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寐的病因多端,但总属于心神不宁。神之所以不宁,或心脾两虚;或阴虚火旺,亦有痰热内扰,心肾不交所致者。不寐和胆之关系虽报导不多,然余验证于临床,确有关连。《医学入门·脏腑总论》注引《五脏穿凿论》所说:“心与胆相通。”即此之谓也,故胆有病变则波及于心,神不内守而致不寐。  相似文献   

2.
从阴阳气血失调辨治不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而言。不寐的症状不一,轻者入眠困难,或眠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严重者整夜不能入寐。不寐的病因很多,气郁化火,扰动心神;胃气不和,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胆气虚,神摇善惊等等,均可影响心神,而致不寐。七情所伤,精血内耗日久,也可转为虚实相兼,每多成为顽固性不寐。不寐病因虽多,但往往不外阴阳气血失调。气属阳,血属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故宜从阴阳气血失调考虑不寐的治疗。1 阴虚不寐女,38 岁。因头胀痛,不寐,月经期间彻夜不眠,耳鸣,颈强…  相似文献   

3.
1 不寐(痰热扰心) 患者女,30岁。因家庭纠纷,致失眠月余,屡服西药安眠药不效。症见;夜难入寐、寐时易醒,心烦口苦,痰多色黄,胸闷不舒,食少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处方:枳实、竹茹、黄苓、神曲各15g,半夏、栀子各10g,陈皮6g,生姜3片,甘草3g。进4剂,夜能入寐约4小时,余症俱减,遂守前方加“夜交藤”15g,再进4剂,睡眠如常。按:《景岳全书·不寐》:“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患者劳心思虑,肝胆郁热挟痰,痰热内扰神明而致不  相似文献   

4.
顽固性不寐从瘀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良  周展红 《中医杂志》1997,38(2):82-82
顽固性不寐,病因较复杂,服安神药少效或罔效,我们遵从王清任《医林改错》“不寐一证乃气血凝滞”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常获得较好疗效,兹浅谈体会如下。1 病因病机不寐的病因较复杂,首先须分清虚实。虚者有气血阴阳之分,实者有痰、瘀、湿、火、郁之辨。概括其病机,总由脑府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所致。而对于顽固性不寐,气血失调是一个重要因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疗不寐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毅渠 《四川中医》2005,23(9):20-21
不寐(失眠)的病因病机多为情志不舒、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所引起。心神不宁而不寐,不寐日久可引发为抑郁症。临床探究其心神不宁的原因与抑郁症的发病关系,对抑郁症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失眠亦称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肾、脾、胃等密切相关,为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病机为痰热内扰。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热上扰心神可致失眠,亦可致阴阳失衡、脏腑失调从而影响睡眠。治疗当务之急是清痰火;温胆汤具有和胃利胆、理气化痰之效,善清扰乱心神之痰火,通过燥湿、理气、健脾以绝生痰之源,可达理气化痰、宁心安神之功,达安眠之效;作用温和,无不良反应及耐药性,可连续用药,疗效显著,亦可用此方治疗失眠、眩晕、抑郁等由"痰"而引起的各种病症。因成分复杂,现代药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有待于临床实验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运用温胆汤治疗神经内科疾病:不寐,证属痰热内扰,痰浊中阻,心神不宁所致不寐,治宜清胆和胃、化痰宁神。郁症,证属肝气郁结,痰热内扰所致郁证,治宜疏肝理气、清热化痰。眩晕,证属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所致眩晕,治宜理气化痰。癫狂,证属痰热扰心所致狂证,治宜清热化痰、通腑开窍。指出:温胆汤证的病机是痰和热,其方的要点是清热化痰。  相似文献   

8.
顽固性不寐从痰瘀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顽固性不寐 ,病因复杂 ,服安神药常常少效或罔效。数年来 ,我们崇“久病必瘀”、“百病兼痰”之说 ,从顽固性不寐的病理因素“痰瘀”着手 ,试用化痰消瘀法治疗该病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兹浅谈体会如下。1 从痰瘀论治顽固性不寐的立论依据不寐一证 ,临床辨证有虚实之分 ,虚者有气、血、阴、阳之别 ,实者有痰、瘀、湿、火、郁之辨 ,病因病理涉及五脏六腑。临床发现很多久治不愈的患者 ,细究其因 ,总与营卫气血运行失常、痰瘀内生相关。我们知道 ,津血本为水谷精微所化生 ,流行于经脉之内者为血 ,布散于经脉之外、组织间隙之中的则为津液。血…  相似文献   

9.
张喜  张育红  李冠英  张志宝 《河北中医》2009,31(9):1360-1361
不寐,又称失眠,古代文献称之为“不得眠”、“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轻者不易入眠而易醒,或时眠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眠,重者整夜不眠,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健忘等症状。《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指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由此可以看出,不寐的主要病因分因虚而致和因实而致。《景岳全书·不寐》篇中对不寐的病因病机论述有云“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从中可以看出,虚证多由阴血不足,而实证则多由肝郁化火,痰热内扰,扰及神明而引起。  相似文献   

10.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中医属于"不寐",龙祖宏教授认为不寐的病机可概括为"阴阳失调、营卫失和",临证时又分为虚实两端,实证有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虚证有心脾两虚、阴虚火旺,辨证论治的同时配合情志调养及耳针等外治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正> 不寐之证,究其机理,无外虚实两端。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邪气之扰者,言痰火湿食诸邪上扰神明也;营气不足者,言阴血虚而神明失养也。然临证每多兼挟,往往虚实互见,当谨守病机,详察施治,兹将个人治疗不寐证的体会介绍如次。一、肝火扰心清肝泻火兼安胃如情志不舒、暴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都化火,木火助长心火,扰动心神,神不得安则不寐。然风木过动,必犯中宫,多致胃腑不和。对肝火扰心之不寐的治疗,当泻其  相似文献   

12.
从痰热内阻治疗失眠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跟随导师学习的过程中,对失眠的辨证治疗颇有感触,现将之小结,以飨同道。1病因病机失眠的病因病机相当复杂,病因有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其病机总的来说是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宁,可分为虚实两类。如《景岳全书·不寐》说:“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然而,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笔者认为该病在临床上主要为痰热内阻所致,多侵犯少阳和阳明两经,为多火多痰之疾。究…  相似文献   

13.
失眠一症,中医称之"不寐","不得卧";责之病因,无外邪气加客、它病波及、脏腑既损三端。临证习惯以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诸证分型论治。如此分型虽然细致入微,但也使可操作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胡国恒教授认为不寐分为新发不寐与久病不寐。新发不寐多为实证,因肝气郁结、痰浊上扰、神不内守,进而心神失宁,神不安宅造成入睡困难、寐而时醒或多梦易扰。临证时往往强调因人而异,求病因,追病史,辨其证,从根本上调其脏腑阴阳虚实,治疗以四法为主:解郁舒心法,清热豁痰法,安神定志法,心肾并治法,临床多有效验。  相似文献   

15.
不寐亦称失眠 ,多因脏腑功能紊乱 ,气血亏虚 ,阴阳失调而致 ,其病位在心 ,与肝、胆、脾、肾有关 ,临床辨证分虚实两类 ,以虚证多见 ,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为虚证 ;肝郁化火、痰热内扰为实证。一般护理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光线宜暗 ,被褥松软适宜 ,避免噪音。安排好患者的生活 ,使之有规律 ,养成定时作息习惯 ,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对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而致失眠者要做好心理情志护理 ,解除其忧虑。积极治疗失眠的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镇静催眠药宜在睡前1 h给患者服用。教会患者每日坚持睡前做放松气功…  相似文献   

16.
失眠病因包括心理生理、神经症、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失眠产生原因很多,如气郁化火,扰动心神;胃中不和,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思虑劳倦,内伤心脾,以及心胆气虚,神摇善惊等;均可扰乱心神而致失眠,主要与心、肝、脾、肾四脏有关。常见有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脾血亏型、心虚胆怯型、心肾不交、脾胃不和与五脏健康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老年不寐从肾虚痰瘀论治4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晓海 《山西中医》1996,12(4):42-43
老年不寐从肾虚痰瘀论治42例江苏省高淳县人民医院(211300)杨晓海关键词老年病,不寐,辨证论治不寐一证,临床每以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营卫不和论治。而老年不寐,笔者以为,肾精亏耗,痰阻血瘀是其发病基础,自拟益肾精化痰瘀...  相似文献   

18.
路志正教授治疗不寐,主要从五脏藏神的理论着手,尤重视脾胃对五神的影响,认为从病因病机上看,主要有虚、实和虚实夹杂3种情况。虚者为脾虚不运,心肝血虚,神失所养,不寐由生。实者或因气滞,或因湿(痰)阻,影响脾胃气机,扰动心神而不寐。而虚实夹杂,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与气滞、食滞、湿浊、痰热等邪实并存。辨证分型主要有脾胃虚弱血不养心、脾虚不运痰湿阻滞、脾虚湿阻痰热扰心、胃腑不和心神不宁等。路老临证常以健脾益气养心、化痰降浊、和胃温胆宁心等法调理中州,以达到安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李敬林教授认为消渴不寐多与痰有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调导致脾胃呆滞、肝脾气滞、肾失温化使体内变生痰浊,痰浊日久化热,痰热扰心,心神不宁,阳不入阴,阴阳失调而致消渴不寐。临床予温胆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0.
失眠属于睡眠障碍范畴,中医称之为"不寐"。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心神不宁,阴阳失交而成。符为民教授认为情志失调,肝失疏泄为失眠之主因。病机当以肝郁为首,肝失疏泄,气血失调,以导致气、火、痰、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继而扰乱心神,神不守舍,则病发不寐。治疗分虚实,临床需根据气滞、火邪、痰火、血瘀之病理因素的不同阶段辨证论治,提出在治疗上强调从心肝论治为主,强调合理调护是提高疗效及预防复发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