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讨论多层螺旋CT平扫在确诊急性阑尾炎病变阑尾位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289例行CT扫描检查,并对其CT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89例患者中经CT平扫显示:盆腔位阑尾者73例,占25.26%;回肠后位阑尾者64例,占22.14%;盲肠后位阑尾者58例,占20.07%;回肠前位阑尾者51例,占17.65%;盲肠下位阑尾者43例,占14.88%.发生急性化脓性者共计155例,占53.63%;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者共计72例,占24.92%;发生坏疽及穿孔者共计62例,占21.45%.结论 由于病变阑尾的位置不同,其临床症状、CT表现及手术切口、方法亦不相同,临床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能够明确阑尾的位置,为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盲肠和阑尾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解剖学和阑尾炎的诊断积累新资料。方法解剖70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国人尸体腹、盆腔(男63,女7);观察盲肠和阑尾的位置、类型和根部的体表投影;测量盲肠和阑尾的长度,阑尾起始部的直径。结果盲肠长度39.7±1.51 mm,下端位于髂前上棘平面者占24.29%,高于此平面(40.0±2.37 mm)者占57.14%,低于此平面(20.7±0.63 mm)者占17.14%。阑尾直径为6.3±0.17 mm,长度57.2±1.86 mm;盆位占42.86%,盲肠后位21.43%,回肠后位17.14%,盲肠下位15.71%,回肠前位1.43%,小骨盆内位1.43%。盲肠、阑尾位于肝右叶下方占1.43%。阑尾根部恰好在麦氏点(McBurney’s point)者仅21.43%。结论所观测的资料对急腹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阑尾根部恰好位于McBurney’s点,肝下高位盲肠阑尾和盆腔内盲肠阑尾的出现率极低。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就广东顺德地区79例胎尸的阑尾进行了位置和形态的观察。结果如下:观察与结果一、胎儿阑尾前位置有三位六型,即回肠下位,盲肠下位;回肠前位,盲肠前位;回肠后位,盲肠后位。结果见图1。  相似文献   

4.
对57例成人阑尾和盲肠进行了观察。归纳了九种阑尾形状,其中较多见的是迂曲,卷曲、半月、半环等形状。阑尾的位置以盆位和回肠后位较多;阑尾平均长6.7cm;阑尾动脉以一支型多见(80.7%);阑尾根部表面投影多在麦氏点与兰氏点之间(51.9%)。  相似文献   

5.
本文解剖观察了100例尸体(成人59例,童婴41例)阑尾动脉,所得结果如下:一、单阑尾动脉在此100例中,单阑尾动脉有79例(成人51例,童婴28例)占79.00±4.07%,可因起始动脉不同分为下列六型。1型:起于回结肠动脉的回肠支有29例(成年18例,童婴11例)占29.00±4.53%。2型:起于回结肠动脉干有16例(成年11例,童婴5例)占16.00±3.66%。3型:起于盲肠干有10例(成年6例,童婴4例)占10.00±3.00%4型:起于盲肠前支有10例(成年5例,童婴5例)占10.00±3.00%。5型:起于盲肠后支有13例(成年11例,童婴2例)占13.00±3.36%。  相似文献   

6.
左骼窝内盲肠、阑尾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教学中观察一例位于左髂窝内的盲肠、阑尾。报道如下,成年男尸,打开腹膜腔,见盲肠位于左骼窝内,长7.0cm,直径7.9cm,为腹膜内位。回肠末端行至左下腹部,约平髂嵴高度连于盲肠左上部,盲肠和回肠末端均被腹膜包裹并形成一个共同的系膜。盲肠前面有小肠及肠系膜覆盖,后邻乙状结肠。阑尾根部附着于盲肠后壁,其体表投影在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附近,阑尾全长4.5cm,直径0.9cm,位于回肠末端后方,乙状  相似文献   

7.
盲肠、阑尾位于盆腔膀胱与直肠之间者少见.这种盲肠及阑尾异位与腹、盆腔手术有密切关系.材料为成年男尸,约45岁,身高155cm.肢体发育正常,腹盆部无手术疤痕,剖腹后,右骼窝不见盲肠、阑尾及升结肠.可见部分小肠、系膜.整个肠管光滑无粘连.1 盲肠异位 盲肠和阑尾均位于盆腔中部膀胱与直肠之间,盲肠上部在骶骨尖端右侧接升结肠,盲肠中部与下部嵌在膀胱与直肠之间,长约6.5cm,盲肠起始部及阑尾在直肠和膀胱左侧.盲肠血液供应为回结肠动脉分出的直肠动脉供应.阑尾自盲肠内侧壁起始先斜向左上,然后呈“C”字形弯向左下,属回肠后位,长7.8cm其根部体表投影不在麦氏点,而在两侧髂前下棘连线左侧中外1/3深方2.5cm处,阑尾系膜呈三角形,其血液供应为回肠动脉分出阑尾动脉.  相似文献   

8.
男性童尸,年龄7岁.阑尾长约7.5cnm直径0.5cm.其根部位于盲肠下端的后内方,并沿盲肠内缘下降,因其系膜较短,盘曲一周,末端游离于腹膜腔中.阑尾根部与盲肠的结合点.在腹前壁的体表投影位置,约相当于右锁骨中线和肋弓之交点与脐连线的外、中1/3的交界处.阑尾动脉与一般记载相似,由回结肠动脉发出,经回肠末端之后,沿狭小的阑尾系膜游离缘伸向阑尾末端并分支至阑尾.盲肠较为巨大,长9.2cm内径5cm无内容物,属腹膜内位,活动度好,盲肠近端居右肋弓下,贴于腹前壁之内面、肝右叶下方、由前向后下外侧伸展,达右侧腹后壁,约平第三腰椎高度反折向上,移行于升结肠.升结肠较短,上升达肝右叶下方转为结肠右曲.  相似文献   

9.
回肠系膜内位阑尾少见。我们在解剖一具中年男尸时遇到一例。为了给阑尾手术提供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腹膜腔内未见游离阑尾。盲肠表面三条结肠带集合处距回肠末端约1cm,并与回肠系膜相贴。由此处向回肠系膜内可扪到一索条状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成人尸体阑尾的大体表现及变异,为阑尾影像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大体解剖学测量方法研究31例尸体阑尾的形态、位置、大小、及走行。结果31具标本均见阑尾,表现为管状或蚓状盲管,18例(18/31,58%)粗细均匀,13例(13/31,42%)远段增粗。阑尾根部27例(27/31,87.1%)位于盲肠后内,4例(4/31,12.9%)位于盲肠尖端,至盲肠尖端的距离为0.1~5.9 cm,距回盲瓣距离为0.7~3.5 cm,17例(17/31,54.8%)阑尾位于回肠末端前,14例(14/31,45.2%)位于回肠末端后。阑尾长度为1.5~8.9 cm,直径为4~7 mm。结论多数成人阑尾形态、位置比较固定,其长度、管径变异小,走形方向虽存在一定的变异,但多数阑尾可通过规范的影像学检查得以显示。  相似文献   

11.
盲肠壁内阑尾是临床上一种特殊类型阑尾炎。我科83年9月以来收治二例盲肠壁内阑尾炎患者,这类变异阑尾属罕见,现报道如下:例1 女,19岁。术前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盲肠游离,肠壁无充血水肿,未见游离阑尾;回结肠淋巴结可见多个不同程度肿大。触摸盲肠前壁有条索状物长约7cm(附图A)。见阑尾腔内有脓性分泌物,病理证实: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例2 女,25岁。术前诊断: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腹腔内有脓性分泌物,有臭味,回结肠淋巴结肿大,盲肠充血水肿,未见游离阑尾。在盲肠后壁有1×1cm紫黑区,触摸肠后壁有条索状物,长约10cm,与升结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用 53具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剖腹后观测了盲肠的位置、形态 ,回盲口、回盲瓣的形态、大小等 ,并与低位肠梗阻发生呕吐因素作了探讨。此外 ,经 53例回盲襞观测 ,提出它可作为寻找阑尾的标志之一 ;并可游离回盲襞 ,以此覆盖无法作荷包缝合的阑尾残端  相似文献   

13.
少见阑尾3例     
我科从1988年9月至1995年9月收治阑尾炎患者1428例。其中少见阑尾3例,报告如下: 例1.男,25岁。主因间断性右下腹痛2年,加重1天入院。术前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在三条结肠带汇聚处未找到阑尾,检查盲肠及距回盲部50cm范围回肠未见憩室,剖开后腹膜未找到阑尾。仔细检查结肠带时可触及一索状物,约7.0cm,切开结肠带,距回盲部0.6cm处切断该索状物,残端直径0.5cm,向远端剥离直到全部剥出索状物,然后结节缝合切开后的结肠带,术后病理证实该索状物为阑尾  相似文献   

14.
现将我们在解剖过程中遇到的盲肠、升结肠异位一例报告如下: 男童尸,约5岁,身长875mm。一、盲肠异位剖腹后,在右髂窝处不见盲肠及阑尾,盲肠和阑尾均在右髂窝之上。盲肠的下端刚好平右髂嵴水平、右肾下端前外方。整个盲肠长45mm,外径35mm。其大部分被腹膜所包,只有在后外侧约占盲肠1/4没有腹膜复盖,而是直接与腹后外侧壁相连,使盲肠不易活动。盲肠的盲端后内侧壁有阑尾附着。盲肠的血液供应为四结肠动脉,阑尾血液供应为四结肠动脉分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McBurney氏点上方约55mm处。  相似文献   

15.
本选用53具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剖腹后观察了盲肠的位置,形态,回盲目,回盲瓣的形态,大小等,并与低位肠梗阻发生呕吐因素作了探讨。此外,经53例回盲襞观测,提出它可作为寻找阑尾的标志之一,并可游离回盲襞,以此覆盖无法作荷包缝合的阑尾残端。  相似文献   

16.
例1男,65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于2005年4月20日入院。腹部检查:右下腹麦氏点压痛,肌紧张伴反跳痛。血常规:白细胞17.75×109/L,中性粒细胞0.765,淋巴细胞0.124。临床诊断:坏疽性阑尾炎。行急诊手术,术中见阑尾为盲肠后位,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阑尾长约9.0cm,增粗不明显,中段及尖端呈黑色,行阑尾单纯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阑尾杯状细胞类癌。半月后行部分右半结肠及回肠切除术。例2女,71岁。因排便困难3个月,于2005年3月16日入院。外科检查:腹部稍膨隆,可触及肠型,右中下腹压痛,未触及肿块。结肠镜检查示盲肠占位。取活检,病理诊断为印戒…  相似文献   

17.
由于阑尾形态和位置变异而招致临床诊断上的失误及造成手术的失败,并不罕见。现介绍二例位置异常的阑尾,供临床参考:我们在尸解一具男性中年尸体时,未见到游离的阑尾,但在剥离回结肠动脉,追踪阑尾动脉时,发现其阑尾借短小的系膜沿回肠长轴方向附于回肠前下部,阑尾同回肠无空隙,经剥离使阑尾呈游离状态,长11cm,直径0.5cm,尚完整无缺、又切开盲肠找到阑尾开口,证实确属阑尾,管腔狭窄,少许粪石。见附图。  相似文献   

18.
我院外科近两年内发现壁内阑尾两例,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病例一,男23岁。入院前两天感上腹部及脐周疼痛不适,伴恶心呕吐一次,至入院前8小时腹痛转移到右下腹,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体温37.1℃、血压13.5/8 kPa、脉搏100次/min,腹平坦,右下腹腹肌较紧张,右下腹有压痛和反跳痛,以麦氏点压痛最明显,白细胞13.2×10~9/L,中性86%,诊断:急性阑尾炎。取麦氏切口进入腹腔后,在髂窝内找到升结肠下段及盲肠,沿结肠带追踪至盲肠末端,未发现阑尾,又找到回肠末段再沿回肠追踪至盲肠也未发现阑尾,然后细心观察盲肠,发现盲肠前内侧壁一条结肠带稍微隆起,用手触摸发现内有一条索状物,才想到为盲肠壁内阑尾。先在阑尾末端切开浆膜,作浆膜下分离,然后沿阑尾长轴剪开至阑尾根部,见阑尾长约11 cm充血、水肿、但无粘连,顺利将其切除,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急性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阑尾盲肠交界处的临床解剖特点,减少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分析110例阑尾盲肠交界处的解剖类型,同时进行了全阑尾切除术。结果:110例阑尾盲肠交界处解剖类型分为缩窄型68例(61.8%),平直型25例(22.7%),漏斗型17例(15.5%);110例急性阑尾炎行全阑尾切除手术顺利,术后全部治愈出院。结论:行全阑尾切除术时掌握阑尾盲肠交界处的解剖类型,有助于手术顺利施行和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读了符建元同志“阑尾有一米之长吗?”一文后(载于《临床解剖学杂志》1987;5(4);222),作为“阑尾和盲肠有关应用的解剖“(载于《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1985;3(3):183)一文的第一作者,对我们在“讨论”中提及“国内文献有阑尾长达1米的报道。”这句话,及所引自的文献“阑尾缠绕回肠至肠扭转一例报告”(载于《中华外科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