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4.
原发性骨淋巴瘤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于骨的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结外淋巴瘤,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较易误诊为其它骨疾病。现对本院收治的10例骨原发淋巴瘤加以总结,供临床诊疗参考。材料和方法一 研究对象 本院1978年—1998年共收治原发骨淋巴瘤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6岁,中位年龄44岁。主要症状为原发部位肿块伴疼痛,个别有发热,乏力。除1例因骨髓受侵为Ⅳ期外,其余均为Ⅰ期。B症状2例,其余均为A症状。病变分布及X线表现如下:部位例数 X 线 表 现上颌骨2上颌窦各壁骨质破坏,底壁尤甚。筛骨、上颌骨2右眼眶侧壁、筛窦内外侧壁、上颌窦内侧壁、…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九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yroid,PMLT)临床上很少见,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4%~8%。我院于1986年3月~2000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9例,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9例患者中男3例,女6例。年龄9~66岁,平均55岁。 相似文献
6.
7.
患者女,48岁,因"左侧髋部疼痛4月余"于2006年7月17日入我科,患者于2006年3月在活动中感左侧髋部隐痛,休息后未缓解,曾行物理治疗效果不佳.5月X线片检查发现:左侧髂骨内缘,骨质密度减低,部分缺失.CT检查示:左髂骨溶骨性破坏,伴组织肿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淋巴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自1980年1月至2001年12月,对所收治非霍奇金淋巴瘤105例患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确诊为结外淋巴瘤54例(51.4%)。54例中发生于消化道最多,共19例(35.2%),其次为鼻及咽部组织,共16例(29.6%),其他部位少见共19例(35.2%)。治疗以手术,放疗及化疗为主。结论 结外淋巴瘤发生于消化道,鼻咽部组织为多,但可发生于任何器官组织,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易发生误诊误治。针对发病升高趋势,临床医师应具有多学科横向知识,加强对结外淋巴瘤的认识,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BL)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23例PB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8例,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1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2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1例,ⅠEa期9例,ⅠEb期2例,ⅡEa期6例,ⅡEb期3例,ⅢEa期1例,ⅢEb期2例。治疗总体反应率91.3 %(21/23),完全缓解(CR)率为65.2 %(15/23)。3年总体生存率为78.3 %(18/23),5年生存率为56.5 %(13/23)。结论 PBL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有潜在治愈的可能。IPI评分有可能是其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很少见,其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评判尚无统一标准。本文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28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病理分型、治疗方法、组织病理分型,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足40岁组3例均为腺内型;40~60岁组9例中7例为腺内型,2例为腺外型;60岁以上组16例中,7例为腺内型,9例为腺外型。有随访的24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中位随访期3年(1~14年),15例腺内型中2例死亡(13.33%),而9例腺外型中6例(66.67%)死亡;20例颈部肿物被完全切除者均生存达1年以上,而4例肿物未能彻底切除者均生存不足1年。肿瘤组织病理分型属B大细胞型的44例中,仍生存8例,其最长生存期达68个月;而滤泡Ⅱ型的3例均死于本病,最长生存期仅18个月。本组病例的1年生存率为61.54%,3年生存率为43.31%,5年生存率为27.35%。结论:原发甲状腺恶性淋巴瘤肿物彻底切除辅以治疗量的放疗和化疗是较合理的治疗方法。发病时的年龄、肿瘤的临床分型(肿瘤侵犯程度)和肿物切除是否彻底是影响原发甲状腺恶性淋巴瘤预后的主要因素;肿瘤的组织病理分型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消瘦,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内镜活检确诊率85.7%,接受手术及化疗等治疗的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患者主要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手术加放疗治疗本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肾淋巴瘤(primary renal lymphoma,PRL)在临床上较罕见,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肾癌。该研究旨在总结并探讨PRL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诊治及预后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1981—2014年个案报道的61例PR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患者中,男性34例(55.7%),女性27例(44.3%),男女比例为1.3∶1.0,发病年龄为3~84岁,50~70岁为高发,平均年龄为52.3岁;单侧病变53例(86.9%),其中左肾34例(64.2%),右肾19例(35.8%),双侧病变8例(13.1%);45例(73.8%)出现腰痛,17例(27.9%)出现发热,8例(13.1%)出现血尿,2例(3.3%)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58例(95.1%),占绝大多数,其中B细胞淋巴瘤(B cell lymphoma,BCL)48例(82.8%),T细胞淋巴瘤(T celllymphoma,TCL)5例(8.6%),未具体分类5例(8.6%),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最常见,为28例(58.3%),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只有1例(1.6%);47例(77.0%)接受过根治性肾切除手术,48例(78.7%)接受过化疗(其中14例为单纯化疗,34例为术后辅助化疗),9例(14.8%)接受过放疗;失访1例(1.6%),未提及预后情况3例(4.9%),34例(55.7%)病情稳定、存活,但有23例(37.7%)复发、进展,再治疗后,缓解稳定4例(6.6%),最终死亡19例(31.1%)。结论:PRL临床较罕见、易误诊、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早期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有助于减少复发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小 B 细胞淋巴瘤中一组高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约占NHL 的6%。MCL 起病隐匿、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因此,MCL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至关重要。另外,MCL 分子病理模型、细胞周期蛋白 D1阴性 MCL、MCL 分期预后及分层治疗选择均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原发骨非霍奇金淋巴瘤(PB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期。结果 10例PBL患者的X线片中均有程度不同的溶骨性破坏;其中B细胞淋巴瘤8例,T细胞淋巴瘤2例;治疗主要采用全身化疗和局部放疗。所有患者治疗后评价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稳定2例,进展1例。中位生存期35.5(4~109)个月,2年生存率66.7 %。结论 PBL以B细胞多见,可侵犯到骨的任何部位,以长骨多见。治疗应以放化疗为主,是一种预后较好的淋巴瘤。 相似文献
18.
69例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后骨髓象与血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后骨髓与外周血白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9例恶性淋巴瘤具有骨髓侵犯的骨髓细胞分类及外周血白细胞检验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69例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33例,分类计数异常35例,骨髓增生正常者19例,增生异常者50例.结论当恶性淋巴瘤发展到骨髓侵犯或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与骨髓象之间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但如明确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时则应把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列为常规检查,如其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出现异常,则应高度怀疑有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特征,提高肿瘤骨转移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355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及生存期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骨转移男性多见,原发肿瘤以肺癌(44.5%)、乳腺癌(11.0%)多见.转移部位以胸椎(51.0%)、肋骨(43.1%)、腰椎(42.3%)、骨盆(26.8%)等多见.骨转移灶多发常见(83.4%).75.2%的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少数以局部肿块、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甚至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78例(22.0%)患者无症状.影像学表现以溶骨性破坏为主(82.2%).采用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放疗、姑息性手术、双膦酸盐类药物及止痛等综合治疗.骨痛治疗临床获益率为98.5%,影像学有效率为72.2%.中位生存期为13.9个月,其中前列腺癌骨转移为34.9个月,肝癌骨转移为4.6个月.未合并其他部位或脏器转移者生存期长,中位生存期可达14.7个月,骨转移灶单发与多发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结论 恶性肿瘤骨转移应争取早期诊断,其治疗应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为目标,以姑息治疗为主,采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CPTCL)的临床表现、治疗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收治的10例SC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0.5岁(10~58岁).其中CD56阴性7例,阳性2例,不明1例;病变多位于躯干和四肢,有4例患者诊断前反复出现可自愈的皮下结节.多发性皮肤损害7例,单发性3例;5例伴有疼痛,3例发生溃疡.4例有内脏或淋巴结侵犯,5例伴有肝功能损伤,1例患者出现嗜血综合征.3例单发性患者采用外科切除+化疗或化放疗,其中1例失访,2例仍无病生存.7例多发性皮肤损害或伴有淋巴结、内脏受侵的患者中,1例仅行局部切除治疗,目前仍无病生存;6例采用化疗或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者,其中3例为无进展生存,1例复发后采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获得部分缓解,2例死亡.中位随访44个月(14~99个月)时,全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PFS)为66.7%(6/9例),总生存率(OS)为77.8%(7/9例).结论 SCPTCL病程相对惰性,皮损可自愈或反复出现.单发病变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可获得长期无病生存;病变广泛或有皮肤外受侵者对化疗有效,但缓解时间较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用于SCPTCL的复发后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