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闵建珍  戚少云  刘纪  郭平 《安徽医药》2014,18(3):515-516
目的 总结医院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 对2012年1月-2013年8月该院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 分析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到44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报告,发生职业暴露的职业以护士最高,占 59.1%,其次是医生和实习生,分别占 29.5%和6.8%;暴露源以各种针刺伤为主(65.9%),其次是手术缝针刺伤(20.5%);不同科室发生职业暴露的频次不同,手术科室占72.7%,非手术科室占27.3%;职业暴露由接触过明确病原体乙肝患者的针头器械导致占 72.7%,暴露源接种过乙肝疫苗例数占29.6%,含有乙肝抗体例数占25%,暴露后及时处理率100%,预防用药率88.6%.结论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增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规范医疗操作,暴露后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降低医务人员被血源传播性疾病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李梅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0):175-175
近年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有多种经血液传播的主要疾病如乙型肝炎、丙肝、庚型肝炎以及已经在世界各地严重流行的艾滋病等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经常直接接触病人开放的伤口、体液、血液等,存在被感染的高度危险,因此,护士的自身防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现行街头采血车(采血点)采血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以及对献血者的危险,评估其风险并探讨相关预防措施,确保采血人员和献血者的安全。方法通过对街头采血车(采血点)采血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采血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探讨预防职业暴露的方法。结果采血人员应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加强采血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制定科学的操作规程,职业暴露重在预防。结论采血人员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职业暴露完全可以预防,从而有效的保证采血人员和献血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刘洁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9):2969-2969
血源性疾病传播主要是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注射、手术等途径进行传播,回收着大量使用后的医疗器械,这些医疗器械被致病微生物传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如处理不好,有可能造成物品的传染,使之成为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媒介。做好供应室消毒工作是阻断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正>在采供血过程中,如果采血护士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以及针头或其他锐器(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刺破皮肤,当病原体进入机体的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可造成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感染的发生。由于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增强供应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方法 对6所医院5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供应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较强,A级率一般防护为76%,皮肤黏膜破损后为60%,B级率分别为16%和38%,C级率分别为8%和12%。结论 针对调查结果建议供应室工作人员加强自身防护意识,加强呼吸道防护,认真洗手.严格皮肤和黏膜防护.建议领导不断改善供应室工作环境,提高其待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产房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风险和相关防护措施。方法选取我市产房工作人员146名,包括医生41名、助产士76名、实习医生10名和实习助产士19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针刺事件发生率、相关知识培训情况以及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等。结果工龄超过20年者1年内发生针刺事件几率明显低于其他工作人员,工龄为10~20年者虽然针刺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工龄20年者,但是与工龄10年的医务人员和实习生相比,仍然明显较低。上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接受防护相关培训情况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助产士使用防护用品情况明显优于医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房医务人员无论工龄长短,也无论岗位如何,都应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操作,合理使用防护用具,减少暴露于血源性传播性疾病中的几率。  相似文献   

9.
血源性疾病传播对护理人员的危害越来越大,日益受到专家的重视。一次污染锐器损伤引起艾滋病及丙型肝炎的可能性为0.3%~0.5%和4%~10%,有些疾病一次锐器损伤就可以传播[1]。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再生物品供应周转的物流中心,其去污区是污染物品集中处理的区域,涉及各种类型的污染,包括极具传染性的器械,护理人员易被污染器械、血液、体液及锐器损伤引发血源性疾病,如果职业防护意识不强,防  相似文献   

10.
11.
阮蓬英  段国松 《江西医药》2008,43(11):1261-1262
目的了解采血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增强采血人员的防护意识。方法对10名采血操作人员于2006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采血人员共发生职业暴露42人次,其中血液接触27人次占64%,针头刺破皮肤8人次占19%,皮肤擦伤5人次占12%,化学因素2人次占5%。结论应强化采血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做好防范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减轻职业暴露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探讨重视基层血站采血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以提高采血人员职业防护的健康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科学的职业防护管理方法,保证采血人员的身心健康。通过对基层血站采血流程全面进行职业危害性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具体的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使采血护士职业暴露个案发生率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接近83%(1/6),因此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只要防护措施得法,其风险将大大降低,甚至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13.
王海燕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594-594,596
为了探究基层血站采血人员职业防护、的相关应对措施。对当前基层血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作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当前基层血站采血工作人员风险因素主要有献血者血液、采血针头刺伤、皮肤接触以及其它风险等;而在制定了相关措施并实行之后,基层血站采血人员职业暴露事件发生概率有了显著下降。基层血站采血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着很高的职业风险,因此需要制定对应妥当的防护措施,将其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为提高工作人员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正>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是将胶体金标记、免疫检测和层析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固相标记免疫检测技术,操作简便、快速,特异性强,并不易污染[1]。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引起的院内感染时有报道。这些疾病的感染途径多样化。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也常引起医患纠纷。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此应高度重视。避免由其引起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医院交叉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为此我院  相似文献   

15.
消毒供应中心是负责全院医疗器械消毒的重要部门,供应中心每天要回收大量的污染器械,工作人员面临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职业危害因素,直接关系到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本文根据职业危害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护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手术室卫生员每日要处理各种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废弃物,而卫生员大多来自农村或下岗工人,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感染知识薄弱,因此,必须加强卫生员这个医院内弱势群体的感染管理和自身防护。1加强手术室卫生员的感染管理1.1加强岗前培训,提高卫生员素质卫生员在参加工作前大多数不清楚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在预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传染病。我国自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爬升倾向,到2011年底,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约43.4万人,其中死亡8.8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8%。及时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对艾滋病预防控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各种医疗活动中,实验室检测艾滋病毒,已经成为常规工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发现确诊,必须由实验室确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手术室护士对易被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防护。方法培养护士优秀的协调能力、加强自我防护的能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能力、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学习培训、加强手卫生的管理和完善报告制度。结果我院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次数由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的17例,下降到现在的3例(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结论在严格执行感染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防护用具和屏障,减少各种危险行为,加强医务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定期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加强医疗废物危害性的认识,抓好每个环节的管理,切实作好职业防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使职业损伤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9.
20.
加强药品管理,防止药物滥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黎萍 《上海医药》1999,20(9):18-19
目的:分析研究药品应用和管理的现状,探讨加强药品管理、防止药物滥用的措施。方法:通过对药品使用和管理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结果:世界范围内,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当严重,全球住院死亡患者中,1/3不是死于自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且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13%,我国现行的药品管理制度和社会药房的现状,极不利于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结论:加强药品使用管理,实现药品分类管理和开展药学监护,坚持合理用药,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可以降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