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房性心律失常137例(68.50%),室性心律失常81例(40.50%); ST段抬高132例(66.00%),ST段降低53例(26.50%),ST段无偏移15例(7.50%)。多支病变组的频发室早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组,且Lown3级及以上室性早搏、缓慢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左主干及前降支组的频发室早、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组,Lown3级及以上室性早搏发生率高于左回旋支组和右冠状动脉组,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左回旋支组和右冠状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90%组的ST段抬高发生率高于70%组和70%~90%组,ST段降低发生率高于70%~9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多发,冠状动脉病变与此密切相关,对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进行判断有利于预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联合应用Poincare散点图与心电图QRS碎裂波(fQR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回顾分析对象,依据患者的心电图QRS波形及Poincare散点图形状分为A组(有fQRS波的彗星状散点图患者,n=35)、B组(有fQRS波的非彗星状散点图患者,n=32)、C组(无fQRS波患者,n=33)。比较三组患者冠脉造影的病变范围和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结果 A组患者的多支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多支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冠脉狭窄严重程度显著高于B组和C组患者。A组患者的冠脉完全闭塞占比高达57.14%(20/35),高于B组[21.88%(7/32)]和C组[18.18%(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和C组患者的冠脉狭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通过联合应用Poincare散点图与fQRS可提高诊断价值,且具有无创性和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RS波时限异常与室性心律失常概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MI患者57例,依据QRS波时限将这些患者分为3组,A组(QRS波时限大于160ms,n=18),B组(QRS波时限为120~160ms,n=22),以及C组(QRS波时限小于120ms,n=17)。对3组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然后对其LOWN分级指标、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B组患者Ⅲ、ⅣA、ⅣB级发生率均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患者的Ⅲ、ⅣA、ⅣB级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三角指数、超过50ms百分比(pNN50)、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连续5min的24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患者的三角指数、pNN50、RMSSD、SDNN、SDAN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QRS波时限异常与室性心律失常概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冠心病三支病变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静息心电图QRS波特征,探讨其评估心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冠心病三支病变的159例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心功能不全将其分为A组(冠心病三支病变合并心功能不全)和B组(单纯冠心病三支病变),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等检查,比较其临床资料和QRS波特征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心功能不全将其分为A组94例和B组65例。A组患者的年龄≥60岁比例、心率、QRS波额面电轴偏转角度>68°的比例和QRS波时限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高血压、破裂QRS波群(fQRS)和QRS波终末切迹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心率≥79次/分、高血压、fQRS、QRS波终末切迹、QRS波时限≥113.78 ms是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静息心电图的QRS波群可有效反映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f QRS)与心功能接近正常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左室同步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左室收缩功能接近正常和心电图窄QRS波的冠心病患者176例,根据其心电图有无fQRS分为f QRS阳性组55例和f QRS阴性组121例。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左室各节段的收缩速度、速度达峰时间,并计算12节段速度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12)及标准差(Ts-SD),比较两组上述各参数的差异;并以Ts-SD≥32.6 ms作为左室不同步标准,对f QRS与临床、超声心动图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fQRS阳性组的Ts-12、Ts-SD较f QRS阴性组明显延长[(128.8±49.6)ms vs.(110.6±46.3)ms,(43.7±17.7)ms vs.(37.8±17.4)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40)。且f QRS阳性组发生左室收缩不同步的比例明显高于f QRS阴性组(75%vs.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f QRS是预测左室不同步指数Ts-SD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OR=1.06、2.85,P=0.016、0.011)。结论窄QRS波、心功能接近正常的f QRS阳性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左室收缩不同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QRS破碎波(fQRS)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相关参数及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自2017年2月至2020年5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是否检出fQRS将患者分为无fQRS组(n=37)与fQRS组(n=6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Gensini评分、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并分析fQRS与冠脉病变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fQRS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高于无fQRS组,左室射血分数、血流储备分数(FFR)低于无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患者的Gensini评分高于无fQRS组;fQRS组患者的双支、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比例高于无fQRS组,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比例低于无fQRS组;fQRS组患者的中度、重度狭窄患者比例高于无fQRS组,轻度狭窄患者比例低于无fQR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梗(AMI)患者QRS时限异常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5例老年AMI患者,根据其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将其分为A组39例(QRS时限160 ms)、B组49例(QRS时限为120~160 ms)、C组37例(QRS时限120 ms)。对3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C组患者的Ⅲ级、ⅣA级、ⅣB级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患者的各项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显著高于B组和A组,B组患者的各项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QRS时限的增长与其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升高和心率变异性的降低有关,可作为预测老年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中缺血性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缺血性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梗死后心电图检查是否记录到缺血性J波分为J波组37例与非J波组59例,比较2组急性心肌梗死部位及梗死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 J波组2个及以上部位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非J波组(51.3%比8.5%,χ2=10.978,P=0.027),且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显著高于非J波组(48.6%比6.8%,χ2=13.069,P=0.011)。结论心电图缺血性J波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警指标,且可提示心肌梗死范围较大。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患者心电图QRS波时限和血清sST2与预后的关系及碎裂QRS波群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间收治的106例冠心病患者,依据疾病进展程度分为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心力衰竭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中sST2及心电图QRS波时限;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fQRS形成的因素。结果:冠心病组患者QRS波时限和sST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心力衰竭组患者QRS波时限和sST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力衰竭组患者QRS波时限和sST2水平最高,心绞痛组最低;QRS波时限和sST2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疾病进展程度呈正相关(P0.05);fQRS组患者总胆固醇高于、病变支数多余及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非fQRS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QR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高密度脂蛋白低表达是影响fQRS形成的独立性威胁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RS波时限与血清sST2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以及Gensini积分水平是影响患者出现fQRS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不同程度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9月在清河县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冠心病心力衰竭214例,按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A、B、C 3组,A组LVEF30%48例,B组LVEF 30%~40%74例,C组LVEF 40%~49%92例,观察比较3组心电图检查时QRS电压值、QRS时限值、QTc间期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并统计比较3组心电图异常类型及预后。结果 3组QRS电压值、QRS时限值、QTc间期、LVEDD、LA及窦性心动过速、房室早搏、室性早搏、ST-T段改变、QT间期延长、心房颤动、Q波异常、左前支阻滞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随着冠心病心力衰竭程度加重,QRS电压值逐渐降低,QRS时限值和QTc间期逐渐增高,LVEDD、LA逐渐延长,3组间各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动过速、房室早搏、室性早搏、ST-T段改变、QT间期延长、心房颤动、Q波异常、左前支阻滞发生率A组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4例中共死亡16例,死亡时间为入院后1~3 d,其中A组死亡12例,B组死亡3例,C组死亡1例。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着病情加重,QRS电压值逐渐降低,QRS时限值和QTc间期逐渐增高,LVEDD、LA逐渐延长。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极有帮助,临床可根据QRS电压值、QRS时限值、QTc间期、LVEDD及LA的变化来评估此类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室早指数及昼夜分布情况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2月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出的54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器质性心脏病组(Ⅰ组,n=334)、非器质性心脏病组(Ⅱ组,n=206)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特点,两组间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室早指数及其昼夜分布特点.结果:Ⅰ组检出的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159例(47.6%)显著高于Ⅱ组检出的30例(14.6%)(P<0.01);Ⅰ组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室早指数为0.99±0.11,显著低于Ⅱ组的1.17±0.15(P<0.01);Ⅰ组室性心律失常高峰出现在日间220例(66%),显著高于Ⅱ组的89例(43%)(P<0.01).结论: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Lown分级、室早指数、室性心律失常高峰时间分布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区分室性心律失常的性质及提高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NP)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的相关性及其应用。方法选取福建省省立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住院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4例作为DCM组,根据有无并发心力衰竭又分为A组(心力衰竭组,29例),B组(无心力衰竭组,25例),对照组为福建省省立医院非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共36例,测定所有患者血浆中BNP浓度及LVEF值,并观察其ROC曲线特征。结果 DCM组BNP、LVEF值为(3 820.71±2 934.3)ng/L、40.25%±9.80%;对照组BNP、LVEF值为(439.57±597.57)ng/L、58.79%±6.7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BNP浓度高于B组患者BNP值,LVEF值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BNP和LVEF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669)。DCM组BNP和LVEF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898、0.935。结论检测血浆BNP浓度与LVEF对扩张型心肌病尤其是合并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邯郸市中心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术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计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TFC明显减少(31.4±5.8)帧vs(22.9±7.3)帧(P0.05),术后TMPG 3级比例增高(87.5%vs 62.5%,P0.05);观察组LVEF和LVEDD均好于对照组(58.62±7.13)%vs(45.38±5.28)%;(47.52±3.12)mm vs(57.56±2.68)mm(均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可显著增加老年AMI术后心肌组织灌注,改善心功能,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血浆N-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预后的影响。方法65例AMI患者按发病后至急诊PCI时间分组:A组(≤12h)29例,B组(12~24h)3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及病死率、血浆NT-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和超声心动图测定的LVEF。结果A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B组明显降低,但经χ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入院即刻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急诊PCI治疗后,入院后24h和7d两个时间点,A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AM/发生后30d时的超声心动图检查也显示,A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是AMI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接受PCI的治疗时间越早,AMI患者术后心肌受损程度越轻,心肌收缩功能改善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不同构型高血压患者的左心房功能.方法 选取高血压患者94例和健康对照组(N组)35名,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心室构型正常组(A组)、向心型重构组(B组)、向心型肥厚组(C组)、离心型肥厚组(D组).采集5组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心脏全容积图像,QLAB软件脱机分析,获取左心房容积曲线,得到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最小容积(LAVmin)及收缩前容积(LAVpre).计算出左心房总排空容积(LAVt)、左心房总排空分数(LAVtEF)、左心房被动排空容积(LAVp)、左心房被动排空分数(LAVpEF)、左心房主动排空容积(LAVa)、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LAVaEF)及管道容积(CV).采用相同方法测量左心室最大容积(Lvmax)及最小容积(Lvmin),并计算左心室搏出量(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上数据均用体表面积(BSA)标化.结果 N、A、B、C及D组LAVmax分别为(16.18±4.06)、(20.24±4.65)、(22.28±5.64)、(31.63±14.34)、(26.43±8.11)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1,P<0.01),且A、B、C、D组分别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74、-5.67、-11.09、-7.75,P均<0.05),C、D组分别与A组比较(q=-6.92、-4.00,P均<0.05),C、D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75、-2.73,P均<0.05);N、A、B、C及D组LAVmin分别为(6.34±2.22)、(8.77±2.47)、(8.95±2.65)、(13.34±6.23)、(13.04±6.97)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1,P<0.01),且A、B、C、D组分别与N组比较(q=-5.72、-5.17、-10.32、-8.88,P均<0.05),C、D组分别与A组比较(q=-5.29、-4.34,P均<0.05),C、D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52、-3.77,P均<0.05);N、A、B、C及D组LAVpre分别为(10.57±2.90)、(14.10±3.07)、(16.19±4.04)、(23.77±11.85)、(20.45±7.26)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1,P<0.01),且A、B、C、D组分别与N组比较(q=-6.82、-8.12、-13.22、-10.48,P均<0.05),C、D组分别与A组比较(q=-7.22、-5.07,P均<0.05),C、D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43、-2.77,P均<0.05);N、A、B、C及D组LAVt分别为(9.84±2.78)、(11.47±3.52)、(13.33±4.70)、(18.29±8.90)、(13.39±5.94)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5,P<0.01),且N、A、B、D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7.89、-5.79、-3.56、3.57,P均<0.05);N、A、B、C及D组LAVpEF分别为(0.34±0.10)、(0.30±0.09)、(0.27±0.09)、(0.25±0.11)、(0.23±0.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P<0.01),且A、B、C、D组分别与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66、3.80、4.79、5.30,P均<0.05);N、A、B、C及D组LAVa分别为(4.23±1.31)、(5.34±1.94)、(7.24±3.13)、(10.43±6.72)、(7.41±3.12)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8,P<0.01),且A、B、C、D组分别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04、-6.02、-10.05、-5.80,P均<0.05),A、B、D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7.37、-3.51、2.99,P均<0.05);N、A、B、C及D组CV分别为(16.61±3.74)、(15.76±4.46)、(14.50±3.12)、(11.79±5.24)、(11.49±4.62)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P<0.01),且C、D组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88、5.64,P均<0.05),C、D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84、4.70,P均<0.05),C、D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94、3.01,P均<0.05);N、A、B、C及D组Lvmax分别为(65.03±12.15)、(70.71±10.52)、(80.51±13.11)、(84.38±24.12)、(101.95±27.76)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6,P<0.01),且A、B、C、D组分别与N组比较(q=-2.99、-5.68、-5.69、-8.95,P均<0.05),A、B、C组 分别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57、-3.41、-3.50,P均<0.05);N、A、B、C及D组Lvmin分别为(22.05±8.16)、(25.01±7.01)、(30.56±7.91)、(33.19±16.41)、(58.42±26.01)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8,P<0.01),且B、C、D组分别与N组比较(q=-5.41、-5.01、-9.89,P均<0.05),A、B、C组分别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7.37、-4.48、-4.92,P均<0.05);N、A、B、C及D组LVEF分别为(0.67±0.08)%、(0.65±0.07)%、(0.62±0.07)%、(0.62±0.10)%、(0.45±0.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4,P<0.01),且N、A、B、C组分别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1.08、-9.93、-7.62、-7.72,P均<0.05).结论 左心房功能是伴随着左心室构型不同而改变的.在左心室构型正常及向心性重构时,左心房通过增加存储器、助力泵功能保证左心室充盈;但左心室充盈主要还是来自左心室的主动舒张在向心性肥厚及离心性肥厚时,左心房管道功能受损,提示左心室主动舒张受损明显,左心室充盈依赖于左心房存储器、助力泵功能;左心室功能衰竭时左心房功能暂未出现衰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2009年6月—2010年3月因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23例,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心病诊断并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行左室造影前记录左室压力曲线,自动分析计算出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和左室压力下降时间常数(thetime constant of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decay,tau);行超声心动检查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患者分为无病变组(n=43)、单支病变组(n=76)、2支病变组(n=62)、3支病变组(n=42)。对比分析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关系。结果:左室室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LVEF、LVEDP和tau值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3支病变组患者的LVEDP较单支病变组显著升高(P=0.004)。结论: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受损,左室收缩舒张功能随冠脉病变程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出现无复流时,冠脉内推注血小板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和硝普钠的疗效.方法 替罗非班组为2009年2月至2012年10月STEMI患者行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的患者54例;以同期急性STEMI患者行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入硝普钠患者(硝普钠组)52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注射药物后冠状动脉造影图像,测定PCI时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计算校正TIMI计帧数(cTFC),观察术后30 d心绞痛、主要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冠状动脉内注射药物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替罗非班组TIMI 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硝普纳组(62.96% vs 42.31%,P<0.05);替罗非班组cTFC明显少于硝普钠组[(38.6±7.2)vs(49.4±9.5),P<0.01];替罗非班组术后30 d心绞痛发生率(5.56% vs 21.15%,P<0.05)、MACE的发生率(7.41% vs 23.08%,P<0.05)低于硝普钠组,LVEF高于硝普钠组[(58.2±6.3)% vs (50.4±9.7)%,P<0.05].结论 对于急诊PCI治疗术中出现无复流,应用替罗非班优于硝普钠,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增加STEMI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减少术后心绞痛及MACE的发生率,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DDD模式下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行永久起搏器(双腔DDD)植入治疗的患者219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A组(RVA起搏)、B组(RVOT起搏),每组再根据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不同分为两个亚组。调取患者12个月的随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后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起搏治疗前后各项起搏参数、起搏QRS波群时限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12个月,A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较术中均有回落,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电极阻抗较术中有回落(P〈0.05),起搏阈值、R波振幅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EF、LAD、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起搏QRS波群时限较A组显著缩短[(145.09±4.96)ms vs.(157.40±12.44)ms,P〈0.01]。对亚组进行分析发现:术前LVEF≥50%的患者,A、B两组仅LVEDD较术前有增大(P〈0.05),LVEF和LA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VEF〈50%的患者,A组患者的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的LVEF、LAD、LVED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经过12个月的起搏治疗,对术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RVOT起搏能提供接近生理性的心室激动顺序,维持心室肌电-机械活动同步化,对患者心功能的损害小;对术前心功能正常的患者,虽然RVOT起搏提供了更为协调的心室收缩,但在保护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阻止左心室重构方面并未显示出优于RVA起搏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浆B型钠尿肽(BNP)的关系。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老年患者498例。根据造影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冠心病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共406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患者共92例。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BNP等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单支病变组177例,双支病变组129例,多支病变组100例。又按年龄不同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个亚组:A组254例,年龄60~69岁;B组112例,年龄70—79岁;C组40例,年龄≥80岁。分别比较不同年龄与BNP以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BNP(387.5±132.3)ng,/L较对照组(58.6±22.1)ng/L明显升高(t=23.83,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BNP明显升高,单支病变组为(202.2±116.6)ng/L,双支病变组为(487.5±152.3)ng/L,多支病变组为(768.7±264.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42,P〈0.01)。随着年龄的增大,BNP亦逐渐升高,A组为(182.6±93.1)ng/L,B组为(352.2±121.2)ng/L,C组为(491.2±158.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57.33,P〈0.01)。各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是反映临床心肌缺血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率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心率水平分为研究组(患者心率大于或等于80次/分钟)和对照组(患者心率小于80次/分钟),记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肌钙蛋白I(TnI)峰值;并比较住院期间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并发症发生恃况。结果研究纽CK—MB(164.5±67.7)U/L和TnI峰值(47.1士30.5)%均明显高于对照纽CK—MB(131.8±71.8)U/L和TnI峰值(33.9±2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LVEF(49.2±9.8)ng/mL则显著低于对照组(54.5±10.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IABP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护理需重视心率变化,出现心率加快的患者应及早通知医生给予适当药物控制,提高心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