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掌握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实施精准防控措施及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消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较重的山丘型流行区瑞昌市和彭泽县的5个流行村作为调查村。在调查村有螺环境捕捉野鼠等野生动物,收集来自调查村的野生动物肝脏,检查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在调查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粪便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人群血吸虫感染,采用粪便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测家畜血吸虫感染;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血吸虫感染。结果 在调查村捕获、收购野鼠、黄鼠狼、野猪、麂子和野兔等野生动物或肝脏样本240只(份),其中捕获野鼠172只,血吸虫感染率为2.91%,其他野生动物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野鼠、麂子和野猪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2.21%、1.96%和12.50%。调查村人群和家畜中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各村平均钉螺密度在0.13~0.80只/0.1 m2,在1个村发现2只检测管钉螺有血吸虫阳性。结论 江西省山丘型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和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应继续加强监测,并采取有针对性防治措施,以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实施精准防控措施及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消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较重的山丘型流行区瑞昌市和彭泽县的5个流行村作为调查村。在调查村有螺环境捕捉野鼠等野生动物,收集来自调查村的野生动物肝脏,检查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在调查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粪便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人群血吸虫感染,采用粪便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测家畜血吸虫感染;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血吸虫感染。结果 在调查村捕获、收购野鼠、黄鼠狼、野猪、麂子和野兔等野生动物或肝脏样本240只(份),其中捕获野鼠172只,血吸虫感染率为2.91%,其他野生动物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野鼠、麂子和野猪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2.21%、1.96%和12.50%。调查村人群和家畜中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各村平均钉螺密度在0.13~0.80只/0.1 m2,在1个村发现2只检测管钉螺有血吸虫阳性。结论 江西省山丘型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和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应继续加强监测,并采取有针对性防治措施,以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评价和分析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效果提供基线调查资料。方法选择2个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村,一个为试点村,实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综合措施;另一个作为对照村,实施常规防治措施。在2个村同时开展血吸虫病疫情调查以及相关问卷调查。结果试点村和对照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57%和4.29%(χ2=1.10,P=0.294),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7.14%和14.62%(χ2=0.14,P=0.711)。试点村最高活螺密度为1.5446只/0.1m2,最高阳性螺密度0.0213只/0.1m2;对照村最高活螺密度为0.7036只/0.1m2,最高阳性螺密度0.0284只/0.1m2。居民防病意识2个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试点村居民接受综合治理的程度高于对照村。结论 2个行政村从自然环境、流行程度以及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均相近,符合实施对比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及防治工作现状,预测流行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及标准进行疫情监测。结果全村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0.20%,家畜平均感染率2.22%。全村有螺面积6 460 m2,活螺平均密度0.13只/框(每框=0.1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绵阳市涪城区螺情、病情指标已经达到并控制在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范围内,但应加强综合治理,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在以野鼠作为主要传染源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通过野外灭鼠配合常规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动物传染源的效果。方法 在石台县选择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其中试验村(矶滩村和石泉村)采取常规防治措施结合野外灭鼠措施(1次),对照村(西柏村)仅采取常规防治措施,一年后评估野鼠密度及其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试验村矶滩村灭鼠前后野鼠密度分别为9.91%(75/757)、4.99%(34/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2,P<0.05);石泉村灭鼠前后野鼠密度分别为5.31%(32/623)、3.28%(17/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6,P>0.05);对照村西柏村防治前后野鼠密度分别为3.44%(20/582)、4.45%(21/4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5,P>0.05)。试验村矶滩村灭鼠前后野鼠感染率分别为36.00%(27/75)、17.65%(6/34),石泉村灭鼠前后野鼠感染率分别为18.75%(6/32)、11.76%(2/17),对照村西柏村防治前后野鼠感染率分别为5.00%(1/20)、14.29%(3/21),3个村干预前后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756、0.050、0.226,P均>0.05)。结论 在以野鼠为主要传染源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野外灭鼠对于短期内降低野鼠密度以及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具有一定可行性,但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和镜检法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检测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效果,为该类地区优化钉螺监测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云南省鹤庆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新庄、古乐、邑头、连义4个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村作为研究村,其中新庄、古乐为山区村,连义、邑头为坝区村。2018年7月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进行钉螺调查,捕获钉螺用解剖镜检法观察血吸虫感染。同时在各有螺环境捡获的钉螺镜检后随机选择10 ~ 20只进行组织提取,按不同环境分别编号,混合后进行LAMP检测。比较不同流行村环境LAMP阳性率差异。结果 4个村共调查83处有螺环境,捕获活螺7 949只,镜检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1 786只钉螺共混合成226管样品进行LAMP检测,在2个坝区村发现LAMP核酸阳性3管,分布在2个村3处有螺环境,其中连义村1处环境,环境阳性率5.89%;邑头村2处环境,环境阳性率14.29%,2个坝区村环境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44),但坝区村环境总阳性率(9.67%,3/31)高于山区村(0)(P = 0.048)。结论 LAMP技术检测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较传统解剖镜检法更敏感,可作为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流行区高危有螺环境钉螺检测方法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及时掌握血吸虫病流行现状,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实施方案》规定的项目及内容,对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仁寿县珠加乡志气村开展了2005年监测工作。结果查出有螺面积29 770 m2,活螺密度5.09只/框(每框=0.11 m2),未发现感染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0.53%(3/561)。耕牛感染率2/9。结论仁寿县血吸虫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应加强沟渠灭螺和耕牛治疗,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8.
安徽石台县日本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石台县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指导当地防治工作。方法选择龙泉、垄上及源头3个流行村,开展人畜及野生动物的病原学查病,计算感染率及感染度。结果3个村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宿主有人、狗、猫及野鼠,其中人感染率分别为0、1.01%和0.87%,野鼠和狗感染率分别在22.22~33.33%和4.35~26.47%。感染度以野鼠最高,达609.91(算术均数)和259.06(几何均数)。并在当地另一乡发现1只野兔感染血吸虫。结论当地血吸虫病流行可能与野鼠、狗等有关,但明确各种感染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地位尚有待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荆州市2006年血吸虫病疫情抽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清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现状以及控制疫情存在的主要难点, 于2006年底在荆州市8县122个乡镇场的453村, 对人、畜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人群感染率为3.9%(11 994/310 232), 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呈散在发生, 无突发疫情。耕牛感染率为10.2%(270/2 651)。活螺平均密度为0.67只/0.11 m2, 感染性螺密度为0.001 9只/0.11 m2(1 988/1 054 597), 感染率为0.28%(1 988/713 486)。与2004年比较, 人群感染率下降40.0%, 急性血吸虫病例数下降33.3%。钉螺面积增加4.0%, 活螺平均密度增加68.5%, 感染性钉螺密度增加18.8%, 钉螺感染率下降36.4%。耕牛感染率上升22.3%。建议重点加强耕牛血吸虫病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3年防治效果,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提供经验。方法在湖北省4个疫情较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选择8个疫情较严重的流行村(试点村),开展改厕和建沼气池、安全用水、耕牛淘汰、兴林抑螺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辅以常规卫生血防措施,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及居民人均收入等进行分析。结果经过3年的综合防治,与试点工作前比较,试点村钉螺面积下降17.51%,活螺平均密度下降14.22%,阳性螺密度下降77.21%,钉螺感染率下降73.47%;平均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86.38%;家畜存栏头数下降,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88.01%;人均收入较试点前增加40.78%。结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2006~2008年,分年度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流域,长江、九华河流域,以及升金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以上流域的40个流行村中随机抽取13个流行村,观察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后病情和螺情变化,评价综合防治策略效果。结果2008年秋浦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5年分别下降了68.60%、96.00%和96.00%;长江、九华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6年分别下降了51.55%、71.15%和68.97%;升金湖流域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7年分别下降了49.58%、73.58%和51.78%。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后,以上流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明显减少。结论在湖沼型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005~2007年进贤县金红村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科学制定此类疫区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江西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实施方案》,调查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洲滩螺情和血吸虫病防治措施。结果金红村实施健康教育结合人群化疗和易感环境灭螺综合防治措施,2005~2007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5.22%、0、0;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33%、5.63%、2.35%;洲滩感染螺密度分别为0.0058、0.0045、0.0039只/0.1m2。结论金红村监测点3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下降,但洲滩感染螺密度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处较高水平,应加大易感环境灭螺和控制传染源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武汉市洪涝灾害后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方法 2017年4-10月在武汉市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法(PPS法)选择抽样村,现场进行螺情、人畜活动情况、水体血吸虫感染性、江滩保虫宿主和野粪污染情况调查,评定I~III级风险村。划分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区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结果 武汉市90个抽样村共调查170个螺点,捕获钉螺9 811只,解剖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钉螺;洪涝灾害后钉螺存活率([χ2] = 102.517,P < 0.01)和活螺密度(t = 4.724,P < 0.01)均下降;共收集野粪289份,检测后未查出血吸虫卵;11个哨鼠监测点共投放哨鼠221只,饲养后存活219只,存活率99.10%,解剖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3个野鼠捕获点共投放捕鼠夹1 720只,共捕获黑线姬鼠66只,解剖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根据风险评估标准各抽样村均属于Ⅲ级风险。共划分5块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区域,采取综合措施干预后,未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结论 洪涝灾害后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水平较低,但潜在传播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207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7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1.01%,耕牛感染率为1.14%,活螺平均密度为0.50只/0.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4只/0.1m2,钉螺感染率为0.08%。结论与2009年相比,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明显下降,但疫情仍不稳定且容易反复,需进一步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加强耕牛管理以及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云南省 2020 年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制定防治方案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云南省巍山、弥渡、大理、宁蒗 4 个县(市)作为风险评估对象,每县(市)选择 2 个流行乡镇,每个乡镇选取 1 个行政村开展评估工作。 整理分析 2018—2020 年评估村的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资料;2020 年对评估村进行现场螺情和野粪调查,综合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结果 疫情资料显示,7 个被评估村 2018—2020 年均未查到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 现场钉螺调查结果显示,历史有螺环境系统抽样捕获活螺 10 只,有螺框出现率为 6. 52%(3 / 46),活螺平均密度为 0. 22 只 / 0. 11 m2;环境抽查 3 248 框,捕获活螺 2 只。 现有螺环境系统抽样捕获活螺 1 082 只,有螺框出现率为 4. 01%(297 / 7 413),活螺平均密度为 0. 15 只 / 0. 11 m2;环境抽查 2 627 框,捕获活螺 31 只。 捡获的活螺进行 LAMP 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共捡获野粪 261 份,其中牛粪 54 份(20. 69%)、狗粪 129 份(49. 43%)、马属动物(驴、骡)粪 33 份(12. 64%)、猪粪 7 份(2. 68%)、羊粪 21 份(8. 05%)、人粪 17 份(6. 51%),经顶管孵化法均未检出阳性。被评估县风险等级为Ⅲ级。 结论 当前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处于低风险状态,但家畜存栏数量大、家畜散放、野粪种类和数量较多、历史有螺环境钉螺复现等情况依然存在,提示今后需继续加强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及监测机制,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74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06~2008年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77%、1.97%和1.32%,耕牛感染率分别为8.83%、5.85%和1.85%,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73、0.47和0.37只/0.1m2,感染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002 0、0.000 5和0.000 3只/0.1m2,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27%、0.11%和0.08%。疫情逐年下降,2008年和2006年相比,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耕牛感染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52.35%、79.05%、49.32%、85.00%和70.37%。结论 2006~2008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呈明显下降趋势,但疫情并不稳定,反弹因素依然存在,疫情进一步下降的难度加大,为确保2013年全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的实现,必须重点加强耕牛的管理与处置,加强查螺和灭阳性螺的工作,切实控制传染源。  相似文献   

17.
2000-2009年湖南省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情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洞庭湖区2000-2009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方法从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数据库中,分层按比例随机抽样20个血吸虫感染率≥1%的居民村,分析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感染度,耕牛血吸虫感染率,钉螺和感染螺密度等指标的变化趋势,比较血吸虫病病情指标和钉螺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2000-2009年洞庭湖区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人群血吸虫感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下降幅度分别为46.14%、73.42%、22.22%。病人血吸虫感染度呈上升趋势(P0.01),上升幅度为33.13%。钉螺面积基本保持稳定,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呈现同向波动变化。终宿主感染性指标与钉螺指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2000-2009年洞庭湖区除病人感染度上升外,其他血吸虫感染性指标呈明显下降趋势。钉螺指标的变化与终宿主感染性指标的变化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法)和改良加藤法(Kato-Katz)对云南省永胜县的四维村和水井村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四维村IHA阳性率为3.69%(41/1110)。IHA阳性者经Kato-Katz法粪检,未查出血吸虫病病人。水井村IHA阳性率33.23%(334/1005),粪检阳性24人,血吸虫感染率为2.39%,其中男性感染率为2.13%,女性为2.61%。表明四维村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防治成果得到巩固,水井村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已达到疫情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9.
荆州市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成因及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荆州市湖沼地区无牛村和有牛村血吸虫病传染源与感染性钉螺形成的原因,为制定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无牛村和有牛村有螺环境,对螺情、人畜病情、野生动物保虫宿主(鼠)感染情况、野粪污染情况等开展调查;对无牛村采用哨鼠法测定水体血吸虫感染性。采用秩相关分析对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密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无牛村4处环境未发现阳性野粪,哨鼠疫水测定未发现感染性;有牛村12处感染性螺点累计收集野粪374份,野粪平均密度为0.02~0.29份/100m2,阳性野粪平均密度为0~0.01份/100m2,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01~0.040只/0.1m2,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的分布地点一致,其密度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rs=0.1235,P〉0.05)。公安县和监利县垸内有牛村人群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87%和1.37%,公安县垸外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23%,未发现病牛。野鼠调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耕牛和病人是当地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野鼠成为主要传染源的可能性较小;有牛村耕牛仍为荆州市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目的 根据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高危传播环境快速评估指标体系, 制定血吸虫病现场调查方法并评估其应用 效果。 方法 方法 2012年在湖南、 湖北、 江西和安徽4省选取60个行政村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螺情, 并在钉螺调查环境采用塑 料杯顶管孵化法 (1粪3检) 调查野粪感染情况;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人群感染情况, 方法为先采取血清学筛查, 阳性者再 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粪检 (1粪3检), 每个评估村调查人数不少于300人; 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 (1粪3检) 调查评估村全 部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结果 在4省60个评估村中, 共调查了65处野粪环境, 78.46% (51/65) 的环境发现野粪, 野粪阳 性率为1.07% (9/842)。73.33% (44/60) 的行政村有存栏家畜 (耕牛), 存栏家畜数最多的为江西省南昌县五丰村 (329头); 共调查了3 242头家畜 (牛), 感染率为1.51% (49/3 242), 家畜感染率最高为江西省永修县同兴村 (4%)。共调查47 099人,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77% (364/47 099), 最高为4.37% (湖南省华容县畜牧场村), 有43.33% (26/60) 的行政村人群血吸虫 感染率为0; 所有评估村2011和2012年均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在60个评估村中共调查了77处钉螺环境, 其中洲滩环 境51处, 沟渠环境26处。51处洲滩环境中, 5.88% (3/51) 的环境查到感染性钉螺, 80.39% (41/51) 的环境查到活螺, 最高活 螺平均密度为3.20只/0.1 m2 (湖南省华容县幸福乡畜牧场村), 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45只/0.1 m2 (4/8 942), 感染性 钉螺分布在湖北省洪湖市刘家堤村和六合村及安徽省贵池区江口村。26处沟渠环境中, 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53.85% (14/ 26) 的环境中查获活螺, 最高活螺平均密度为3.76只/0.1 m2 (湖北省嘉鱼县花口村)。 结论 结论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血吸虫病 现场调查方法, 有助于科学、 客观、 快速地评估湖沼型疫区高危传播环境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