要,手术中常因暴露欠佳或由于对其实体解剖不够熟悉而误伤重要的组织结构。鉴于此,作者模拟手术入路对2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进行详细的观测,分析讨论了各种入路的适应症,提出术前应根据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等影像学表现,仔细制订手术方案,分别选用不同的入路,或是在一次手术中把单一入路向某一方向扩大,目的在于力求全切除肿瘤,提高疗效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眶上裂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手术入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眶上裂进行解剖学观察与测量,评价其在手术入路中的暴露,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国人成人带颈头颅标本5具(1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灌注双侧颈内动脉与椎动脉。模拟眶颧额颞入路的手术操作,经硬膜外径路暴露眶上裂,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层打开眶上裂,对相关省构进行观察与测量,并评价该手术入路的优点。结果 ①眶上裂仅有7~18mm大小,但其内通过了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展神经及眼静脉等众多结构;借助腱环可将眶上裂分为三个区即外侧区、中央区和下侧区。②眶颧额颞下入路可增加颅底显露角度,有利于处理眶上裂上、外缘的骨质及硬膜,同时自然显露其前方的眼眶和后方的海绵窦侧壁,便于处理此区巨大病变。③去除眶上裂的上缘,从上方切开眶骨膜,即可进人眶上裂的外侧区;经外直肌与上直肌问可进入眶上裂的中央区;如去除眶上裂的外缘,还可经外直肌与下直肌间进入眶上裂的中央区。结论 熟悉眶上裂的解剖及其手术入路有助于该区的手术.  相似文献   

10.
岩斜区由于解剖位置深在 ,周围结构复杂 ,手术暴露和处理相当困难。近年来通过乙状窦前入路切除 2 3例岩斜区肿瘤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2 3例病人中男 1 3例 ,女 1 0例 ;年龄 2 1~ 6 1岁 ,平均 4 3岁。病程 3个月至 1年 ,平均 2 1个月。脑膜瘤  相似文献   

11.
中耳手术中的面神经定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结合颞骨解剖和面神经手术,明确适用于手术的面神经解剖标志。方法44具颞骨标本面神经解剖,10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面神经减压手术。根据面神经周围的固定解剖标志,确定面神经位置。结果①面神经垂直段标志:水平半规管后中1/3交界处垂直线提示面神经后缘;砧骨短角上缘弧度延长线为面神经垂直段前缘;面神经与水平半规管基本在同一深度;②面神经水平段标志:位于砧骨短突之下;在水平半规管隆突前缘向前上呈30。行走;在匙突后方,面神经与匙突平行形成中上鼓室内侧面交界缘;经过匙突面神经向前上行走到膝状神经节;③膝状神经节定位:从镫骨头到匙突等距离延长线为膝状神经节位置;④鼓索神经定位:鼓索从左侧鼓沟的3点或右侧鼓沟的9点出骨管,沿鼓沟向前行走于砧骨长突外侧和锤骨颈内侧;鼓索神经从面神经发出处距离茎乳孔5—8mm;鼓索位于鼓膜紧张部与松弛部交界处。所有手术所见面神经走向符合解剖所见。结论中耳乳突的固定标志是面神经定位的参照物,其中水平半规管的位置最恒定,根据参照物确定面神经位置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岩骨后壁表面标志与骨迷路的空间位置关系,为外科手术听力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0例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磨除岩骨后壁,充分暴露骨迷路,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结果 乙状窦前缘与岩嵴相交点前1.24cm、岩嵴下0.34cm,岩骨后壁0.2cm以内磨除骨质,可不破坏骨迷路结构。结论 掌握岩骨后壁表面标志与岩骨内部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术中定位岩骨内部结构、充分磨除岩骨、扩大手术视野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肌电图监护下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及面神经保留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介绍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及面神经保留技巧。方法对32例大型听神经瘤在面肌肌电图监护下行显微手术切除。结果所有32例病人均行肿瘤全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6.88%。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术后6个月为Ⅱ级52.38%、Ⅲ级42.86%、Ⅳ级4.76%;术后1年为Ⅱ级66.67%、Ⅲ级28.57%、Ⅳ级4.76%。结论对大型听神经瘤,在面肌肌电图监护下通过显微手术技术,可以全切肿瘤同时保留面神经解剖的完整。  相似文献   

14.
枕下远外侧入路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的相关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用 2 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测量。应用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大孔区和前外侧肿瘤 10例。结果 枕骨髁为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 ,枕下三角为显露椎动脉的重要标志 ,枕下三角由三条肌肉形成 ,即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枕下三角内有椎动脉及肌支 ,椎静脉丛和颈 1神经。测量寰椎横突孔外缘至椎动脉入颅处距离 ,左侧 (16 .87± 2 .0 8)mm、右侧 (16 .79± 1.90 )mm。枕大孔区肿瘤 10例手术中 ,肿瘤全切 6例 ,次全切 3例 ,大部分切除 1例 ,无手术死亡。结论 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应了解枕大孔区的相关解剖参数和局部解剖结构 ,该入路优点能增加术野空间 ,最大程度上显露肿瘤组织 ,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牵拉。  相似文献   

15.
Accurate measurements of the lengths and angles of the facial nerve were obtained in eight normal human temporal bones of varying ages from 7 days to 76 years. Measurements were made on serial histological sections, using computer-aided three-dimensional (3-D) reconstruction. The most noteworthy of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the mastoid por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and the segment of the facial nerve between the second genu and the divergence of the chorda tympani nerve lengthened with age. The mastoid segment lengthen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e latter, indicating the facial canal grows more than the facial nerve in its mastoid portion. This difference in growth rates results in the site of the chorda tympani nerve divergence shifting with age relative to the stylomastoid foramen.  相似文献   

16.
面神经减压术治疗颞骨骨折性面瘫的手术时机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颞骨骨折性面瘫面神经减压术的手术时机及减压面神经的范围。方法 :将重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Ⅲ度适合面神经减压术 1 6 8例颞骨骨折性面瘫病例 ,分别于伤后 2个月内和 2个月外行面神经减压术 ,并分为 2个月内组和 2个月外组进行疗效对比。采用组间 χ2 检验。结果 :2个月内组治愈率显著高于 2个月外组 (P <0 .0 1 )。结论 :早期行面神经减压术治疗重度颞骨骨折性面瘫 ,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