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比较人外周血γδ T细胞不同的制备方法,摸索适于临床应用的培养和保存条件。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以固相化和可溶性antiTCRγδ抗体进行刺激,以添加小牛血清或人AB血浆的RPMI 1640培养液或AIM V无血清培养液进行培养,采用锥虫蓝染色法检测γδ T细胞存活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考察γδ T细胞的纯度和亚型,采用乳酸脱氢酶(lacate dehydrogenase,LDH)法检测γδ T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系的杀伤作用。结果:添加15%小牛血清和添加5%人AB血浆的RPMI 1640培养液对γδ T细胞的培养效果接近,均优于AIM V无血清培养液。可溶性抗体与固相化抗体扩增外周血γδ T细胞的效果相似;可溶性抗体扩增的γδ 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库容完整,同时具有TCR Vδ1和Vδ2两种亚型;对肺癌、肝癌和卵巢癌细胞系均有体外杀伤活性。这些γδ T细胞在含1%人AB血浆或0.25%人血白蛋白的生理盐水中、4 ℃条件下保存12 h,细胞存活率仍达95%以上。结论:可溶性antiTCR γδ抗体和含有人AB血浆的RPMI 1640培养液可以用于人外周血γδ T细胞的体外扩增,扩增得到的γδ T细胞在含有血浆或白蛋白的生理盐水中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Zoledronate acid)和异戊烯焦磷酸(IPP)体外扩增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γδ T细胞的效率.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PBMCs),分别加入5.0 μmol/L Zol 或10.0 μg/ml IPP联合1 000 IU/ml的rhIL-2于含10%自体血浆的AIM-V培养体系培养,观察并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后 CD3+Vγ9+的γδ T细胞数量和比例,并计算其扩增效率.结果:经14天扩增培养后,两种磷酸抗原均能在体外扩增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γδ T细胞,Zol组的γδ 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最高含量达64.7%,IPP组最高达55.9%,且扩增培养至第9天的γδ T细胞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杀伤活性,但Zol组的扩增效率以及细胞的杀伤活性均明显强于IPP组(P<0.05).结论:Zol具有与IPP体外扩增外周血中γδ T细胞的能力,Zol刺激法可能成为体外扩增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γδ T细胞更为经济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Gamma delta(γδ)T细胞表达Vγ9Vδ2 T细胞受体,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2%~5%左右,主要分布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T细胞的亚群之一。其免疫作用介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非限制性细胞, 具有一定的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并且具有广泛的抗瘤谱。许多研究证实γδ T细胞参与了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未来以γδ T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免疫疗法,将会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战略。本文将对γδ 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培养基及血清的培养体系对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的增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6例肺癌患者外周血,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按照不同血清与培养基分为8组:GT-T551培养基+患者自体血清组、GT-T551培养基+健康人血清组、GT-T551培养基+FBS组、GT-T551培养基组、RPMI 1640培养基+患者自体血清组、RPMI 1640培养基+健康人血清组、RPMI 1640培养基+FBS组及RPMI 1640培养基组。采用CFSE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CD3+CD8+T细胞及CD3+CD4+T细胞颗粒酶B、IFN-γ、穿孔素的分泌情况及以白血病NB4、K562细胞为靶细胞时CD3+CD56+ T细胞、CD3+CD4+ T细胞及CD3+CD8+ T细胞表面CD107a的表达。结果:GT-T551培养基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CIK细胞的增殖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GT-T551培养基或RPMI 1640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CD4+T细胞颗粒酶B的分泌水平均显著高于加健康人血清组\[(22.85±3.50)% vs (13.28±1.75)%,(22.57±3.45)% vs (15.37±4.08)%,均 P <0.01\],而且GT-T551+患者自体血清组CD8+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显著高于加健康人血清组( P <0.05)。以白血病细胞系NB4和K562细胞作为靶细胞时,检测CD3+CD56+NKT细胞表面CD107a的表达,GT-T551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优于加健康人血清组\[(7.10±1.94)% vs (2.73±0.79)%,(8.00±1.82)% vs (3.03±0.78)%, P <0.01\],同时优于RPMI1640+患者自体血清组\[(4.45±1.96)%、(3.30±1.47)%, P <0.01\]。结论:GT-T551培养基加患者自体血清的培养体系更有利于CIK细胞的增殖、细胞因子分泌及发挥杀伤功能,可推荐作为CIK细胞最佳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体外检测血清抗体及补体对利妥昔单抗介导的NK细胞对Raji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 通过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检测NK细胞上FcγRⅢa(CD16a)基因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加入血清抗体前后NK细胞上FcγRⅢa的表达;DIO-PI双荧光染色法检测添加血清补体及抗体后NK细胞对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强度。结果 添加血清补体组杀伤率较未添加组明显增强,而添加血清抗体组杀伤率较未添加组明显减弱,在FcγRⅢa-158V/V组内,添加血清补体组、添加血清抗体组与未添加组细胞毒性指数分别为(94.25±1.79) %、(59.79±0.66) %和(69.05±2.38) %,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P<0.05;在FcγRⅢa-158V/F组内,添加血清补体组、添加血清抗体组与未添加组细胞毒性指数分别为(66.71±5.57) %、(18.13±2.99) %和(39.63±3.86) %,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P<0.05。结论 血清补体可增强利妥昔单抗介导的NK细胞对Raji细胞的杀伤作用。血清抗体会减弱利妥昔单抗介导的NK细胞对Raji细胞的杀伤作用。使用肿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治疗肿瘤患者时,同时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可提高其抗肿瘤疗效;而MAb与静脉注射用免疫球收白(IVIG)同时使用则可能降低其抗肿瘤疗效。  相似文献   

6.
制备T淋巴瘤TCR V β核酸疫苗。方法:= 利用RT-PCR方法扩增出人T淋巴瘤细胞Jurkat 的TCR V β基因片段,并将其重组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用重组表达载体转染SP2/0细胞,在mRNA水平上检测其表达。再用pcDNA3和重组载体分别免疫BALB/c小鼠,收集抗血清,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抗体产生情况。结果: 扩增出TCR V β的基因片段,测序结果证实其序列与已发表的一致。并构建出重组表达载体pcDNA3-TCR V β。该质粒转染到SP2/0细胞,可在mRNA水平上检测到其表达。在用pcDNA3-TCR V β免疫的小鼠抗血清中检测到抗Jurkat细胞TCR V β的抗体。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该血清不与表达TCR γδ的人T淋巴瘤细胞发生反应,而与转染该基因的SP2/0细胞产生强阳性反应。正常小鼠血清与pcDNA3免疫的小鼠血清与Jurkat细胞不产生显色反应。结论:所制备的T淋巴瘤TCR Vβ核酸疫苗能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AML-M2a诱导TCR Vβ T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和细胞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髓性白血病(AML)M2a细胞诱导的体外增殖T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和克隆性增殖情况.方法:利用肿瘤细胞-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方法(MLTC),分别收集3例经AML-M2a细胞体外诱导不同扩增时间的健康人T细胞,利用LDH释放方法分析其特异性细胞毒作用,同时利用RT-PCR和基因扫描方法分析经AML-M2a细胞诱导前后T细胞的24个TCR Vβ亚家族基因的表达和克隆性情况.结果:在培养第12天和第21天时,1例AML-M2a细胞诱导的3例健康人T细胞对该诱导细胞的平均杀伤率分别为39.88±7.79%和62.14±9.79%,而对AML-M2a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均无杀伤作用.TCR Vβ谱系分析发现诱导后3例健康人T细胞均出现Vβ16的克隆性增殖.结论:AML-M2a细胞可诱导健康人T细胞成为具有克隆性增殖的特异性CTL,并以Vβ16的克隆性增殖为主.  相似文献   

8.
临床级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前体培养足够数量的树突状细胞及调控其成熟的方法。方法 完全培养基用 5 %人AB型血浆代替 10 %胎牛血清 ,培养过程分两阶段 ,第一阶段 :从患者外周血分离出能黏附塑料的单核细胞 ,在GM CSF +IL 4存在条件下培养 5~ 7d ;第二阶段 ,加入模拟单核细胞条件性培养液或TNF α促进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结果  5 %人AB型血浆代替 10 %胎牛血清后 ,在树突状细胞的获得率和纯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模拟单核细胞条件性培养液使树突状细胞表达更高比例的成熟标志CD83+,具有更强的刺激T细胞的能力。结论 通过以上方法培养的成熟树突状细胞将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培养基及血清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6例肺癌患者外周血,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按照不同血清与培养基分为8组。采用CFSE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的功能。 结果:GT-T551培养基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的CIK细胞,其增殖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培养条件组(P<0.05)。在细胞杀伤功能实验中检测CD3 CD56 NKT细胞显示,GT-T551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比加入健康人血清组更有利于增强CI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P<0.0001);RPMI 1640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比加入健康人血清组更有利于增强CI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P=0.021)。 细胞内因子的检测结果显示,GT-T551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CD4 T细胞颗粒酶B的分泌水平高于加入健康人血清组(P<0.0001),同样,RPMI 1640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要高于加入健康人血清组(P<0.0001);而且GT-T551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CD8 T细胞分泌IFN-?的能力显著高于加入健康人血清组(P=0.007)。 结论:GT-T551培养基加入患者自体血清更有利于CIK细胞的增殖,及发挥杀伤功能,为优化CIK细胞培养体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急性髓性白血病(AML)M2a细胞诱导的体外增殖T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和克隆性增殖情况。方法:利用肿瘤细胞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方法 (MLTC),分别收集3例经AMLM2a细胞体外诱导不同扩增时间的健康人T细胞,利用LDH释放方法分析其特异性细胞毒作用,同时利用RTPCR和基因扫描方法分析经AMLM2a细胞诱导前后T细胞的24个TCR Vβ亚家族基因的表达和克隆性情况。结果:在培养第12天和第21天时,1例AMLM2a细胞诱导的3例健康人T细胞对该诱导细胞的平均杀伤率分别为39.88±7.79%和62.14±9.79%,而对AMLM2a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均无杀伤作用。 TCR Vβ谱系分析发现诱导后3例健康人T细胞均出现Vβ16的克隆性增殖。结论:AMLM2a细胞可诱导健康人T细胞成为具有克隆性增殖的特异性CTL,并以Vβ16的克隆性增殖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在自体血浆中的增殖特性及静脉回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取50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10%自体血浆的RPMI-1640培养液中添加rhIFN-γ、Anti-CD3mAb和rhIL-2联合诱导单个核细胞为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在培养第13天进行细胞计数,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将细胞进行自体回输。结果在培养第13天,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得到大量扩增,细胞数增加30.0±5.2倍。CD3 、CD3 CD4 、CD3 CD8 和CD3 CD16 CD56 细胞在培养第13天分别占(93.0±6.1)%、(28.4±7.2)%、(65.5±4.5)%和(25.8±12.2)%。恶性实体瘤患者回输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的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畏寒、发热。结论恶性实体瘤患者血浆可以高效扩增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临床应用安全可靠,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L)患者外周血TCR Vα基因谱系及其克隆性增生情况.方法 用RT-PCR法扩增6例DLB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29个TCRα基因的互补决定区3(CDR3),经荧光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CDR3长度,确定T细胞的克隆性.结果 6例DLBL患者分别表达20~23个TCRVα亚家族.均存在1个或多个Vα亚家族的克隆增生T细胞,增生形式包括寡克隆、寡克隆增生趋势及双克隆.Vα6和Vα23、亚家族出现克隆增生性T细胞的频率较高(66.7%).结论TCRVα亚家族T细胞出现限制性选用和克隆性增生,可能是机体对淋巴瘤相关抗原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第一/第二刺激信号原理联合IL-15的的T淋巴细胞扩增技术(PersonGen TM )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培养扩增方案对T细胞扩增和活化的效果。方法:分离8名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分别采用CIK细胞扩增技术(CIK组)、PersonGen TM 扩增技术(PersonGen TM 组)及两种技术的联合应用(C+P组)刺激PBMC增殖,应用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术比较T细胞的扩增效率及T细胞亚群比例,并以人白血病K562细胞及骨髓瘤RPMI 8226细胞为靶细胞检测扩增后T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经过3周培养后,CIK、PersonGen TM 和C+P 3组T细胞扩增倍数分别为(254±56)、(863±218)和(793.3±395)倍。其中CD3 +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51.61±14.95)%、(99.21±0.79)%和(96.14±5.16)%; CD3 +CD4 +在CIK组细胞扩增了近5倍,C+P组与PersonGen TM 组均扩增近160倍;CD3 +CD8 +细胞在CIK组扩增了近500倍,C+P组和PersonGen TM 组扩增达千倍;CD3 +CD56 + NKT细胞在CIK组扩增700多倍,其他两组达千倍。杀伤实验结果显示,当E∶T为5∶1时,3组细胞对K562杀伤率为(45.53±19.16)%、(36.53±10.6)%和(53.17±5.83)%,对RPMI 8226杀伤率为(41.23±12.5)%、(38.83±4.3)%和(45.73±7.48)%。结论: Person Gen TM 扩增技术获得的T细胞数量多、纯度高,其中CD3 +CD8 +和CD3 +CD56 + NKT细胞比例较高,其对K562和RPMI 8226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相似于CIK细胞扩增方案获得的T细胞。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观察抗CD3抗体联合IL-2诱导LAK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效应细胞的制备:本院实体瘤患者外周血PBLC,选用RPMI 1640、15%人 AB血清,分别经(1)IL-2 1000U/ml:(2)CD3抗体300μg/ml IL-2 1000U/ml诱导培养2周.免疫表型分析:采用DAKO公司荧光抗体CD3.CD4、CD8、CD56、CD25、CD45RO/CD8对培养2周的CD3LAK与LAK细胞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靶细胞抑制力:采用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I Cat No.1465007(MTT),Raji、K562为靶细胞,LAK、CD3LAK为效应细胞,效靶比例为10、5、1:1.  相似文献   

15.
CML相关TCRVα亚家族T细胞的克隆性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TCR Vα亚家族T细胞的克隆性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RT-PCR扩增10例CML患者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的TCR Vα29个亚家族基因,分析其TCR Vα亚家族的利用情况。PCR产物进一步经基因扫描分析,了解其CDR3长度以判断T细胞的克隆性。结果 不同病人外周血中所能检测出的Vα亚家族数量不等(1~21个),以Vα3、Vα4、Vα8、Vα10和Vα14为常见,并在Vα1、Vα2、Vα3、Vα4、Vα5、Vα8、Vα10、Vα12、Vα14、Vα15、Vα16、Vα19、Vα21和Vα23中发现克隆性生长T细胞。结论 CML病人外周血T细胞的TCR Vα亚家族选用呈现明显的选择性并出现克隆性T细胞,这可能与机体对白血病相关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有关,且克隆性增殖Vα亚家族分布以个体特异性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γδT细胞对已建立肺癌裸鼠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用人肺癌细胞株A549接种BALB/c裸鼠皮下,建立肺癌裸鼠模型.从健康人外周血中提取γδT淋巴细胞, 体外特异性扩增γδT细胞.将已建立肺癌的裸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RPMI1640培养液,治疗组用γδT细胞分别注入裸鼠腹腔内,观察种植瘤裸鼠生存时间及肿瘤体积,并同时检测肿瘤细胞c-jun的表达.结果:裸鼠接种5×106肺癌细胞后第14天,在接种部位均有肿瘤形成,直径平均为2 mm.在首次治疗后49 d时,对照组、治疗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0.97±0.32)和(0.46±0.25)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75 d时,对照组种植瘤裸鼠全部死亡,治疗组生存天数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外周血γδT细胞对肺癌裸鼠种植瘤具有显著的抑瘤作用,为肺癌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B-ALL患者胸腺输出TCR Vβ亚家族naïve T细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TCR Vβ亚家族23种信号T细胞受体删除DNA环(sjTRECs)的存在情况,从而了解胸腺近期输出各TCR Vβ亚家族na(i)veT细胞的功能.方法 利用半巢式PCR分别扩增10例B-AL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中的23种Vβ~Dβ1sjTRECs,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TCR Vβ亚家族sjTRECs在大部分正常人和部分B-ALL患者中均可检测到,与正常人比较,B-ALL病人的Vβ24~Dβ1sjTRECs出现频率比正常人高,且有统计学意义(80%30%,P=0.0285),另有18个家族的Vβ~Dβ1sjTRECs比正常人低,其中在Vβ1(30%,P=0.0285)、Vβ12(20%,P=0.0285)、Vβ13(40%,P=0.0043)、Vβ15(20%,P=0.0022)和Vβ18(20%,P=0.0089)5个亚家族sjTRECs出现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ALL病人胸腺输出大多数Vβ亚家族na(i)veT细胞功能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8.
田爱  焦琳  王熙才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7):1472-1474
γδ T细胞已是当今细胞治疗研究的热点,活化的γδ T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活性,具有抗感染、抗肿瘤作用;γδT细胞还可以维持免疫耐受,调节免疫应答,其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本文就γδT细胞在这几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肿瘤患者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tumor infiltratinglymphocyte ,TIL)和外周血淋巴细胞 ( peripheralbloodlymphocytes,PBL)中克隆性增殖T细胞的TCRβ基因谱型的分子特征 ,研究T细胞免疫在肿瘤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 PCR及变性聚丙烯酰胺测序凝胶电泳方法扩增并分离TCRβ基因V J重排片断。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 ,判断T细胞克隆的特征 ,得到CDR3区氨基酸序列。结果 在结直肠癌、肺癌TIL和术前PBL中均发现TCRβ基因的寡克隆性扩增 ,它们在术后的PBL中均消失。具有术前PBL的克隆性增殖T细胞的患者还可能影响肿瘤的预后。结论 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和术前外周血中都存在肿瘤肽特异性激活的T细胞克隆 ,T细胞免疫系统的激活在肿瘤的预后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诱导肿瘤细胞特异性γ δ T细胞的培养体系.方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s),用不同浓度的磷酸抗原(IPP)与rhIL-2联合刺激γ δ T细胞增殖,观察并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后 CD3+Vγ9+的 γ δ T 细胞数量以及比例,并计算其扩增效率.结果:经15天扩增培养后,高浓度组10μg/ml 的IPP联合500IU/ml rhIL-2刺激得到的γ δ T细胞的扩增效率最高,且扩增培养至第9天的γ δ T细胞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杀伤活性.结论:适宜浓度磷酸抗原(IPP)联合rhIL-2能有效体外诱导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γ δ T细胞的扩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