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67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观察其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CD34、SMA、S-100、Nestin的表达。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形态结构多样,基本形态以梭形细胞及上皮细胞样为主,呈编织状、栅栏状排列,免疫组化67例中62例CD117阳性、52例CD34阳性、63例Nestin阳性、部分病例有SMA、Desmin、S-100的表达,多为局灶性弱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以上皮细胞样及梭形细胞为主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CD117、CD34、Nestin的表达是确诊该病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3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的价值以及治疗原则。方法:对1990-2001年经手术治疗的35例GISTs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GISTs进行光镜观察,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种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5例GISTs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的74.4%(35/47);其中梭形细胞为主者占27例,上皮样细胞为主者4例,两种细胞混合者4例。免疫组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标记和表达阳性率Vimentin为100%、CD117为88.5%、CD34 74.1%。结论: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形态学与平滑肌源性肿和神经源性肿瘤难于区别。CD117和CD34等免疫标记物的配合使用可做出正确判断;肿大小、核分裂相、细胞异型性,是诊断良性、交界性和恶性GISTs的主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重新认识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组成。方法 用CD117、CD34、vimentin、SMA、S 10 0蛋白 5种抗体对 4 4例食管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确诊食管胃肠道间质瘤 9例 ,平滑肌瘤 34例 ,神经纤维瘤 1例。结果 食管内胃肠道间质瘤少见 ,仅占同期间叶源性肿瘤的 2 0 .5 % (9 4 4 ) ,其中良性 6例 ,恶性 3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需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CD117、CD34是诊断间质瘤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对58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复习其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运用CD117、CD34、PDGFR-α等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随访35例。结果GIST58例中,发生于胃部35例,小肠10例,结肠5例,肠系膜3例,网膜2例,食管2例,直肠1例。主要症状有腹胀、腹痛、腹部包块、便血。镜下观察:分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免疫组化:CD117标记91%(53/58)阳性,CD34标记68.9%(40/58)阳性,PDGFR-α60.3%(35/58)。随访35例,良性10例,1例复发;恶性潜能未定9例,2例复发;恶性16例,4例复发,4例死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组织形态多变,结构多样。CD117联合CD34、PDGFR-α等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预后与组织学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原发于胃肠道以间叶源性梭形 (抑或上皮样 )细胞形态组成的一类肿瘤归属于平滑肌抑或神经源性肿瘤 ,并根据其相应的病理特征划分为良性、恶性及其各种亚型。随着组织化学 (组化 )、免疫组化、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新近一系列的研究表明 ,以往大多数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抑或神经源性的间叶性肿瘤 ,既非典型的平滑肌肿瘤 ,也不同于神经鞘 /神经纤维瘤 ,而系一种具有不同特征的独特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 ,并命名为胃肠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 [1 3 ] 。GIST概念一经提出 ,即引起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消化道出血(65%)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梭形细胞型35例(67%),上皮样细胞型7例(13%),混合型10例(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94%、CD3479%、SMA48%、desmin44%、S-100蛋白9.6%;良性9例(17%),交界性20例(38%),恶性23例(44%);CD117、CD34在良性、交界性、恶性间质瘤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17对胃肠道间质瘤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7.
67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67例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1.2%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小肠,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40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点。方法 40例胃肠道间质瘤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其中4例新鲜标本同时进行电镜检查。结果 72.5%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和小肠。肿瘤可分为四个亚型平滑肌细胞分化型45%;神经源性分化型12.5%;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17.5%;未分化型25%。肌肉共同蛋白HHF-35在18例平滑肌细胞型肿瘤中,17例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为平滑肌细胞分化最敏感的标记物。未分化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为Vimentin和CD34阳性(100%)。电镜检查可见各型分化的特点。结论 尽管胃肠道间质瘤的光镜下形态相似,但其免疫表现型却呈异源性,需要做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以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肠壁、肠系膜、网膜或腹膜后腔。1983年Mazur clark利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胃间质肿瘤的组织来源进行观察,提出了GIST的概念。近年来,对GIST的发生机制、组织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GIST被定义为一种存在频发C—kit基因突变,表达KIT蛋白,CD117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魏民 《中国临床医学》2007,14(3):428-43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用CD117、CD34、SMA、Desmin、S-100蛋白质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原发性GIST进行研究。结果:本组GIST主要发生在胃(65.6%),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肿瘤基本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0.6%和81.3%。结论:GIST好发生在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变和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D117、CD34阳性、Desmin阴性,S- 100蛋白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肿瘤细胞直径≥5 cm,核分裂像大于5个/50 HP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廖向群  戴文森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6):462-462,472,i002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临床表现除有腹部不适、腹痛、便血等一般症状外,没有特异性。以往常把GIST混同于平滑肌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近年随着免疫组化、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对GIST有了新的认识,认为GIST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Kit基因突变和Kit蛋白产物(CD117)的表达[1]。现对我院收治的28例GIST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和病理免疫组化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与病理学特点,寻找早期诊断的依据和最佳治疗方案。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8例GIST均为我院1997—2004…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该肿瘤由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 ,80 %~ 10 0 %表达CD117(KIT)。GIST主要发生于老年人 ,常见部位有胃 (6 0 %~ 70 % )、小肠 (2 0 %~ 30 % )、结肠和直肠 (5 % )及食管 (<5 % )。该肿瘤可不同程度的表达CD34、SMA、S 10 0 ;并可见KIT基因 11号外显子的活跃突变。该肿瘤有良恶性。诊断GIST需除外真正的平滑肌肿瘤、神经纤维瘤及自主神经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10例GIST均经手术切除标本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所用抗体CD117、CD34、Vim、S-100。结果 4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34~78岁,本组GIST病例均为腹部包块。梭形细胞为主型7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2例,混合型1例。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结果:CD117(10/10)、CD34(8/10)、Vim(6/10)、S-100均阴性。随访结果:6例GIST死于肿瘤,4例带瘤生存。结论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  相似文献   

14.
2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用CD117、CD34、SMA、Desmin、S-100蛋白质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原发性GIS进行研究。结果 本组GIST发病年龄在12-78岁(平均55岁),男性7,女性15例,主要发生在胃并常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大多数病例为手术切除后标本确诊。肿瘤大小从0.5-16Cm(平均为5.31cm)。基本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大部分梭形细胞界线不清楚、胞浆丰富、偶见多核巨细胞,部分病例见核端空泡,梭形细胞呈交叉束状、旋涡状、席纹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可透明、细胞界线更清楚,多呈弥漫片状或巢状排列。可以伴有囊性变、粘液变、出血及坏死。核分裂像大于5/50HPF的5例中肿瘤直径均在大于或等于5cm,其中4例伴有囊性,出血或坏死,1例伴有粘液样变性。2例核分裂像在2-5/50:HPF均为上皮样细胞型,其中一例伴有粘液样变,肿瘤直径均在2-4cm之间。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5.5%和68.2%。Demin不表达,S-100蛋白质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结论 GIST好发生在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变和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D117、CD34阳性、Desmin。阴性,S-100蛋白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肿瘤细胞直径大于或等于5cm,核分裂像大于5/50HPF、有出血或坏死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肿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减少误诊。方法光镜观察28例GIST,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SMA及S-100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大多数GIST显示梭形细胞形态,少数GIST显示上皮细胞形态或两者混合形态,在GIST中CD117阳性率为78.57%,CD34阳性率为46.43%。结论GIST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联合检测可协助与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鉴别;在GIST良、恶性判断上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观察以及生物学行为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传统上 ,胃肠道原发性间叶源性梭形细胞肿瘤几乎都归为平滑肌肿瘤 ,包括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及它们的各种亚型。但新近研究表明 ,大多数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既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瘤 (电镜下无肌丝 ) ,也不同于雪旺瘤 (不表达S - 10 0蛋白 ) ,而是一组具有不同特征的 (向平滑肌或神经不完全分化或完全未分化的 )肿瘤 ,称为胃肠道间质瘤 (gas 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GIST涵盖了绝大部分胃肠道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 ,而真正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及雪旺瘤很少见。本文综述GIST的特征 ,并介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伴有横纹肌样分化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伴有横纹肌分化的胃间质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超微结构及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CT示腹腔巨大肿物。肿物位于胃浆膜面,质软,有出血,直径约15cm,肿物表面光滑,活动度差。镜下见部分细胞呈典型胃肠道间质瘤形态:细胞梭形,呈束状排列,纵横交错,少许细胞内核周有空泡形成。部分细胞呈现横纹肌样特征,片状分布,多边形、圆形,核圆形偏位、核仁清楚,胞质红染,偶见核分裂象。超微结构显示:部分肿瘤细胞胞浆内见发育不良的肌原纤维结构。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细胞CD117、Dog-1、Desmin阳性,Myogenin浆阳性,Ki-67增殖指数2%~3%。基因测序结果显示:c-KIT基因第9,11,13,17外显子均未检测出突变。PDGFRA基因第12外显子检出同义突变(不导致氨基酸改变):NM-006206.4:c.170A>G(p.P567P);第18外显子检出错义突变:NM-006206.4:c.2525A>T(P.D842V)。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罕见的发生于特异性间质细胞的潜在恶性肿瘤,具有横纹肌样分化的间质瘤更为罕见,限于病例罕见,横纹肌样分化间质瘤的远期效果和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和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染色,观察25例原发胃肠道及胃肠道以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对CD117、CD34、Vimenfin、S-100、Actin抗体染色表达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5例间质瘤胃部8例(22%)、小肠5例(20%)、食道2例(8%)、大肠6例(24%)、肠系膜2例(8%)、大网膜2例(8%)。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有栅栏状、交叉束状、漩涡状及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均阳性表达。结论该瘤病理组织形态多样,容易误诊为其它肿瘤,应与消化道其它梭形细胞肿瘤鉴别。CD117、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诊断价值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我院4 a间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G IST)17例,我们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对其石蜡标本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7例,年龄26~75(平均55.3)岁。首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7例,腹痛5例,腹部包块3例,上腹部不适1例,不完全肠梗阻1例。病变位于胃9例,小肠5例,肠系膜2例,结肠1例。G IST的大小1.3~14 cm×1.0~15cm×1.0~16 cm,平均为5.8 cm×6.3 cm×5.2 cm,其中胃间质瘤的大小平均约为6.1 cm×4.8 cm×4.5 cm,小肠间质瘤的大小平均约为4.3 cm×8.0 cm×5.8 cm。病程1 d~5 a,平均为10.2个月。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取得病理标本,依据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做出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抗体为CD 117、CD 34、V im etin、SM A、S-100、A ctin、D esm in、N SE。1.2术后标本的生物学行为恶性潜能分级标准[1]极低风险性:肿块最大直径<2 cm,核分裂相<5/50HPF;低风险性:肿块最大直径2~5 cm,核分裂相<5/50 HP...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 )患者临床资料的研究,探讨 GIST 临床病理与诊断特点。方法选取东莞市大朗医院收治的59例GI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其临床病症分布情况、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结果59例GIST患者中首发消化道出血与上腹胀痛病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病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消化道出血与上腹胀痛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本次CD117阳性49例(83%),CD34阳性47例(80%),SMA、Des、Ki-67和S-100均显阴性或局灶性阳性。结论对GIST的诊断可综合患者临床病症、病理特性与免疫组化等情况下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