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主据<伤寒论>"心下"病证有关内容,主从虚、实两方面予以辨治探析,示明心下空、满、濡为虚,实、痛、硬为实,其不仅从本质上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性质及轻重程度,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过程、特点及预后,从而不仅示明中医对心下病证虚实辨治的具体方法及补虚泻实遣方用药的基本治则,丰富了中医腹诊的辨治内容,实对进一步提高中医临证辨治水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晶  张宗明 《中医药学刊》2005,23(1):142-142
主据《伤寒论》“心下”病证有关内容,主从虚、实两方面予以辨治探析,示明心下空、满、濡为虚。实、痛、硬为实,其不仅从本质上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性质及轻重程度,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过程、特点及预后,从而不仅示明中医对心下病证虚实辨治的具体方法及补虚泻实遣方用药的基本治则,丰富了中医腹诊的辨治内容,实对进一步提高中医临证辨治水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加强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中医临证思维,有利于学生把握疾病规律;有利于学生准确的施方用药;有利于学生在临证时实施“治未病”.因此,在本科临床实习中,可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中医临证思维、指导学习中医经典、注重引导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三方面,来加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医临证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张惠敏  王东坡  靳琦  倪诚 《中医药通报》2012,2(4):14-16, 22
本文主要介绍王琦教授治疗疑难病证的"辨体-辨病-辨证"临证模式和主病主方,深研中医经典、博采众家之长,以及借鉴现代医学,拓展中医诊疗的临证思路,希望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中医论治疾病,离不开辨病与辨证。单纯的“辨证论治”在临床中存在局限性,证同或无证可辨时则难以指导疾病诊疗。文章考究“辨病”理论渊源,总结“辨病”为古现代中医诊疗模式的结合点。基于对《伤寒杂病论》中“证同法异”的条文分析,通过辨定病位、辨清病性、辨识病机、辨明病证与辨别病势5步,对辨病避误思路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激发同道寻找临证辨治新思路,为改进中医诊疗模式提供有益参考,为进一步提高临证疗效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胡福田 《河南中医》2010,30(5):427-428
《金匮要略》每篇篇首都标明:“辨……病脉证并治”,告诫我们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同等重要,辨证论治是核心,辨病论治是关键。全书分别以主证、病因、病机或主药给疾病命名,并以病机相类。证候相似或病位相近等作为分篇论治的原则,强调了辨病论治概念。方法主要有:主证、主脉、主方、主药明确痰痛法:辨痛与辨证相结合法;同病异治法;异病同治法;一方对一病法等。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蛔厥证或久利证的重要代表方,本文重点探析乌梅丸用药要点、方药配伍、变化用方用量,认为其方药组成作用特点并不局限于蛔厥证或久利证,并可辨治诸多内伤杂病,临证中运用乌梅丸辨治疾病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临证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寒热夹虚,用之即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杨志波教授在长期皮肤病临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强调病机演变、注重内外兼治、提倡病证结合、分清标本缓急、平治权衡、擅治未病的皮肤病中医论治体系。在临证中,重方剂之理,灵活变通;辨病机之因,防治皆宜,集理、法、方、药于一体。  相似文献   

9.
摘 要〕 五运六气是中医经典理论一个重要的内容,本研究结合 2022 年广州地区暴发的流感证候特征,分析和 预测了 2022 年壬寅年五运六气的全年运势,同时探讨五运六气的中医辨治思路方法,总结出临证上需遵循 “ 整体把 握岁气 ”“ 粗调与微调结合 ”“ 天人合一 ” 以及 “ 三年伏邪论 ” 的运气辨治原则,这对于中医疫病预测及精准辨治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十二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予以分析,从而对中医心脏疾病病名、病位、因机、脉证、治法、方药等诸多问题,予以辨析,并着意述明其病变实质及辨治特点,使之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易于掌握,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医临证辨治心脏疾病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方证相应的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方证相应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寒热证动物模型、方证相应为关键词,检索了近20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得到相关文献229篇,逐篇阅读、甄别、梳理和选择.采纳参考文献19篇.以方致证的寒热证动物模型,有采用温热方剂制作热证动物模型,也有采用寒凉方剂制作寒证动物模型.其他方法致寒热动物模型及以方治证,有采用灌服冰水、干辣椒粉等方法致脾胃寒热证动物模型,并治以理中丸、大黄黄连泻心汤等温热、寒凉方剂,也有肠热证动物模型治以大承气汤,湿热证动物模型治以加味四妙散等.寒热证动物模型及方证相应的报道虽多,但有待上升到较统一的认识;建立准确的寒热证动物模型,进行方证相应的研究,须找到可供观察的特异性客观指标:在观察和评价寒热证的时候,要重视体质因素;可尝试用寒热偏性的方剂制作寒证热证动物模型,然后选用寒热偏性的方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贝赫切特综合征既往称之为白塞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是一种难治之疾。本病的病机关键为湿热毒瘀伤脉损络,临床上湿热阻络、毒瘀痹阻为其基本证候。临证主张辨证辨病相结合,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瘀为主且随证加减,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应选用一些对本病治疗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并提出在药物配伍中亦应用药对以增疗效。  相似文献   

13.
癌性纳差是目前肿瘤疾病死亡常见原因之一,是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疾病治疗及生存时间的综合征。目前临床研究,中药治疗癌症厌食恶病质综合征的各种经验方、成方等较少,且该类方剂无系统的组方规律研究,隐性规律不能被挖掘,使得临床用药难以创新性发现与认识。该文基于灰色理论并联合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中医治疗癌性纳差方剂的组方规律。通过自建"癌性纳差处方数据库",并从中筛选出359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组合,并演化得到不同证型下的新处方4首。中医治疗癌性纳差的方剂以健脾益气为主,需注重以温补肾精、调理肝肺之气为辅,用药应考虑阴阳的互根互用,体现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思想。以灰色关联分析、灰色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构成的灰色筛选法,可以实现对方剂组方规律的主客观分析,筛选出的基础新方,能为临床使用中药治疗癌性纳差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是一个有价值的中医药研究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4.
探讨全国著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对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治经验。整理周老经治的351例慢性肝病患者完整的病历资料,对证型、证素、症状、体征和药物等数据进行规范性处理,以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周老对慢性肝病临床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并分析湿热瘀毒证与其他证型间的相关性。结果: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肝郁、脾虚、肾虚等主要证素之间密切相关,湿热瘀毒证是肝病临床常见基础证型,其次为兼有肝脾不调证和肝肾阴虚证。结论:以清化瘀毒法为基础,兼顾调养肝脾和滋养肝肾法是周老治疗慢肝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5.
一贯煎是疏肝滋阴的名方,"肝为五脏之贼,肝病如邪",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结石、胆囊炎等肝胆病严重危害现代人的健康,结合临床,对一贯煎在肝胆病中的应用和心得体会进行总结,从一贯煎方名由来、一贯煎组方分析,到临床应用及治法治则,认为治疗慢性肝炎,重在滋养肝肾;治疗老年性肝炎,养阴法为关键;治疗乙型肝炎,宜肝肾同补;治疗肝硬化,疏泄为主,气血兼顾;辅助治疗肝癌,疏肝行气,化痰散结止痛;治疗胆石症,疏肝解郁,利胆通腑;治疗胆囊炎,滋阴养血,柔肝利胆。用药体会是:用药加减恰当,注意通权达变;注重脏腑制化关系,酌情遣方用药;治病为本,合理变通;注重辩证,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在准确诊断、合理辨证的基础上,处方用药便成为治疗的关键环节。仝小林院士提倡选方用药宜精宜纯,并且需要结合现代医学先进手段,关注临床客观指标,以选取有效靶方靶药。本栏特以仝小林院士该临证理念为基础,选取其临床常用三味小方,围绕其配伍特点,针对疾病或证候进行阐释,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及态靶因果辨证组方思路,以"病靶""症靶""标靶"三个治疗层面为导向,全面分析小方的组成、功效、配伍、剂量、安全性及作用之"靶"。通过这些简单易记,疗效显著,便于传承的精简小方,总结仝小林院士临证精华,守正创新,为现代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京津地区冠心病证候-治法-方药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调查京津地区冠心病患者的证候分布、常用治法和方药使用情况。 方法 :病证结合,基于冠心病个体化诊疗信息平台,现况调查3 018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证候、治法、方药信息。 结果 :常见证候依次是血瘀、气虚、痰浊、阴虚、阳虚、气滞、血虚。证候组合分布以2证组合、3证组合、单一证型、4证组合常见。常用治法是活血、补气、化浊、养阴、清热、理气、宣痹、通络、补脾、温阳、疏肝,治法组合以4种治法组合、3种治法组合、2种治法组合、5种治法组合、6种治法组合最常用。常用的中药依次是丹参、茯苓、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当归、甘草、半夏、枳壳、陈皮、瓜蒌、麦冬、地黄、柴胡、黄芪,常用中药的功效依次是化浊、止痛、清热、活血、利水、化瘀、解毒、补气、安神、补血、凉血、理气、补脾。 结论 :冠心病中医临床诊疗坚持了理法方药相一致原则,治疗冠心病的清热治法、解毒治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条文,属古文倒句笔法,“脉微弱”非本方证之脉。实则本条所论,为太阳温病或阳明病而兼太阳表证未罢者之症状,仲景虑麻、桂之温燥不宜于此证之热多,故变小其制以散邪,佐以石膏清内热,兼能监制麻、桂之温,以成辛凉解表之剂。既能驱怫郁之热,又能救内伤之津,开后世辛凉解表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从“微观辨证”的产生,以及“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入手,提出“微观辨证”是“宏观辨证”的深化和补充,并提出通过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以寻求中医“证”的共性与个性指征,结合中药方剂的特点从化学角度分析为多组分、作用于机体的靶点亦是多环节的复杂体系与中医“证”的相关性,建立以证候多维靶点为目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纪淑萍  辜洁敏  陈超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163-1165
总结李赛美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儿科糖尿病的辨证思路、临床应用及特点。李赛美教授认为运用经方应以辨证论治思想为原则,具体以六经辨证及八纲辨证为主,辨证时应注重患儿脏腑娇嫩、反应清灵等生理特点,采用方证对应的治疗方式,用药时注重药味及用量的调整。临床上治疗特点为药取平和,忌大热寒,随体量定。其中运脾调脾是主线,疏肝宜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