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简称胰腺癌)中HER2/neu和拓扑异构酶ⅡαTOP2A)基因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6例中国人胰腺导管腺癌及癌旁胰腺组织、10例慢性胰腺炎组织、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TOP2A和HER2/neu蛋白表达及基因状态的变化,分析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间的关系,以及TOP2A和HER2/neu基因改变的相关性,并探讨二者与胰腺癌临床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26例胰腺癌组织中免疫组织化学显示TOP2A阳性表达指数从0.5%至70%,12例(46.2%)胰腺癌组织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TOP2A和HER2/neu基因扩增的胰腺癌各10例(38.5%),其中9例为TOP2A和HER2/neu共同扩增,癌旁胰腺组织、慢性胰腺炎及正常胰腺组织均未检测到TOP2A和HER2/neu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TOP2A和HER2/neu蛋白表达水平与基因扩增无显著相关性(P〉0.05)。TOP2A和HER2/neu基因扩增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胰腺癌中TOP2A和HER2/neu的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无相关性;TOP2A和HER2/neu基因的共同扩增可能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TOP2A和HER2/neu基因状态对于胰腺癌的靶向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长度多在22~24个核苷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研究表明miRNA参与生命过程中一系列的重要进程,包括早期发育、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免疫调节等.近年研究发现,miRNA与肿瘤的关系密切,不同mi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等多个方面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miRNA在PDAC中的研究为其诊断、治疗、评价预后及了解其恶性生物学行为带来新方向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胰腺星形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PSC)是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肿瘤微环境中最重要的成分,在PDAC发生发展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大量研究关注于PSC与胰腺癌细胞(pancreatic cancer cells,PCC)之间的相互作用及PSC在PDAC微环境中发挥的作用.PSC在许多情况下发生活化,如乙醇、氧化应激和高血糖等.PDAC早期即可出现PSC的活化,PCC可以诱导刺激PSC发生活化,活化的PSC可以产生大量胶原纤维,形成适宜PCC生长的间质微环境,促进PCC的增殖,减少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另外,PSC还可以与间质中各种细胞成分如内皮细胞和各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在血管生成、免疫逃逸和神经侵犯等方面协助肿瘤进展.因此,阐明PSC与肿瘤细胞以及其他间质成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2004-2005年间,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合计191例,包括: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116例,其中30例为新鲜组织;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45例和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石蜡组织30例;采用PCR-微卫星技术检测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184例胶质瘤石蜡切片p5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石蜡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69.8%(60/86)、19q缺失率为64.0%(55/86)、1p/19q联合缺失率为57.0%(49/86);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1p缺失率为71.1%(32/45)、19q缺失率为60.0%(27/45)、1p/19q联合缺失率为55.6%(25/45);两种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新鲜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70.0%(21/30)、19q缺失率为63.3%(19/30)、1p/19q联合缺失率为60.0%(18/30),与石蜡标本的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染色体对应三种缺失率分别为23.3%(7/30)、33.3%(10/30)及20.0%(6/30),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仅7例有p53蛋白阳性表达(占8.1%);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有14例呈阳性表达(3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少突胶质细胞瘤p53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P=0.001).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石蜡和新鲜组织均可用于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检测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和p53蛋白表达,对提高病理诊断的精确性、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CD74蛋白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59例PDAC和23例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的存档石蜡包埋标本.HE染色、镜下观察神经纤维周围淋巴细胞病灶.免疫组化检测CD74的表达,统计分析其与PDA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PDAC神经纤维周围淋巴细胞病灶发生率为67.8%.CD74在肿瘤细胞中阳性表达率为61%(36/59),明显高于CP导管上皮(13%,3/23,P=0.000).CD74表达与神经纤维淋巴细胞病灶密切相关(P=0.009),与其它临床病理参数无关.CD74阳性的PDAC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短于CD74阴性患者(P=0.006 9).CD74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P=0.009;rs=2.590)及Pt(P=0.022;rs=1.482)为影响PDA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D74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神经纤维周围淋巴细胞病灶及肿瘤预后相关,可能成为PDAC预后相关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2004-2005年间,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合计191例,包括: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116例,其中30例为新鲜组织;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45例和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石蜡组织30例;采用PCR-微卫星技术检测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184例胶质瘤石蜡切片p5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石蜡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69.8%(60/86)、19q缺失率为64.0%(55/86)、1p/19q联合缺失率为57.0%(49/86);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1p缺失率为71.1%(32/45)、19q缺失率为60.0%(27/45)、1p/19q联合缺失率为55.6%(25/45);两种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新鲜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70.0%(21/30)、19q缺失率为63.3%(19/30)、1p/19q联合缺失率为60.0%(18/30),与石蜡标本的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染色体对应三种缺失率分别为23.3%(7/30)、33.3%(10/30)及20.0%(6/30),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仅7例有p53蛋白阳性表达(占8.1%);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有14例呈阳性表达(3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少突胶质细胞瘤p53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P=0.001).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石蜡和新鲜组织均可用于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检测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和p53蛋白表达,对提高病理诊断的精确性、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2004-2005年间,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合计191例,包括: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116例,其中30例为新鲜组织;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45例和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石蜡组织30例;采用PCR-微卫星技术检测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184例胶质瘤石蜡切片p5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石蜡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69.8%(60/86)、19q缺失率为64.0%(55/86)、1p/19q联合缺失率为57.0%(49/86);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1p缺失率为71.1%(32/45)、19q缺失率为60.0%(27/45)、1p/19q联合缺失率为55.6%(25/45);两种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新鲜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70.0%(21/30)、19q缺失率为63.3%(19/30)、1p/19q联合缺失率为60.0%(18/30),与石蜡标本的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染色体对应三种缺失率分别为23.3%(7/30)、33.3%(10/30)及20.0%(6/30),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仅7例有p53蛋白阳性表达(占8.1%);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有14例呈阳性表达(3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少突胶质细胞瘤p53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P=0.001).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石蜡和新鲜组织均可用于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检测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和p53蛋白表达,对提高病理诊断的精确性、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2004-2005年间,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合计191例,包括: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116例,其中30例为新鲜组织;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45例和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石蜡组织30例;采用PCR-微卫星技术检测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184例胶质瘤石蜡切片p5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石蜡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69.8%(60/86)、19q缺失率为64.0%(55/86)、1p/19q联合缺失率为57.0%(49/86);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1p缺失率为71.1%(32/45)、19q缺失率为60.0%(27/45)、1p/19q联合缺失率为55.6%(25/45);两种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新鲜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70.0%(21/30)、19q缺失率为63.3%(19/30)、1p/19q联合缺失率为60.0%(18/30),与石蜡标本的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染色体对应三种缺失率分别为23.3%(7/30)、33.3%(10/30)及20.0%(6/30),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仅7例有p53蛋白阳性表达(占8.1%);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有14例呈阳性表达(3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少突胶质细胞瘤p53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P=0.001).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石蜡和新鲜组织均可用于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检测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和p53蛋白表达,对提高病理诊断的精确性、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2004-2005年间,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合计191例,包括: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116例,其中30例为新鲜组织;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45例和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石蜡组织30例;采用PCR-微卫星技术检测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184例胶质瘤石蜡切片p5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石蜡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69.8%(60/86)、19q缺失率为64.0%(55/86)、1p/19q联合缺失率为57.0%(49/86);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1p缺失率为71.1%(32/45)、19q缺失率为60.0%(27/45)、1p/19q联合缺失率为55.6%(25/45);两种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新鲜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70.0%(21/30)、19q缺失率为63.3%(19/30)、1p/19q联合缺失率为60.0%(18/30),与石蜡标本的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染色体对应三种缺失率分别为23.3%(7/30)、33.3%(10/30)及20.0%(6/30),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仅7例有p53蛋白阳性表达(占8.1%);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有14例呈阳性表达(3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少突胶质细胞瘤p53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P=0.001).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石蜡和新鲜组织均可用于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检测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和p53蛋白表达,对提高病理诊断的精确性、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2004-2005年间,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合计191例,包括: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116例,其中30例为新鲜组织;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45例和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石蜡组织30例;采用PCR-微卫星技术检测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184例胶质瘤石蜡切片p5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石蜡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69.8%(60/86)、19q缺失率为64.0%(55/86)、1p/19q联合缺失率为57.0%(49/86);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1p缺失率为71.1%(32/45)、19q缺失率为60.0%(27/45)、1p/19q联合缺失率为55.6%(25/45);两种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新鲜标本染色体1p缺失率为70.0%(21/30)、19q缺失率为63.3%(19/30)、1p/19q联合缺失率为60.0%(18/30),与石蜡标本的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染色体对应三种缺失率分别为23.3%(7/30)、33.3%(10/30)及20.0%(6/30),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WHO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仅7例有p53蛋白阳性表达(占8.1%);45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有14例呈阳性表达(3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少突胶质细胞瘤p53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P=0.001).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石蜡和新鲜组织均可用于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检测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和p53蛋白表达,对提高病理诊断的精确性、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软组织肿瘤染色体13q的基因状态及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患者的41个软组织肿瘤,包括多种分化方向的良性肿瘤9例,低度恶性肿瘤9例,恶性肿瘤23例。应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染色体13q14中分别包含Rb、RFP2、KCNRG和KLF5基因的3个位点RP11-685115、RP11-352N7和RP11-505F3在肿瘤中的改变情况。结果RP11-685115位点杂合性缺失(LOH)8例,扩增1例;RP11-352N7位点LOH4例,扩增1例;RP11-505F3位点LOH3例,扩增3例。3个位点同时出现LOH2例。2例内对照位点RPll-61K9也出现了LOH。1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出现3个位点的扩增。13q异常在不同来源肿瘤中发生率不同。结论软组织肿瘤存在染色体不稳定性,从而增加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和肿瘤抑制基因失活的几率。13q异常在不同的肿瘤发生模式中起不同的作用。肿瘤抑制基因Rb、RFP2和KCNRG的LOH与软组织肿瘤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应用FISH技术检测肺腺癌,鳞癌细胞部分染色体数量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肺癌细胞7号,17号及Y染色体的数目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技术,对17例腺癌和鳞癌的细胞印片进行检测。结果7号染色体:三体细胞占细胞总数的31.73%。17号染色体:二体细胞占细胞总数的43%。Y染色体:单体细胞占细胞总数的58.04%。结论在肺腺癌和肺鳞癌中,7号染色体数目均有明显增加,并以三体所占比例最高。肺腺癌与肺鳞癌7号染色体数目分布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学及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研究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学和遗传学特点,探讨用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8号染色体三体的可行性。方法分析96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临床资料,对69例进行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分析(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抗体包括波形蛋白、结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B—catenin、CD34、CD117、S-100)、对2例行电镜观察,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20例石蜡包埋组织中的8号染色体三体。结果96例病例中男20例,女76例,年龄范围8~86岁,平均35.3岁。腹部以外部位的病变44例,腹壁和盆腔的病变28例,腹腔内病变23例,其中2例与Gardner综合征伴发。病变直径在0.6~24.0cm之间,平均8.4cm,结节或者条索状肿块,质地韧,切面粗糙。显微镜下形态较一致的梭形细胞分布于大量增生的胶原纤维间质内,梭形的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常排列成束状,胞质界限不清,细胞异形性不明显。透射电镜下,纤维母细胞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肌纤维母细胞还可以看到应力纤维、纤维连接复合体、中间连接和缝隙连接。所有病例均表达波形蛋白,部分病例还表达结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B—catenin胞质和核的异位表达阳性率为47.8%(33/69)。8号染色体三体阳性率为30.0%(6/20),原发病例中8号染色体三体阳性率为1/12,显著低于复发病例的5/8。结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的中间型肿瘤。它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构成,而肌纤维母细胞有应力纤维、纤维连接复合体等特征性结构。可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在石蜡组织中检测8号染色体三体,其可能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复发预测因子,并界定某种高复发风险亚型。  相似文献   

14.
Sun J  Hu JB  Chen HL  Li BY  Xia HS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10):675-677
目的 探讨荧光标志物量子点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人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HPV16/18)感染中的应用.方法 以量子点荧光原位杂交(QD-FISH)和显色原位杂交方法(CISH)分别检测80例宫颈鳞癌活检组织中HPV16/18的感染情况,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QD-FISH检测宫颈鳞癌活检组织中HPV16/18阳性率为88.8%(71/80),高于CISH检出的阳性率(80%,64/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并且HPV16/18感染的阳性率随着宫颈癌级别的上升而上升.结论 QD-FISH检测HPV感染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ISH,可作为筛查宫颈癌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的感染情况 ,分析其是否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HPV16、HPV18的DNA序列 ,合成相应特异的寡核苷酸片段 ,用加尾标记法制备地高辛标记探针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 5 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例相应正常乳腺上皮及 15例良性乳腺病变中HPV18、HPV16的感染 ,并分析其与患者发病年龄、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或 16的总阳性率达 70 6 % ,其中HPV18与HPV16的阳性率分别为 5 8 8%、4 5 1% ,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的感染率 (30 0 %、10 0 % ;P <0 0 5 ) ;乳腺良性病变的HPV18、16阳性率分别是 6 0 0 %、6 0 % ,其中HPV18的阳性率亦显著高于正常乳腺上皮 (P <0 0 5 )。结论 :(1)HPV16和18可能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的致病因子 ,HPV18尚可能与乳腺良性病变的发生有关。 (2 )HPV的感染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Long XY  Bu H  Wei B  Liu XY  Chen M  Chen J  Liu JP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5):300-303
目的 比较双色银染原位杂交(DSISH)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两种技术在胃癌HER2检测中的优缺点,评价DSISH用于胃癌患者HER2基因扩增状态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胃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80例,行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HER2蛋白表达,所有标本行FISH和全自动DSISH检测HER2基因状态,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之间的符合率.结果 DSISH和FISH初检均有5例失败,经重复检测后结果满意.IHC检测3+的13例中DSISH检测12例、FISH检测11例为HEB2基因扩增;IHC检测2+的6例中DSISH、FISH检测均有1例为基因扩增;IHC检测1+的18例中DSISH、FISH检测均有2例为基因扩增;IHC检测为0的43例中DSISH、FISH检测均无基因扩增.80例原位杂交病例中,仅1例检测结果不一致(DSISH有基因扩增而FISH无基因扩增),两种方法的总体符合率为98.8%(79/80,κ=0.958,P<0.01).结论 DSISH技术用于胃癌HER2基因检测结果与FISH符合率高.DSISH与FISH检测各有优缺点,DSISH更具有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ual-color silverenhanced in-situ hybridization(DSISH)and 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FISH)for determination of HER2 gene status in gastric carcinoma and to evaluate tlle feasibility of DSISH.Methods Eighty cases of primary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ecarcinomag diagnosed and treated surgically from January to March.2009 at the West China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Automated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staining,FISH and automated DSISH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ct the HER2 status,respectively,and the concordance ofthe three techniques was then evaluated.Results DSISH and FISH failed initially,but repeated detection Was successful in 5 eases.Gene amplification was detected in 12/13 IHC 3+ cases in DSISH and in 11/13 IHC 3+ cases in FISH.In 6 IHC 2+cages, the amplification rate was both 1/6;in 18 IHC 1+cases.the amplifieation rate was both 2/18.No amplification Was observed in 43 IHC 0 cases.Only one of the 80 cases showed discrepancy.and tIlerefore the overall concordance between FISH and DSISH Wag 98.8%(κ=0.958,P<0.01).Conclusions DSISH represents a novel approach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ER2 status in gastric carcinoma, and the overall concordance between DSISH and FISH is excellent.Despit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DSISH is more feasible and practical for routine application in surgical pathology.  相似文献   

17.
18.
We report on the prenatal detection and further genetic studies in a case of trisomy 18 caused by isochromosome 18p [i(18p)] and 18q [i(18q)] formation. The diagnosis was made by standard cytogenetic techniques in amniotic fluid cells and confirmed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isochromosomes cannot be explained by a single model; centromere misdivision and meiosis II nondisjunction without recombination or mitotic misdivision are the most likely mechanisms of formation as indicated by DNA analysis. Am. J. Med. Genet. 86:151–155, 1999. © 1999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中p53基因的缺失频率、方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p53基因及17号染色体着丝粒DNA为探针, 应用间期双色荧光原位杂交(interphasedual, FISH)技术。结果:肝癌中p53基因的缺失频率为68.0%(68/100), 而配对正常肝组织中则未见有p53缺失;p53缺失方式多样且往往伴随17号染色体多倍体(r=0.594, P<0.01);p53缺失与肝癌病人的性别、年龄、HBV感染及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P>0.05), 但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则显著相关(P<0.05);有无p53缺失病人之间2年存活率差异非常显著(χ2=11.463, P<0.01)。结论:p53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存在高频缺失并往往伴随17号染色体的多倍体;双色FISH技术为评估基因的缺失提供了特异、敏感、直观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在石蜡包埋滑膜肉瘤组织中检测染色体易位的可行性及其在临床病理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2例滑膜肉瘤,采用LSI SYT(18q11.2)双色分离型探针在石蜡切片上与瘤细胞进行杂交,所有病例同时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YT—SSX融合基因及其亚型,另以9例其他类型的软组织肿瘤作为阴性对照。结果FISH显示,42例中37例(88.1%)于胞核内可见清晰的荧光信号,其中33例(78.5%)显示SYT基因易位。RT—PCR法的检出率为83.8%(35/42),两者的联合检出率为92.9%(39/42)。FISH和RT-PCR的检测结果密切相关。结论FISH可应用于石蜡包埋的存档组织,FISH较RT-PCR方法操作更为简便省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由于FISH的实验成本可以有效控制,又节省劳动力成本,因而可以在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和研究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