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器对 2 5例心脏急症患者行经胸壁体外心脏起搏 ,讨论影响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成功的因素及应用经验。结果 :2 5例心脏停搏患者 ,10例起搏成功 ,7例诉严重胸痛。结论 :一旦需要体外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应尽早实施。出现与起搏频率一致的脉搏 ,并测到血压是起搏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救治心脏急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59例心脏急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动态心电监测下,对59例患者实施床旁经静脉穿刺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观察59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59例患者中,57例患者置入心脏临时起搏器后起搏成功,成功率为96.6%。平均操作时间为(6.2±1.3)min,平均植入深度为(34.2±5.1)cm,平均留置时间为(3.9±0.8)d。共3例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1%。结论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救治心脏急症患者,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3.
起搏脉冲引导普通起搏电极行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性分析本院ICU病房床旁安置临时起搏器患者共38例,均于15 min内起搏成功,2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因不能稳定起搏改用标测电极于20 min内起搏成功。6例8次出现电极微脱位,均经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起搏脉冲引导普通起搏电极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简便易行,适用于危重急症的抢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主动固定临时起搏器与传统临时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电极拔除术的起搏器依赖患者105例,其中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患者采用传统电生理导管的临时起搏方式,纳入传统临时起搏组,资料为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使用主动固定临时起搏,纳入主动固定临时起搏组,资料为前瞻性分析。对比两组间的起搏感知参数、手术时间、并发症及随访2年内的感染复发率和死亡率。结果共纳入105例患者,其中传统临时起搏组70例,主动固定临时起搏组35例。主动固定临时起搏组的起搏阈值[(0.7±0.2)V比(1.0±0.3)V,P=0.035]及临时起搏并发症发生率(0比15.8%,P=0.009)低于传统临时起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动固定临时起搏组的临时起搏保留时间[2(2,7)d比2(2,3)d,P=0.032]大于传统临时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X线曝光时间与无感染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传统临时起搏,主动固定临时起搏可显著降低临时起搏相关的并发症,延长临时起搏保留时间,增加患者的舒适性,且不增加手术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起搏脉冲引导普通电极行床旁临时起搏,观察其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并总结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我院床旁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患者共82例。结果82例中有80例(97.5%)起搏成功,6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例低钾患者出现心室颤动。15例28次出现电极微脱位,均经处理后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无血栓形成,无栓塞、血气胸及心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起搏脉冲引导普通电极进行床旁临时起搏简便、快速、有效、安全,适用于危重急症的抢救及外科手术前的保护性起搏。  相似文献   

6.
人工心脏起搏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由于梗塞的部位和范围的不同,发生心脏传导系统阻滞的部位亦不同。对于AMI患者的起搏(包括临时和永久性起搏)治疗,由于其利弊比率尚无较大系列的临床研究,而且并非所有房室传导阻滞均需起搏治疗,因此难以对起搏治疗与否的死亡率进行比较。故而本疗法在AMI的治疗中尚存有争议。 AMI伴发的心律失常有些是暂时性的,无须起搏治疗。有些则是不可逆性的甚至是致命性的。因此,合理应用和避免滥用人工  相似文献   

7.
临床应用临时心脏起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严重心律失常1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Ⅲ^。房室传导阻滞(Ⅲ^。AVB)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临床出现明显低血压,心源性脑缺氧等,进一步可导致心室停搏而死亡.近年来我们对8例急性心肌梗塞并Ⅲ^。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及时进行临时起搏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停搏。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立即行临时起搏器安装术,否则可危及生命。我科1999年1月~2000年10月对42例AMI患者急症安装临时起搏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脏病急症之一,及时心脏起搏治疗是避免发生严重后果或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自1996年8月以来,我们应用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3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作者自行研制的PACE3000型多功能心脏临时生理起搏器,作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对12例严重过缓型心律失常患者在无X线的环境下,用PACE3000型仪作多种方式的床旁起搏。结果PACE3000型仪配备的液晶显示器可清晰显示腔内心电图和体表心电图,从而指引临时起搏导管到位,该仪的感知、起搏、心电监护等功能运行良好,12例患者(2例AAI、6例VVI、2例VAT、2例DVI)实施临时心脏起搏,均获成功。结论使用PACE3000型仪可在任何环境下实施临时单腔或者双腔临时心脏起搏,具有开发价值及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2.
对经皮体外无创性起搏的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经皮体外无创性起搏 (NoninvasiveTranscutaneousCardiacPacing,NTCP)于 195 2年由Zoll第一次应用于临床[1] 。早期NTCP系统因起搏电极面积较小、起搏脉冲宽度较窄 (2ms) ,致使患者对起搏的耐受性差。在经静脉心内临时起搏开始应用于临床后 ,NTCP的临床应用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近十余年来随着对体外起搏电极、起搏脉冲和心电监护技术的改进 ,降低了体外起搏阈值 ,提高了NTCP的可靠性和耐受性 ,NTCP在心脏急症中的应用价值得到了重新肯定[2 ,3 ] 。1 起搏阈值起搏阈值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15例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oAVB)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临时起搏治疗和转归的分析,总结临时起搏的作用。方法分析15例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用临时起搏后的治疗效果。结果15例患者接受临时起搏治疗后能恢复窦性心律,临时起搏留置时间2~13d。结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应及时使用临时起搏并辅以其他治疗,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灌注反应的影响。方法:入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且成功完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住院患者203例,其中未行临时起搏患者158例,列为非起搏组;行保护性临时起搏患者共45例,列为保护性起搏组。观察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再灌注前心率、再灌注前后血压水平、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保护性起搏组再灌注低血压发生率较非起搏组有增高趋势(40.00%∶30.38%);保护性起搏组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非起搏组也有增高趋势(6.67%∶2.53%),但2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前保护性起搏组收缩压与非起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再灌注后保护性起搏组收缩压降低明显(P<0.05)。结论:临时起搏对再灌注反应无明显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是危及病人生命的严重心律失常,尤其是发生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时,为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急症。根据病人病情及治疗条件不同,采用药物或起搏治疗。我们将1975年以来AMI伴Ⅲ°AVB 资料较完整的68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其中药物治疗组45例,临时起搏治疗组23例。发生Ⅲ°AVB 原因均排除了电解质紊乱及洋地黄中毒因素。药物治疗组用药包括异丙基肾上腺素、阿托品及654-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2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8-81(62±13.5)岁,通过床旁置入临时心脏起搏抢救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平均置入时间(3.5±1.2)min。起搏位点:38例为右室心尖部,5例为右室流出道起搏,2例为心房起搏。平均起搏时间(3.8±1.3)d,电极导管脱位4例。结论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置入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 对经应用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探讨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学和可行性。方法 对 5 13例因多种心律失常需要临时起搏的患者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心脏临时起搏 ,通过分析起搏心电图图形特点和测量导管深度 ,并对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的12 6例患者的X线胸片进行研究 ,判定该起搏方法的可行性和成功率 ,分析起搏失败的原因。结果 床旁心脏临时起搏适用于各年龄组人群 ,起搏部位主要为右心室心尖部和流出道两种。经左锁骨下静脉入路植入者 ,两种起搏点的导管深度分别为 (37 5 3± 3 5 2 )cm和 (34 2 1± 3 15 )cm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感知不良的发生率较心尖部高 (P <0 0 1) ,两组间起搏阈值差异无显著性。通过起搏心电图图形和导管深度指导下应用漂浮电极导管即刻起搏成功率高达 99 6 1% ,并发症发生率小于 1%。结论 体表心电图和导管深度指导下应用顶端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 ,只要操作方法正确 ,几乎可取代X线指导下的临时起搏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心电图诊断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心肌梗死研究的不断深入,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放射性核素及冠脉造影等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的诊断水平随之提高。国内外报道RVMI占急性心肌梗死(AMI)的12%~43%,系由于右冠脉中段阻塞所致,少数左冠脉优势者可由旋支阻塞引起。单纯RVMI较少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心室主动电极导线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起搏的疗效和实用性。方法选取合并心动过缓的拟外科手术患者或预计植入后需观察时间较长,需行临时起搏的患者共53例,分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25)。观察组经锁骨下静脉植入心室主动电极导线,头端固定于右心室间隔或心尖部,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心脏起搏;对照组行传统的心脏临时起搏电极植入。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临时起搏过程。观察组无电极脱位、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3例电极脱位,1例血栓形成,2例继发肺部感染。结论心室主动电极导线可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起搏应用,不增加患者的风险,增加患者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0.
李旭平 《内科》2007,2(4):688-68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特点及急救护理。方法125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AMI患者,其中74例发生RA,根据梗死相关动脉分为:左前降支组(LAD)31例、左回旋支(LCX)组11例、右冠状动脉(RCA)组32例,分析干预不同的冠状动脉中RA的发生情况。结果LAD组发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多见,RCA组发生交界性心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多见,部分患者需临时心脏起搏、电除颤等。结论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常发生RA。RCA病变患者术中缓慢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多见,LAD病变患者术中发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在术前需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如阿托品、胺碘酮)、备好临时起搏器、除颤仪。术中密切观察心电示波及压力示波并熟练掌握电除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