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早期妊娠(6—12周)孕妇和晚期妊娠(38—42周)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四项结果变化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德国BE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376例在妊娠早期、妊娠晚期的正常孕妇及244例正常育龄非妊娠妇女进行PT、APTT、TT和FIB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妊娠早期组与妊娠晚期组PT、APTT、TT和FIB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妊娠早期组与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妊娠晚期组与对照组比较, PT、APTT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TT差异不明显(P>0.05),FIB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妊娠早期组与妊娠晚期组比较,PT、APTT和FIB有差异(P<0.05),TT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处于妊娠期的妇女凝血功能发生改变,凝血四项作为期间出血倾向的指标,了解不同妊娠期间的凝血状况,预防产前及产中发生产科意外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检验依据,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妊娠晚期妇女纤溶指标水平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Clauss法分别测定102例妊娠晚期妇女、30例非孕妇女和12例DIC和子痫患者血浆中D-D以及FIB的水平,对晩孕组和对照组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晩孕组与疾病组纤溶指标是否有差异。结果:晚孕组妇女血浆中D-D和FIB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疾病组与晩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晚期妇女纤溶活性增强,检测D-D对预防妊娠并发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等的发生具有指导意义,临床应用中各实验室应建立当地孕妇D-D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3.
黄国永  王海虹  郑加永  汪海  潘豪杰  董叶 《浙江医学》2018,40(16):1811-1813
目的探讨妇女正常妊娠过程中不同孕期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纤维蛋白单体(FM)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124例正常妊娠妇女早、中、晚不同孕期和100例非孕正常妇女的FIB和FM、D-二聚体水平,同时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并互相间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结果与非孕组比较,早孕期时FIB、FM和D-二聚体水平即明显增高,中、晚孕期时PT、APTT和TT均显著降低(均P<0.01)。不同孕期3组孕妇间FM和D-二聚体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均P<0.01)。结论正常妊娠妇女血浆FIB、FM和D-二聚体水平在早孕期即发生了变化,可以较好反映孕妇的凝血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自然流产妇女血浆中Fgl2含量的变化与流产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3月产科门诊产检或产科住院妇女标本.正常妊娠组30例,早期自然流产组35例,分别检测两组Fgl2的含量、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血小板(Plt)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早期自然流产妇女血浆中Fgl2的含量较正常妊娠妇女血浆中Fgl2的含量升高,FIB的含量减低,Plt计数减低,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l2凝血酶原酶与某些自然流产存在必然联系,流产过程中存在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的消耗.  相似文献   

5.
晚期妊娠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测定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斌 《中国热带医学》2006,6(4):668-668,734
目的研究妊娠晚期妇女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变化,预期通过血液流变学来帮助预防早期孕妇发生DIC的可能性。方法采用LBY—N6K旋转式粘度仪检测66倒妊娠晚期妇女及30例非妊娠妇女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妊娠晚期妇女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与非妊娠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妊娠晚期妇女血浆粘度与非妊娠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压积是影响全血粘度(150/S、60/S、10iS)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反之则降低。纤维蛋白原是影响血浆粘度的主要因素,但明显升高时才对全血粘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叶艺萍  魏明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46(5):160-160,162
目的探讨晚期孕妇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183例在我院产科住院的待产晚期孕妇,定量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和同期住院的妇科非妊娠女性50例做对照。结果晚期孕妇待产组D-二聚体和FIB水平明显高于非妊娠组(P〈0.01)。结论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晚期孕妇高D-二聚体、FIB水平提示其与妊娠晚期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检测对临床的参考价值。方法:对妊娠晚期孕36~40周(孕妇324例)与正常非妊娠妇女104例(对照组)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妊娠晚期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和Fg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的凝血功能较正常非孕妇女有明显变化,因此在临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都应监测其各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降低DIC的发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孕妇分娩前凝血功能、纤溶指标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分娩前孕妇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预防产后大出血或血栓形成。方法 检测200例分娩前孕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并与200例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 分娩前妇女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FIB明显增多(P〈0.01),DD明显升高。结论 临产妇女处于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D-D)与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93例妊娠糖尿病(GDM)孕妇和同期未并发早期肾损伤的GDM患者56例,分别为肾损组和无肾损组,对比2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水平。结果:无肾损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水平均显著低于肾损组患者,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末期存在肾脏损伤孕妇,血浆D-二聚体(D-D)与纤维蛋白原(FIB)的监测水平均高于无早期肾脏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均高于无肾脏损伤患者,对糖尿病孕妇的安全分娩和保证胎儿良好状态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凝四项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血凝四项指标变化。方法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组(48例)、正常妊娠组(30例)和正常未孕组(30例)患者的血凝四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与正常未孕组相比,PT、APTT、TT、FIB四项检测结果均显著增高(P〈0.01);正常妊娠组与正常未孕组相比APTT和FIB均显著增高(P〈0.01),PT和TT均明显增高(P〈0.05);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和正常妊娠组相比,APTT和FIB显著增高(P〈0.01),PT和TT明显增高(P〈0.05)。结论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均处于高凝状态,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呈重度高凝状态,检测妊娠妇女血凝四项指标,有利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对保护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晚期妊娠妇女的凝血象,来观察凝血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库尔特ACL-70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320例晚期妊娠妇女及52例正常未妊娠妇女的凝血象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并作比较。结果320例晚期妊娠妇女的血浆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均显示缩短,而Fbg显示增高,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晚期妊娠妇女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处于一定程度的活化状态,血浆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妊娠期作凝血象的检测,有助于防治产科中的一些出血或血栓并发症,从而保护母婴的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妊娠期血栓前状态与血栓弹力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正常育龄期妇女(对照组100例),正常孕妇(实验组100例)。孕妇早、中、晚期整个妊娠期严格随访,进行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及血栓弹力图(TEG)的变化情况监测并与正常妇女对比分析差异,分析正常妊娠期血栓前状态与血栓弹力图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在妊娠早、中、晚期依次显著降低,FIB、D-二聚体在妊娠早、中、晚期依次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检测,实验组R值、K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α角、MA、CI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中期和晚期R值、K值较妊娠早期显著降低,α角、MA、CI较妊娠早期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期孕妇TEG的R值与APTT呈现正相关,K值与血小板(PLT)呈现负相关,α角与PLT呈现相关,MA值与FIB、PLT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与传统凝血功能检测相比,TEG检测的主要参数评估孕妇妊娠期的凝血状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TEG描述和评估的是孕产妇妊娠期凝血的完整过程,能够更好的判断孕产妇的凝血状态变化,可为临床干预改善妊娠结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探讨妇女妊娠过程中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该医院正常妊娠妇女56例(妊娠组),检测其不同孕期(早期:12—14周、中期:24—26周、晚期:36—40周)及50例非妊娠正常妇女(非妊娠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同时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  相似文献   

14.
谢华 《中外医疗》2012,31(13):52-53
目的比较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和同期正常妊娠孕妇体内凝血纤溶状态,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84例妊高征孕妇,并选择同期检测的122例正常孕妇作对照。分别测定APTT、PT、TT、纤维蛋白原、vWF和D-dimer等。结果妊娠高血压孕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TT值显著增加(P〈0.05),PT值显著降低(P〈0.05),而APTT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此同时,妊娠高血压组孕妇与同期正常孕妇体内纤维蛋白原含量相比明显升高,vWF和D-dimer含量同期正常孕妇相比也异常增加,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及妊高征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产前测定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指标,对妊高征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和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检测正常妊娠和妊娠高血压孕妇189例及正常育龄非妊娠妇女71例的PT、APTT、Fib和LPT,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9例妊娠妇女血浆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Fib逐渐增高和LPT逐渐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妇女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处于一定程度的活化状态、血浆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密切监测妊娠期妇女的凝血象,有助于预防产后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从而保护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妇在不同妊娠期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四项反映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PT、APTT、TT、Fib测定均为凝固法,在ACL7000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试剂及定标血浆均为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产品。检测120例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和60例正常非孕妇女的PT、APTT、Fib和TT,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妊娠中、晚期妇女与正常对照组或早期妊娠者比较,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Fib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妊娠中、晚期由于凝血功能增强出现妊娠期高凝状态。这一妊娠期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是导致妊娠期血栓病形成的重要原因,并可能与多种产科疾患有关。妊娠期间监测凝血四项对预防血栓形成并指导抗凝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58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凝血四项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玲  武雪征  任淑媛 《医学综述》2011,17(14):2209-2210
目的通过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妇女凝血四项结果的分析,总结其变化规律并应用于临床。方法用美国贝克曼ACL9000血凝仪对正常妊娠和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各58例)及随机抽取的正常非妊娠妇女(88例为对照组)进行血凝四项的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并进行分析。结果妊娠高血压组血浆FIB、D-D的含量均高于非妊娠组(P<0.01)。妊娠高血压疾病组的FIB及D-D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结论定期检测孕妇血浆中凝血四项,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対妊娠孕妇凝血机制的监测具有指导意义,为孕妇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妊娠早期血浆胃动素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45例妊娠早期妇女20例正常育龄非孕妇女血浆胃动素(MTL)的含量。结果 早孕妇女血浆胃动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育非孕妇女(P〈0.01)。结论 早孕妇女血浆胃动素明显下降,可能和妊娠早期胃肠道运动功能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妊娠时期孕妇血浆中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8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在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和临产期,采用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凝血四项指标,比较不同妊娠时期D-二聚体含量和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结果:D-二聚体从妊娠早期到临产期逐渐升高(P<0.05);Fbg水平在妊娠中期、晚期和临产期明显大于妊娠早期(P<0.05),妊娠中期和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明显高于晚期(P<0.05);TT水平在整个妊娠期间无显著变化(P>0.05);PT水平从早期到临产期进行性缩短(P<0.05);APTT水平妊娠中期、晚期和临产期均明显低于早期(P>0.05),临产期明显低于晚期(P<0.05)。结论:观察妊娠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的变化,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及时预防孕妇血栓、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监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了解孕妇体内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太平洋TS400C血凝分析仪分别对孕妇组和对照组进行凝血指标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IT、TF均有不同程度的时间缩短,FIB明显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孕妇血浆中的凝血指标,可随时了解孕妇体内凝血情况,对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及防止DIC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