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生物群解脲脲原体对红霉素耐药基因分布差异。方法对73株从泌尿生殖道分离的解脲脲原体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菌株并进行分群,设立临床敏感菌株组以及标准菌株组为对照,用PCR测序法检测23SrRNA的V区热点突变,用特异性引物PCR检测甲基化酶(ermA,ermB,ermC)、主动外排泵(mefA/E,msrA/B,mreA)等可转移耐药基因。结果 73株临床菌株中,耐药菌株35株,其中Parvo生物群17株,T960生物群18株;在耐药菌株组发现ermB耐药基因19株(其中Parvo生物群9株,T960生物群10株)和msrA/B耐药基因(其中Parvo生物群9株,T960生物群0株)的阳性扩增,同时含有ermB和msrA/B耐药基因2株,均在Parvo生物群耐药菌株中,未发现23SrRNA的V区点突变及ermA,ermC,mefA/E,mreA等其他可转移耐药基因;而临床敏感菌株组及标准菌株组均未发现所研究的耐药基因的阳性扩增。结论 Parvo生物群含有ermB和msrA/B两种机制,而T960生物群只发现ermB机制;msrA/B可能倾向于并且有可能只存在于在Parvo生物群菌株中。  相似文献   

2.
脲原体是最小和最简单的自我复制细胞之一。它们缺乏细胞壁,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万古霉素不敏感,并且不能合成叶酸,所以对磺胺类药物或甲氧苄啶也不敏感。该综述阐述了脲原体一些可能的耐药机制,脲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可能是主动外排(msrD、msrB基因)或23S rRNA突变或甲基化(erm基因);对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可能是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s)的突变;对四环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可能是存在tetM基因。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脲原体耐药情况各不相同,所以临床上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解脲脲原体的耐药性分析及其耐氟喹诺酮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128株临床分离解脲脲原体(UU)对9种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喹诺酮类耐药UU对5种喹诺酮药物的MIC以及gyrA和parC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应用支原体分离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检测UU对9种药物的敏感性,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耐药UU菌株对5种喹诺酮类药物的MIC,用PCR和DNA测序及序列比较检测基因突变。结果UU对多西环素最敏感,其次为米诺环素、交沙霉素、司帕沙星及克林霉素,对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高度耐药。而司帕沙星、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MIC范围在0.25~8μg/mL,抑制UU活性强于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10株喹诺酮类耐药UU中有3株只有parC基因第80位TCA→TTA的突变,氨基酸由丝氨酸→亮氨酸,1株GyrA基因第95位密码子GAC→GAA的突变,氨基酸由天冬氨酸→谷氨酸。6株两者同时存在。结论在UU治疗中可首选多西环素,其次为米诺环素和交沙霉素。gyrA基因95位密码子和parC基因80位的突变密码子与UU耐喹诺酮类药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为泌尿生殖道常见微生物之一,影响细胞蛋白合成的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以及四环素类药物为常用治疗药物,临床上一般将这三类药物作为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然而UU对此三类药物的耐药性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就UU的药敏试验方法、国内外耐药现状和对UU耐药菌株的治疗策略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控制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蔓延,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原体(UU)的药物敏感性进行了为期4年(2000年1月~2003年12月)的连续观察。对每年分离的UU进行10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检测,测定其对以上药物的敏感度及耐药率。结果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和阿奇霉素的药物敏感度无明显改变;交沙霉素的耐药率显著上升,耐药率从2000年的7.6%上升至2003年的21.0%。结论UU的耐药趋势正逐渐增强;喹诺酮类药物的高耐药率表明该类药物在非淋菌性尿道炎治疗方面要严格控制和选择;对于UU感染的患者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解脲脲原体检测及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脲脲原体(Uu)是主要的性传播病原体之一,可引发尿道炎、宫颈炎、前列腺炎、附睾炎及输卵管炎等疾病,近年来不合理使用药物,致使其耐药菌株逐渐增多,导致多种抗生素对其治疗效果不佳.为了给临床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治愈率,2002年3月-2004年5月我科对35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分别进行检测,其中检测出110例解脲脲原体患者,分别对其进行药敏试验,观察其耐药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解脲脲原体基因型之间耐药性差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初步探讨解脲脲原体(Uu)基因型之间耐药性的差异。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的多态性(PCR-SSCP)术鉴定60株Uu临床菌株的生物群和基因型。结果:虽然尚不能认为Uu两大生物群对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氧氟沙星、红霉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差异存在显著性,但如果以基因型分组考虑,基因型1和基因型4对多西环素、氧氟沙譬和四环素的耐药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33、0.027和0.024),其余各基因型之间的耐药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Uu各个基因型之间可能在生物学性状差异。  相似文献   

8.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解脲脲原体分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解脲脲原体分离研究马远方,许国强,孙会升,徐志喜,赵粤萍,白慧玲(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男性学研究所475001)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但解脲脲原体(UU)在NGU病因中的作用已引起国内外...  相似文献   

9.
白头翁制剂胶体溶液对耐药解脲脲原体的体外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头翁制剂胶体溶液对耐药解脲脲原体的抑菌作用。方法制备白头翁制剂胶体溶液,选用20株耐四环素解脲脲原体临床分离株,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对解脲脲原体耐药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白头翁制剂胶体溶液(1.0mg/mL)最低抑菌浓度为(0.08±0.07)mg/mL,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白头翁制剂胶体溶液对耐药解脲脲原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UP)的生长特性及其分离。方法从妇科门诊随机取266例阴道分泌物标本,通过固、液体培养后应用PCR,基因测序鉴别UU和UP,并筛选出与标准株(ATCC700970)序列相同的UP。取UU标准株T960(CX8=ATCC27618),分别进行培养,绘出生长曲线。结果标本中感染脲原体的有118例,其中UP阳性92例,UU阳性16例,混合阳性10例。固体培养可见大、中、小型的棕色菌落。UU生长周期为22h,UP为30h。液体培养基pH值达到7.5,UU需要13h,UP需要20h。结论临床分离发现UP阳性数高于UU,液体培养中UP的生长周期长于UU,pH值变化速度UP慢于UU,进一步证实了UP和UU是两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次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多代培养后,解脲脲原体(Uu)敏感株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将3株Uu临床分离株及标准株Uu3在含有次抑菌浓度诺氟沙星、氟罗沙星、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的液体培养基中传代培养10-12代后,检测其对4种药物的MIC值.提取标准株及耐药株的DNA,PCR扩增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gyrA和parC基因,测序分析耐药株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经次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多代培养诱导后,3株临床分离敏感株与Uu3均出现对诱导药物的耐药及交叉耐药,共诱导出16株药物诱导耐药株.在它们及9株临床分离耐药株中,parC基因未检出错义突变,但gyrA基因检出2种错义突变,即:V175A(n=8)和N165D(n=1).结论 次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可诱导解脲脲原体出现交叉耐药,其产生可能与gyrA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解脲支原体耐药性与血清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代谢抑制试验法对206株解脲支原体(Uu)同时进行血清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红霉素耐药的Uu血清优势型别为2型,对四环素耐药的Uu血清优势型别为2型和9型,而对两种抗生素同时耐药的Uu血清优势型别为2型。可见,Uu耐药性与血清型之间存在联系,2型和9型Uu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血清型别。  相似文献   

13.
172株解脲支原体的血清学分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为了探讨解脲支原体 (Uu)不同血清型与致病性关系。方法 对来自STD门诊的1 72株Uu作了 1~ 1 4型血清学分型。Uu株经纯化后 ,应用代谢抑制试验判定。结果 可分型Uu株达到 1 0 0 % ,属单一型有 1 5 0株 ( 87 2 % ) ,混合型占 2 2株 ( 1 2 8% )。出现频率高的血清型依次为 :4型3 1株 ( 1 5 4% ) ,1型 3 1株 ( 1 5 4% ) ,3型 2 4株 ( 1 1 9% ) ,8型 2 0株 ( 1 0 % ) ,1 4型 1 8株 ( 9% ) ,6型 1 6株( 8% ) ,其他血清型较少 (占 3 %~ 6 5 % ) ,未见 7型Uu株。结果显示 ,血清型与性别无关 (P >0 0 5 ) ,但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 3型Uu株女性多于男性 (P <0 0 5 )。 1 72株中 1 0 2株Uu系由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出 ,单一型占 90株 ( 88 2 % ) ,混合型占 1 2株 ( 1 1 8% )。出现频率高的血清型为 4、1和8型 ,各占 1 0 %以上。其中以 4型为最高 ,占 2 5株 ( 2 1 6 % )。结论  4型与非淋菌性尿道炎发生呈显著相关。作者认为 ,Uu株 3型在宿主因素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寄居和致病状态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4.
解脲支原体培养基改良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的解脲支原体培养基中增加了血清含量,补充了抑制剂,改进了培养基。对110例性病门诊患者采用传统和改良的两种培养基同时检测,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培养基阳性者38例(34.5%),传统培养基阳性者18例(16%),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χ^2=18.678p〈0.01)。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区性病患者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1990年1月 ̄1993年12月,对4443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等5种性传播性疾病患者和140例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性伴侣,以及260名健康人,进行了解脲支原体培养,基阳性率分别是41.66%、34.91%、34.68%、33.71%、32.00%、34.29%、34.29%和8.46%。结果显示,UU在国内各种性传播性疾病中,在性伴侣中流行广,感染率高,这是我国性病防  相似文献   

16.
解脲脲原体可导致盆腔炎、不良妊娠结局、非淋球菌性尿道炎、附睾炎等多种疾病.解脲脲原体有2个生物群14个血清型,但目前各种血清型之间致病性差异尚未明确.国内外使用小鼠、黑猩猩、羊等多种动物建立了宫内感染及下生殖道的感染模型,发现各型别感染后可导致IL-1、IL-6等多种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子宫内膜及睾丸组织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炎症浸润和变性等,不同部位感染率、感染时间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解脲支原体对12种药物体外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为了解解脲支原体的药物敏感情况,用液体稀释法对50株UU进行了罗红霉素等12种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大环内脂类药物,尤其是罗红霉素对UU的体外抑制作用最强,MIC90为2mg/L;  相似文献   

18.
20味中草药体外对解脲脲原体的抑菌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u)对20味中草药的敏感性。方法:用临床分离的Uu为受试菌,采用几何级稀释法测定20味中草药水煎剂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20味中草药对Uu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黄柏、蒲公英抑菌效果最好,其MIC范围分别为0.97~7.81和0.97~15.62,MIC50均为3.90,MIC90均为7.81。抑菌效果最差的马齿苋、牡丹皮、鱼腥草敏感率均为0%。结论:本研究提示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之功效的中草药,体外实验对Uu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由于中草药在体内作用机制比体外还要复杂,在体内能否达到与体外相同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