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梅河口市中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的调查,了解中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为开展学校乙肝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抽取4所中学6249名学生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BsAg及HBsAg阳性者的“乙肝两对半”指标。结果表面抗原阳性率为2.37%,性别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男性高于女性(男占2.90%、女占1.95%);各学校学生之间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住宿生阳性率高于走读生;高中生HBsAg阳性率略高于初中生。结论在校园内加强对乙型肝炎预防知识的宣传,抗-HBS阴性者尽早接种乙肝疫苗,使其产生有效免疫力,建立有效免疫屏障,以防止新的HBV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0~24月龄婴幼儿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5项指标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我院接收的0~24月龄婴幼儿533名作为研究对象,均接种乙肝疫苗,测定其乙肝5项指标[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e抗体(HBeAb)].统计533名0~24月龄婴幼儿乙肝5项指标检测情况、比较不同年龄段(0~1个月、2~6个月、7~12个月、13~24个月)婴幼儿单纯HBSAb阳性率、不同性别婴幼儿单纯HBSAb阳性率.结果 533名0~24月龄婴幼儿中,单纯HBSAb呈阳性323名,阳性率为60.60%;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单纯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2个月婴幼儿单纯HBSAb阳性率94.49%高于0~1个月、2~6个月、13~24个月45.05%、45.63%、75.00%(P<0.05);不同性别婴幼儿单纯HBSAb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应加强对乙肝5项指标的检测,了解HBSAb情况,便于后期复种,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3.
李虹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134-13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50例的临床五项检验结果,有助于临床有效防治乙肝。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150例患者乙肝表面抗体、表面抗原、e抗体、e抗原及核心抗体含量。结果表面抗体阳性率75%、表面抗原阳性率84%、e抗体阳性率57%、e抗原阳性率48%、核心抗体阳性率11%。结论减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乙肝五项,有助于临床防治乙肝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Pre-S1蛋白与“两对半”、HBV—DNA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癌病毒DNA(HBV-DNA)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192例表面抗原阳性标本的Pre—S1抗原和乙肝“两对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200例乙肝表面e抗原(HBeAg)阳性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阳性率89.5%,HBV-DNA阳性率92.0%;280例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阳性率42.9%,HBV.DNA阳性率32.1%;100例HBeAg和抗-HBe均为阴性乙肝患者中前s1抗原阳性率27.0%,HBV.DNA阳性率23.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S1抗原与HBV—DNA总符合率为93.1%。在HBV.DNA的低拷贝(103—106copies/ml)中,前S1抗原的阳性率要明显高于HBeAg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S1蛋白能够较好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与HB-VeAg、HBV-DNA呈正相关,对病情的预后和疗效判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某高校新生HBV感染情况及对情况的分析。方法对2007~2010年某高校新生入学体检,测定谷丙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核心抗原、核心抗体、e抗原、e抗体,分析4年的测定结果。结果该高校2007—2010年新生HBsAg阳性率最高为3.77%,“大三阳”阳性率最高为1.37%,“小三阳”阳性率最高为1.03%,抗-HBS阳性率最高为51.5%。结论该高校4年间新生的HBsAg阳性率较低;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这与近年来重视学生健康教育与预防干预,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胶体金法和ELISA法在儿童HBsAg检测中的作用,了解某县1~7岁儿童HBsAg感染趋势.方法:对2004~2008年某县幼儿园69 303名儿童采用胶体金法筛查乙肝表面抗原,初筛阳性者再用ELISA法复查两对半.结果:经胶体金法筛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947 例,ELISA法复查两对半确诊为乙肝者878例;2004~2008年阳性率分别为1.77%,1.34%,1.31%,1.23%,0.87%,各年度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某县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胶体金法作为儿童HBsAg初筛仍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厦门地区静脉吸毒者传染病的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为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吸毒人群传染病的感染与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同时收集静脉吸毒者血清1036份和正常人群血清标本874份,进行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测,作对比分析。结果:1036例静脉吸毒者血清标本中,肝功能异常率30.5%;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17.86%;丙肝抗体阳性率55.3%;梅毒抗体阳性率4.5%;艾滋病抗体0.68%;对照实验:874例正常人群,肝功能异常率5.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10.18%,丙肝抗体阳性率2.7%,梅毒抗体阳性率0.8%,艾滋病抗体阳性率为零。两组结果对照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吸毒者肝功能、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血清学标志物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是传染病感染与传播的高危人群。吸毒者的吸毒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各项传染病感染与传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深圳企事业单位人员2004年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及表面抗体的阳性率,以便提出更有力的防治措施。对健康体检的5022名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作了乙肝五项检查。结果男性3227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为250人(7.75%),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为2150人(66.63%);女性1795人,表面抗原阳性为90人(5.01%),表面抗体阳性为1317人(73.37%)。男性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而表面抗体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女性。作者认为定期体检和疫苗接种,对控制乙肝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何睿 《贵州医药》2010,34(5):475-476
乙型肝炎是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占10%,在孕妇中的携带率为5%~8%,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婴儿40%~70%将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母婴传播是我国形成慢性乙肝的重要原因,阻断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措施,在产前、产时和产后做好乙肝病毒携带孕产妇的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免疫规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其监测结果可以用于评价疫苗接种效果。方法按照省疾控中心统一部署,开展对我市白果镇8个年龄组的10种疫苗抗体及1种抗原的检测。结果经过分析,该镇麻疹、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脑、乙肝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甲肝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2%、54.5%、67.5%、20.4%、73.3%、12.4%、59.3%、74%、3.75%、76.8%,HBsAg阳性率3.3%。结论该镇10种抗体及1种抗原的阳性率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麻疹的各年龄组中,除15~19岁年龄组较低外,其他年龄组阳性率都在正常水平;风疹抗体阳性率在3~4岁年龄组急需补种,进一步加强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加强1~6岁这个阶段儿童腮腺炎的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1.
1996年拉萨市区十所中等专业学校2719名藏汉族学生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在面抗原(HBsAg)感染率检测。总阳性率11.22%。其中藏族1876太阳性率为14.3%,汉族843太阳性率为4.4%,(有显著差异)。男生1370太阳性率为13.9%,女生1349太阳性率为8.5%(有明著差异)。城镇学生1928太阳性率93%,农牧区学生791人阳性率15.9%(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干县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收集新干县2009年(对照组:仅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和2011年(研究组:采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各100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在周岁时采血进行HBsAg和HBsAb(乙肝表面抗体)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小孩至1岁时HBsAg阳性率为10.0%;HBsAb阳性率为90%。对照组HBsAg阳性率为84%;HBsAb阳性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P〈0.01)。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降低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HBV的感染率,提高HBsAb阳性率,从而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及其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及其抗体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22例急性乙肝,100例慢性乙肝,16例重型乙肝和10例肝硬化。结果 HBsAg、前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0.9%、87.5%,两者无显著必异;急性乙肝病事前S1抗体阳性率逐渐降低;慢性乙肝中转氨酶正常组和升高组,前S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0%、33.0%。结论 在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中,无论是前S1抗原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同时血HBV-DNA阳性的母亲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所产婴幼儿的免疫效果。方法 214例双阳性孕妇分为孕期阻断组(A组)(126例),孕妇于孕28周始每4周肌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200U,共3次;孕期未阻断组(B组)(88例),孕期未进行任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所有分娩的新生儿于出生6h内注射HBIG100U,并按照0、1、6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2个月,检测婴儿血清乙肝标志物。另外,根据孕妇HBV-DNA载量不同分为:HBV-DNA>1E+5copies/ml组(C组)和HBV-DNA<1E+5copies/ml(D组),分析其婴儿免疫阻断效果。结果 A组孕妇所分娩婴儿12月龄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5.56%,HBV阻断率为94.66%,HBsAb阳性率89.68%;B组88例婴儿中,婴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1.36%,阻断率为88.64%,HBsAb阳性率为78.41%;2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2.39,P=0.132;χ2=5.178,P=0.023)。然而,孕妇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感染率为14.29%,HBV阻断率为85.71%,显著低于C组的94.7%(χ2=4.91,P=0.027)。结论 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HBV母婴阻断成功与否与孕妇HBV-DNA高病毒载量有关,而与母亲孕期应用HBIG阻断是否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观察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方法:将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均阳性的118名产妇随机分组,一组是单纯疫苗组,按0、1、6个月注射三针乙肝疫苗(5μg);另一组是孕妇临产前3月,每月注射一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100U,婴儿出生后使用乙肝疫苗的同时,加注100U HBIG。全程免疫后7个月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SLI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HBsAg和抗-HBc。结果:单独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组,婴儿抗-HBs阳性率为75.39%,无应签率为6.15%,HBsAg阳性率18.46%,保护率为76.92%;联合免疫组,抗-HBs阳性率为90.57%,无应答蟀为3.77%,HBsAg阳性率5.66%,保护率为92.92%。结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前S1抗原与血清标志物和HBV-DNA的关系,及对乙肝的诊疗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283例乙肝血清HBV-M和PreS1-Ag,用荧光定量PCR法同时检测HBV-DNA.结果:对乙肝血清标志物5种模式进行分析,模式①中PreS1-Ag的阳性率(72.9%)和HBV-DNA的阳性率(95.8%)高于模式②中PreS1-Ag的阳性率(37.7%)和HBV-DNA的阳性率(40.6%),两种模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8例PreS1-Ag阳性患者中HBV-DNA阳性率78.1%(100/128),HBeAg阳性率为54.7%(70/12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reS1-Ag与HBV-DNA在反映不同血清型乙肝病毒的复制方面一致性较好;尤其是HBeAg阴性的乙肝患者,检测血清PreS1-Ag和HBV-DNA在乙肝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那坡县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及白喉的免疫效果,为进一步做好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白喉抗体,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50名儿童中,HBsAg、HBsAb、白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66.00%、93.33%.随着年龄的增高HBsAb阳性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本次检测人群中,白喉抗体水平较高,已达到可控制白喉发病的标准;HBsAb阳性率偏低,应加强高龄儿童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其免疫水平,防止乙肝病毒(HBV)传播.  相似文献   

18.
乙肝表面抗原是临床初筛乙型肝炎患者较方便的检侧方法。我们在排除其它影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因素同时,最近又发观,用一次注射器代替试管盛血,当日余血做实验比次日做,可使同批检测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大大的增高,为此做了一次实验对照。  相似文献   

19.
杨东福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863-2864
目的:了解高校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现状和趋势,为高校学生的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静脉血进行血清乙肝五项及ALT检测.结果:6 335名新生中HBsAg感染200例,阳性率3.16%.阳性率男生高于女生,农村学生高于城镇学生,在民族分布中,傈僳族、壮族、朝鲜族学生阳性率显著高于我校的平均值.结论:高校学生的乙肝防治工作不容忽视,男生是预防的重点人群,对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应接种乙肝疫苗,增加免疫力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检测与两对半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并观察不同病情HBV-DNA阳性率和两对半检测结果差异。方法 选取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375例乙型肝炎患者病例为研究资料。比较不同乙肝两对半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结果患者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差异,将患者根据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乙肝两对半结果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将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比较三组患者乙肝两对半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差异。结果 不同乙肝两对半类型患者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V-DNA阳性组患者HBsAg、HBeAg水平高于HBV-DNA阴性组,HBsAb、HBeAb、HBcAb水平低于HBV-DN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sAg、HBeAg水平与HBV-DNA呈正相关(P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