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观察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0例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手术切除标本病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CD45、CD45RO、CD30、CD34、CD68和EMA抗体标记。结果:10例脾脏原发性NHL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伴左上腹隐痛,临床分期为Ⅰ期者7例(7/10)、Ⅱ期3例(3/10)。大体分型:均匀弥漫型3例、粟粒结节型2例、巨块型2例、多肿块型3例。组织学形态:弥漫型淋巴瘤7例(其中中心母细胞性1例,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性3例,中心细胞性1例,小细胞性2例)、滤泡型淋巴瘤2例均为中心/中心母细胞性淋巴瘤、中小多型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例;免疫组化CD45、CD20、CD45RO标记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0%、10%,余CD30、CD34、CD68和EMA标记均为阴性。结论: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较少见,临床常表现为脾脏肿大伴左上腹隐痛,手术前不易确诊,组织学以B细胞源性多见,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患者预后与病期及化疗有关。  相似文献   

2.
贺海燕  张淼  李晶  孙琪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1):996-997
目的探讨淋巴结及肺霍奇金淋巴瘤(H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提高HL病理诊断水平。方法对15例原发于淋巴结及1例原发于肺的HL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发生于淋巴结者临床多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生于肺者表现咳嗽、咳痰。病理组织学类型:淋巴细胞为主型(LRCHL)8例,结节硬化型(NSHL)4例,混合细胞型(MCHL)3例,淋巴细胞消减型(LDHL)1例,未发现结节性淋巴结为主型。8例行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15、CD30、CD20、CD68、CD79a阳性,CD45Ro阴性。结论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中的少见类型,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组织学改变复杂多样,应与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L)及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TCRBCL)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睾丸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10例睾丸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主要症状为睾丸无痛性肿块或仅有隐痛不适,组织学上均为弥漫型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证实B细胞来源6例,T细胞来源4例.结论:中老年人,特别是双侧睾丸弥漫性肿大,首先应考虑淋巴瘤的可能.本病确诊依赖病理学诊断,免疫组织化学对鉴别诊断及分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对8例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石蜡切片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8岁,主要表现为睾丸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组织学所见及免疫组化检验结果均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其中B细胞性5例,T细胞性为3例。认为对50岁以上中老年人出现无痛性进行性睾丸肿大应首先考虑为恶性淋巴瘤,确诊应依据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徐钢  文锦 《医学科技》2001,(3):45-47
目的:报告10例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采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标本切片进行染色,显微镜观察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为38-76岁,中位年龄56.2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睾丸无痛性弥漫性肿大。病变部位:右侧5例,左侧4例,双侧1例。组织学形态均为恶性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表型B细胞来源9例,T细胞来源1例。结论:睾丸弥漫性无痛性肿大在中老年患者应考虑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最后确诊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10例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形态学牲及免疫表型。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标本切片进行染色,显微镜观察分析。结果患年龄为38~76岁,中位年龄56.2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睾丸无痛性弥漫性肿大。病变部位:右侧5例,左侧4例,双侧1例。组织学形态均为恶性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表型B细胞来源9例,T细胞来源1例。结论睾丸弥漫性无痛性肿大在中老年患应考虑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最后确诊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来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睾丸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异常。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例睾丸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p53、bcl—6、LCA、CD20、CD45RO蛋白的表达。结果 7例睾丸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细胞淋巴瘤6例,T细胞淋巴瘤1例,p53阳性4例(57.1%),bcl—6阳性l例(14.3%)。结论 睾丸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居多,p53基因与该肿瘤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子宫内膜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原发性子宫内膜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例1:组织学上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细胞小圆形或核扭曲,浆少,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D3、CD5,不表达PAX5、CD20、CD79a、CD10;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子宫内膜外周T细胞淋巴瘤。例2:组织学示内膜大量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明显之细胞浸润性生长,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PAX5、CD20,不表达CD3、CD5、CD10、BCL-6等;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子宫内膜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均予手术加CHOP化疗,分别于术后56个月和13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子宫内膜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度较高的肿瘤,诊断有赖于诊断性刮宫、手术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酶标检测。  相似文献   

9.
以睾丸肿大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豹提高对原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认识。方法总结1例以睾丸肿太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为左侧睾丸无痛性肿大1个月。超声示左睾丸明显肿大,约8.0cm×3.8cm×4.5cm,其回声增强呈不均质状,内有数个不规则无回声暗区。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行硬膜外麻醉下行左睾丸切除术。送检病理免疫组化示:LCA(++),CD20(+),CD79a(+),CD45RO(-),PLAP(-)。病理诊断:(左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NHL。结论原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罕见,多发生于老年,易发生对侧睾丸和CNS侵犯,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本病最常见的是弥漫性B细胞型,预后差。此病的治疗,在行睾丸切除术后常规给予CHOP方案,预防性鞘内化疗,对侧睾丸预防性放射,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特点观察,使用LCA,CD20,CD79α,CD3 ,CD45RO ,CEA ,TG ,TTF-1等免疫组化染色辅助诊断,并文献复习。结果: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诊断困难,镜下病理形态多样,免疫组化B细胞标记(+)。 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易漏诊且侵袭性较高,因此准确、完整的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十分重要,免疫组化具有很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TL)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PTL存档资料33例,进行石蜡切片,常规HE染色,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根据2008年版WHO淋巴与造血组织肿瘤病理学分类标准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PTL占同期睾丸恶性肿瘤的8.3%(33/397)。临床Ⅰ~Ⅱ期28例(85%),Ⅲ~Ⅳ期5例(14%)。组织学分型:33例PTL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5例(76%),黏膜相关(MALT)淋巴瘤3例(9%),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3%),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6%),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例(6%)。所有患者均行患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术后随访6~120个月,生存时间6~80个月,平均生存28个月。结论 PTL类型多样,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见。PTL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正确的病理诊断,明确免疫表型,进而制定相应的放化疗方案,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赵伟  张大川  彭蕾  虞华明 《吉林医学》2012,33(31):6752-6754
目的:探讨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病理诊断。方法:对35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临床病理学观察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liVision plus法。结果:35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男女之比为1.3∶1;发病年龄25~83岁,平均59岁。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9例(54%);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7例(20%);套细胞淋巴瘤7例(20%);不能分类2例(6%)。发生于胃18例(51%);发生于小肠7例(20%);发生于结肠6例(17%);发生于回盲部、阑尾、肛管、吻合口各1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所有病例均表达CD20和CD79a,不表达CD3,不同类型淋巴瘤不同程度表达CD10、bcl-6、MuM1、CyclinD1等。结论: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主要分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小B细胞淋巴瘤两大类;胃肠道小B细胞淋巴瘤以MALT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多见;对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中的诊断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心脏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物位于右心房并向上下腔静脉延伸、部分与左心房壁相连,镜下为弥漫性增生曲异型淋巴细胞,瘤细胞胞体大,胞浆丰富,间有瘤巨细胞。细胞核呈泡状,核膜厚,可见清晰的核仁,免疫组化CD20(++)、CD79a(+)。结论 原发性心脏恶性淋巴瘤罕见,病因学尚不清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绝大多数为B细胞系淋巴瘤,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35例PCNSL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进行随访 ,应用单克隆抗体LCA、CD2 0、GFAP、CD4 5RO、PC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本组所有 35例淋巴瘤细胞在脑组织中呈弥漫性生长 ,分布疏密不均 ,但无滤泡形成 ,肿瘤内血管不同程度增生 ,2 1例 (6 0 % )可明显见到淋巴瘤细胞聚集在血管周围呈袖套样分布和多层环状向心性排列。本组发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32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 2例、弥漫性大T细胞淋巴瘤 1例。结论 PCNSL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存在异质性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确定淋巴瘤细胞的干系分化 ,达到相互鉴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1例睾丸原发性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B细胞型),并分析其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MALT淋巴瘤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瘤细胞在曲细精管之间浸润,严重处可使曲细精管被破坏或受挤压而萎缩,细胞大,细胞之间非粘着性生长,有大而不规则的核。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CD20和Vim(+),HCG、PLAP、CD45RO、CK19均为(~)。结论:MALT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形态学上应当与精原细胞瘤、慢性睾丸炎、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标记对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童英  吴倩 《海南医学》2011,22(9):129-130
目的了解中枢系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治疗以及预后情况。方法总结我科1例确诊病例,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观察,对手术病理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其病理学特征是肿瘤细胞积聚于小血管内、血管周围间隙和毛细血管内,免疫标记脑组织毛细血管内异型细胞,CD20、CD79α表达阳性,CD3、CD45RO表达阴性。结论脑组织内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一般较差,但可通过活检做出诊断,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争取较好的转归。  相似文献   

17.
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报道1例42岁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手术标本经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查,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表现为无痛性双侧附睾肿大,病理诊断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恶性淋巴瘤。免疫表型CD45、CD20、CD79α阳性,CD45RO、CD3、细胞角蛋白(CK)、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阴性。结论: 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极为罕见,根据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相关因素的预后情况。方法收集7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资料及病理存档蜡块和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分析,配合随访。结果年龄小、临床1、2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低、无临床症状、淋巴结原发、生发中心B细胞型预后较好,性别对预后影响较小。3、4期病例中,乳酸脱氢酶及β2-微球蛋白两项指标均正常的患者,预后要好于任一指标偏高者,其中两项指标均偏高的患者预后最差。Ki-67高表达提示肿瘤的高侵袭性,预后差。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与年龄、分期、IPI评分、乳酸脱氢酶指标、β2-微球蛋白指标、有无临床症状、原发部位、Ki.67及bcl-6的高表达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