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1958年Buanhan发现腋窝处臂丛神经围绕动脉并被筋膜包围,提出腋路血管旁阻滞法。但由于注射点低,局麻药常不能达到阻滞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平面,麻醉效果常不满意。因而对腋路阻滞法不断有人 相似文献
2.
腋路臂丛阻滞适用于肘关节以下的手术,我院对腋路阻滞的定位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绍廷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8,5(6)
目的 探讨头皮针(输液用针头,针尾连接有细软管)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于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上肢手术需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和应用头皮针两组,观察两组麻醉成功率。结果 传统方法组成功率为40%,应用头皮针组成功率为94%。结论 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穿刺中,与传统方法比,头皮针的引用能有效提高麻醉穿刺成功率,获得满意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4.
5.
我院自1990年开始应用两针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上肢手术,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40例,男190例,女150例;最小年龄6岁,最大87岁,平均48岁;其中手部216例,前臂107例,上臂17例。一、麻醉方法麻醉前30分钟常规肌注... 相似文献
6.
7.
8.
断指再植术操作精细,费时较长,要求手术野绝对平静,术后能较长时间的镇痛.而传统的臂丛阻滞不能满足现代创伤显微手术的需要.近年来,本院采用改良腋路臂丛置管用于断指再植及术后镇痛,经临床22例应用,均获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前幼儿的择期上肢手术仍以全身麻醉或全身麻醉复合神经阻滞为主,但急诊手术常存在准备不足、饱胃、代偿功能差等诸多因素,增加了麻醉的风险和难度。同时多项研究资料显示,全麻药物对小儿远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如何减轻麻醉对幼儿的影响提高麻醉安全性十分必要。我院自2004年1月-2008年6月对43例幼儿急诊手术实施腋路臂丛阻滞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解剖与临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因其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被广泛地用于肘部以下的手术.它的穿刺点既不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那样靠近中枢神经,也不似锁骨上入路那样接近肺尖,更适合于非住院病人的麻醉.对解剖的良好认识和理解有助于麻醉医师更好地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本文旨在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13.
近年来,我院采用腋窝寻找异感法(确认神经法)进行神经定位,不仅提高了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而且很少有并发症的发生。下面就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即腋窝寻找异感法(确认神经法),腋动脉贯通法(确认血管法)及传统的借助刺破神经血管鞘的落空感观察针尾随动脉搏动,确认进入血管神经鞘的方法,进行临床效果观察比较,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肘部以下部位手术的患者350例。ASA分级均为Ⅰ级,年龄为18~55岁。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和Ⅲ组均为150人,Ⅱ组50人。Ⅰ组采用腋窝寻找异感法(确认神经法),Ⅱ组采用腋动脉贯通法(确认血管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比较0.2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两点和四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9 ml阻滞肌皮神经,并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27 ml,随机阻滞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桡神经三支中的一支;Ⅱ组分别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9 ml,阻滞上述四支神经.阻滞后30 min观察对肌皮、正中、尺和桡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记录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手术等待时间等指标.术后随访患者,记录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所需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平均6.2 min)较Ⅱ组(平均12.8 min)明显缩短(P<0.05),但是Ⅰ组的首次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在臂丛神经阻滞30 min后,两组患者对肌皮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患者尺、桡、正中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评分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 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效果明显低于四点阻滞,由于实施两点法的许多患者需要追加神经阻滞,因此并不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15.
16.
曲马多是阿片类中枢镇痛药,主要通过静脉给药缓解中重度疼痛,但静脉用药常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曲马多具有局部麻醉药的特性。本文旨在通过了解曲马多联合局麻药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来评价曲马多对外周神经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神经体表定位对腋入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120例拟行前臂、腕、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神经体表定位组(Ⅰ组)和神经刺激器组(Ⅱ组):Ⅰ组先经神经刺激器的体表定位后行穿刺定位,Ⅱ组借助神经刺激器直接穿刺定位.两组均采用0.45%罗哌卡因40 ml对所定位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进行阻滞,其中桡、尺、正中神经各10 ml,肌皮神经5 ml,另5 ml皮下浸润上臂内侧的皮神经.臂丛神经阻滞成功被定义为注药30 min后,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完全.比较两组在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操作时间、穿刺次数、血肿发生率和术后满意度等差异.结果 Ⅰ组阻滞成功率、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Ⅱ组(P<0.05).Ⅰ组操作时间、穿刺次数、血肿发生率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 使用神经刺激器的神经体表定位,能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穿刺次数,降低血肿的发生率,增加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20.
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中上肢手术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但传统的单纯腋路或者肌间沟臂丛阻滞,经常出现桡侧或尺侧麻醉阻滞不完善。本文采用腋路-肌间沟两点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麻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