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外伤导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9例脑外伤后脑梗死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9例脑外伤后脑梗死病人中,脑叶梗死15例,基底节梗死19例,多发性脑梗死5例。治疗效果与原发病情密切相关。结论脑外伤后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应根据病人病情因人而异,采取适当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后脑梗死的亚低温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亚低温疗法可改善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大面积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可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疝后脑梗死的原因、形成机制、CT表现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60例脑外伤后脑疝形成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均为颅脑外伤,其中交通伤39例,高处坠落伤13例,头部外伤8例.所有病例均为我院神经外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手术时间窗记录清晰,影像资料完整.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 (MSCT)头部扫描,采用螺旋扫描,分析脑疝以及脑疝后脑梗死的影像表现.结果 60例颅脑损伤分别为脑挫裂伤和(或)硬膜外血肿和(或)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责任病灶分别为:脑挫裂伤73处,硬膜外血肿42个,硬膜下血肿22个;脑疝为颞叶钩回疝和(或)大脑镰下疝,60例病例共形成81个脑疝,其中颞叶钩回疝合计24个,大脑镰下疝合计57个;脑疝所致脑梗死60例,CT平扫呈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形态分别呈斑片状与椭圆状,长径0.8~3.0 cm不等;梗死灶位置位于同侧丘脑13个,对侧丘脑和基底节42个,胼胝体7个,额叶12个,颞叶7个.结论 脑疝的占位效应是造成脑疝后脑梗死的直接原因,MSCT对脑疝以及脑疝后脑梗死的诊断有较高诊断价值,脑外伤后及时就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脑疝后及早手术是预防脑疝后脑梗死的首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结果9例患者中死亡1例,存活8例,其中植物状态生存1例,存活率为8/9,均遗留偏侧瘫痪,随访12个月后,6例生活能自理。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意识障碍、偏瘫发生率高,易继发出血性梗死,并发症多,预后差;早期充分手术减压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测定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阳 《山东医药》2011,51(23):82-8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浊度法分别检测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水平,同时对梗死组于治疗4周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估预后。结果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轻型〈中型〈重型(P均〈0.05);治疗后4周梗死组CRP异常者总有效率显著低于CRP正常者(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病情及预后有关,据此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卒中复发、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郝咏刚  胡文立 《山东医药》2008,48(32):39-41
目的 探讨胼胝体梗死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单纯胼胝体梗死少见(8/78),多合并颅内其他部位梗死灶.胼胝体梗死部位:膝部16例,体部7例,同时累及膝部、体部15例,压部34例,弥漫性累及6例.累及胼胝体的脑梗死临床表现以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智能与精神障碍较多见.结论 胼胝体梗死并不少见,其临床表现常被合并的梗死病灶所掩盖,MRI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5月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TIA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夹层类型、夹层部位、夹层动脉瘤发生情况、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临床表现、梗死部位、梗死机制、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结果 (1)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60.7±14.2)岁;夹层类型:自发性脑动脉夹层17例,创伤性脑动脉夹层1例;夹层部位:颈动脉夹层1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8例;发生夹层动脉瘤3例;16例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2)临床表现:2例TIA患者以头痛起病,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前无任何先兆症状;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肢体无力9例,头晕8例,肢体麻木6例,构音障碍6例,吞咽障碍2例,头痛2例,意识障碍2例,视力障碍1例。(3)梗死部位: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前循环梗死9例,后循环梗死7例;梗死机制:栓塞性梗死9例,穿支闭塞性梗死4例,血流动力性梗死3例。(4)影像学表现:18例患者中14例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1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共发现狭窄6例,闭塞5例,"新月征"5例,"动脉瘤"样改变3例,典型"鼠尾征"2例,"双腔征"1例,"串珠"样改变1例。(5)治疗方法:18例患者中15例采用抗血小板治疗,1例采用抗凝治疗,1例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1例采用动脉溶栓治疗;预后:2例患者死亡,余16例患者随访3~6个月,其中1例椎动脉夹层患者出现复发性脑梗死。结论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TIA以青中年多见,以自发性脑动脉夹层为主并常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但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起病初期可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单纯头颈部疼痛,影像学表现以闭塞及狭窄最常见,一般采用积极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孙会秀 《山东医药》2009,49(46):97-97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与非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B组)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梗死病灶大小和数目、血脂水平、疗效及预后。两组脑梗死的治疗方法相同,A组同时给予降血糖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病情、梗死病灶大小和数目、血脂水平、疗效及及预后相比,P均〈0.05。结论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重,血脂水平高,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其不良预后与高血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动态变化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梗死体积相关性。方法观察283例脑梗死患者,76例PCI,20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NPCI)和36名健康对照组血清MMP-9水平及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体积和各时段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结果 PCI患者血清MMP-9水平在入院24 h内、第3天、第5天、第7天明显高于NPCI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1);PCI患者血清MMP-9水平与梗死体积(r=0.655)及病情严重程度(r=0.827)相关(均P<0.05);发病后第3天的血清MMP-9水平为P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3,P<0.05)。结论发病后第3天的血清MMP-9水平、患者发病1 w时的梗死体积和发病后病情最严重时的NIHSS评分相关。急性期脑梗死血清MMP-9水平是PCI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作为急性期PCI的早期实验室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乌灵胶囊治疗颅脑外伤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治疗早期颅脑外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8例早期颅脑外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78),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n=80),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乌灵胶囊3粒,每日3次.4周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在急性期症状消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乌灵胶囊佐治早期颅脑外伤综合征疗效确切,可避免或减少颅脑外伤后神经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120例非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检测其发病后72h内空腹血糖,并根据血糖水平的高低分为高血糖组和血糖正常组.其中高血糖组74例,血糖正常组46例,比较两组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同时对高血糖组大灶梗死和小灶梗死与血糖升高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糖组脑梗死多为主干及大灶梗死,且神经功能缺损严重,预后差,与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大、小梗死灶与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水平越高脑梗死灶越大.结论 非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轻重及预后与发病后血糖水平有密切关系,积极监测和控制血糖水平对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闭塞(ICAO)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总结29例颈部CTA提示单侧I-CAO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29例单侧ICAO的患者中无症状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同侧脑梗死22例.22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肢体感觉障碍、言语不清、智能减退、症状性癫痫.29例单侧ICAO的患者中右侧颈内动脉闭塞16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21例,颅内段闭塞8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脑梗死发生在皮层梗死3例、前分水岭梗死2例、后分水岭梗死2例、内分水岭梗死3例,基底节梗死2例、混合型梗死10例.结论 单侧ICAO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脑梗死发生在同侧,以混合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选择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8例,其中前循环梗死20例(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及额颞叶13例、颞顶枕叶7例),后循环梗死28例(梗死灶位于小脑半球23例、小脑蚓部及脑干5例)。患者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甘露醇静滴降低颅内压、脱水、利尿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及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患者NIHSS为(28±4)分,1年后随访NIHSS为(10±5)分,治疗前后NIH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治疗1年,基本痊愈7例,显著进步18例,进步15例,无变化8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颅内高压、意识障碍、偏瘫、言语不清等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典型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脱水治疗是降低致残率争取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行溶栓治疗的超急性期脑梗死(脑梗死发病时间<6 h)患者作为超急性期组,45例未行溶栓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脑梗死发病时间为6 h~3 d)患者作为急性期组,33例未行溶栓治疗的亚急性期脑梗死(脑梗死发病时间为4 d~3周)患者作为亚急性期组。比较三组患者梗死区DWI、PWI检查指标[表观弥散系数(ADC)、局部脑血容量(rC BV)、局部脑血流量(rC 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比较超急性期组溶栓治疗前后、不同预后患者梗死区DWI、PWI检查指标;比较超急性期组DWI-PWI匹配与DWI-PWI不匹配患者溶栓治疗后15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治疗后3个月预后。绘制ROC曲线以评价梗死区DWI、PWI检查指标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及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急性期组和亚急性期组患者梗死区ADC、rC BV、rC BF大于超急性期组,梗死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7例发生于60岁以下,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29例,原梗死灶出血48例,脑梗死后第2周发生出血35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病情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合并脑梗死发生的特点、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对14例维持性血透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行头颅CT扫描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头颅MRI扫描,发现梗死灶:基底节区9例、桥脑2例、小脑2例、半卵圆中心3例、额叶2例,顶叶1例,其中5例呈多发性梗死灶。治疗结果:1例基本痊愈,死亡1例,其余12例遗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和/或偏身感觉障碍,1例同时有不全性运动性失语。结论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增高、肾性贫血及EPO治疗亦可能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社区住院脑梗死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指导临床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脑梗死死亡患者的梗死面积与部位、原发病、死亡原因。结果脑梗死死亡患者多为大面积、多发性或脑干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常见梗死部位为颞顶枕叶;原发病多见于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心脏病,且其是脑梗死死亡的重要原因。结论脑梗死面积、部位与脑梗死死亡有密切关系,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心脏病是其主要死因,治疗原发病是防止脑梗死复发及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GOS评分及预后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份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脑外伤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一组分别为31例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亚低温条件手术和保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在接受治疗之后的临床表现、GOS评分和预后的效果。结果不管是在患者的临床表现还是GOS评分以及预后效果方面,观察组的效果比对照组都要好,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亚低温条件下的手术进行治疗是可以增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治疗后的预后效果也十分明显,是值得被大力推广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抑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选取38例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恢复期伴发抑郁患者.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及HAMD对患者进行评定.对抑郁症患者给予氟西汀治疗,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SSS)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脑梗死伴发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残疾、伴有基础疾病及经济地位低下、丧偶、无医疗保障及家庭不和等都是引起梗死后抑郁的原因.用氟西汀治疗,治疗后HAMD、ADL、SSS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梗死恢复期伴发抑郁直接影响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万鹤鸣  王滨  张剑平 《山东医药》2002,42(23):67-67
为探讨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 ,1999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 ,我院对 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东菱克栓酶进行治疗 ,并对疗效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治疗组 78例 ,男 4 5例 ,女 33例 ;年龄 4 0~ 80岁 ,平均 6 4 .3岁。对照组 6 2例 ,男 34例 ,女 2 8例 ;年龄 38~78岁 ,平均 5 8.2岁。两组病例入院时均在发病 2 4小时内 ,部分为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均无呼吸循环衰竭及严重意识障碍。均经头部 CT或 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 ,排除脑出血。治疗组梗死灶位于基底节 5 3例、皮层 12例、丘脑 13例。对照组的梗死部位与治疗组基本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