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创伤引起的骨折发生率有所增高,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以及由此引起的骨折也日益增多。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已达1.3亿,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日趋增高,预防和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老龄化社会中严峻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伟  周明 《江苏医药》2016,(4):445-447
老年自我忽视是老年人威胁自身健康和安全的行为,已成为老龄化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外已进行了数十年的相关研究,我国2015年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是一个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本文从概念、风险因素、测量工具和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的后果等方面,对国外老年自我忽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引起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老年用药系列讲座(九):癌症患者化疗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城市的老龄化社会结构已基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同。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在68~70岁,根据WHO提出的亚洲60岁以上为老年人的标准,我国的老年人口已达1.2亿。随着年龄的增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在提高,据几家大医院统计,恶性肿瘤是引起我国老年人死亡的第一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到1985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解放前的仅仅35岁左右,逐步延长到68.92岁,增长近一倍。其中男性为66.96岁,女性为70.98岁,上海并已成为我国第一个老年化城市。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还需社会各方面引起重视。药品是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长寿的商品,如何做好老年保健用药的供应,应该而且已经成为医药商业特别关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至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全国总人口10.09%,根据W H O制定的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口老化速度较快,老年人口数居世界之首,我国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且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显著,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平衡,“未富先老”。人口的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政府负担加重,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及生活服务需求增大,而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所有这些都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储蓄投资、消费、产业结…  相似文献   

6.
利斯的明的临床研究与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也称老年性痴呆或早老性痴呆,是一种可引起脑功能逐渐衰退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丧失及精神行为异常。在美国引起死亡的疾病当中,AD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和脑卒中,被列为第四位。近年来我国A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患病率与西方国家相近,北方地区65岁以上居民AD发病率为4.2%;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1.3亿,占总人口10%,预计至下世纪中叶可达4亿人左右,将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AD病的治疗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000年6月,国家药品食品监…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业》2002,11(2)
[本刊讯]据分析,2002年我国医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医药市场快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由此引起居民提高生命质量的愿望日益强烈,我国医药市场增长将快于全国消费市场增长。 2、人口净增长和人口老龄化。2000年,我国有12.95亿人口,每年人口净增加大约 1000万,人口净增长将对医药市场产生新的需求。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将以年增 3%的速度增长,老人用药总额将有较大增长。 3、中药市场需求明显增加。受回归自然因素影响,强身健体类中药所占市场份额将进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高血压病等慢性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压力升高为特征,易引起心、脑、肾损害的全身性疾病,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疾病谱和死亡原因中所占位置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已逾1.3亿。高血压病及各种并发症已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沉重负担。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的高低及患者的依从性,对血压水平的控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  相似文献   

9.
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居世界第一,并且已在1999年10月进入老年型社会。也就足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10%。在今后几十年中,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还将呈上升趋势。然而人的生命周期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诸多方面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重视老年期的病人,多方面的满足这一群体的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药品需求增加的基本因素。2000年,我国老年(60岁以上)人口已接近1.3亿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0%,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未来老年人口将以每年约3%的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统计,2004年中国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1%,以后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2009年已接近1.41亿,我国已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人口的1/5。随着人口的高龄化,老年病已成为越来越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他们自然比其他年龄段的患者使用更多的药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年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上将≥60岁的老年人口比例≥10%称为老年人口型社会。WHO相关标准指出,年龄≥65岁者即为老年人,而在亚太地区则多以60岁作为标准。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所占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老年痴呆的发生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1]。利培酮是一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强效5羟色胺受体拮抗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伴发的情感症状(如焦虑、抑郁等)和行为障碍的精神病。阿立哌唑是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它对于脑内多巴胺(DA)水平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以通过降低部分区域DA水平来达到缓解阳性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孟虹 《中国实用医药》2007,2(1):108-109
老年人在我国人口中已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便是老年病人逐渐增多。现就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及护理介绍如下:1生理特点1·1体力、适应能力下降老年病人机体各系统的活动减少,极易出现机体的废用性综合征,引起脏器、组织萎缩等废用性改变,故动作敏捷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老年人口增长很快,以步入老龄化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已引起广泛关注。人体衰老的变化和过程是生理发展规律,但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外,后天的主观,客观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膳食和营养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能够正确指导中老年人科学合理的营  相似文献   

16.
<正>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治疗费用高和社会负担高的特点,我国脑卒中已成为居民死亡第一位原因。我国脑卒中的发病和病死率均高于世界水平[1],2009年原卫生部启动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国民健康干预工程,提出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并建立相应的干预措施,是降低脑卒中发生的有效手段。山西省有7家医院作为"卫生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丧偶老人数量也随之增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人口的比重已达6.96%,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的7%即为老年型的结构类型,那么2000年我国已开始迈进老年型社会的门坎。有报道认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人口大国,进入21世纪,全国人口将超过13亿人,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1亿3千万人以上,占总人口数的10%以上,届时中国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的老龄化的标准是以年龄为衡量指标:一种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谓“老龄化”社会;另一种则是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也可为“老龄化”社会,我国通常采用前者。据全国老龄委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亿人口,并以年均3%的速  相似文献   

19.
写在卷首     
《世界临床药物》2007,28(6):I0001-I0001
我国是世界上人13最多的国家,人口与健康研究水平是事关国策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虽然,我国人口与健康研究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进入21世纪,我国在该领域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2007年7月11日是第16个世界人口日。  相似文献   

20.
脑心同治原则在老年血管性认知损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萍 《中国实用医药》2009,4(7):116-117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增多,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脑机能衰退,均可引起血管性认知损害(VCI)。它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以及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有效疗法不多,笔者运用脑心同治原则,采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养血宁心、健脑安神法防治本病,临床上收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