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在唾液中检出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互补于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A基因的两对引物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检测1株HP标准菌株、20株HP临床分离株均阳性,而12种肠道菌均阴性,特异性100%。该法敏感性好可检测0.1fg细菌DNA.57例因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者,取粘膜分别做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和N-PCR检测,其中27例在行胃镜前收集其唾液标本做N-PCR。19例胃粘膜HP阳性者中有11例唾液中检出HP,而8例胃粘膜HP阴性者中有1例唾液N-PCR阳性。作者认为口腔中确实存在HP,该菌可能通过口—口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ar pylori,HP)与胃病的关系已越来越被人们认识。我们随机从301例有消化道病症和无消化道症状也无消化道病症人群的胃液和胃粘膜中检测HP,结果发现HP广泛存在各类人群的胃液和胃粘膜中,差异只在程度上。对象与方法1.对象:来院体检和门诊中接受胃镜检查的对象301例,其中男176例,女125例;年龄2岁至89岁,平均59.8岁。其中,无消化道症状(指无上腹不适、饱胀、隐痛、恶心、呕吐、厌食)也无消化道疾病史的45例,有消化道症状但无明确诊断81例,胃镜或钡剂X线造影明确诊断单纯胃炎78例、消化性溃疡63例、胃炎伴消化性溃疡26例,经病理活检确诊胃癌8例,正在服用各类消炎药、灭滴灵、铋剂等药及胃外科手术者除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唾液相关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以多株Hp超声上清、重组Hp热休克蛋白A亚单位(rHspA)纯品和重组Hp热休克蛋白尿素酶B亚单位 (rUreB)纯品混合物为抗原 ,采用ELISA方法对 98例患者的唾液和血清同时进行检测。 [结果 ]使用rHspA和rUreB混合纯品进行检测 ,特异性和敏感性明显优于Hp超声上清。诊断Hp感染的优劣顺序为血清IgG、唾液IgG、血清IgA、唾液IgA。[结论 ]唾液的抗体检测可用于Hp感染诊断 ,尤其是唾液IgG抗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方法:以组织切片染色法及快速尿素酶法联合检测结果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金标准",对110份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检测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并与"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尿素酶抗体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阴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6%、95.2%、94.8%、87.0%及98.1%;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现症感染总阳性率为38.2%,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行业间差异不明显。结论: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是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32例胃癌、4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7例胃溃疡、12例疣状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4例及15例正常对照胃粘膜及胃液标本HP-DNA、并与HP染色(Warthin-Starry法)进行了比较,以探讨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组患者HP-DNA-PCR阳性检出率均较Warthin-Starry染色阳性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且特异性均为100%;(2)胃癌患者胃粘膜及胃液标本的HP-DNA-PCR阳性率达90.7%(29/32),略高于疣状胃炎及胃溃疡病人,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3)在胃癌病人,病灶中央部位的NP—DNA—PCR阳性率与其周围组织及胃液标本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提示,PCR技术是检测胃粘膜标本及胃液标本HP最敏感、特异性最高的方法,但要注意防止污染并且要联合检测;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HpSA)检测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150例反复腹痛或伴有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的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同时以^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查作对照,对HpSA酶联免疫法与^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查的阳性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50例患儿中,HpSA酶联免疫法阳性率30%,对照法阳性率为29.33%,两法阳性检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SA酶联免疫法与对照法比较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09%和92.45%。结论:HpSA酶联免疫法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普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求一种简便、准确的非创伤性检测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应用荧光抗体方法、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Hp诊断卡4种方法对6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液、口腔牙菌斑进行Hp检测,胃液采集采用胶囊采样法。结果4种方法胃液Hp检出率分别为85.5%、9.7%、61.3%、56.5%;口腔牙菌斑中Hp检出率分别为88.7%、25.8%、69.4%、90.3%。结论应用荧光抗体结合胶囊采样法检测胃液Hp,是一种无痛性非创伤性手段,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用纯化的Hp抗原对676例各型胃病患者进行了血清抗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的检测。实验证明其特异性为96%,敏感性为98%。血清学ELISA检测法,尤其适宜于流行病学调查,还可用于药物治疗效果的观察和筛选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细胞壁缺陷变异对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活性及其基因的影响.方法 用抗生素诱导幽门螺杆菌稳定L型(HPL)并分离培养,检测幽门螺杆菌及其稳定L型的尿素酶活性,并对HPL型及其亲代细菌型进行尿素酶结构基因UreA和UreB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幽门螺杆菌可在头孢曲松钠作用下发生细胞壁缺陷变异,经传代培养可获得稳定L型的纯培养物;幽门螺杆菌尿素酶试验阳性,稳定L型的尿素酶试验则为阴性;L型及亲代细菌型UreA和UreB基因的PCR检测均可见分子量分别为400和200 bp的扩增产物.结论 幽门螺杆菌在抗生素作用下可发生细胞壁缺陷变异成为L型;幽门螺杆菌L型仍然保留UreA和UreB基因.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与多种胃部疾病有密切的有关系。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幽门螺杆菌可表现为多重感染,感染后治愈较为困难,可能与其复杂的多因素致病机制相关,虽然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宿主,环境因素有关,但其各种毒力因子的遗传多样性亦起到重要作用。现已发现幽门螺杆菌有多种毒力因子,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对该菌全基因测序工作的完成,为探讨毒力基因及其相关功能提供了研究基础。 cagA,vacA,ure是非常重要的毒力基因,分别编码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细胞空泡毒和尿素酶。在不同菌株中,几种基因的表达各不相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毒力,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1.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知幽门螺杆菌(HP)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原,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增加胃癌的发病率,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利于减少胃癌的发生。本文就二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幽门螺杆菌(Hp)根除前后胃窦部黏膜的病理变化,探讨根除Hp是否可以减少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程度。方法将因上腹痛进行胃镜检查的病人180例随机分为Hp根除组98例和对照组82例,对Hp根除组给予抗Hp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对症治疗。再次进行胃镜检查,观察两组患者胃窦部病理变化。Hp检测采用Giemsa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试验,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诊断采用HE染色。结果对病人两次胃镜检查的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程度进行比较,Hp根除组黏膜萎缩程度减轻(P〈0.05),对照组无变化(P〉0.05);Hp根除组肠上皮化生程度减轻(P〈0.05),对照组加重(P〈0.05)。结论根除Hp能够使胃窦黏膜萎缩程度和肠上皮化生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形成关系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利用Hp感染的Wistar大鼠模型进行实验胃癌研究,观察Hp感染是否增加腺胃粘膜对致癌剂的敏感性,促进肿瘤形成。方法 2级,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45只)和对照组(45只)。实验组动物感染Hp后12周,将两组动物又随机人为3小组,即空白组、MNNG组和MNNG+NaCl组,各15只。空白组动物自由饮用蒸馏水,MNNG组动物饮用含MNNG100μg/ml的蒸馏水,MNNG+NaCl组动物除饮用水含MNNG100μg/ml的蒸馏水外,另外灌喂10%NaCl溶液1.5ml,2次/周;以上处理连续10个月,处理因素结束后2个月处死动物。比较各组动物腺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差异。结果 所有实验组动物至实验结束Hp检查均为阳性。在检验组中的MNNG+NaCl组有1只动物出现早期腺胃癌。实验组中的MNNG组和MNNG+NaCl组动物腺胃粘膜腺瘤样增生的发生率分别为40%、57.14%,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动物的6.67%、15.38%(P<0.05)。在实验组中的空白组、MNNG组和MNNG+NaCl组胃窦萎缩性胃炎发生率分别为66.67%、80%和85.71%,高于相应的对照组动物的0%、20%和20.08%(P<0.01)。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Hp感染可增加腺胃粘膜对致癌剂的敏感性,促进胃癌前病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胃石症及其并发溃疡的内镜特点,探讨其形成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4年5月本院收集的62例胃镜诊断胃石症患者,对胃石症及其并发溃疡的内镜特点进行分析;行14C呼气试验测定H.pylori;按胃石症数目分为单发和多发(≥2枚)胃石两组,按胃石大小分为〈5 cm和≥5 cm两组,按胃石症有无并发溃疡分为两组,记录各组H.pylori感染例数,比较各组的H.pylori感染发生有无差异。结果:62例胃石症患者中,胃石位于胃底腔者33例(53.23%),单发胃石者47例(75.81%),最大直径约2.5~11.0 cm;无论H.pylori是否阳性,胃石症均以单发为主,小于5 cm者较多;胃石症患者H.pylori阳性率56.45%(35/62);H.pylori阳性病例中多发胃石者百分比例(34.29%)较H.pylori阴性者(11.11%)高(P〈0.05),胃石症大小分布与H.pylori感染关系无关(P〉0.05)。34例(54.84%)胃石症患者并发有溃疡,以胃溃疡为多见,部位以胃角和/或胃窦为主;有并发溃疡者H.pylori感染率(64.71%,22/34)较无并发溃疡者(46.43%,13/28)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石症以单发为主,小于5 cm者居多,常并发胃溃疡;H.pylori感染可能与胃石形成有关,而与并发症溃疡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高、低发区居民幽门螺杆菌(Hp)及cagA+、hspA+亚型感染的差异,明确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抗Hp的IgG和IgA抗体、抗cagA的IgG抗体、抗hspA的IgG抗体。结果胃癌高发区山东省临朐县居民Hp感染率为73.8%,明显高于低发区苍山县居民感染率(59.9%)。胃癌高发区居民HpcagA+和hspA+亚型感染率分别为50.9%和17.0%,亦明显高于低发区居民(分别为34.0%和13.2%)。此外,用13C-尿素酶呼气试验(13C-BUT)作标准评价了检测Hp抗体、cagA+及hspA+方法的灵敏性(分别是92.3%、63.2%和21.9%)和特异性(分别是71.0%、80.6%和95.2%)。Hp感染,尤其是cagA+亚型的感染与胃癌高发有明显正相关关系。结论抗Hp抗体和cagA+亚型检测方法灵敏度较高,不失为胃癌流行病学研究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十二指肠溃疡 (DU)患者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DGM)关系的研究 ,进一步阐明DU的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 12 1例患者的内镜、病理、Hp感染和DGM情况。结果 胃内、十二指肠球部的Hp检出率在DU组分别为 90 4%、40 4% ,非DU组分别为 60 9%、2 9% ,P 均 <0 0 0 1;DGM的检出率在DU组为 92 3 % ,非DU组为 42 0 % ( P <0 0 0 1) ,且前者的DGM程度更重 (P <0 0 0 1) ;胃部Hp阳性者DGM的发生率 ( 73 0 % )显著高于胃部Hp阴性者 ( 3 7 5 % ,P <0 0 0 1) ,DGM( ++)及以上者在Hp阳性组发生率 ( 4 7 2 % )也高于Hp阴性组 ( 2 1 9% ,P <0 0 5 ) ;在十二指肠 ,Hp多定植于DGM区 ,且随着DGM程度的加重 ,Hp检出率呈递增趋势。结论 Hp感染特别是十二指肠Hp定植及DGM是影响DU发生发展的两大危险因素 ;Hp感染与DGM的发生及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谭昊 《医疗保健器具》2014,(12):1579-1580
目的 探讨三联疗法与胃炎灵联合治疗胃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胃炎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及胃溃疡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7%,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为93.3%,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溃疡复发率为3.3%,对照组为1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联疗法联合胃炎灵治疗胃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改良TRAP法检测胃粘膜标本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勇 《中国医师杂志》2000,2(12):723-724
为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本文以改良TRAP法对43例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胃癌的端粒酶阳性率为87%(20/23),萎缩性胃炎的端粒酶阳性率为28.6%(2/7),而中度胃炎与浅表性胃炎无一例阳性,它提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于胃癌的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病变的关系,试图为进一步完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2307名受试者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观察中青年组,老年组组间及各组内不同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中青年组不同胃病变均与Hp感染密切相关,老年组不同胃溃疡与Hp感染密切相关。结论所有胃溃疡患者必须进行Hp根治治疗。而对于其他的胃粘膜病变者,Hp根治治疗在中青年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