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对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视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同视机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一组作为对照组,不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对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进行三级视功能检查,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的眼位回退率。结果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同视机训练组的三级功能形成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同视机训练组的眼位回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促进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重建,降低眼位回退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一般规律。方法 手术前斜视度统一用角膜映光法测得,手术前后视功能统一用同视机测得,手术后视功能均在术后十天测得。结果 在总共90例中,34例内斜视术前有Ⅰ级视功能者占82%,术后达到100%;术前有Ⅱ级视功能者占29%,术后达到53%,术前有Ⅲ级视功能者占15%,术后达到27%。56例外斜视术前有Ⅰ级视功能者占36%,术后达到55%;术前有Ⅱ级视功能者占16%,术后达到36%;术前Ⅲ级视功能者无,术后达到4%。结论 手术是治疗并促进共同性斜视视觉功能恢复的主要手段之一。术前的斜视角越大,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率越低。并且,内斜视的视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外斜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44 例视力正常( 包括矫正视力) ,眼位均≥- 20 △ 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术前、术后进行立体视测定。结果:随访6 个月,儿童组( ≤14 岁)25 例,24 例获得中心立体视,占总例数的5455 % ;成人组( > 14 岁)19 例 ,3 例获得中心立体视,占总例数的682 % ,儿童组与成人组术后立体视功能有显著差异( P< 001) 。结论:早期( 特别是在儿童视觉发育的可塑期) 行斜视矫正手术是提高斜视治愈率的最佳阶段。应对手术后过矫患者密切观察眼位,加用同视机训练,可提高其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44例视力正常,眼位均≥-20^Δ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术前,术后进行立体视测定。结果:随访6个月,儿童组25例,24例获得中心立体视,占总例数的54.55%;成人组19例,3例获得中心立体视,占总例数的6。.82%,儿童组怀成人组术后立体视功能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眼外肌部分移植在麻痹性斜视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于水平性斜视,采取上、下直肌部分移植;垂直性斜视则采取内、外直肌部分移植;另加麻痹肌的对抗肌后徙术。结果术后眼位矫正良好,眼球运动明显改善。术后经过视功能训练,部分患者视力有所提高。结论此手术除了矫正眼位,尚能改善眼球运动状态,有利于双眼单视,并能增进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6,(19):32-35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对间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从而为临床患者视觉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眼科接受治疗的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斜视专科检查、融合视和立体视测量后对其进行外斜视矫正术,术后复查眼位并检查融合视和立体视,术后15天采用DV-100视觉诊疗系统进行训练,3个月后检查患者的融合视和立体视。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后3个月双眼容和视、远近立体视变化情况。同时将患者根据年龄分为9~14岁组和15~32岁组,观察并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视觉训练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前、手术后以及术后视觉训练3个月后的平均融合值比较差异显著(P0.01),其中手术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觉训练3个月后,患者平均融合值明显好于手术前和手术后(P0.01)。同时斜视手术前后,9~14岁组以及15~32岁组患者平均融合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个月的视觉训练后9~14岁组患者融合视提高幅度明显大于15~32岁组(P0.05)。所有患者手术前、手术后以及视觉训练3个月后立体视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中手术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觉训练3个月后,患者立体视恢复情况明显好于手术前和手术后(P0.05)。结论间歇性视觉训练通过采用视觉训练设备,协调训练患者的手、脑和眼,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双眼单视的恢复,且患者接受手术时年龄越小,其双眼单视功能恢复越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中显微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儿童共同性斜视75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34例在显微镜下完成斜视矫正手术为A组,41例在肉眼直视完成斜视矫正手术为B组,观察两组手术后的眼位,手术后球结膜反应,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术后2周后进行同视机三级功能训练,观察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随访3-6个月,A组术后正位32例占94.12%,25例具有双眼单视功能,占73.53%,19例建立立体视觉,占55.88%。B组术后正位38例占92.68%,29例具有双眼单视功能,占70.73%,21例建立立体视觉,占51.22%。两组眼位矫正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球结膜水肿轻,充血消退快,切口愈合佳,无手术瘢痕,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中视野清晰,能提高操作准确性,疗效确切,具有减轻手术创伤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等诸多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已揭示大脑皮层视区80%是双眼驱动细胞,视觉系统存在有特殊的复合通道,大脑皮层对立体视觉的处理具有双眼性。因此,对斜视的治疗已不仅仅是解决眼位,改善外观,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术前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检查成为斜视手术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对23例共同性外斜视儿童进行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媛 《河北医药》2016,(7):1067-1069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观察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并作出分析。方法96例先天性外斜视患者分为~2岁组18例,~4岁组30例,~8岁组34例,~12岁组14例,共4组。手术方式:对基本型和辐辏不足型外斜视行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对外展过强型行外直肌后徙。伴A-V征及DVD者,矫正水平外斜的同时,按照A-V征及DVD的手术方法予以一并矫正或行二次手术。采用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检查双眼单视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岁组远期正位率低于其余3组,~2岁和~4岁组术后重建融合功能比率高。术后眼位正位者~2岁组较~4岁组重建融合功能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先天性外斜视主要危害双眼视觉建立,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早期手术,积极提高正位率,为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与分析双眼视觉训练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建立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共同性斜视手术的7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成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的复建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双眼视觉训练。在训练3个月末及6个月末,观察两组患儿立体视建立的情况。结果训练3个月及6个月末,两组患儿的立体视锐度均有所降低,而观察组患儿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训练6个月后,观察组中的中心立体视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无立体视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眼视觉训练有助于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的建立,提高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的成功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斜视矫正手术后1年双眼单视功能与心理状况的变化。方法43例间歇性斜视患儿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年检查双眼单视功能,并应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选择41例相同年龄段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患儿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前孤独的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自尊评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A.05);斜视组患儿手术后1年孤独的评分值明显低于手术前,自尊的评分值的均值明显高于手术前( P <0.05)。其中4例患儿手术后1年孤独和自尊的评分值较手术前无明显改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普遍存在孤独和低自尊等心理问题,手术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和心理状况的改善。少部分患儿术后仍存在心理问题。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心理问题需要长期随访和关注。  相似文献   

12.
廖瑜俊  殷小龙  邓燕 《江西医药》2010,45(6):576-577
目的探讨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71例外斜视V征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 71例中有45例(86眼)行下斜肌减弱术。26例(52眼)行外直肌后退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其中15例(15眼)行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眼位恢复正位63例(88.73%),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45例(63.38%)。结论外斜视V征的手术方法是根据病因不同,选择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矫正前后的立体视功能与融合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就诊的10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测量患者第一眼位斜视度,对患者看近立体视锐度进行测定,评估患者的融合功能,按照术后不同斜视度分为四组,即A组(+1~+5 PD)、B组(0 PD)、C组(-1~-5PD)、D组(-6~-10 PD),统计患者术前术后的立体视锐度及双眼融合功能。结果患者术前术后双眼融合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组患者术后双眼中心融合比例上,从大到小依次为B组、C组、D组、A组,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患者除A组外其余各组立体视锐度在术前术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部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锐度及双眼融合功能及均有明显改善,而轻度过矫(+1~+5 PD)者会影响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杨洋  殷小龙  彭小维 《江西医药》2014,(12):1515-1517
目的:探讨儿童外斜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60例外斜V征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60例中有49例(78眼)行下斜肌减弱术。11例(22眼)行外直肌后退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其中6例(6眼)行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眼位恢复正位52例(86.7%),术后获得34例(56.7%)建立了双眼单视功能,8例(13.3%)获得立体视觉。结论儿童外斜V征的手术方法是根据下斜肌功能是否异常,选择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外斜视矫正术,手术矫正利于以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斜视手术后斜视回退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小平  廖一露  田祥 《贵州医药》2002,26(6):491-492
目的 通过对224例斜视矫正手术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探讨斜视手术后部分患者斜视回退的原因。方法 将224例患者按年龄、双眼单视功能、斜视类型分为3组,随诊观察3个月至5年,将3组病人术后的斜视回退率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出影响斜视回退的可能因素。结果 特殊类型斜视组回退率最高,达28.5%,无双眼单视功能组其次,达21.56%,成人组复发率第三,达11.4%,复发率最低组为术后具有双眼单视功能组3.46%。结论 斜视手术后回退与斜视类型、双眼单视功能及年龄均有较大的关系,因此术前双眼单视功能的训练及选择早期手术矫正对减少斜视回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外斜视V征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2例外斜视V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眼位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情况,研究其具体手术治疗的方式和效果。结果治疗后142例患者中有90例(172眼)行下斜肌减弱术治疗;52例(104眼)外直肌后退术并行外移位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治疗,其中有30例(60眼)选择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患者的眼位恢复正位者126例,占88.7%,88例患者获得双眼单视功能,占62.0%。结论外斜视V征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通常采用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共同性斜视是眼肌的不平衡、在不能用视觉反射控制的情况下所表现的眼位倾斜。共同性斜视的斜视角在任何注视方向皆相等,其客观表现为没有双眼固视能力,其主观表现则为缺乏或全无融合能力,所以无双眼单视和立体感觉。共同性斜视有眼位倾斜及发生视力混淆及复视症状,为消除此等症状、其斜视眼的视力由大脑皮质之抑制作用加以消除,在抑制过程中斜视眼形成了异常网膜对应和弱视;故斜视患者症状的消失是  相似文献   

18.
毛德荣 《中国医药指南》2014,(3):21+23-21,23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出现复视症状概率和相关因素,降低复视症状发生率。方法选取在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手术治疗的300例共同性斜视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患者年龄大复视发生概率大、过矫者发生概率大,外斜视较内斜视术后出现复视症状概率较大,患者存在正常视网膜的对应性出现复视症状的概率较小。结论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高,主要原因为异常视网膜对应眼位过矫及融合无力,早期同视机训练有利于建立正常视网膜对应关系、消除复视。  相似文献   

19.
章翠华  刘姣  占丽丽  胡婧婷 《江西医药》2022,(11):1797-1799
目的 探究双眼视觉训练对小儿间歇性斜视术后眼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我院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期间80例接受间歇性斜视术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术后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双眼视觉训练,两组患儿均持续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结果 术后1个月,观察组眼位中正位、过矫、欠矫占比分别为95.00%、2.50%、2.50%,与对照组87.50%、5.00%、7.50%相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眼位中正位占比分别为95.00%、95.00%,均较对照组80.00%、77.50%高;欠矫占比分别为2.50%、2.50%,均较对照组15.00%、17.5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同时视、视觉融合、视立体占比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同时视、视觉融合、视立体占比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间歇性斜视术术后患儿实施双眼视觉训练,可改善其眼位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系统联合压抑疗法对屈光性弱视患儿的临床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某院确诊的108例(181眼)大龄屈光性弱视患儿,根据有无进行视觉系统训练分为训练组58例(96眼)和未训练组50例(85眼),未训练组患者采用压抑疗法,训练组采用压抑疗法联合视觉训练系统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儿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采用Worth4点方法和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双眼融像功能指标和立体视功能,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训练组患儿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显著高于未训练组(P<0.05);训练组患者双眼融像功能和立体视功能正常个数明显高于未训练组(P<0.05)。结论:视觉训练系统联合压抑疗法可有效改善大龄屈光性弱视患儿的视功能,且对双眼融像功能及立体视功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