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产后女性、老年女性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主要是由于妊娠与分娩导致盆底支持结构损伤所致。PFD的诊断目前大多依靠妇科检查与患者主观症状判断,缺乏客观性;治疗的效果也难于评定。三维超声能清晰得显示患者盆底结构,并且为诊断与治疗PFD提供直观的影像学依据。本文就三维超声对女性PFD的解剖基础、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术前及术后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改变。方法选取盆底功能障碍患者(PFD组)和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各60例,经会阴三维超声观测对照组、PFD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静息期、缩肛期及张力期盆膈裂孔大小、形态结构。结果 PFD组术前的盆膈裂孔面积较对照组增大,其结构松散,形态呈圆形,PFD组术后3~6个月后盆膈裂孔面积较术前减小,结构较前完整,其内可显示强回声植入性材料。PFD组术前在静息期、缩肛期及张力期盆膈裂孔面积、前后径、左右径、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FD组术后在静息期、缩肛期及张力期盆膈裂孔面积、前后径、左右径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耻骨直肠肌厚度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对盆膈裂孔的大小和肛提肌厚度能进行简便、准确地测量,对PFD患者的临床诊断、手术前后功能评估及术后植入性材料形态观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对产后妇女及中老年女性健康和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盆底超声是一种实时、安全、无创的检查方式,为FPFD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评估盆底功能,介绍三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在FPFD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经会阴超声评估子宫切除术后远期女性人群盆底情况。方法选取患者277例,经盆底超声检查,填写PFD相关症状问卷,统计超声表现下盆底功能结构变化情况及PFD相关症状的发生率。结果 (1)超声表现上提示PFD共190例(68.59%),其中以膀胱膨出(48.38%)最多见,余下依次为会阴体过度运动、尿道内口开放、膀胱颈移动度增加、穹隆脱垂、直肠膨出、肛提肌陈旧性损伤、肠疝;221例(79.78%)女性出现PFD相关症状,以尿失禁发生率(54.15%)最多,余下依次为便秘、尿频尿急、性交痛、排尿困难、粪失禁。(2)不同术式人群之间PFD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可以全面评估子宫全切术后远期女性人群盆底情况,PFD发病率及其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症状出现情况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因素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esfunction,PFD)的影响。方法选择在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50例女性。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体重指数及新生儿体重的女性盆底反馈电刺激各项指标以及压力性尿失禁(SUI)组和对照组盆底超声指标的不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女性PFD的影响因素。结果盆底反馈电刺激评估中的104例女性三种不同分组方式组间最大收缩力和持续收缩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超声测定的111例妇女,SUI组膀胱颈角度、膀胱旋转角度及膀胱颈移动度等明显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娩方式、体重指数、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是SU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分娩方式、体重指数、新生儿出生体重是PFD的独立显著影响因素,盆底超声测定与盆底反馈电刺激评估盆底功能在PFD中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为女性常见疾病,发生率高达50%,妊娠和分娩是主要原因。方法:应用盆底超声检查,分别在患者静息、Valsalva动作、缩肛状态下,全面评估盆底器官(包括膀胱、子宫和直肠)活动度。结果:检查共3460例,其中阳性病例1708例,占49.36%。结论:盆底超声对于患者的盆底损伤的预测意义较大。可推广应用于PFD的诊断筛查、定量评估、和康复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未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康复治疗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孕前行盆底筛查的未育女性532例,筛查出存在PFD的女性1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Kegel治疗组90例和盆底功能性磁刺激治疗组78例,应用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系统检测其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功能,分析未育女性PFD的高危因素及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 年龄、体重指数(BMI)、有无慢性咳嗽病史的女性中,PFD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Kegel治疗组和盆底功能性磁刺激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峰值、持续收缩阶段平均值、耐力收缩阶段平均值均升高,且盆底功能性磁刺激治疗组较Kegel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肥胖、慢性咳嗽史是未育女性发生PFD的高危因素,孕前女性的盆底肌功能可能影响产后PFD的发生率,孕前及早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经会阴三维超声在女性盆底的应用属于新兴领域,因其多平面成像的特点,在女性盆底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治疗后疗效评估等方面已显示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经会阴三维超声在女性盆底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以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为主要症状的盆底结构功能异常的一组征候群。据调查盆腔器官脱垂在女性围绝经期的发病率已经上升到16%。当前,以盆底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整合,妇科泌尿学和盆底重建外科学正在快速发展。而影像学检查技术作为盆底疾病的研究已成为必不可缺的手段,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够显示完整的盆膈裂孔的声像图,本研究旨在从三维超声影像学的角度评估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盆底解剖结构的改变。帮助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评估手术效果[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价手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PFD)的效果与运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女性作为参考组,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对观察组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及参考组体检时的肛提肌裂孔情况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均明显大于参考组体检时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以作为患者术前和术后功能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育龄期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盆隔裂孔的超声特征。【方法】选择未育及生育两年后育龄期无盆底功能障碍者各30例,经会阴三维超声扫描,以矢状面取耻骨联合内下缘、直肠肛管连接部及尿道的平面,重建三维超声图像,观察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结果】两组患者盆隔裂孔均显示清晰,形态呈菱形,结构完整紧凑,盆隔裂孔内尿道、阴道、直肠从前至后呈直线依次排列,左右侧耻骨直肠肌对称且连续性好,两组盆隔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及耻骨直肠肌的厚度和夹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维超声技术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是观察女性盆底结构的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会阴三维超声在观察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盆膈裂孔结构及形态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三维超声容积探头对35例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患者经会阴部扫描,以矢状面取耻骨联合内下缘、直肠肛管连接部及尿道的平面,重建三维超声图像,观察盆膈裂孔的结构及形态.结果 35例受检者矢状面均能显示耻骨联合、膀胱、尿道及直肠肛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经会阴盆底超声定量评估子宫全切除术后盆底结构、功能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 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子宫全切除术后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复查的女性患者105例。其中40~49岁37例,50~59岁49例,≥60岁19例;术后≤1年29例,术后>1,≤5年33例,>5,≤10年28例,>10年15例。选取同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且临床未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120名女性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均未行子宫全切术及其他盆底手术。所有研究对象均行盆底超声检查,测量静息及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X)、尿道倾斜角(α)、膀胱尿道后角(β)、直肠壶腹最低点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D)、膀胱逼尿肌厚度,计算尿道旋转角(Rα)及膀胱颈下降值(BND)。采用t检验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超声定量参数;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PFD检出率差异。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膀胱逼尿肌厚度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P<0.05)。静息状态下,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β增大,X及D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2.17、4.93,P均<0.05);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α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大Valsalva状态下,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α、β、Rα、BND均增大,X、D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7、3.44、3.36、5.06、5.79、5.76,P均<0.05)。105例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PFD检出率为60.0%(63/105),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检出率为33.3%(35/105),盆腔脏器脱垂(POP)检出率为36.2%(38/105)。POP中,膀胱脱垂检出率为18.1%(19/105),直肠脱垂检出率为10.5%(11/105),肠疝检出率为6.7%(7/105)。子宫全切术后1年内发生PFD以SUI为主,检出率为48.3%(14/29);术后10年后发生PFD以POP为主,检出率为80.0%(12/15)。各年龄段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PFD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术后不同时间段PFD检出率可能与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年龄无密切关系。 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能够动态观察子宫全切除术后盆底结构的变化,且可对术后PFD进行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2D、3D、4D超声评估阴道自然分娩产前骨盆环疾病孕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生。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在本院定期产检,并在本院阴道自然分娩的初次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期间患有骨盆环疾病的150例孕妇为病例组,另按照倾向性匹配原则选取妊娠期间无骨盆环疾病的150例孕妇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孕妇在分娩前行超声检测耻骨联合间隙及骶髂关节,并于经阴道自然分娩后42天采用2D、3D、4D超声评估盆底功能,比较两组孕妇产后PFD发生情况。结果 病例组产后2D超声检查BND参数低于对照组(P<0.05),BSD参数以及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时的PUA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3D超声检查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时的LHLR、LHAP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4D超声检查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时的肛提肌裂孔最大面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时的肛提肌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产后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等PFD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前患有骨盆环疾病的产妇经阴道自然分娩后运用2D、3D、4D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盆底功能,相关参数均较产前无骨盆环疾病的产妇差,产后PFD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盆底超声对阴道分娩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的42例PFD患者为PFD组,选择同期52名经阴道分娩的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盆底超声和VTIQ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记录并比较2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产次及新生儿体质量以及盆底超声检查参数[膀胱颈移动度(BND)、膀胱尿道后角(PUVA)、尿道旋转角度(URA)、子宫颈外口移动度(COD)、直肠壶腹部移动度(RAD)、盆膈裂孔面积(LHA)]和弹性超声参数(静息状态和最大缩肛状态下杨氏模量值)。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及t检验,筛选出对PFD有诊断价值的指标,并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明确阴道分娩者产后PFD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个参数及回归模型的诊断价值,并进行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 结果单因素分析正常对照组和PFD组产次、新生儿体质量、BND、PUVA、URA、COD、RAD、LHA、最大缩肛状态杨氏模量值及杨氏模量值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杨氏模量值差值区分正常对照组与PFD组AUC大于最大缩肛状态杨氏模量值(0.865 vs 0.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844,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体质量(X4)、BND(X5)及LHA(X10)是阴道分娩后PFD的独立危险因素,杨氏模量值差值(X13)是阴道分娩后PFD的独立保护因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t(P)=-60.011+0.010X4+0.599X5+1.202X10-0.416X13。ROC曲线结果显示新生儿体质量、BND及LHA、杨氏模量值差值以及回归模型预测阴道分娩后PFD的AUC分别为0.779、0.836、0.876、865、0.996,其中回归模型预测的AUC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的结果(P<0.001、<0.001、=0.006、=0.013),其余单个指标AU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当回归模型预测概率为0.5454时,其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10%和94.23%。 结论VTIQ技术联合盆底超声建立的回归模型对阴道分娩者产后PFD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有效性,PFD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阴道分娩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的初产妇2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3个研究组:低风险组(n=98)、高风险组(n=92)和PFD组(n=94);3个研究组根据是否行盆底康复治疗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各组盆底康复治疗前后PFD的发生及改善、盆底肌肉的肌力变化情况,分析阴道分娩后PF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3组结果表明:低风险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变化及PFD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风险组及PFD组治疗后盆底肌肉的肌力及PFD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会阴侧切、阴道助产、会阴裂伤、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产后尿潴留比较,高风险组和PFD组明显高于低风险组(P0.05);高风险组与PFD组比较,会阴侧切、会阴裂伤、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产后尿潴留比例明显提高(P0.05);3组分娩镇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是否阴道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第二产程是否延长、产后是否发生尿潴留是PFD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而分娩镇痛与PFD发生无相关性。结论:对阴道分娩存在PFD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康复治疗,可预防阴道分娩后PFD的发生,是PFD非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盆底2D/4D超声在女性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期间于本院彩超室行盆底超声诊断的女性患者226例,作为盆底超声诊断对象,对照组(113例)采用2D盆底超声诊断,研究组采用4D盆底超声诊断(113例)。分析比对两组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下盆底超声参数,超声检查指标及两组诊断方式的准确性、灵敏性与特异性。结果静息状态下及Valsalva动作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肛提肌盆底超声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r、As、θ、Br、Bs、Mu数值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盆底超声诊断研究组灵敏度(94.8%)、特异性(98.9%)及诊断符合率(96.9%)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采用4D盆底超声的诊断效果优于2D盆底超声,可在超声动态图像下直观观察女性患者前盆腔的相关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评价晚孕期女性盆膈裂孔形态结构,为妊娠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选取在我院产科定期产检的单胎妊娠、孕周为30~40周的初次妊娠女性40人(晚孕组);选择同期20例因月经不调、盆腔炎等就诊的未育妇女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行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分别观察在静息期、缩肛期、张力期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测量盆膈裂孔的面积、前后径和左右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晚孕组盆膈裂孔的面积、前后径和左右径在静息期、缩肛期和张力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均<0.05)。与静息期相比,两组盆膈裂孔的三个参数在缩肛期均减小而在张力期均增大(P均<0.05)。晚孕组超声异常表现包括盆膈裂孔明显增大,形态为"类椭圆形",盆膈裂孔中轴线偏移。 结论 三维超声能有效评价妊娠期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晚孕期女性的盆膈裂孔较未育妇女明显增大,部分存在形态或位置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诊断及盆底康复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妇产科70例阴道自然分娩产妇与7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产后均实施盆底超声检查.比较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盆底超声检查指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以盆底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