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孙全胜  张孝轩  薛涛 《江苏医药》1999,25(3):194-195
40例患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防机分成温血停跳(BCP)组和冷晶体停跳(CCP)组,两组进行比较。主动脉阻断前和开放后由冠状静脉窦取血标本测磷酸肌酸激酶(CK-MB)、乳酸脱氢酶1(LDH1)和乳酸脱氢酶2(LDH2)。主动脉阻断前和开放前由左心尖取心肌作超微结构检查并作立体学分析。记录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表明温血停跳液比冷晶体停跳液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蔡冰  凌庆 《云南医药》2001,22(4):261-263
目的 探讨温血诱导心脏停搏及间断温血灌注技术在成人心内直视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例成人患者随机分成2组:温血诱导停搏及温血间断灌注组(实验组);冷晶体诱导停搏及冷晶体间断灌注组(对照组);2组主动脉阻断时间无明显差异。体外循环前、后60例患者分别抽血测定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电子显微镜观察缺血后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发现冷晶体组LDH、CK值均高于温血灌注组,显微镜观察缺血后心肌超微结构温血组优于冷晶体组。结论 温血诱导心脏停搏及间断灌注技术对成人心肌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寻找更完善的心肌保护方法一直是心外科领域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Lichtenstein等 [1]提出“温血外科”概念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将温血诱导心脏停搏、术中冷血维持、复苏早期温血灌注与冷血诱导心脏停搏、术中间断冷血维持作一比较 ,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4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ASAII~III级患者。随机分为温血诱导心脏停搏组 (A组 )12例 ,男7例 ,女5例 ,年龄48~66岁 ,平均56 5岁 ,3支病变10例 ,双支病变2例。冷血诱导心脏停搏组 (B组 )12例 ,男7例 ,女5例 ,年龄45~67岁 ,平均56 7岁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冷血心脏停搏液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未成熟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年龄≤10个月行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1380例,随机分成自体冷血停搏液组(A组,n=1050)、冷血停搏液组(B组,n=280)和晶体停搏液(HTK)组(C组,n=50)。于术前、术后1、12、24、48h分别测量左心室Tei指数、心脏指数(C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监测CI术中记录复跳时间及复跳率,正性肌力药物依赖情况。结果:A组自动复跳率及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依赖均明显减少(P〈0.05)。A组CI及LVEF较B、C组升高更明显(P〈0.05),A组左心室Tei指数较B、C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自体冷血停搏液利于婴儿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心脏功能恢复,对未成熟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微温血心脏停搏液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前瞻性收集 15 33例体外循环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微温血组 :5 82例病人于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7月用间歇微温血心脏停搏液 (2 8℃ ) ;冷血组 :95 1例病人于 1994年 9月至 1997年 11月用冷血心脏停搏液 (4℃ )。用χ2 检验、两样本均数 t检验和多变量 L o-gistic回归分析对 2 7项病人相关变量和 18项预后相关变量进行分析。对高危和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病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 两组临床资料相似 ,但微温血组病人症状重、有更多的再次手术和复合手术、更多的手术在急性心肌梗死 7d以内。微温血组术后需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率 (2 .2 % vs4 .4 % ,P=0 .0 2 4 )和房颤率 (2 0 .6 %vs2 5 .7% ,P=0 .0 2 6 )明显较冷血组少。死亡率、围术期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两组无明显区别。结论 间歇微温血心脏停搏液用于心脏外科在临床上是适当的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Lidocaine lmg/ml和K+40mmol/L所配置的利多卡因温血心停搏液,在不同的pH值时,其是否有不同的缺血后心功能的恢复和对能储备的影响,并确定其最佳的pH值,方法按pH=7.2、7.4、7.8、8.0进行分组(n=6),采用离体豚鼠工作心脏模型对复灌后在10,20,30min时AF和CF的恢复率以及30min时心肌ATP含量进行组间比较.所有数据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在复灌后10,20和30min时,组Ⅳ(pH=7.8)的AF和CF的恢复率与其它组比较P<0.01;而30min时心肌ATP含量,组Ⅲ(pH=7.6)或组Ⅳ与其它组比较P<0.01,但此两组相比P>0.05.结论7.8为利多卡因温血心停搏液的最佳pH值,并能使其有着更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冷晶体停搏液、常温充氧晶体停搏液、温血停搏液对离体鼠心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冷晶体停搏液组(B组)、常温充氧晶体停搏液组(C组)和温血停搏液组(D组)。测定心肌酶学即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含水量、心肌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B组CK、CK-MB的释放较C、D组多;B组心肌细胞ATP含量较C、D组少;心肌细胞内线粒体的损伤B组比C、D组重。结论 温血停搏液对离体鼠心的心肌保护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正>寻找完善的心肌保护方法是心脏外科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许多复杂的心脏手术之所以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使心肌保护的方法更为有效。我院2001—  相似文献   

10.
许国安  方向明 《江西医药》1998,33(4):202-203
应用29℃血停搏液间歇灌注的心肌保护法进行68例心内直视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 ̄185min。术中灌注后心脏不经室颤迅速停搏,心肌红润松软,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67/68(98.5%),复跳后至停机阶段动脉压为6.8 ̄14kPa,术后循环稳定,无严重心律紊乱发生,心功能恢复顺利,无手术死亡。结论:29℃血停搏液间歇灌注是一种良好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原位猪心移植中,不同灌注方式对心肌的保护效果,探讨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方法。方法 将24对家养猪随机分为两组;冷血组(n=12对),采用4℃含氧合血心脏停跳液间断灌注;温血组(n=12对),用36℃含氧合血停跳液诱导心肌停跳,冷血维持,终末温血灌注保护心肌,分别于体外循环(CPB)前(T1)、开升主后30min(T2)、60min(T3)、停机时(T4)抽取中心静脉血,离心后测定两组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cTnT)、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和心肌复跳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体外循环后,冷血组血浆中的cTnT、ET-1、MDA较温血组明显增高,心脏复跳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至基础值水平温血组优于冷血纽,且SOD保持较高的活性。结论 冷温氧合血停跳液联合灌注,能够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有利于术后心脏功能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2.
温血心停跳液续灌与冷晶体间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宁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7):23-24
目的 探讨温血心停跳液和冷晶体心停跳液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主动脉阻断时间大于60min的心脏手术20例。分别应用温血心停跳液持续灌注(Warmblood Continuous cardioplegia WBCC)(10例)和冷晶体心停跳液间断灌注(Coldcrystalloid intermittent cardioplegia CCIC)(IC例)的结果进行分析。,记录术前、术后6、12、24、48、72h血浆CPK、CK—MB、LDH、LDH.变化。结果两组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心脏停跳良好。围术期血液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无明显差异。WBCC的血浆CPK、CK-MB、LDH、LDH1的水平均明显低于CCIC组(P〈0.05)。酶的释出量大为减少,并于72h内降至正常。恢复比CCIC组早。结论 WBCC能保护心脏停跳过程中有氧代谢的进行,减轻再灌注损伤,心肌酶释放减少。WBCC心肌保护效果优于CCI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氧合血心肌停搏液与冷晶体心肌停搏液对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心脏瓣膜直视术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氧合血心肌停博液组(I组)、冷晶体心肌停博液组(Ⅱ组)各60例。I组采用4:1高钾冷血停搏液(4℃-8℃)灌注诱导心肌停跳,术中每隔20min用4:1高钾冷血停搏液维持,在开放升主动脉钳之前用温血灌注。Ⅱ组采用4℃冷晶体心肌停搏液灌注,术中每20min复灌1次。结果:I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Ⅱ组(P<0.001);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1);术后应用心肌正性肌力药物量及时间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氧合血心肌停博液较冷晶体心肌停搏液具有更好的保护心肌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刘宁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23):24-26
目的 温氧合血心停搏液不同流量连灌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我们选择 6 0例择期心脏手术患者分别用温氧合心停搏液微量连灌〔A组 0 .5ml/ (kg .min)〕 ,高流量连灌〔B组 2 .0ml/ (kg .min)〕灌注结果进行分析。选择主动脉阻断时间大于 6 0min者各 30例 ,分别记录术前、术后 6、12、2 4、4 8、 72h内CPK、CK—MP、LDH、LDH— 1(H4 )的变化 ,进行组内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 术后 72h内 ,两组CPK、CK—MB、LDH、LD— 1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峰值多在术后 12~ 2 4h ,组内比较显示与主动脉阻断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大部分在72h降至正常。组间比较结果显示 :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临床结果表明 ,两组术后需循环和呼吸辅助时间短 ,心功能恢复迅速、稳定。结论 微流量氧合血心停搏液连续灌注亦能保持心肌能量储备 ,术后心功能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及低温冷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20例需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不停跳体外循环心肌保护组(BH组),另一组为低温晶体心停搏液心肌保护组(CCP组),每组各10例。分别在转流前、开放主动脉后1h(BH组为开放上下腔静脉后1h,下同),术后6、24、48、72h采静脉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两组间比较cTnI、CK-MB及SOD在开放主动脉后1h、术后6、24、48h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或P<0.001),cTnI于术后24h达到峰值,术后72h降至正常水平(P>0.05);SOD水平开放主动脉后1h为最低,后逐渐升高,至术后72h降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心肌保护基本能避免缺血损害和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之低温冷停跳是一种更安全、更接近于生理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2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的患儿行术前护理,术中配合与护理及术后护理。结果 26例患儿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术,返回病房。结论术前护理、术中配合与护理是保障介入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而术后护理是介入治疗术患儿安全出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血凝酶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常规血凝酶组(n=28)、加倍血凝酶组(n=28)和对照组(n=28),常规血凝酶组和加倍血凝酶组在撤离体外循环、开始缝心包时经中心静脉分别给予常规剂量血凝酶、加倍剂量血凝酶静脉推注,对照组不用止血药。观察用药24h内胸腔引流量、输血量、输血浆量及血压、心率、呼吸及全身情况。结果:加倍血凝酶组术后24h内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及输血浆量少于常规血凝酶组(P<0·05),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加倍剂量血凝酶,临床效果良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中应用冷停跳液和温氧合血间断灌注与冷停跳液心肌保护对心肌的影响。方法 采用冷停跣液和温氧合血间断灌注,观察43例不同类型心脏手术病人心肌保护效果。并与同期随机选择30例采用冷停跣液冷氧合血灌注的病人对比。结果 全部被观察病人心脏停搏完全,主动脉开放后,除4例心搏无力外均能自动复跳,术后血液动力学稳定。结论 临床观察表明,温血灌注可改善心肌的组织供氧状态,提高心脏的自动复跳率,增加心肌的能量储备,减少再灌注损伤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提供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参与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药学监护,结合儿童心脏外科临床路径,对治疗中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并提供个体化的用药方案。结果:通过药学监护,提高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论:临床药师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可明显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改善患儿预后,让患儿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