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6.
7.
8.
9.
10.
子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个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妇女中则是最常见的。据估计80年代在全世界每年新发子宫颈癌为46.5万(占妇女新发癌症病的15%),死亡为20万以上。在我国近20年来由于肿瘤三级预防的广泛开展,妇女卫生状况的改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仍在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子宫颈癌的治疗原则,以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或二者综合治疗为主,化疗为辅。其放射治疗包括腔内放疗和体外照射两部分。腔内放疗与体外照射的合理配合,是子宫颈癌放疗成功的关键,二者的有机配合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子宫颈癌放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子宫颈小细胞癌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子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复习30例子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及免疫组化标记,并随访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4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大小一致的小圆形细胞组成,胞质少,核染色质深,核仁不明显,分裂象活跃,可见坏死。其中8例合并鳞癌或腺癌。免疫组化示30例均表达至少2种神经内分泌标记(NSE、C吕A、syn)。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以及三者相结合。5年生存率29.4%。结论宫颈小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对诊断SCCC有一定帮助。SCCC侵袭性强,进展快,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16.
DNA定量分析可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DNA定量分析方法与常规细胞学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灵敏度。方法:对胜利油田1646例妇女用宫颈刷取材,液基薄层制片。巴氏染色做常规细胞学检查,DNA染色做全自动DNA倍体分析。对经常规细胞学和DNA倍体分析系统检查可疑的妇女在阴道镜下行宫颈组织学活检。结果:常规细胞学检查发现36例(2.2%)异常,包括15例(0.91%)ASCUS、11例(0.66%)LSIL和10例(0.61%)HSIL。DNA倍体分析系统发现36例(2.2%)异常。26例妇女行宫颈组织学活检发现13例CINⅢ/CIS、5例CINⅡ。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DNA定量分析系统发现3个以上>5倍体细胞为标准筛查CINⅡ以上宫颈病变的灵敏度为72.2%,而常规细胞学方法则为61.1%。讨论:用DNA定量分析方法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进行筛查的灵敏度高于常规细胞学方法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对5例宫颈小细胞癌进行观察、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宫颈小细胞癌中单纯小细胞癌3例,合并腺癌或鳞癌2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阴道不规则出血伴宫颈肿物.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小而圆,胞质少,核染色质深染,核仁不明显,分裂相活跃.免疫组化:5例肿瘤细胞CK和Syn+,3例CgA+,3例HPV+,4例NSE+.随访3例死亡.结论 宫颈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其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有关,CK、CgA和Syn是较为特殊的免疫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微血管密度(MVD)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子宫颈鳞癌生长、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组织病理学等方法,检测32例子宫颈鳞癌组织中CD34和PCNA的表达,并计算出微血管密度(MVD)和增殖指数(PI)。结果PI、MVD与肿瘤的分化程度、FIGO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低分化程度组和高F1GO临床分期组PI、MVD值明显高于高分化程度组、及低FIGO临床分期组(P<0.01);淋巴结转移组PI、MVD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且MVD与PI密切相关。(r=0.861,P<0.01)。结论血管形成参与了子宫颈鳞癌的形成;MVD和PCNA与子宫颈鳞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