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Ⅰ期根治术与Duhamel根治术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肛门Ⅰ期Soave巨结肠根治术(onestage transand endorectal pull-through,TAS),是一种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的新术式。我院外科2001年3月以来应用该术式治疗婴幼儿HD54例,随机选择与本组年龄相似的近期Duhamel根治术治疗的54例HD患儿进行对比,近期疗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肛门SoaveⅠ期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1年12月~2003年2月采用经肛门Soave Ⅰ期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71,自引:3,他引:68
目的 总结经肛门SoaveI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过程、疗效及短期随随访。方法 自1999年经该术式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14例。均经钡剂灌肠和直肠粘膜吸引活检诊断为常见型巨结肠。结果 14例切除结肠17~24cm,均于术后2~4d开始进食,术后1个月随访;每日排便8~10次,其中9例行钡剂灌肠未见结肠扩张,24h钡剂潴留;6个月随访(12例)每日排便1~3次,无污染。结论 经肛门SoaveI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15例报告 总被引:109,自引:7,他引:109
目的 报告一种新型I期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及期手术效果。方法 15例经组织学检查诊断为直肠乙状结肠型巨结肠患儿均行I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方法为在直肠后壁齿状线上1cm、前壁齿状线上2-3cm切开直肠粘膜,向近端游离达腹腔水平后,切除腹膜外直肠肌鞘至肛提肌水平,残留肌鞘后壁“V”形切除。游离近端结肠,拖出正常结肠与肛门斜行吻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45min(95-250min),平均出血45ml。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随访1-4个月所有患儿排便2-6次/d,无污粪。结论 I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安全有效,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5.
肠神经元性发育异常(NID)是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一种,临床诊断困难,主要根据病理特征诊断。现就我科1例先天性巨结肠(HD)伴NID的病理改变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儿,男,7 a,生后未排便,我院诊断为HD,生后52 d行横结肠肝曲造瘘。术后排便功能正常,9个月时行巨结肠根治术。病理报告:直肠壁肌间神经丛未见神经节细胞,吻合口肠壁神经丛内可见神经节细胞,个别节细胞呈空泡变性,诊断为HD(常见型)。术后3个月开始便秘,伴腹胀,洗肠无明显好转,反复发生肠炎和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住院,肠镜下发现残留的升结肠及回… 相似文献
6.
联合麻醉在经肛门行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2 0 0 1年 9月~ 2 0 0 2年 3月对 2 6例经肛门直肠肌鞘内拖出术 (改良Soave手术 ) ,采用静脉 +骶管联合麻醉方法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 2 6例中男 18例 ,女 8例 ,年龄 2个月~ 6岁 ,<1岁 15例 ,~ 3岁 8例 ,~ 6岁 3例。 2 6例均采用经肛门直肠肌鞘内拖出术 (Soave手术 ) ,术中 2 4例采用静脉 +骶管麻醉方法 ,2例因骶管异常而放弃骶管麻醉 ,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手术历时 1.5~ 2 .5h。二、麻醉方法 术前 30min开放静脉 ,给 0 .9%糖盐水静滴 ,肌注阿托品 0 .0 1~ 0 .0 2mg/kg或东莨菪… 相似文献
7.
经肛门Soave I期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 2 0 0 1年 12月~ 2 0 0 3年 2月采用经肛门SoaveI期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6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1个月~ 2岁。均有排胎便延迟、间断性腹胀、便秘等表现。均经钡灌肠检查及黏膜活检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其中短段型 1例 ,常见型 5例。二、手术方法 取截石位 ,于肛门前后左右缝四针固定线牵开肛门。络合碘消毒直肠 ,于齿状线上 0 .5cm处切开黏膜一周 ,沿黏膜下层分离黏膜与肌层 ,使黏膜呈管状 ,达腹膜返折处全层切开直肠肌管。向外拖拉直肠显露系膜 ,边结扎边切断系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觞后使秘的病例,探讨其原因、再手术的指征和方法。方法2000年来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发生便秘的患儿17例;分为2组。保守治疗组共4例,占23.5%;手术组13例,占76.5%;手术组又分为开腹和再次经肛门直接拖出手术治疗2组;其中开腹手术组4例,经肛门直接拖出治疗9例。对手术时间、合并症、术后便失禁、便秘的情况进行分析随访。结果保守治疗组有3例经洗肠、排便训练及年龄增加便秘情况由1次/2~4d,转为1次/1~2d,无合并症;1例治疗2年因反复肠炎,顽固性便秘转手术治疗。经肛门再次直接拖出治疗10例和腹部小切口辅助经肛门拖出治疗4例,无手术并发症。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时:排便2~6次/d,半年时:排便1~3次/d;术后2年随访排使±1—2次/d,无肛门狭窄。仅1例偶有污裤。结论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时.因视野小、拖出困难;容易遗留先神经节细胞的结肠,是术后便秘的主要原因。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具有腹腔干扰少和粘连少的优点,因此再次手术时,仍可采用此方法。有腹腔肠粘连的患儿可腹部切口辅助下经肛门Soave Ⅰ期直接拖出治疗。 相似文献
9.
经肛门Soave术根治先天性巨结肠45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我院自 2 0 0 1年 9月~ 2 0 0 2年 10月应用经肛门Soave术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 4 5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4 5例中男 36例 ,女 9例 ;年龄 2 4d~ 7岁。年龄 <1个月 2例 ,~ 6个月 16例 ,~ 12个月 15例 ,~ 3岁 8例 ,~ 7岁 4例。均有胎便排出延迟和腹胀史 ,反复便秘4 1例 ,呕吐 38例。 2 4例靠开塞露或扩肛维持大便 ,余用盐水灌肠。本组均用钡灌肠确诊先天性巨结肠 ,其中常见型 32例 ,短段型 10例 ,长段型 3例。 12例同时行直肠黏膜活检确诊。二、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经肛门直肠肌鞘内拖出术(S…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发育畸形,占消化道畸形的第2位,由于结肠壁黏膜下和肌间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先天性缺如或减少致肠管持续痉挛,缺乏蠕动功能。本病男婴多见,男:女为4:1,发病率0.2‰-0.5‰,有一定的家族性发作倾向。先天陛巨结肠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大多数认为是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即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在新生儿期主要表现为胎便排出延迟、腹胀、呕吐、黄疸、低位肠梗阻等症状。本病如不早期诊断与治疗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新生儿期常因合并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故应早期诊断与治疗,尽早实施根治术。 相似文献
11.
经肛门婴幼儿巨结肠根治术手术方式的改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e,HD)是小儿消化道常见的畸形,有多种开腹术式,以往采用经腹部切口手术或借助腹腔镜处理结肠系膜后经肛门拖出根治术,由于开腹手术创伤大,婴幼儿不易耐受。1998年Torre等首先报道了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由于该术式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被多数学者接受而广泛应用,但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经肛门巨结肠一期根治术近期效果好,但术后患儿的肛肠功能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该文旨在评估患儿术后的排便模式,结肠和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对58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半年以上儿童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5.8 月 (6~24 月)。并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钡灌肠、结肠传输时间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33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结果:大多数随访患儿排便正常,无任何临床症状。4例出现稀便便频,9例污便,5例便秘,3例小肠结肠炎。钡灌肠结果显示大多数随访患儿结肠形态恢复良好。全部病例术后直肠肛管角(度)较对照组显著开大,有症状组较无症状组显著开大。58例随访患儿的平均全胃肠、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传输时间较术前显著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直肠肛管反射5例阳性。便秘组的肛管最大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和对照组。污便组向量容积和对称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便秘组对称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大多数患儿排便功能、结肠功能和括约肌功能良好。少数病例排便功能障碍可能与术后乙状结肠曲减少或消失、“新直肠”储便功能代偿不全和拖出结肠致直肠肛管角开大、肛门括约肌痉挛失弛缓有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3):188-192]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术后结肠形态及排便功能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前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一个跨越性的进步是非开腹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结肠拖出或直接经肛门结肠拖出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对术后结肠形态变化、肛门括约肌的恢复与排便功能的关系需进一步观察。我院自1999年10月~2002年3月经肛门拖出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9例,术后1周、3个月、1年分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Soave Ⅰ期拖出术后功能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Soave Ⅰ期拖出术后排便功能。方法随访2000年10月-2004年10月经肛门Ⅰ期拖出术44例,开腹Soave术35例,腹腔镜Soave术29例,Ikeda-soper术39例。术后随访1~5年。对围手术期疗效(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禁食天数、应用抗生素时间、住院天数及费用)及术后排便控制能力(Kelly评分和直肠肛管测压)进行评估。结果经肛门Ⅰ期拖出术平均手术时间(75±20)min、费用(8198.81元)低于开腹术[(92±25)min;10264.45元]、腹腔镜术[(125±25)min;12504.67元](P〈0.05);术前肠道准备(2d)、手术时间(75±20)min、术中输血量(0例)、术后禁食天数(2d)、应用抗生素时间(4±1)d、住院天数(11±2)d及费用(8198.81)元较Ikeda-soper术[(4±1)d;(240±30)min;32例;(5±1)d;(7±2)d;(19±3)d;15243.78元]显著降低(P〈0.01)。经肛门Ⅰ期拖出术后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开腹术、腹腔镜术无显著差别(P〉0.05);Soave术后3个月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12例)高于Ikeda-soper术(3例)(P〈0.05),但就经肛门Soave术(5例)与Ikeda-soper术(3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肛门Ⅰ期拖出术和Ikeda-soper术患儿术后12个月Kelly评分无差别;术后1年直肠肛管测压均未引出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术后肛管高压区长度、肛管静息压、直肠感觉阈值无统计学差异,但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术后主动收缩压(52.3±15.6)mmHg低于Ikeda-soper术后(55.7±15.4)ramHg。结论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明显低于开腹、腹腔镜Soave术以及Ikeda-soper术,适用于治疗小年龄婴幼儿的短段型和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巨结肠和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临床基础研究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多种治疗方法长期随访结果的逐步明确 ,对小儿肛肠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有了新的改进。一、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1.手术方式的改进 传统的几种手术方式Swenson、Duhamel和Soave及其各种改良术式受到挑战 ,而腹腔镜辅助下的直肠内结肠拖出术和单纯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日益受到广大小儿外科医生的接纳和采用。此手术不但对患儿创伤小 ,切口美观 ,而且有切除痉挛段粘膜彻底 ,吻合口低且能同时处理肛门内括约肌病变等优点。手术的关键如下 :… 相似文献
16.
经肛巨结肠根治术后肛肠功能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模式、结肠功能和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对58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半年以上儿童进行随访,并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钡灌肠、结肠传输时间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对其术后肛肠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58例接受随访的患儿中,4例(4/58)稀便、便频,9例(9/58)污便,5例(5/58)便秘,3例(3/58)小肠结肠炎;钡灌肠结果:结肠形态恢复良好,乙状结肠迂曲减少或消失,与切除肠段长短相关;全部病例术后直肠肛管角(°)较对照组显著开大(123.3±15.1vs79.0±11.6,P<0.01),有症状组又较无症状组显著开大(135.6±15.9vs111.0±14.3,P<0.05)。结肠传输时间(h):与对照组比较,有症状组显著缩短(25.2±5.6vs28.7±7.7,P<0.05。直肠肛管反射3例阳性,2例弱阳性;肛管最大压力(mmHg):便秘组的最大收缩压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和对照组(211±36vs200±65,P<0.05;211±36vs190±38,P<0.05);向量容积(cm×cmHg2)和对称指数:污便组向量容积和对称指数较术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381±109vs662±31,P<0.05;0.69±0.32vs0.70±0.07,P<0.05);便秘组对称指数与术前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对照组(0.74±0.02vs0.70±0.07,P<0.05)。结论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功能、结肠功能和括约肌功能多数良好。少数病例排便功能障碍可能与术后乙状结肠曲减少或消失、“新直肠”储便功能代偿不全和拖出结肠致直肠肛管角开大、肛门括约肌痉挛失迟缓有关。 相似文献
17.
苏刚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12):897-897
由于先天性巨结肠是肠道肌间及黏膜下神经元缺乏及发育异常,肠壁的肌肉不收缩,不能把粪便挤出肠外,造成排便困难,因此治疗的首要目的是使患儿能够排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医生们采取了两种主要治疗手段:姑息性治疗和根治性治疗。形成了尽量少分离直肠前壁、切开肛门内括约肌的范围要适当、拖出肠管要有正常神经节细胞及术前要充分考虑术后可能出现的便秘及失禁问题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提高巨结肠治疗效果,探讨经肛门Ⅰ期巨结肠根治手术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13例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Ⅰ期根治,手术方法为:经齿状线上0.5 cm逐层梯度切开分离粘膜、环肌、纵肌,进入盆腔,处理结肠系膜及韧带,拖出并切除病变肠管,将近端结肠与齿状线上创面吻合。并对5例小儿尸体进行肛门直肠应用解剖研究。结果:全部手术获得成功,随访6~15月,肛门无狭窄,排便正常,无污粪。解剖研究发现:婴幼儿直肠前及两侧腹膜反折较后侧低,距肛门约5~6 cm,直肠与尿道或阴道之间组织较致密,间隙较小。结论:经肛门直肠采用粘膜、环肌、纵肌梯级分离推进式进入Ⅰ期根治小儿巨结肠,可避免损伤尿道及邻近器官,减少术后并发症。适用于普通型、短段型及部分长段型巨结肠。 相似文献
19.
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的随访及并发症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的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60例,术后进行随访,其中最长随访1年,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及排便功能。结果 术后合并小肠结肠炎4例,单纯性腹胀4例,吻合口瘘1例。术后并发症为16.7%。结论 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护理简单、无手术疤痕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患儿:女,3d。因呕吐2d入院。第1胎第1产,出生时体重2.9kg,Apgar评分9分。生后第2天排胎粪,量少,色灰白,伴呕吐,初为奶汁后转为胆汁性。检查: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及压痛、肌卫、反跳痛及包块,肠鸣音2次/min,肛指未及异常,退出手指无气粪排出。腹平片示小肠低位完全性梗阻。钡灌肠示胎儿型结肠,转动体位后钡剂未进入横结肠和升结肠,诊断为结肠闭锁可能大。急诊剖腹探查,术中于右上腹见球形扩张肠管盲端,证实为盲肠,直径6cm。于结肠脾曲找到闭锁远端,直径约0.8cm。注射盐水证实结肠远端通畅。因近远端口径相差悬殊,遂行扩张盲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单腔造瘘术,切除的近端盲肠病理检查,肠壁肌层有发育良好的神经节细胞。2个月后行回肠-结肠吻合、造瘘关闭术,术后3d排气排便,无呕吐腹胀,进食良好,术后1周出院。但出院后患儿反复出现腹胀,腹平片示小肠低位近完全性梗阻,保守治疗无效,考虑肠粘连或吻合口近远端比例失调所至,多次行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患儿腹胀渐重。行钡灌肠检查见乙状结肠降结肠交界处移行性改变,再次剖腹探查,见吻合口远端8cm处结肠(乙状结肠降结肠交界处)呈扩张移行改变,遂取移行段远端结肠多点标本送快速冰冻病理,发现移行段以下未找到神经节细胞,移行段找到发育不成熟神经节细胞,吻合口找到发育较好的神经节细胞。诊断为结肠闭锁合并先天性巨结肠,行结肠切除,Ikeda-soper巨结肠根治手术。术后患儿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胃纳佳,排糊状便4~6次/d,营养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