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并比较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EET)、同位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ECT)对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以WHO的诊断标准为依据,把243例冠心病患者分为SAP组(83例)、UAP组(108例)和AMI组(52例),所有患者都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部分患者行EET、ECT并与CAG进行对照,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同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并与对照组(57例)比较.结果AMI、UAP以单支(狭窄≥50%)血管病变占绝大多数(80.1%和62.8%),而SAP以2支和3支血管病变更常见(占83.6%).EET检出冠心病的特异性(84.6%)比ECT(53.8%)高(P<0.05),而ECT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93.6%)高于EET(80.9%).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和冠心病家族史与冠脉病变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5和0.413(P<0.05).结论SAP的冠脉病变明显重于AMI、UAP(P<0.05).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ECT>EET,而特异性EET>ECT.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和冠心病家族史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分析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血浆内皮素(ET)和心钠素(ANP)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冠卧病变、ET和A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结果表明:AMI和UAP的单支血管病变占绝大多数(88.2%和60%),而SAP的2支和3支血管病变更常见(占81.3%),SAP的平均血管病变数、狭窄和闭塞数以及病变范围评分均显著高于UAP和AMI组(P<0.05),而UAP和AMI两组血管病变相似。AMI和UAP的血浆ET和ANP显著高于SAP组。提示冠脉病变程度和范围无法预测能否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ET和ANP可能在其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变化及与冠脉病变范围的关系。方法8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6例,20例冠脉造影阴性者(对照组)。检测AMI患者发病16-20h以及其他研究对象入院时的血浆BNP浓度,比较各组间BNP的差异。结果AMI、UAP、SAP和对照组血浆BNP浓度分别为(504.5±182.1)pg/ml、(248.1±171.7)pg/ml、(39.6±22.9)pg/ml、(21.2±16.0)pg/ml。AMI组平均BNP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1),UAP组平均BNP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SAP组高于对照组(P〈0.05)。多支病变组平均BNP高于单支和0支病变组(P〈0.01)。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BNP浓度存在差异,其水平高低与冠心病的病变范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初发型及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梗患者冠脉病变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初发型心绞痛(NAP)、无并发症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以急性心肌梗塞(AMI)为冠心病首发症状患者的冠脉病变的严重性和范围,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与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无并发症的SAP组冠脉病变明显重于AMI与NAP组,无论是病变血管数、狭窄数、闭塞数还是病变范围,前者均重于后两组。SAP组81.3%为2支和3支血管病变,而AMI和NAP组大多数为单支血管病变(两组分别为88.2%和60.0%),各组冠心病危险因素相似。结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冠脉病变的严重性无法预测能否发生急性冠脉综合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5例,16例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GF-1水平。结果AMI和UAP组中IGF-1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1)。SAP组IGF-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GF-1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均高于对照组(P〈O.05),但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IGF-1参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刘中生  费路 《山东医药》2011,51(3):50-51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8-异构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50例CHD患者(CHD组)及7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8-iso-PGF2α水平并进行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评定,对两指标的关系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CHD组血清8-iso-PGF2α水平、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P〈0.05);CHD组血清8-iso-PGF2α水平与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r值SAP为0.331、UAP为0.288、AMI为0.436。结论 CHD患者血清8-iso-PGF2α水平升高并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可用于CHD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定量检测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减速力(DC)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6例;另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5例为对照组,入院后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各组的DC值。结果冠心病患者Dc值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其中AMI〈UAP〈SAP,组间比较P均〈0.05,SAP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DC值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563,P〈0.05)。结论DC值可以直接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病变不稳定状态,病情愈严重,迷走神经的保护作用愈低,猝死风险愈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hs-CRP水平,探讨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1例和正常体检者35例,分别为UAP组、AMI组、SAP组和对照组.常规抽血分离血清检测hs-CRP、尿酸水平.结果 ①血清尿酸水平:AMI组、UAP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SAP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MI组、UAP组高于SAP组(P均<0.05);AMI组高于UAP组(P<0.05).②血清hs-CRP水平:AMI组、UAP组、SAP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AMI组、UAP组、SAP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earson分析示血清尿酸与hs-CRP存在正相关(r=0.553,P<0.05).结论 血清尿酸、hs-CRP水平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前体N端20肽(PAM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病人66例被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29例,急性心肌梗塞组(AMI)16例,对照组为经冠脉造影证实无冠心病的患者23例,所有研究对象取空腹卧位周围静脉血5ml,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PAMP浓度。结果:对照组、SAP组、UAP组与AMI组PAMP血浆含量依次为(5.55±0.97)ng/L、(9.25±2.95)ng/L、(13.07士1.29)ng/L、(15.52±4.60)ng/L,冠心病三组PAMP血浆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在冠心病组中,UAP组与AMI组PAMP血浆含量明显高于SAP组(P均〈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PAMP水平升高,而UAP组与AMI组升高更明显,提示PAMP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5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5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将生活于北京地区的128例50岁以下因冠心病或怀疑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70例)和非冠心病组(58例),除分析其冠脉病变特点外,并将其危险因素对照分析。结果:前降支受累率最高,为78.6%。男性多支病变多于女性(P<0.05)。冠心病家族史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载脂蛋白A1(apoA1)、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TC/HDL)及载脂蛋白A1与载脂蛋白B比值(apoA1/apoB)在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脉病变男性重于女性,冠心病家族史是重要危险因素。apoA1和TC/HDL及apoA1/apoB对预测冠心病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有创与无创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造影 (CAG)与心电图 (ECG)、动态心电图 (DCG)和平板运动试验(EET)对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以WHO的诊断标准为依据 ,心绞痛组 2 5例、AMI组 15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CAG、ECG、DCG检查 ,AMI患者不行EET检查。结果 :心绞痛组中 ,ECG、DCG、EET、CAG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 2 0 %、4 0 %、80 %、84 % ;AMI组中 ,ECG、DCG、CAG的检出阳性率均为 10 0 %。CAG检查 4例冠脉正常 ,为X综合征。 2支和 3支冠脉病变 14例 ,其中 9例ECG、DCG阴性。结论 :EET与CAG诊断CHD的阳性率相当。CAG检查正常者 ,可能为X综合征。ECG、DCG检查正常者 ,不能排除冠脉多支病变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血清IL-6和IL-10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娟 《内科》2009,4(4):552-553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与冠心病(CHD)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65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5例;健康对照组5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IL-6和IL—10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AM/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可溶性IL-6和IL-10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AMI组、UAP组血清IL-6水平高于SAP组(P〈0.05);AMI组和UAP组血清IL-10水平低于SAP组(P〈0.05);AMI组和UAP组血清IL-10的水平相似(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IL-6及IL-10明显升高,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作为CHD危险分层及病变程度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于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选择住院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3例,采用胶体金标法动态检测患者静脉血中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D-二聚体含量:UAP组(0.95±0.32)mg/L,AMI组(1.82±0.63)mg/L,UAP组与SAP组(0.39±0.15)mg/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MI组与SAP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D-二聚体定量检测是判定ACS血栓形成相对特异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136例入选对象CRP的含量。其中冠心病106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SAP)组3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9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1)冠心病患中CRP异常升高率为67.9%;(2)SAP组CRP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USAP和AMI组较正常对照组CRP明显升高(P均<0.01);(3)AMI的CRP水平较USAP组更高(P<0.05)。结论:CRP升高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它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2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6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2例,对UA与AMI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等在UA组及AMI组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在UA组明显多于AMI组,多支病变在UA组明显少于AMI组,两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病变在AMI组明显高于UA组,两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完全阻塞和狭窄≥95%在AMI组明显高于UA组,两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05)。结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及其病程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无相关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UA和AMI病变特点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不同冠心病亚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利用CTA(采用64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脉内斑块性质进行对比分析,评价CTA与CAG的诊断符合率,并探讨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斑块性质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与CAG相比,CTA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6.96%,特异性为93.76%,假阴性率3.04%,假阳性率为6.24%,阳性预测值90.25%,阴性预测值为98.11%;以CAG为标准,CTA在显示冠脉斑块的整体符合率为85%;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的钙化斑块比例顺次降低,而混合斑块与软斑块比例顺次升高。结论CTA与CAG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可用于诊断冠脉病变,并可对冠脉斑块性质作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3例AMI患者、3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和30名健康查体者的血清HMGB1含量,并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HMGB1和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而UAP组和AMI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AMI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表明冠心病患者病情越重,血清HMGB1和hs—CRP升高越明显(均P〈0.01),且UAP、SAP和AMI组血清HMGB1和hs—CRP均分别呈正相关(r=0.4532、0.3247、0.4557,均P〈0.05)。结论血清HMGB1可能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过程,可用于冠心病患者严重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尿酸、脂蛋白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30例)和对照组患者(30例)的血尿酸、脂蛋白a,同时对上述患者进行冠脉造影。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脂蛋白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问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脂蛋白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和UAP组脂蛋白(a)与对照组和S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酸和脂蛋白a无相关性(P〉0.01)。结论血尿酸、脂蛋白a是冠心病重要的发病因素,脂蛋白a可预测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国人4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40岁以下行冠脉造影的68例分为冠心病组(46例)和非冠心病组(22例),分析其冠脉病变特点并将危险因素加以对照。结果:前降支受累率最高,为76%;男性患者中,多支病变者多于女性(P<0.05),冠脉病变积分高于女性(11.82±5.44vs.7.10±3.15,P<0.05)。冠心病家族史和血胆固醇水平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3.98(95%可信区间1.38~11.51),2.09(95%可信区间1.26~3.46)。冠脉病变积分与男性、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6和0.354,P均<0.05。结论:冠脉病变男性重于女性,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冠心病家族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尿激酶治疗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31例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2例。结果:AMI及U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MI组高于UAP组(P<0.05)。应用尿激酶治疗后,AMI组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又再度升高(P<0.01),以溶栓后6h升高最为显著。而UAP组1周内均无明显改变(P>0.05)。提示:①AMI及UAP的交联纤维蛋白D-二聚体增多有血栓的形成和溶解;②AMI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再度升高,可为溶栓成功的指标之一,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UAP后,D-二聚体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