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家兔脑急性缺血时脑阻抗的定性变化及频率特性。方法:采用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电子工程教研室研制的阻抗监护系统(激励电流1 mA,激励频率:100、200、400、600、800 Hz和1、2、4、6、8、10、20、40、60、80、100、180 kHz,采用四电极法),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建立兔脑缺血模型后对9只家兔进行脑阻抗监测。结果:兔脑缺血后,脑阻抗实部、虚部绝对值均明显升高。对兔脑阻抗缺血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缺血150 s时,在8 Hz频率点,阻抗变化率最大,实部1.36%,模1.38%;900 s时,在6 kHz频率点,阻抗变化率最大,实部15.5%,模15.4%。结论:采用电阻抗技术对脑缺血进行监测是可行的。采用不同的测量频率会得到不同的脑部电阻抗变化量。阻抗最大变化率频率点随时间从8 kHz向6 kHz转移。脑急性缺血后阻抗实部、虚部和模变化率的频谱特性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以往单一频率的监测并不能全面反映脑急性缺血后的阻抗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家兔脑急性出血时脑阻抗的定性变化及频率特性。方法:采用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电子工程教研室研制的阻抗监护系统,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兔脑实质出血模型后对7只家兔进行脑阻抗监测。结果:出血初期,阻抗实部明显下降,虚部变化不明显,但随时间推移,脑阻抗实部、虚部绝对值均明显升高。对兔脑阻抗出血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有统计学意义。在150s时阻抗实部、虚部、模变化率绝对值随频率升高而升高;900s时,在20kHz频率点,阻抗模变化率绝对值最大(|-3.12%|)。结论:采用电阻抗技术对脑急性出血进行监测是可行的,采用不同的测量频率会得到不同的脑部电阻抗变化量,阻抗最大变化率频率点随时间推移向低频转移。随着时间推移,脑急性出血后阻抗实部、虚部和模变化率的频谱特性在变化中,这意味着以往单一频率的监测并不能全面反映脑急性出血后的阻抗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3.
兔离体新鲜肝组织的电阻抗温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获得肝组织的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为采用电阻抗成像法监测在肝肿瘤热疗时的体内温度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新鲜离体兔肝,通过模拟肝肿瘤热疗过程,四电极法阻抗盒测量兔肝在受热和冷却的2个阶段的多频电阻抗,研究兔肝组织的电阻抗与温度间的相应关系。结果:在58℃以下、f=1 kHz时,温度-电阻抗变化系数基本上在-1.0%~-2.2%波动。在58~69℃区间,温度-电阻抗变化系数从-2%快速变化至-14.7%。69、70、71℃等3个温度点的温度—电阻抗变化系数均保持在-14.7%附近。在71~76℃区间,温度-电阻抗变化系数从-14.7%快速变化至-1.0%。76℃以上,温度-电阻抗变化系数基本上为-1.0%。结论:兔肝细胞受热变性时电阻抗特性发生显著改变。在临床热疗中,有可能通过监测生物阻抗的改变来监测热疗时的温度。  相似文献   

4.
张腊喜 《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0):15-16,18
为监测长时间海水浸泡对机体的影响,建立了一个多频率电阻抗测量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分不同时刻对10名战士进行了连续6h海水浸泡下的电阻抗信息的测量。测量结果显示: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电阻抗特征参数R0、R∞和α均显著下降,6h后的fc也显著低于初始状态。因而,采用阻抗测量法可以用于对海水浸泡程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携氧球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携氧球蛋白一直被认为分成两大类,即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它们的功能是运输和储存氧气。最近,德国科学家发现了主要在脑组织中表达的第三类携氧球蛋白-脑红蛋白。此球蛋白的储氧功能是:在缺氧条件下可为神经组织供氧5~31min,且还具有加速氧向神经组织中转运的可能。不同脑区脑红蛋白含量各异,与各脑区对缺氧的敏感性不同是一致的。脑红蛋白在脑缺氧的适应性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脑红蛋白的含量越低。对缺氧的耐受性越差。脑红蛋白的发现,为脑缺氧的研究指出了新方向,为缺氧性脑损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兔肝组织的介电特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消除因温度不同造成的测量结果的差异,增加各实验结果间的可比性,并且在后续实验中严格控制实验温度,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方法:采用英国Schlumberger公司的Solartron 1260+1294阻抗分析仪,取新鲜的兔肝组织,快速切割好后放入测量盒,再放入恒温恒湿箱内,湿度保持为90%,温度从25℃升至42℃,每升高1℃扫频1次,频率从10 Hz到1 MHz,分析电导率与介电常教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升温过程中,电导率与介电常数明显升高,大约呈线性关系,且不同驱动频率下变化程度不同。结论:兔肝组织的介电特性随温度升高发生显著变化,说明介电特性对温度很敏感,在科研中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7.
为动态研究缺氧及复苏时以及缺氧缺血时脑血流动力学及血红蛋白氧化还原代谢的改变,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了观察。设单纯缺氧组及缺氧缺血组两组。缺氧时两组脑供氧均减少(t=9.791,P<0.01,t=5.147,P<0.005);在低氧的同时,单纯缺氧组脑供血增加或减少,在而缺氧缺血组脑供血均减少。缺氧可造成较显著的,即刻的脑供血供氧改变,上述改变随缺氧纠正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8.
飞行员在加速度条件下飞行时,脑血流量的减少易造成意识丧失和视觉障碍,对飞行安全构成很大威胁。本课题研究了脑血流无创伤电阻抗测量技术的原理,采用低占空比脉冲电流激励模式实现了一个脑血流测量试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此激励模式具有安全、灵敏度较高的优点,比较适于飞行员脑血流的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类型的Ag/AgCl生物电极在脑部电阻抗断层成像(ECT)应用中的性能差异,选取性能较优、适合脑部EIT测量的生物电极。方法:分别利用2电极法和16电极法对10名不同被试者的前臂和头部进行阻抗测量,并分别在接触阻抗、信噪比、一致性和稳定性4个方面对每种电极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估。结果:热浸涂Ag/AgCl电极的综合性能相对较好,即具有较低的接触阻抗,较高的信噪比以及良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结论:在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和改进后,Ag/AgCl粉末电极有可能成为脑部EIT测量的首选电极,并为脑部EIT的深入研究提供优良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一种基于开放式电阻成像的高精度测量系统,用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为临床试验奠定基础。方法:开放式电阻抗成像(OEIT)采用固定电极阵列,克服了封闭式电阻抗成像(CETT)在应用上电极间隔不等、放置不方便等问题:测量系统采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产生激励信号,采用FPGA与ADC实现数字相敏检波,检测出电极间的正弦电压幅值与相位.经成像算法得到试验图像。结果:该测量系统的信噪比达104dB,在300mS/m背景电导率情况下.可区分电导率分别为400mS/m和200mS/m的双目标。结论:该测量系统满足开放式电阻抗成像对测量信噪比的要求.水槽和琼脂物理模型的双目标成像试验结果表明,OEIT具有较好的分辨率和定位准确度,可以应用于区分低电导率差异的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mGluR5 mRNA在不同时段的表达变化的规律,探讨mGluR5 mRNA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75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组1、3、6、12、24 h及3 d、14 d组及其相对应的假手术对照组,采用大鼠MCAO模型,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组mGluR5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假手术对照组mGluR5 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手术组mGluR5 mRNA各时间段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缺血1 h其表达即有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GluR5 mRNA表达6 h达到高峰(F=5.328,P〈0.00),3 d后表达开始下降(P〈0.01),14 d基本降至正常对照水平(P〉0.05)。结论:mGluR5在脑缺血后升高,提示mGluR5在脑梗死中有着重要作用,从而对我们的临床研究指出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噪声暴露对大鼠听觉脑干反应(ABR)的影响,及大鼠短声ABR(C-ABR)和短纯音ABR(Tb-ABR)的特点,以探讨Tb-ABR在听力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噪声组和正常组,每组7只(14耳).噪声组暴露于100 dB(SPL)白噪声,6 h/d,连续12周.噪声停止后24 h分别测定C-...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生物电阻抗成像设备设计出一个高精度、高速率,并能进行同步采集的多路信号采集模块。方法:通过在FPGA上定制一个NiosII软核来作为系统的微控制器,然后通过对FPGA编程实现对多路A/D并行采集的时序控制,最后通过UART总线实现采集板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结果:该系统成功地实现了对4路A/D转换器的并行控制,并实现了在100Hz~100kHz激励下对64路信号进行同步采集及初步的处理。结论:该设计方案达到了研究目的,能够满足EIS成像系统的数据采集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联系.方法 对120例脑梗死患者和120例非脑血管病进行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非脑血管病痛例中存在AS斑块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辛伐他汀口服,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结果 脑梗死组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AS斑块形成以及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非脑血管病有斑块者,经过半年药物干预,斑块均有一定程度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脑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AS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及早进行药物干预,可以降低脑梗死的临床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其中急性期和(或)恢复期接受过一级和(或)二级康复治疗的患者设为康复A组,未接受过一级和(或)二级康复治疗的患者设为康复B组。康复A组和康复B组均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病区进行为期6个月的康复治疗,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末、治疗3个月末和治疗6个月末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ctivties of daily,ADL)评定。结果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1个月末康复B组较治疗前增高(P〈0.01);治疗3个月末康复A组较治疗1个月末增高(P〈0.05),康复B组较治疗1个月末增高(P〈0.01);治疗6个月末康复A组与康复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2~24h内急性脑梗塞病人26例,先行CT平扫.后行常规MR成像及DWI检查,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急性期(2~6h)脑梗塞6例,CT检查阴性,其在SE-T2WI及FLAIRT2WI序列上均未见明显显示,而DWI均显示了不同程度高信号;急性期(6~24h)脑梗塞20例,只有6例CT提示有较明确新鲜病灶.DWI对急性期脑梗塞的显示优于常规MR序列.结论:DWI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150只,雌雄不拘,采用Pulsinelli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即对照组和血塞通组,分别于再灌注后3、6、12、24和48 h 5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每组10只。血塞通组于再灌注时给予血塞通注射液(5 mg/100 g)腹腔内注射后,其他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0.5 mL/kg)腹腔内注射后,均每间隔6 h等量注射;检测用于脑组织匀浆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期间,体内SOD减少,MDA增多,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在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氧自由基大量生成而清除减少。而血塞通组与对照组相比较,SOD增多,MDA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对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治疗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3例。观察组(高渗盐水组)使用3%高渗盐水进行脱水治疗,对照组(甘露醇组)使用20%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ESSS评分)以及血钠、血钾、血肌酐、血浆渗透压的改变。结果:两组治疗后第3天和第5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较前减轻(P〈0.01),观察组第5天较对照组减轻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5 d后血钠、血钾、血肌酐、血浆渗透压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改变(P〉0.05),对照组治疗5 d后出现血钾偏低4例,血肌酐升高伴少尿(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3%高渗盐水治疗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因急性脑梗死入院,住院期间合并出现HAP的49例患者为实验组,未合并HAP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当时及入院后1周内每天进行肺部感染筛查,并抽血检测PCT、CRP、WBC水平,比较诊断HAP前后两组的PCT水平。结果入院后第1天起实验组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第2天的PCT值与第1天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第3、4、5、6、7天的PCT值比前两天明显升高(P<0.01)。ROC曲线确定PCT诊断HAP的临界点为0.35μg/L,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降钙素原可以早期发现急性脑梗死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为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