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针对我院门诊药房发药时出现的差错,提高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准确率,包括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加强药师的业务能力,端正工作态度,抓好关键环节,避免差错发生。方法:查看我院电子处方、药品及患者的病历,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建立各种完善的规程,来避免差错的发生。结论:提高门诊药房处方调配质量是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减少门诊药房、中心药房发药差错隐患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我院门诊药房2009年外包装相似的药品,通过药房工作人员了解实际处方调配工作中因药品外包装相似造成的差错隐患.结果 共发现12对外包装相似的药品,相似内容包括图案、颜色、盒子大小等,因其包装相似造成的调配差错隐患共25次.结论 必须重视外包装相似的药品,并采取防范措施以消除因药品外包装相似而造成的处方调配差错隐患.  相似文献   

3.
吴孝伟 《中国药业》2012,(20):66-67
目的探讨影响门诊处方调配差错的相关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每月5,10,15,20,25,30号医院门诊药房处方,共72 460张,计算调配差错处方比例并分析原因。结果共发生调配差错90例,发生率为0.12%。药品数量错误占33.33%,药品规格错误占30.00%,种类错误占25.56%,服药方法错误占11.11%。影响因素涉及医生、调配人员、患者等方面。结论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原因复杂。通过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加强药学人员的技能教育和知识更新,培养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可以预防和减少处方调配差错。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原因,探讨改善策略。方法对我院门诊药房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出现的44例处方调剂差错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差错原因制定相应改善策略。结果发生差错的原因有医师因素:处方书写不规范或者开具错误处方;药师因素:①专业知识缺乏;②药师调剂过程未严格遵守处方核对程序;③药师因药品相似的外包装或者药品名配错药;④工作注意力不集中;⑤门诊药师在配发药品时未交代清楚导致错误。其他方面的因素:①药房空间狭窄或者药品摆放不合理;②药师调剂人员过少。结论通过医院医务科、药剂科等各方领导和职工的共同努力,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加强管理防范措施,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门诊药房处方差错。  相似文献   

5.
谭莉莉 《黑龙江医药》2012,25(5):704-705
目的:总结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出现差错的原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09年9月间门诊药方198例处方调剂差错记录,提出并制定相应防范措施。结果:门诊药方调剂错误出现主要原因为医师处方开具错误或书写不规范;门诊药师责任心不强;门诊药师因药名品名,外包装相似等原因配错药物;门诊药师未严格按照处方核对程序完成药剂;门诊药师缺乏临床专业知识;门诊药师配发药品时交代不清;门诊药房药品摆放不规范或药品质量问题;门诊药房空间狭小,布局不合理等。结论:门诊药方处方调剂差错的出现严重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通过增强医生及门诊药师责任心,提高门诊药师专业素质,严格处方调剂流程及差错登记制度,规范药房药品摆放,同时改善调剂环境,有效减少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出现,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医院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出现差错的原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至2009年9月门诊药房98例处方调剂差错记录,提出并制定相应防范措施。结果门诊药房处方调剂错误出现主要原因为医师处方开具错误或书写不规范;门诊药师责任心不强;门诊药师因药品品名,外包装相似等原因配错药物;门诊药师未严格按照处方核对程序完成调剂;门诊药师缺乏临床专业知识;门诊药师配发药品时交代不清;门诊药房药品摆放不规范或药品质量问题;门诊药房空间狭小,布局不合理等。结论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的出现严重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通过增强医生及门诊药师责任心,提高门诊药师专业素质,严格处方调剂流程及差错登记制度,规范药房药品摆放,同时改善调剂环境,有效减少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出现,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医院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医院门诊药房发药差错隐患产生的原因,提高药品调配工作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医院852例门诊处方发药差错隐患情况及产生的原因。结果医院门诊处方调配差错隐患原因分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类。主观原因包括医师处方错误(50.00%)、药荆师调配发药错误(33.33%)、会计录入处方错误(12.68%)、患者家属和患者因素(4.00%),客观原因包括药品包装、处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因素。结论通过对发药差错隐患的分析,提示应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实现零差错。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减少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和差错隐患提供参考。方法:调查某医院门诊药房2007年度外包装相似的药品,通过药房工作人员了解实际处方调配工作中因药品外包装相似造成的差错隐患。结果:共发现7对外包装相似的药品,相似内容包括图案、颜色、盒子大小等,因其包装相似造成的调配差错隐患共39次。结论:必须重视外包装相似的药品,并采取防范措施以消除因药品外包装相似而造成的处方调配差错隐患。  相似文献   

9.
陈文珠 《齐鲁药事》2013,32(4):241-242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药房内部调剂差错发生率及类型,提高调剂工作质量。方法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我院门诊药房2010年4月~12月三个季度内发生的1 191例内部处方调剂差错。结果内部调剂差错分为5类,内容包括药品标签粘贴不规范、药品用法错误、药品错配、药品数量多配及药品数量少配,其中药品数量差错发生率占总内部调剂差错发生率的64.23%,第四季度的内部调剂差错发生率最低(P<0.01),各类型内部调剂差错发生率均较前两个季度有大幅下降(P<0.01)。结论药品数量错配是构成门诊处方内部调剂差错的主要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7,(6):1165-1167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在降低住院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抽取2015年1—6月间(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前)以及2016年1—6月间(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后)差错处方,统计和分析医院住院药房药品处方调配差错情况,并比较实施管理法前后的药品处方调配差错率以及患者和工作人员对药房药品处方调配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前药品调配差错率为0.973%;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后药品调配差错率为0.552%;管理前后药品调配差错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患者和工作人员对药房药品处方调配的满意度均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住院药房药品处方调配差错管理中,产生了较理想的效果,减少了药品处方调配差错的发生,提高了住院药房的管理质量,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门诊药房发药差错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部的860例处方,分析发药差错安全隐患及其原因,采用防范措施,提高药品调配工作质量。结果:我院门诊处方发药差错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因素有医院制度、医院工作流程、医院工作时间、医院工作环境、处方、药品包装。主观因素中医师处方错误占到50.00%、录入处方错误占到12.8%、药剂师配发药错误占到33.25%、患者因素和患者家属因素占到3.95%。860例门诊部的药房调剂差错隐患经过核发药师复核发现,纠正后,没有产生差错。结论:以最终的分析结果得出,我院门诊药房发药的科学合理性还要提高,要强化医务人员对于合理用药的自我意识,减少发药差错安全隐患,提高医疗水平,降低纠纷投诉率,为患者提供最可靠的用药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我院处方调配差错情况与药房管理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月到2010年6月的门诊中药处方7916张,对处方调配差错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药房管理不当与处方调配差错的关系.结果 随机抽取的处方中,有79张处方存在不同程度的调配差错情况,我院处方调配差错的原因主要是药房管理不当.其中,药物摆放不规范导致差错33例,调配人员因素导致差错27例,发药交待不明导致差错19例.结论 提高药房调配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规范对药房的管理,加强防范意识是防止调配差错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医院门急诊药房药品调配差错类型的分析,以减少甚至杜绝差错的发生。方法对医院门急诊药房《药品调配差错登记本》中2010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期间登记的调配差错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3年内共发生调配差错185例,其中药品品种差错89例(48.11%),药品数量差错15例(8.11%),药物剂量剂型差错25例(13.51%),注射单填写差错6例(3.24%),收费差错5例(2.70%),包装相似差错14例(7.57%)。结论加强针对性管理,规范处方调配程序,制订优质服务规范,提高药学人员业务素质及工作责任心,可有效防范处方调配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方桂华 《北方药学》2013,(11):120-121
目的:探讨门诊处方调配出现差错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搜集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我院门诊药房出现调配差错的处方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生差错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两年间,我院门诊药房共发生处方调配差错94例,导致发生差错的因素依次为:医师因素、药师因素和其他因素。结论:在医院门诊药房加强针对性管理、规范处方调配规程、提高药学服务人员业务水平,是预防差错出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沈丽花 《今日药学》2020,(4):282-284,288
目的探讨医院药师在药品调配过程中的执业风险,研究其相关对策,进行有效干预,以降低出现药品差错率和差错量。方法通过收集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门诊、急诊以及住院药房调配处方,将调配差错进行分类归纳,并对比控制前后的差错率和差错量,对调配差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取相应对策后,门诊和急诊2018年6~12月4580张处方中,发生调配差错有70例,差错率为1.53%以及2019年1~6月8257张处方中,发生调配差错有48例,差错率为0.38%;住院药房调配处方2018年6~12月5579张处方中,发生调配差错有65例,差错率为1.16%以及2019年1~6月8311张处方中,发生调配差错有32例,差错率为0.23%。结果显示在门诊药房、急诊药房以及住院药房中,医院药师在药品调配过程中的差错率和差错量均明显降低,其中用法用量、剂型规格、药品以及数量为主要差错。结论通过将调配差错进行分类归纳,针对性的对策研究,找到方法控制,明确调配工作环节的规范,对药师进行系统性培训,提高药师执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降低药品差错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罗灿  刘冰花 《中国医药科学》2012,(11):140-141,156
目的为了保护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安全用药,儿科门诊药房应该在医院的网络环境下最大限度的降低或杜绝处方的调配差错率。方法文章介绍了网络环境下调配差错的分析方法、造成几种常见的调配差错的原因以及可有效预防出现这些处方调配差错的方法。结果网络环境下儿科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通常发生在药品名称、规格、剂量、数量、用法用量、药品张冠李戴、禁忌证和药品配伍等方面,医院可通过建立完善的门诊药房工作制度、升级信息系统和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来预防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的发生。结论在网络环境使医院药房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处方调配差错的出现完全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门诊药房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门诊药房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方法:从我院医院信息与大数据中心调取门诊患者取药相关数据,对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门诊药房处方数据进行统计,通过鱼骨分析法发现可能影响患者候药时间和药房工作效率及质量的因素,采用质量管理工具4M1E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改进并实施精细化管理。选择改进前、精细化管理第1阶段及第2阶段各10个工作日的处方数据,对改进前后的药师工作效率、患者平均候药时间、调配差错和盘点错误等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结果:通过鱼骨图分析发现,影响患者候药时间和我院门诊药房工作效率及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因素、机器因素、物料因素、方法因素、环境因素等,如人员上岗人数和时间分配不合理、机器老化等。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我院门诊药房采取了调整人员上岗时间并细化绩效奖励方案、维护自动发药机并更新处方扫描设备、设立临时药柜并优化货位号、加强药品管理和相关人员培训、开设特色单品种发药窗口等多种措施。统计结果表明,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第1阶段,我院门诊药房10个工作日的调剂处方数和处方条目数均有小幅上涨,门诊药房因上岗人数减少且开放窗口数量和时间有所变化,上岗人员累计工作时长由1680 h减少至1440 h;人均每小时调剂处方数和处方条目数分别由52.0张、58.7个增加至65.1张、69.6个(P<0.05);收集到的调配差错数量由30条减少为5条,患者候药时间和盘点错误数未见有明显变化。在第2阶段,在我院门诊药房调剂处方量相近的情况下,药师人均每小时调剂处方数和处方条目数分别由改进前的52.0张、58.7个增加至59.9张、67.3个(P<0.05),患者的平均候药时间由9.30 min缩短到7.32 min(P<0.05);经进一步细化差错数据收集方式和调整绩效激励方案后,门诊药房调配差错上报数增加至75条,盘点错误由5条降为0条。结论:我院门诊药房通过4M1E法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缩短了患者的候药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的现状并分析产生原因。方法对我院门诊药房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出现的调剂差错6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对处方调剂差错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原因有工作人员身心状态的影响;药品种类多且名称相似易混淆;相关知识缺乏,特别是临床基础知识缺乏;调配程序不明。结论针对差错,加强管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  相似文献   

19.
石永中 《抗感染药学》2021,18(4):594-596
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对医院药剂科药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0月-2019年3月间实施品管圈活动前门诊药房药品调配处方1 260张及药剂人员12人作为实施前组,另抽取2019年4月-9月间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门诊药房药品调配处方1 260张及药剂人员12人作为实施后组,比较两组药品调配处方的差错发生情况,并评价药剂科工作人员药品质量管理的工作效率评分值.结果:实施后组药品调配处方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组(2.06%vs 5.63%,P<0.05),目标达成率为117.05%,进步率为63.41%;实施后药剂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荣誉度、工作效率、沟通能力、团队凝聚力的评分值均高于实施前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减少了药剂科药品调配处方差错的发生,提高了药师对药品管理质量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中开展PDCA循环管理方式对处方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1-6月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的门诊药方处方质量作为对照组,2019年7月对门诊药房开始实施PDCA循环管理,2019年7-12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的门诊药方处方质量作为研究组,比较门诊药房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处方质量缺陷存在的问题及数量、处方合格率。结果研究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在药品批号管理失效、缺药、发药错误、药品失效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门诊药房处方合格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2.4%(χ2=68.827,P=0.000)。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方式应用在门诊药房管理中,可有效降低发药风险,减少药品调配差错,有效提高处理质量,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