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及时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在广州市白云区的流行特点,为进一步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白云区辖内医院收治的SARS病例的报告资料和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截止2003年5月20日,白云区共报告SARS病例138例,死亡2例。其中以医务人员(16例)和学生(17例)多见,占23.9l%。在16例医务人员中8例通过院内感染。发病高峰在2~3月,占发病总数的73.9l%;病例集中在21~40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53.62%。全区大部分病例为散发,出现3起共8例家庭聚集性病例。结论 广州市白云区出现以社区散发为主的SARS暴发流行,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荔湾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流行规律与特征。方法 对2003年1月至5月广州市荔湾区发生的临床诊断为SARS病例的个案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结果 142例病例中,医务人员46例,社区病例96例;发病年龄以20~49岁为主,占71.83%;医务人员发病为多,占32.39%。社区病例中,一户两例以上有24户共56例。社区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密集的区域。结论 SARS传播以密切接触为主,空气飞沫可能是传播的主要途径,荔湾区SARS流行具有医院和家庭聚集性。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东山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东山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例分布情况及其流行特征。方法 对东山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结果 2003年1月17日东山区出现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最后一例发病时间为4月30日。共发生病例122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6.56%。2月份为发病高峰,其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51.64%,3、4月份发病人数逐步下降;21~30岁年龄组和31~40岁年龄组发病例数分别占总数的25.41%和20.49%;医务人员发病在职业人群中发病最高,占总数的28.68%。结论 在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在东山区内已受到遏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特点,了解流行因素,探讨防制措施。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番禺区报告的SARS病例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2003年2月11日至5月31日共发生SARS病例16例,死亡2例。发病高峰在2~3月,占总病例数的81.3%;30~45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56.2%,以离退休人员及家务待业人员多发(占37.5%);发病呈聚集性(占43.8%)。结论 SARS是新发现的传染病,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可有效减少SARS发病。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及预防控制措施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光 《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U001-U003
1.1传染源现有资料表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处于症状明显期患者的传染性较强,特别是病情严重或是临床症状迅速恶化的病人,通常在发病的第二周,被认为最具传播力。尚无证据表明潜伏期具有传染性,但极少数病人前驱期具有传染性。目前在已治愈出院的病人中,未发现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6.
2003年1月28日广州市首次报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例,从报告病例的临床诊断分析,省中医院报告的SARS患者黄某为2003年1月2日发病,应为广州市首例确诊病例,该病例引起了广州市首起SARS医院内感染.现对该病例的发病与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广州市某医院医务人员医院内感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的影响因素。方法 访谈了解医院收治患者、医务人员感染发病等情况 ,现场调查病区环境和消毒情况 ,采用统一问卷调查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程度及防护行为。结果 医院共收治 10 4例SARS患者 (其中 4 0例重症患者 ) ,2 5名医务人员感染发病 ,其中ICU罹患率最高 ,为 9 6 % (12 /12 5 )。感染发病和未感染发病医务人员在个人防护上 ,戴口罩、穿隔离衣、用鞋套、戴手套、消毒洗手和及时洗澡换衣等措施的采用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医务人员院内感染可能受病区环境 (条件 )、消毒措施、患者的传染性、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程度及个人防护等多方面的影响 ;个人防护是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最后防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探讨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方法 对2003年广州市SAR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病原学和控制措施等相关资料。结果 2003年1月至4月17日,累计报告发病966例(男429例,女性537例)。首例广州市居民病例于1月2日发病;2月开始全市疫情呈上升趋势,2月上旬达到最高峰,此后疫情呈下降趋势,4月份后,平均每日新发病例降至10例以下;年龄分布以20—50岁发病数较多,低年龄组的发病数较少313个区(县级市)均有病例发生,但病例主要集中于7个中心城区,占总病例数的95%;职业以医务人员多发(占28.67%);死亡36例,死者年龄在5—89岁之间,60岁以上占50%,死亡病例中原合并有其他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气肿等占38.9%。发病有聚集性,42个家庭发生2例以上病例;28家医疗单位有277名医务人员发病;公共场所仅发生1起聚集性病例;学校未发生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可以气溶胶和飞沫的方式传播;接触性传播可能也是传播方式之一;传染力强,尤其是在密闭的空间内近距离接触病例获得感染的机会比较大;潜伏期1一11天,多数为3—8天,平均为5天;发病有明显的聚集性。主要控制措施及效果:病人隔离治疗,疑似病人隔离观察;加强病房通风换气;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医务人员加强个人防护。采取控制措施后,医务人员发病率显著下降。结论 根据广州市疫情控制的经验,SARS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聚集性病例的控制应该作为重点,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03年中山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预防控制效果,为制定不明原因传染病暴发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中山市SARS病例的流行因素和特征,并对预防控制策略及实施效果进行探讨。结果 2002年12月26日至2003年1月19日,中山市共发生SARS病例29例,死亡1例。病例的发生有家庭和医院聚集性,疏于个人防护是该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在采取了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预防控制措施后,SARS在中山市的流行仅持续24d,之后再无新发病例发生;各类人群SARS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95.3%。结论 科学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遏制SARS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从2003年1月31日至3月9日,广州某大学附属医院共有93名医护人员感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为进一步探讨SARA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特点及防制措施,为预防控制SARS院内感染提供依据,现将这次SARS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影响医务人员院内感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环境和行为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03年3月选择收治病人较多的广州市有代表性的9家医院,通过访谈了解医院收治病人、预防控制措施和医务人员发病等情况;现场考察收治科室的环境布局和通风情况;问卷调查其中7家医院医务人员的暴露、卫生习惯、防护等行为因素和发病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ARA发病的行为因素.结果 9家医院参与SARS病人诊治的医护人员罹患率为0~24.6%,差异有显著性(χ2=141.73,P<0.01).2003年1月23日前收治病人的4家医院的罹患率为7%~24.6%,3家零感染的医院均为1月30日后收治SARS病人.零感染的医院都是分区合理、医患通道分开、医生办公室与病房分开及通风良好的医院.发生严重院内感染的医院都存在分区不合理、交叉污染、通风不良或方向错误等情况.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参与抢救"、"常规进入病区"、"在病区吃饭、饮水、抽烟"、"戴口罩"、"戴12层口罩"、"穿隔离衣"戴眼罩"、"穿鞋套"、戴手套"、"洗手消毒"、"漱口液嗽口"、"鼻眼粘膜保护"、"服抗病毒药"、"回家前洗澡换衣"等行为因素与发病有关.前3项因素OR为2.002~2.600,后11项因素OR为0.160~0.698.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有:参与抢救及方式(OR=1.841)、常规进入病区(OR=6.527)、穿隔离衣(OR=0.634)、穿鞋套(OR=0.554)、戴手套(OR=0.487)、嗽口液漱口(OR=0.582)、戴眼罩(OR=0.393)、抗病毒药(OR=0.290);其中前2项为危险因素,后6项为保护性因素.结论环境因素与行为都是影响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收治SARS病人必须在符合规范的医院/病房;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防护.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体分离结果和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的病原体及其特性。方法 将采集的SARS患者的咽漱液、咽拭子、尸解组织或尸解组织液分别接种到人胚肺细胞(HL)、狗肾细胞(MDCK)和人咽喉癌上皮细胞(Hep—2),37℃、34℃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样本原液、细胞培养阳性的上清液分别接种9日龄鸡胚羊膜腔、尿囊腔各0.2ml,3d后分别收集尿液、羊膜液。用1%鸡红细胞、0.75%豚鼠红细胞、人“O”型红细胞和鹌鹑红细胞做血细胞凝集试验。病变细胞用0.2%豚鼠红细胞做红细胞吸附试验。制备的病毒抗原片用恢复期患者血清做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尸解肺组织作电镜检测,分离的病原体用RT-PCR方法检测,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结果 75份样本细胞分离到13株病原体,分离阳性率为17.3%。病原体在34℃环境中生长繁殖较37℃好,而且HL较Hep—2敏感,MDCK不敏感。病原体可使人“O”型红细胞和鹌鹑红细胞凝集,而不能使鸡红细胞和豚鼠.红细胞凝集。病变细胞用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病人的血清,结果呈阳性。尸解肺组织电镜检查找到一种冠状病毒样颗粒。分离的病原体用RT-PCR方法检测可分别扩增出冠状病毒的特异基因片段。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IgG抗体阳性率为85.7%(48/56)。结论 近期在广州地区暴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原体为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  相似文献   

13.
Index patient and SARS outbreak in Hong Ko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uring the global outbreak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n 2003, treatment was empiric. We report the case history of the index patient in a hospital outbreak of SARS in Hong Kong. The patient recovered after conventional antimicrobial therapy.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address treatment of SARS, which has high attack and death rates.  相似文献   

14.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outbreak in Vietnam was amplified by nosocomial spread within hospital A, but no transmission was reported in hospital B, the second of two designated SARS hospitals. Our study documents lack of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transmission to hospital B workers, despite variable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and the use of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相似文献   

15.
SARS in hospital emergency roo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rty-one case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occurred after exposure in the emergency room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The index patient was linked to an outbreak at a nearby municipal hospital. Three clusters were identified over a 3-week period. The first cluster (5 patients) and the second cluster (14 patients) occurred among patients, family members, and nursing aids. The third cluster (12 patients) occurred exclusively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Six healthcare workers had close contact with SARS patients. Six others, with different working patterns, indicated that they did not have contact with a SARS patient. Environmental surveys found 9 of 119 samples of inanimate objects to be positive for SARS coronavirus RNA. These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although transmission by direct contact with known SARS patients was responsible for most cases,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with the SARS coronavirus may have lead to infection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without documented contact with known hospitalized SARS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57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 ,为降低SARS的病死率 ,控制SARS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 2 0 0 3年 1月 2日至 5月 30日广东省各市SARS死亡病例进行调查 ,分析其三间分布特点、基础病情况和死亡原因。结果 截止 5月 30日全省累计报告SARS病例 1 5 1 1例 ,死亡 5 7例 ,病死率为 3 77%。死亡病例以广州为多 ,占 78 9%。 1月上旬病死率最高 ,为 1 1 1 % (4 / 36 ) ,2月份后病死率下降 ,4月 1 6日以后无死亡病例。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升高 (χ2 =1 84 2 ,P <0 0 1 ) ,以 70岁以上年龄组最高 ,为 1 3 5 % (1 2 / 89) ,6 0~ 6 9岁年龄组次之 ,为 9 91 % ;死亡病例以离退休及家务待业为多 ,占 31 5 8%。农民的病死率最高 ,为 1 5 6 3% (5 / 32 )。死亡病例中 1 7例 (2 9 8% )患有严重的基础性慢性疾病。聚集性病例病死率为4 5 9% (2 4 / 5 2 3) ,散发病例病死率为 3 34% (33/ 988)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χ2 =1 4 6 9,P >0 0 5 ) ;社区聚集性病例病死率为 1 0 1 1 % (1 9/ 1 88) ,医院聚集性病例病死率为 1 4 9% (5 / 335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2 0 4 0 7,P <0 0 1 )。采用多因素分析死亡的可能因素 ,社区  相似文献   

17.
AIMS: To describe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on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 regional general hospital 2 months post-outbreak. METHOD: Doctors and nurses wer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The survey consisted of self-report measures: demographics,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 28 and Impact of Events Scale (IES). A questionnaire enquiring about changes in life's priorities due to SARS and circumstances that helped with coping was used. Participation was strictly voluntary and responses anonymous. RESULTS: In total 177 out of 661 (27%) participants [40 out of 113 (35%) doctors and 137 out of 544 (25%) nurses] had a GHQ 28 score >or=5. Doctors [P = 0.026, odds ratio (OR) = 1.6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1.1-2.5] and single health care workers were at higher risk (P = 0.048, OR = 1.4 and 95% CI = 1.02-2.0) compared to nurses and those who were married. Approximately 20% of the participants had IES scores >or=30,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Four areas were classified as more important using factor analysis: health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with friends/colleagues, work and spiritual. The areas for coping strategies were clear directives/precautionary measures, ability to give feedback to/obtain support from management, support from supervisors/colleagues, support from the family, ability to talk to someone and religious convictions. Support from supervisors/colleagues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or for psychiatric symptoms and PTSD. Work and clear communication of directives/precautionary measures also helped reduce psychiatric symptoms. CONCLUSIONS: Many health care workers were emotionally affected and traumatized during the SARS outbreak. Hence, it is important for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psychosocial support and intervention for their health care workers.  相似文献   

18.
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暴发的流行状况和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一起公共场所聚餐所致的SARS暴发病例及相关的所有病例进行调查,采集部分病例咽漱液、血清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测定SARS抗原和用ELISA测定SARSIgG、IgM。结果 2003年2月21~28日广州市芳村区某酒楼9名就餐聚餐后全部陆续发病,其中1人死亡,所有病例临床表现符合卫生部SARS临床诊断标准。用荧光定量PCR测定3例患咽漱液,2例SARS冠状病毒阳性;用ELISA法测定5例患血清,3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1例(指示病例)IgM抗体阳性。本起暴发发生于通风不良小型餐厅包房内,聚餐停留玩纸牌和进餐,时间长达3h。首例患于聚餐后次日(21日)发病,聚餐前多次到过SARS收治医院的呼吸病区看护患肿瘤的父亲(父亲和曾去医院看护的另2名亲属也分别在指示病例发病同日及10d内发病),其余8名聚餐病前除这次聚餐外无其他明确的接触史或暴露史。病例发病潜伏期为2~8d,平均5d。结论 证实本次暴发是因长时间在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聚会所导致的SARS暴发,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末的病人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19.
41例医务人员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 2 0 0 3年 3月中旬至 4月中旬收治的 4 1例医务人员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 2 3~ 5 5岁 ,平均 32岁。男 8例 ,女 33例 ;医生 13例 ,护理人员 2 8例。传播途径为近距离接触传播 ,过度劳累是发病诱因。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者 30例 (73% ) ,乏力伴周身酸痛 10例 (2 4 % ) ,1例在体检时发现双下肺部炎症而整个病程无临床症状。 4 1例中危重型病例 2例 (5 % ) ,重型病例 4例 (10 % ) ,普通型35例 (85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 10 9/L)在病程第 1周最低 ,为 4 4± 1 5 ,与第 2~ 4周的白细胞计数 (7 1± 5 2 ,11 0± 5 2 ,10 5± 4 5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血小板计数 (× 10 9/L)第 1周最低 ,为14 3± 37,与第 2~ 4周的血小板计数 (16 8± 85 ,2 5 4± 90 ,2 6 2± 10 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肝功能异常者 2 7例 (6 6 % ) ,以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为主 ,发生于病程第 3~ 4周者 19例 (70 % )。病程第 1天CT发现肺部病变者 30例 (73% ) ,累及双肺 15例 (37% )。应用糖皮质激素者 36例 ,31例 (86 % )用量为 80~ 2 4 0mg/d。使用人工通气者 2 7例 ,有创机械通气者 1例。死亡 2例 ,病死率为 5 %。结论  1/ 3的医务人员SA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在SARS流行时期心理卫生状况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学生群体在SAPS流行时期心理行为表现及预防对策。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3年4-5月(高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时期)对广州市某高校在校生及被隔离学生进行SARS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798名大学生中,对SARS基本知识综合认知状况为很清楚占12.28%,清楚占32.83%,了解占38.09%,不清楚占10.53%;大学生对SARS严重程度综合认知状况为认为非常可怕占9.15%,可怕占31.83%,不可怕占47,12%,无所谓占5.64%;大学生对SARS疫情公告、学校封闭式管理、隔离措施综合认知状况认为很必要占56.27%,必要占28.45%,一般占8.39%,不必要占4.76%。结论 SARS流行时期应做好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