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个课题,其损伤机制复杂,目前通过各种实验研究探索其损伤机制以及减轻或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和方法很多.现就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损伤是由多种因素,如自由基,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等介导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RIR损伤和细胞因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RIR损伤可以诱导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和6的表达,另一方面,多种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等,具有保护RIR损伤的作用,研究RIR损伤和细胞因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报告了国外有关RIR损伤和细胞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是否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利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形成高眼压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视网膜缺血时间为1h分别于缺血前30min、24h或72h对大鼠一只眼5min短暂缺血即预处理,24h或72h后行视网膜电图(ERG)、电镜、光镜、丙二醛(MDA)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检测,或者一侧眼行5min假处理,24h后行1h缺血,24h或72h再行上述检测,所有对侧眼不作处理作对照,结果:与假处理相相比,缺血前24、72h进行预处理后的大鼠视网膜光镜、电镜表现损害明显减轻,ERGb波明显恢复(P<0.01),MDA含量降低(P<0.01),缺血前30min预处理的视网膜表现严重的损害,ERGb波几安全消失,结论:缺血预处理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且有一定时限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E-64d(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及钙激活中性蛋白酶抑制剂)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中对Calpain/Caspase-3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和E-64d治疗组,并分为1、3、6、24、72h5个时间段。通过前房穿刺加压法制成RIRI动物模型,采用Western—blot以及RT—PCR方法测定在大鼠RIRI模型中的Calpian、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24hm—Calpain、Caspase-3蛋白的表达缺血再灌注组较正常组上升,而E-64d组表达与正常组相似,比缺血再灌注组下降。E-64d能下调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m—calpain/calpastatin的mRNA比值,在24h与缺血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E-64d能降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时m—Calpain、Caspase-3蛋白的表达,调控m—Calpain和Calpastatin的mRNA比值。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眼病,主要发生于视网膜中央动静脉栓塞、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等视网膜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眼病.表现为许多缺血性眼病患者在血液再通后,视网膜损伤严重,视功能反而进一步下降.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氧自由基的损伤作用,细胞内的钙超载现象,白细胞作用以及细胞凋亡等.本文就国内外有关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损伤及细胞凋亡情况。 方法 采用升高大鼠眼压到109.725 mm Hg(1 mm Hg=0.133 kPa)持续1 h的方法制作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常规眼球切片观察不同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视网膜损伤的组织病理改变;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视网膜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erminal dUTP nick end labelling, TUNEL)法定位凋亡的视网膜细胞。 结果 缺血30 min 再灌注24、48 h的大鼠视网膜无明显的病理改变;缺血60 min再灌注24、48 h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细胞明显变薄;缺血60 min再灌注12、24 h的大鼠视网膜有梯状条带。而正常对照组、缺血30 min再灌注24、48 h组及缺血60 min再灌注48 h组大鼠视网膜均无类似表现。TUNEL法显示视网膜内的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节细胞和内核层光感受细胞。 结论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主要是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细胞损伤,细胞凋亡可能是损伤的重要机制。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296-298)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是一种在临床上极其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还在研究中,近年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RIRI的机制大多与氧自由基、基因调控、钙超载、炎症因子等因素密切相关。我们对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中药提取成分防治RIR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葛根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葛根素(puerarin)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未治疗组、缺血再灌注葛根素治疗组。采用前房灌注液体形成高眼压而建立RIR模型。治疗组在缺血前30min给予大鼠腹腔内注射葛根素。缺血60min后恢复血流。光镜观察各组视网膜内层厚度以及浸润入视网膜的中性粒细胞数目、神经节细胞数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蛋白在各组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葛根素治疗组再灌注6h以后各时间段视网膜内层厚度均较未治疗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厚,早期视网膜内层水肿增厚,晚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及视神经纤维层萎缩变薄,神经节细胞数目多于未治疗组,而视网膜中的中性粒细胞数目少于未治疗组;Caspase-3蛋白于再灌注后24h达到高峰,但各时间段治疗组表达强度均较未治疗组明显减弱。结论葛根素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治疗作用,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是其可能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9.
自由基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吴江  李一壮  钱涛 《眼科研究》2003,21(2):213-216
自由基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占有重要地位。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时黄嘌呤氧化酶(XO)增加,花生四烯酸代谢系统环氧化旁路,线粒体功能障碍,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激活及中性粒细胞系统被激活,使自由基生成大大增加。体内清除自由基的酶系统和抗氧化剂不足以清除生成的自由基而引起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给予外源性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酶等通过加速自由基清除或抑制自由基生成而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家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RG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楠  刘业滋 《眼科新进展》2000,20(2):112-113
目的 动脉观察家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RG的b波的变化。方法 应用前房灌注加压法使前房内压力高至16KPA,维持1小时,再灌注后的第2、7、14天分别记录真ERG,与缺血前ERG相比较,观察B波的变化幅度。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第2天,ERG的B波已经开始下降,随时间延开,B波振幅呈性、进行性下降。结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再灌注呈持续性、进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高翔 《眼科研究》2003,21(3):299-301
目的 评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诱发DR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病程、血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并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和判定D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15例患者合并有DR,占61.83%。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尿白蛋白排泄率与DR有显著相关。结论 病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尿白蛋白排泄率为DR发生的重要危险冈素,应重视并针对其危险因素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也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近期研究发现大剂量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已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研究显示胰岛素通过促进细胞增殖、破坏血-视网膜屏障、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影响谷氨酸代谢及诱导氧自由基的产生等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继发于糖尿病的慢性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可致糖尿病患者视力永久丧失。DR的发生与视网膜微血管功能障碍、视网膜组织水肿、出血和继发性新血管增殖有关。有研究显示,在糖尿病患者的脂肪组织、肝脏和肾脏中均发现内脏脂肪素高表达,并且该因子可能存在于视网膜组织中,对DR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调控性作用。本综述以内脏脂肪素与DR的相关研究为依据,对内脏脂肪素与DR的关系作论述。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全身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 731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参加了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同时接受了眼科、内科和实验室检查.DR的诊断系根据散瞳眼底镜检查、眼底照相及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定.采用因子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R与全身因素的关系.结果: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在原始观察指标基础上提取8个公共因子,分别代表血压、血糖、胰岛素、血脂、病程、体重指数(BMI)、肌酐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等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R与病程(OR=1.788,P<0.001)、血糖(OR1.246,P<0.001)、血压(OR=1.223,P<0.01)、肌酐(OR=1.136,P=0.008)、UAE(OR=1.147,P=0.002)和BMI(OR=0.861,P=0.002)等因素独立相关,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与病程(OR=1.747,P<0.001)、血压(OR=1.557,P=0.001)、UAE(OR=1.255,P<0.001)和BMI(OR=0.576,P<0.001)等因素独立相关.单变量分析显示除BMI外所有相关因素因子得分均随着DR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相关因素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病程、血糖、血压、肌酐、UAE和BMI(绝对值),PDR相关因素因子得分依次为病程、UAE、BMI(绝对值)、血压和血糖.结论:DR的发生与严重程度与全身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重视对DR相关因素的监测与评价有助于DR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也是临床上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自噬是当机体处于物质与能量出现代谢障碍的环境下,由细胞初级溶酶体处理内容性底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属于机体重要防御机制中的一种。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自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具有延缓作用。自噬与多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如氧化应激及缺氧等均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自噬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成为临床该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进展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蓓  魏文斌  朱晓青  陈伟  王光璐 《眼科》2005,14(4):241-244
目的探讨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病程进展的相关因素。设计病例观察研究。研究对象90例确诊为DR并未经眼部治疗的患者。方法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FFA)检查并分型确诊为DR患者90例,记录病史、眼部检查、全身合并症。主要指标DR类型与发病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BMI)、眼压、屈光度、玻璃体后脱离、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及全身合并症的相关性。结果DR患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素氮、周围神经病变,是否胰岛素治疗和有无口服降糖药6个因素有显著性差异。在logistic回归检验中,糖化血红蛋白、尿素氮和周围神经病变三个因素被认为是与DR病程进展相关的三个危险因素。结论对于DR患者应注意对其糖化血红蛋白和尿素氮指标的检测。对于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应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李艳  李东豪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7):1285-128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两种并发症。由于二者都属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二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明确两者的相互关系和共同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一者预测另一者的发生、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全身及眼局部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最为常见的致盲性眼底病变之一,其发病机制不明。长期以来,早期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只是单纯控制血糖,但这并不能完全阻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全身及眼局部相关因素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许多全身及眼局部因素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此方面成果,为最终通过全身及眼局部的综合干预为早期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岳嵩  陈俊  刘磊  吴京阳  陈蕾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805-180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目前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疾病。早期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其发生发展与血糖水平、糖尿病病程、血脂等多种因素相关。近年来,基因多态性与DR发生的相关性受到广泛关注。准确把握基因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表达的差异性,对DR早期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DR发生有关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卢欣阳  陈晓隆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1941-194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目前发达国家成人致盲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日趋增多,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严重的侵犯全身多个系统的代谢病,其所引起的眼部并发症成为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因此,研究DR的发病机制,探讨其治疗途径,是当前眼科领域攻关的重要课题。最新的研究表明,眼部组织具有独立合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能力,而且RAS参与了DR的发生发展,阻断RAS对于阻止和治疗DR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