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腰神经后支射频消融与神经阻滞治疗老年腰椎压缩骨折疼痛近期、远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病人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腰神经后支射频治疗,对照组给予腰神经后支神经阻滞治疗,分别于治疗前1d及治疗后1d、5d、3个月、6个月,对病人行总体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F=23.770、414.821,q=9.969~46.117,P<0.01);对照组术后1、5d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F=21.004、354.325,q=5.064~40.039,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5d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6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t=4.814~26.612,P<0.05)。结论腰神经后支射频治疗老年腰椎压缩骨折疼痛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运用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去神经支配技术对疼痛缓解、生活能力改善方面的有效性。方法对澳门地区70~94岁高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DSA定位下行相应41例次骨折节段单侧或双侧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去神经支配,用弯形尖针行后支内侧支穿刺,分别给予50Hz感觉、2Hz运动测试,70℃、90S两个射频周期的标准射频,共行122个脊神经后支射频的治疗,通过VAS评分、Barthel指数记分法、McGill评分,观察疼痛缓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结果VAS评分、ADL评分和McGill评分术后1周较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01)。全组未见相应节段神经根损伤及皮肤感觉功能缺失等副作用。结论高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选择相应节段的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射频去神经支配术,具有镇痛好、安全、有利于生活质量提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肩部手术患者应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组(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和B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每组15例。B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单次肌间沟臂丛阻滞,术后行自控静脉芬太尼镇痛。A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同时合用与B组患者相似的自控静脉芬太尼镇痛作为补救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静息及运动)、芬太尼用量、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A组术后12、16、24、32、40、48h的静息及运动时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相应时间段的B组(P〈0.05或P〈0.01)。A组术后8~48h各时段的芬太尼消耗量及术后48h的芬太尼总消耗量均显著小于B组(P〈0.05或P〈0.01)。A组的镇痛满意率(13/15)显著高于B组(3/15)(P〈0.01)。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有效缓解肩部手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超激光疼痛治疗仪(Super Lizer HA-550,SL)照射联合神经阻滞在脊柱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70例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分为两组:SL照射联合神经阻滞组及单纯神经阻滞组,统计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卧床时间。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卧床时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SL照射联合神经阻滞辅助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病人,可明显缓解疼痛,解除伴随症状,缩短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5.
椎旁神经阻滞对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建防  周赞宫  王明山  宋力 《广东医学》2006,27(8):1212-1213
目的.比较椎旁神经阻滞(PVB)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肺癌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肺叶切除的患者,术后镇痛随机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A组,n=25)、静脉自控镇痛组(B组,n=25)。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记录手术后4,6,8,12,24和48h的伤口疼痛程度。术后24h随访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静止状态VAS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咳嗽时VAS评分在术后4,6.8和12hA组显著低于B组(P〈0.05或P〈0.01)。术后24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恶心、呕吐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椎旁神经阻滞较静脉自控镇痛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满意,且恶心呕吐的程度较静脉自控镇痛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比较神经阻滞与神经阻滞联合超短波、低频脉冲电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实施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次日行超短波和低频脉冲电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神经阻滞。以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按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后各点VAS评分下降更明显(P〈O.05);两组治疗后CASCS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O.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后CASCS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神经阻滞联合超短波、低频脉冲电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较单纯神经阻滞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其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评估CT引导下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残余疼痛的有效性。方法: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正规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在相同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基础上,A组采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配合治疗;B组采用CT引导下行腰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治疗,随访时间6月,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结果:A组患者术后1天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无差异,其余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P<0.01);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P<0.01);组间比较,B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CT引导下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残余疼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杨晓秋  王萍  闵苏 《重庆医学》2006,35(5):418-420
目的观察颈丛、臂丛、或硬膜外腔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妥乐平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和并发症,寻求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56例,皮损分布区C4~L5。随机分为两组:Ⅰ组:0.375%~0.2%罗哌卡因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妥乐平综合治疗(n=28);Ⅱ组:0.375%~0.2%罗哌卡因神经阻滞治疗(n=28)。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神经症状改善情况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1~3周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为100%,显效率分别为82.1%、75%。综合治疗组对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皮损区麻木感、烧灼感、刺痒等神经异常症状有效率优于单用神经阻滞组。结论以颈丛、臂丛、或硬膜外腔神经阻滞为主联合神经妥乐平综合治疗,对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改善神经症状,疗效显著而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脉冲射频模式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神经源性疼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脊神经根阻滞组(n=15),Ⅱ组为经椎间孔硬膜外阻滞组(n=15),Ⅲ组为脉冲射频治疗组(n=62),其中Ⅲ组又分为4个不同的脉冲射频模式组。采取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F—MPG)评估术前,术后1周、3个月时的疗效。结果3组术后疼痛均改善(P〈0.05),以Ⅲ组疗效更显著,VAS术前(7.69±0.43),术后1周(3.99±0.61),术后3个月(2.72±0.19)。结论脉冲射频是治疗神经源性疼痛安全、有效的神经调制技术,其疗效优于神经根阻滞及经椎间孔硬膜外阻滞,而脉冲射频4个模式中以温度42℃,时间120s,脉冲持续时间40ms,脉冲频率2Hz,2个射频周期的模式为本研究中最佳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腰骶丛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10年3月北京航天总医院疼痛门诊和同时期骨科住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1例(疼痛门诊30例为A组,男24例,女6例;骨科住院31例为B组,男23例,女8例),A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腰骶丛阻滞疗法,B组应用骨科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保守治疗方法,即卧床休息、物理疗法、镇痛药物、营养神经药物、活血药物等.两组均记录一般状况、静止走动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患者满意度.结果 A、B组治疗末次后走动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6±0.6)、(3.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末次后ODI评分分别为(12.1±6.8)、(24.6±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末次后患者满意率分别为10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腰骶丛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临床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局部浸润、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治疗方法为:皮损区用0.2%布比卡因、泼尼松龙、弥可保浸润,同时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对照组采用局部浸润及椎旁阻滞。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SQ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2、3周两组VAS和SQS评分均明显下降(JD〈0.01),观察组治疗后VAS和SQS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有效率均为100%,但观察组显效率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60%(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有显著疗效,但局部浸润、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对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均优于神经阻滞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和单纯神经阻滞两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选择肋间神经阻滞,治疗组在神经阻滞基础上加用普瑞巴林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QS评分、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第1、2、3、4周VAS和Q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VAS和Q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3.3%,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区别。结论普瑞巴林联合肋间神经阻滞治疗PHN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起效快,疼痛缓解率高,改善睡眠质量,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腰椎旁阻滞联合医用三氧注射与单纯腰椎旁注射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25例。治疗组为椎旁阻滞联合三氧注射,对照组为单纯椎旁阻滞。观察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VAS评分缓解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优良率低于治疗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椎旁阻滞联合三氧注射较单纯椎旁阻滞对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医用三氧注射治疗老年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胸腰背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94例,年龄65~74岁,随机分为A、B两组(n=47),A组采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B组给予相同椎旁神经阻滞,同时椎旁注射40%的医用三氧。分别于治疗前(T1)、治疗后24h(T2)、治疗后1个月(T3)时以VAS法进行疼痛评分,于T2、T3时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疼痛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T2、T3时点B组VAS评分均较A组降低(P〈O.05),T2、T3时B组临床治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羟考酮缓释片使用剂量较A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椎旁阻滞联合医用三氧注射可显著缓解老年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其效果优于单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中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术后l用及术后3月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l周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月VAS评分与时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基本等同对照组。结论PVP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早期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增强椎体稳定性,预防骨质疏松及其他并发症疗效显著,后期两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性,建议对不能耐受长期卧床的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术后观察组采用连续腰丛神经阻滞镇痛,对照组采用股神经阻滞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水平、副作用发生率、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 h、12 h和24 h疼痛水平和副作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 <0.05或P <0.01),膝关节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发挥积极作用,其可降低患者疼痛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接受神经阻滞(A组)和口服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B组),共治疗6周。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24 h睡眠时间来评价治疗效果,同时观察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在6周观察期间,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相比疼痛评分随时间下降,睡眠时间均增加(P〈0.05)。B组的VAS评分下降大于A组,24 h睡眠时间增加大于A组(P〈0.05)。两组未出现并发症及严重的药物副作用。结论加巴喷丁联合神经支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独神经阻滞,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肩胛上神经联合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疼痛门诊肩周炎患者57例,阻滞药物均为1%利多卡因。于患侧阻滞肩胛上神经,无不良反应后即于同侧行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均隔日阻滞1次,3次为1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第1次至第3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第1次治疗后比较,第3次治疗后的VAS评分亦显著降低(P〈0.05);第1次和第2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治愈率82.5%(47/57例),总有效率94.7%(54/57例);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肩胛上神经联合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改良针刺法结合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腰腿痛的疗效。方法 腰腿痛患者80例,采用改良针刺法结合腰椎旁神经阻滞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采用VAS进行疼痛评分;于治疗后12个月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率依次为68.8%(55/80例)、20.0%(16/80例)、7.5%(6/80例)、3.8%(3/80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VAS评分下降(P〈O.05);治疗后各时点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针刺法结合腰椎旁神经阻滞是治疗腰腿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结合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肩周炎患者61例,阻滞药物均为1%利多卡因。于患侧阻滞星状神经节,无不良反应后即于同侧行肩胛上神经阻滞。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第1次至第3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第1次治疗后比较,第3次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第1次和第2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治愈率83.6%(51例),总有效率96.7%(59例);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星状神经节结合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