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足底内侧动脉联合皮瓣的解剖特点及用于足跟部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 取20条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其足底内侧动脉起源、分支、走行和分布.据此设计足底内侧动脉联合皮瓣,对10例足跟部组织缺损9 cm×7 cm~15 cm×14 cm的患者进行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患者中男7例,女3例;年龄28~60岁;交通伤9例,足跟部黑色素瘤1例.对其中3例跟腱缺损者同时携带拇趾展肌肌腱和跖腱膜修复跟腱缺损,供区游离植皮.结果 足底内侧动脉在距起点1.0~2.0 cm处分为浅、深2支,浅支直径(1.0±0.2)mm,分出2~3条拇趾展肌肌支和3~5条皮支;深支直径(1.5±0.3)mm,在距足底内侧动脉起点2.5~5.0 cm处分为外侧深支和内侧深支,前者分出3~5条皮支,后者分出2~3条拇趾展肌肌支和1~2条皮支,长度为(8.9±0.2)cm;足内侧和跖弓区切取联合皮瓣的最大面积男性可达10.4 cm×9.2 cm,女性可达9.1 cm×8.2 cm.10例患者足跟部修复手术中切取的联合皮瓣大小为9.0 cm×7.0 cm~10.0 cm×8.0 cm,术后10块皮瓣全部存活.8例获1~18个月随访,皮瓣色泽、质地与外形良好,皮瓣植皮处的两点辨别觉与对侧足内侧区无明显差异,患肢活动自如.结论 足底内侧动脉联合皮瓣是修复足跟及其周围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操作较复杂是其缺点.  相似文献   

2.
谢昀  陈振光  苏奇  佘焕群 《华中医学杂志》2001,25(5):255-256,262
目的 为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提供一期修复术式。方法 40例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解剖观察动脉来源、走行、分支、外径及吻合情况。结果 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起自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深、浅支起自足度内侧动脉。上述四动脉在走行中分别发出若干皮支、肌支和骨膜支支配足底内侧区各解剖学结构,且相互间形成广泛、恒定的吻合,可形成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结论 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可转位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其优点在于血管解剖恒定、转位灵活、不牺牲主要血管。  相似文献   

3.
逆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逆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临床设计应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逆行移植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 2 0例。结果 :1足底内侧皮瓣有足背动脉内侧分支和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深支内侧支多个供血来源。足背动脉与足底内侧动脉经足底深支相互吻合 ;跖背动脉与跖底动脉、足背动脉弓足底弓之间有丰富的穿支相互吻合 ,且动脉与吻合支均有静脉伴行。 2临床应用 2 0例皮瓣 ,1 9例成活 ,效果满意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逆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部软组织缺损 ,手术简便、安全、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足底内侧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修复足跟负重区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16侧成人足内侧区血管神经解剖学研究,发现足内侧区存在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和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深支的内侧支多源性供血及神经分布。临床修复足部负重区创面22例。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2年,皮瓣感觉良好,外形满意,无溃疡现象,足及足趾活动功能良好。结论足内侧皮瓣血供具有多源性,不牺牲主要血管,质韧耐磨,能恢复较好的感觉,是修复足跟负重区皮肤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修复足跟部、手背部和虎口区软组织缺损提供质地优良的供区。方法:选择1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新鲜足标本,20侧防腐固定的下肢标本,对其跗外侧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和类型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跗外侧动脉在行程过程中,发出筋膜皮支、足母短伸肌支、趾短伸肌支、趾短伸肌肌皮支、骰骨支和跗外侧动脉终支。结论:设计以跗外侧动脉为蒂的足外侧皮瓣,可游离移植或带蒂转位移植修复手部或足跟部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
1982年以来,我院采用足心蹠内侧转位肌皮瓣修复足跟部组织缺损治疗6例,并随访2~28个月,效果良好。现将手术方法介绍如下: 切除足跟部病变,在同侧足心(?)内侧设计一个长方形皮瓣,基底在内踝与足跟之间,皮瓣长轴指向2、3、4蹠趾关节部(见附图)长宽比例可大于1.5:1,本组最大长宽比例达2.2:1,有两例皮瓣为13×5cm。 手术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从远端开始解剖,切开皮肤,切断蹠腱膜,在(足母)展肌与趾短屈肌之间深处,将足底内侧动、静脉和神经的皮支包括在皮瓣内,向近心端掀起,这样皮瓣即可向腓侧旋转90°覆盖足跟创面。足底内侧  相似文献   

7.
例 1 男 ,2 0岁。 1988年 7月在工作中左足跟部被电锯割伤 ,创面 4cm× 4 5cm ,跟骨后缘缺损 ,早期行原位缝合17天坏死脱落 ,一月后行足心岛状皮瓣转移修补。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 ,去除感染外露跟骨 0 4cm ,按创面大小于足心内侧设计皮瓣 ,远端不超足底动脉弓 ,近端距创面4cm。沿胫后动脉走行 ,切断跖展肌在此肌与屈趾短肌间找到足底内外侧动脉交点 ,游离皮瓣 ,皮瓣上附有趾短屈肌、跖腱膜 ,保留足底内侧动脉浅支 ,使皮瓣游离移位。皮瓣区与创面做皮下隧道 (或切开 ) ,将皮瓣引至创面 ,4号线固定不加压包扎。血管扭转大于 90…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探查正常成人足底骨骼毗邻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2月至本院体检的正常健康成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参与研究人员均给予足底超声检查。观察正常成人足底骨骼毗邻的肌肉、血管等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观察女性、男性跗内侧动脉、跗外侧动脉、腓动脉穿支、足底深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以及左右两侧足底上述指标情况。结果:足底腱膜呈低回声,其起点附着在跟骨近端的趾面,趾短屈肌在超声显示为低回声的肌性结构,位于足底腱膜的深方,其浅方为足底垫,超声显示为大范围不均匀的较强回声。小趾展肌的纵断面能够见到小趾展肌的起点,为跟骨趾面外侧突的前方,而展肌纵断面能够见到展肌的起点为跟骨趾面的内侧突前方。男性与女性参与研究人员的跗内侧动脉、跗外侧动脉、腓动脉穿支和足底深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研究人员的左侧足底与右侧足底跗内侧动脉、跗外侧动脉、腓动脉穿支和足底深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正常成人足底骨骼毗邻关系,包括肌肉、血管、神经走形、附着点等,对于足底病变的诊断能够提供可靠的对照,为病理状态下的情况进行判断,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解剖新鲜成人尸体5具,观察、测量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定位。结果胸背动脉穿支44支,其中肌皮穿支35支、肌间隔/直接皮穿支9支。胸背动脉内侧支的肌皮穿支数占38.6%。胸背动脉外侧支的皮穿支数占54.5%,大部分位于背阔肌前缘2cm之内。最粗穿支血管平均蒂长(12.41±2.84)cm。肩胛下动静脉外径(3.59±0.62)(、3.75±0.41)mm,胸背动静脉外径(2.71±0.43)(、2.98±0.18)mm。结论胸背动脉的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穿支皮瓣制作方便,其管径及蒂长均适宜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足底皮瓣血管神经的巨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手术显微镜观测了50侧成人尸体足底皮肤的血管和神经。足底中间区皮肤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足底内、外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发生的皮动脉支数、外径和分布范围都优于足底内侧动脉,设计足底皮瓣时,应予重视。翻起足底皮肤,皮动脉在浅筋膜表面呈点状分布。在足的跟部、蹠骨头部和中部,皮动脉点的外径、单位面积的点数和总截面积,彼此间均有显著差异。这与足底的不同部位承受不同重力的功能密切相关。足底皮动脉大多有一支静脉伴行,它们可经足底内、外侧静脉汇入胫后静脉,也可经足底浅静脉网汇入足背浅静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目的对消肿散涂膜剂皮肤的刺激性和致敏性进行了动物实验观察。方法以家兔为模型进行一次给药皮肤刺激和多次给药皮肤刺激实验,以豚鼠为模型观察涂膜剂的皮肤致敏作用。结果消肿散涂膜剂对家兔皮肤未见任何刺激作用,也不引起豚鼠出现过敏反应。结论消肿散涂膜剂是一种安全性很高的外用新剂型。  相似文献   

15.
16.
17.
The case histories of four patients with a Merkel-cell tumour of the skin are presented and the findings are compared with other reports in the literature. An association with other skin tumours is noted and ultraviolet light may be implicated in the causation of Merkel-cell tumours. The Merkel-cell tumours in this series occurred initially on the face. The difficulty of diagnosis is stressed. It is recommended that wide excision of the tumour be followed by radiotherapy to the excision site plus a large margin, in an attempt to prevent local recurrences that are brought about by lymphatic permeation.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