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局部SIgA,血清IL-6、TNF-α含量的影响及其病变局部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疗法对慢性盆腔炎免疫功能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7组,除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采用20%苯酚胶浆0.1mL注入大鼠左侧子宫造成慢性盆腔炎模型,黄芪注射液穴注组和生理盐水穴注组选用关元、足三里进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肌注组用等量药物在大鼠两侧臀大肌处肌注;药物对照组用妇科千金片灌胃。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局部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阴道冲洗液中S-IgA的含量及血清中IL-6、TNF-α的含量。结果: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可以有效地增加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宫颈及阴道SlgA的含量,提高局部的免疫能力;同时可以抑制血清中IL-6、TNFα的过度分泌,对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跟同穴注射生理盐水、同药肌注相比具有优势。结论:慢性盆腔炎的发生与局部sIgA分泌不足、区域免疫功能下降及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有关;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可以对以上方面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并且显示出药穴结合的优势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盆逐瘀汤对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大鼠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及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用混合菌接种法诱导大鼠CPID动物模型,其中假手术组仅打开腹腔,不注射混合菌,实验结束后取子宫肉眼观察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以ELISA法检测大鼠PAB的浓度。结果:模型组病理形态学显示慢性炎症改变,慢盆逐瘀汤各剂量组及妇科千金胶囊组对大鼠子宫病理形态学较模型组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各组大鼠PAB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盆逐瘀汤对大鼠CPID模型有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尚不能确定慢盆逐瘀汤对CPID大鼠模型PAB有影响,亦不能明确CPID动物模型与其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3.
林可霉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林可霉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穴注组46例、针剌组45例和药物组45例。穴注组采用林可霉素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药物组采用甲硝唑及阿奇霉素口服治疗。三组均治疗3个疗程并于1年后随访。结果穴注组治愈率65.2%,针刺组28.9%,药物组24.4%:三组复发率分别为7.5%、30.0%、47.5%。穴注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林可霉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和药物治疗,且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科千金片治疗盆腔炎的机制。方法:选用雌性大鼠,行子宫内接种混合菌液制作急性盆腔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妇科千金片低、中、高剂量组,妇炎康组和罗红霉素组,治疗后,取大鼠血清、子宫、输卵管、卵巢等组织,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IL-2、IL-6、IL-8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IL-2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IL-6、IL-8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妇科千金片低、高剂量组IL-2明显升高(P<0.05),妇科千金片中、高剂量组及妇炎康组IL-6明显升高(P<0.05),妇科千金片低、中、高剂量组及妇炎康组IL-8明显降低(P<0.05);与罗红霉素组比较,妇科千金片低、中、高剂组及妇炎康组IL-2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妇科千金片的抗炎作用可能与通过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调节炎症机体血清中IL-2、IL-6、IL-8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参附注射液组各1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造模成功后2h参附注射液组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20 ml/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2、24h分别处死8只大鼠,观察各组大鼠小肠黏膜病理改变并评分;ELISA方法检测小肠黏膜分泌型Ig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肠黏膜CD3+、γδT细胞百分率的变化.结果 术后12、24h,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小肠黏膜损伤指数评分均显著增加,小肠黏膜分泌型IgA水平以及CD3+、γδ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降低(P<0.05);参附注射液组与模型组比较,小肠黏膜损伤指数评分显著下降,小肠黏膜分泌型IgA水平以及CD3+、γδT细胞百分率显著上升(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能通过促进小肠黏膜分泌型IgA分泌和上调CD3+、γδT细胞表达,保护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6.
王芸  陈利芳  陈国伟 《中医杂志》2011,52(13):1128-1130,1134
目的探讨太乙药条温灸法对盆腔炎后遗症大鼠局部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常规饲养;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大鼠关元穴、次髎穴处施太乙药条温和灸和普通温和灸,每次每穴各施灸30min,每日1次。1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形态学及病理学变化并对其炎症程度进行评分,检测大鼠阴道冲洗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实验组大鼠子宫腔基本通畅,宫腔少量积液,腺体结构清晰,腺上皮轻微增生。正常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炎症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炎症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SIg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6含量显著升高,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实验组TNF-α和IL-6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腔炎后遗症的发生与局部SIgA分泌不足、区域免疫功能下降及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有关,太乙药条温灸法可以对以上方面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柳叶蜡梅灌肠剂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子宫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建立混合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实验分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庆大霉素)组和柳叶蜡梅灌肠剂低、中、高剂量组,分组给药14天后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大鼠子宫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模型组显示慢性炎症改变,柳叶蜡梅灌肠剂各剂量组及庆大霉素组大鼠子宫病理形态学变化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结论:柳叶蜡梅灌肠剂能够明显减轻盆腔炎模型大鼠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连术颗粒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连术颗粒组(1.8 g/kg)、黄连素组(0.2 g/kg),每组10只,灌服相应药物,疗程72 h。疗程结束后,除正常对照组外,每只腹腔注射脂多糖(LPS)30 mg/kg,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收集小肠黏膜,HE染色观察肠道黏膜改变、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肠道黏膜TNF-α、IL-1β、SIgA含量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I-gA+浆细胞数量、MTT法检测淋巴细胞(T、B细胞)增殖活力。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大鼠腹泻次数明显增加,肠黏膜可见明显病理性改变,且T、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TNF-α、IL-1β炎症因子大量分泌,肠道免疫功能受损,即SIgA含量、IgA+浆细胞数量减少。连术颗粒在促进肠道T、B淋巴细胞增殖、SIgA含量,增加IgA+浆细胞数量,减少TNF-α、IL-1β炎症因子分泌方面均优于黄连素组。结论连术颗粒能有效保护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黏膜的免疫屏障,其机制可能是促进肠道T、B淋巴细胞增殖、SIgA分泌,减少TNF-α、IL-1β炎症因子释放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千金片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4鼠随机分为妇科千金片高剂量组、妇科千金片中剂量组、妇科千金片低剂量组、妇炎康胶囊对照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共6组,每组14只。采用混合菌液造膜法制备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测定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6(IL-6)的体内浓度变化。结果:妇科千金片各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IL-2、IL-6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妇科千金片高剂量组效果显著(P〈0.01)。结论:妇科千金片可以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和生理功能的恢复,可以抑制TNF-α因子释放,促进IL-2、IL-6表达,提高其体内浓度,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子宫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12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黄芪甲苷20、40、80 mg/kg组和妇科千金片250 mg/kg组,每组20只。通过机械损伤加混合细菌感染制备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造模10 d后,各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1次/d,假手术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连续30 d。肉眼观察大鼠子宫状况并根据Verco评分标准进行子宫粘连评分;计算子宫系数;HE染色法行子宫组织病理学检查;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IL-6、IL-10含量;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子宫组织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kb)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子宫大体呈现充血水肿、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活动度变差或固定不动等改变,子宫粘连评分和子宫系数均显著升高(P<0.01);子宫组织可见肌纤维紊乱、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减少等病理学改变,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1);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显著升高而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1);子宫组织Tlr4、Myd88、Nfkb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黄芪甲苷40、80 mg/kg组和妇科千金片150 mg/kg组大鼠子宫大体情况明显改善,子宫粘连评分和子宫系数显著降低(P<0.01);子宫组织病变明显改善且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1);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显著降低且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子宫组织Tlr4、Myd88、Nfkb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黄芪甲苷能够改善慢性盆腔炎大鼠子宫组织病变和子宫粘连、降低炎症反应,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子宫具有保护作用,黄芪甲苷上述作用具有一定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汪洪燕  苏清伦 《河北中医》2005,27(8):621-622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46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用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肝俞、脾俞、肾俞,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 46例患者痊愈ll例,占24%;显效18例,占39%;好转13例,占28.3%;无效4例,占8.7%。总有效率91.3%。治疗后症状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 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并用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抗炎消肿的作用,探讨其机制。方法 7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芪组、川芎组、配伍组、甲氨蝶呤(TMX)组、雷公藤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AA大鼠模型,并于造模1周后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每日1次,连续3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定期测量大鼠右后足肿胀度,检测大鼠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介素-17(IL-17)、γ干扰素(INF-γ)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右后足趾关节肿胀明显,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MIF、IL-17、VEGF以及INF-γ的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可改善关节肿胀度,降低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MIF、IL-17、VEGF及INF-γ的含量,但配伍组疗效优于黄芪、川芎组,与雷公藤多苷片效果相当。结论黄芪注射液合川芎嗪注射液并用能控制AA大鼠病情的发展,其机制可能与对炎性细胞因子MIF、IL-17、VEGF及INF-γ的有效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电子透射显微镜观察黄芪丹参注射液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肝素化Ⅶ型胶原酶脑内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个治疗组(黄芪注射液治疗组,丹参注射液治疗组,黄芪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组),出血组,正常组.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间点单味及联合用药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凋亡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正常组超微结构正常.出血组可见大部分细胞胞体缩小,核膜凹陷,核固缩,染色质边集等改变.黄芪治疗组,丹参治疗组与黄芪丹参联合治疗组神经元线粒体,核膜,粗面内质网等损伤程度明显好于出血组.黄芪丹参合用组作用最显著,其神经元核膜规则,胞质内细胞器超微结构清晰、完整.结论: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黄芪丹参注射液均能不同程度的保护神经细胞,减少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其中,黄芪丹参联合治疗组比单用黄芪或丹参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彭伟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4):103-104
目的:观察当归、麝香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甲钴胺治疗,治疗组予当归、麝香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神经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0.6%,对照组有效率为42.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当归、麝香注射液穴位注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当归针剂防治虚人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体虚易感冒患者34例,单侧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和当归针剂各1 ml,每周1次,共治疗2个月。结果:完全有效22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24%;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当归针剂防治虚人感冒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大鼠肾脏BMP-7和CT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大鼠肾脏骨形成蛋白7(BMP-7)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高脂高糖饲料喂养6周并注射STZ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将成模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黄芪治疗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干预8周。检测血糖(BG),计算肾质量/体质量(KI),放射免疫法检测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肾脏BMP-7和CT-GF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肾脏BMP-7和CTGF 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KI、BG、TC、TG、UAER显著增高,肾组织BMP-7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CTGF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治疗组TC、TG、KI及24 h UAER显著降低,肾组织BMP-7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而CTGF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下调。结论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恢复肾组织BMP-7表达,降低肾组织CTGF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双足三里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予哮喘健康教育管理(就儿童哮喘的日常防护教育的相关问题,如对环境、饮食控制等内容反复多次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宣教)+天灸(又称季节穴,在三伏、三九、春分、秋分以代温灸膏贴敷肺腧、定喘等穴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按病情分级加维D2果糖酸钙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于双足三里进行穴位注射。2组疗程均为1年,1年后观察并评估2组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4%,显效率为3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4%,显效率为34%。2组中医证候疗效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在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方面疗效肯定,能够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喘息发作次数,从而改善患儿肺脾肾虚证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穴注黄芪、当归注射液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胃粘膜血流的影响。方法 :采用N 甲基 N 硝基亚硝基胍 (MNNG)诱发大鼠CAG。随机将 7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 1组( 40 μg/mLMNNG造模 )、模型 2组 ( 60 μg/mLMNNG造模 )、穴注 1组 ( 40 μg/mLMNNG造模+穴注 )与穴注 2组 ( 60 μg/mLMNNG造模 +穴注 )。穴注组均于造模第 1 0周开始以黄芪、当归注射液等份混合注入“足三里”穴。造模第 3 1周时观察各组大鼠胃粘膜病理及胃粘膜血流的改变。结果 :随造模浓度的增加 ,大鼠胃粘膜血流量下降 ,胃粘膜损伤加重 ,二者呈负相关 ;同时胃粘膜肠化及异增程度加重 (P均 <0 0 5)。穴注组可明显增加胃粘膜血流量 ,减轻胃粘膜损伤 (P <0 0 5)。结论 :局部血流量减少是胃粘膜损伤与萎缩发生、进展至胃癌前病变的重要原因 ;穴注法可能通过改善胃粘膜血供、促进组织修复而防治CAG。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联合益气活血中药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中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80只SD大鼠1∶7随机分为2组:正常假手术组10只,其余70只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50.0 mg/kg)制成DM大鼠模型,再等比例随机分为7组,即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益气活血中药组、局部注射BMSCs组、局部注射BMSCs+中药组、穴位注射BMSCs组、穴位注射BMSCs+中药组,每组10只。应用RT-PCR法检测大鼠后肢骨骼肌中VEGF、b FGF mRNA的表达。结果:穴位注射BMSCs+中药组术侧VEGF mRNA表达量较DM假手术组升高(P0.05);DM假手术组、局部注射组、穴位注射组术侧b FGF mRNA表达量较健侧升高(P0.05);局部注射+中药组、穴位注射+中药组术侧b FGF mRNA表达量较正常血糖假手术组、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升高(P0.05);穴位注射+中药组健侧b FGF mRNA表达量较正常血糖假手术组、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中药组、局部注射组升高(P0.05)。结论:穴位注射BMSCs结合益气活血中药可明显促进血管生成因子VEGF、b FGF的表达,益气活血中药可能促进穴位注射BMSCs的成活率从而提高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 F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不同组合穴位涂敷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临床应用“关节炎Ⅲ号”穴位贴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选择最佳配穴处方提供依据。方法 :大鼠足跖皮内注射福氏完全佐剂诱导关节炎模型 ,观察自制“关节炎Ⅲ号”不同组合穴位涂敷对模型大鼠关节炎指数、左右后肢跖围的动态变化和关节的病理变化 ,以及血清、脾、关节浸液中的白细胞介素 1 β(IL 1 β)与前列腺素E2 (PGE2 )的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 :各治疗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跖围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均有显著降低 ,其中系统取穴组见效最快 ,远道取穴组次之 ,局部取穴组见效最慢。造模后大鼠关节有明显的病理改变 ,经治疗各组炎症级别有所下降 ,以系统取穴组最明显。造模后大鼠各样本的IL 1 β浓度均上升 ,各治疗组IL 1 β浓度与模型组比较有一定差异 ,但以关节浸液中的IL 1 β浓度的降低为明显 ,并以远道取穴的效果较好 ;不同组合穴位涂敷均能降低模型大鼠关节浸液中升高的PGE2 浓度 ,以局部取穴为好。结论 :“关节炎Ⅲ号”穴位涂敷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效与对IL 1 β和PGE2 的调节有关 ;不同组合的穴位涂敷表现出不同的疗效 ,其中整体疗效以系统取穴最佳 ,远道取穴免疫调节作用较强 ,局部取穴抗炎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