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1在牵张成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中的时空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对24只大白兔行单侧下颌骨缺损牵张成骨术,分别在延迟期末、牵张中期、牵张期末、固定期第12、、35、、7周末各处死3只动物,取牵张区骨痂,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法观察微血管生成以及Ang-1的表达变化。结果下颌骨牵张区主要以膜内成骨方式成骨,在牵张区内有明显的血管生成及较明显的Ang-1的表达。在新生血管管周前成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可见Ang-1的表达。非应力区(缺损区)以软骨内成骨为主,在肥大的软骨细胞中存在Ang-1弱表达。结论牵张力所产生的机械刺激可以导致牵张区中微血管和骨组织的生成,而Ang-1可能在牵张区新生血管的形成及稳定和新骨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兔下颌牵张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新骨组织中的定位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兔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定位表达。方法 对12只大耳白兔行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在牵张结束后当天及7、14和28d分别处死3只动物,取牵张区骨痂。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微血管生成和VEGF的表达变化。结果 下颌骨延长后牵张间隙内有强烈的血管生成反应及高水平的VEGF,表达。VEGF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增殖活跃的成骨细胞。结论 牵张力刺激可以导致牵张间隙中强烈的血管生成反应,VEGF可能在牵张后骨再生的血管生成和新骨形成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下颌骨牵张后形成的新骨组织中的定位表达。方法 对8只成熟大耳白兔按每天1 mm的牵张速率延长双侧下颌骨6 mm,在牵张结束后第4周处死动物,取牵张区新骨标本作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MMP-3与TIMP-1在牵张骨痂中均呈高水平表达,MMP-3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新生骨小梁边缘的成骨细胞和埋入新骨基质中的骨细胞,TIMP-1则定位于成骨细胞。结论 MMP-3及TIMP-1可协同调节胞外基质的降解来影响牵张成骨的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4.
BMP-2及Smad1在兔下颌骨垂直牵张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BMP-2及其信号传导分子Smad1在兔下颌骨垂直牵张后新骨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探讨其在新骨形成中的作用。方法:36只兔子随机分成6组,用自制的种植型牵张器对兔下颌骨垂直牵张,以1mm/天的速度牵张4天,分别于牵后第1天、1周、2周、4周、6周取材,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兔下颌骨垂直牵张过程中不同时期BMP-2及Smad1的表达与分布。结果:免疫组化观察,牵张结束后BMP-2及Smad1阳性信号主要在间充质细胞和新生骨小梁边缘的成骨细胞表达,表达高峰在牵张后1周,以后逐渐下降,牵张后4周在骨细胞微弱表达,6周时无表达。正常对照组无表达。结论:BMP-2及Smad1/5参与兔下颌骨垂直牵张过程,并在牵张成骨的早期起作用;Smad1/5可能介导了BMP-2在牵张成骨中的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5.
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下颌骨牵张成骨进程中骨段间张力强度的变化特征。方法:8只山羊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并牵张后,对牵张期的每个工作日内的牵张前骨段间张力值、牵张时张力值和牵张后张力值进行测量分析,同时对固定期内的骨段间张力也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牵张期内骨段间张力值逐日显著增高,牵张期结束时达到峰值;固定期内张力值逐周显著下降,至骨皮质切开术9周后与施加牵张力前正常状态时骨段间张力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进程中骨段间延长区组织所承受的张力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这可能与骨周组织的适应性增长和新骨强度的逐渐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口腔医学》2013,(7):438-441
目的观察TGFβ/Smad信号分子在大鼠腭中缝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实验选用36只5周龄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包括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将初始力值为0.49 N的腭中缝扩大簧黏接到大鼠两侧上颌牙列上建立大鼠腭中缝牵张模型。取牵张第1、4、7天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TGFβ/Smad信号分子在腭中缝牵张各加力时间点的表达。结果大鼠腭中缝牵张过程中,TGFβ1、2、3及Smad2、3、4等分子表达增强,并主要集中于骨端边缘骨膜、成骨细胞、继发软骨层、髓腔及骨缝纤维层与骨边缘的间充质细胞中。Smad7始终处于较低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机械牵张力可能通过刺激骨缝细胞TGFβ/Smad表达水平的改变,促进其增殖,并介导了骨缝牵张成骨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在牵张成骨和骨缺损修复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28只犬随机分为牵引组和直接延长组各12只及正常对照组4只,在牵张第6天,固定2周、固定8周时两组分别处死4只动物,取牵张区新骨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比较VEGF、IGF-1的表达。结果下颌骨牵张组和直接延长组VEGF、IGF-1均呈高水平表达,牵张6 d和牵张2周时,牵张组VEGF的表达较直接延长组增高(P<0.05),而IGF-1的表达则在牵张固定2周时牵张组较直接延长组增高(P<0.05),两者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下降。结论VEGF、IGF-1可能共同参与促进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BMP和PDGF在兔下颌牵张后新骨组织中的时空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骨形成蛋白(BMP)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下颌牵张成骨中的表达模式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对15只兔行双下颌骨切开术,安置口外牵张器,经7d间歇期后,按1mm/d的速率延长下颌骨6mm。在间歇期末,牵张结束后0、7、14、28天分别处死3只动物,取牵张区骨痴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潮不同时间内BMP和PDG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下颌骨牵张后BMP和PDGF表达增强,其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问充质细胞和新生骨小梁边缘的成骨细胞。BMP和PDGF表达高峰均出现在牵张第0和第7天,但BMP在牵张后第28天仅有微弱表达;而PDGF在这个时期的骨痴改建区的成骨细胞中仍有明显表达。结论 BMP可能在牵张成骨过程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使未分化同充质细胞向骨细胞系分化。PDGF既参与早期的成骨过程,又可能在牵张成骨后期新骨改建中起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犬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恒牙胚牙周组织TGF βl、BMP 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用 4 6月大小本地犬 12只 ,随机分为牵张组 6只和对照组 6只 ,行双侧下颌骨牵张手术 ,其中对照组只行手术而不加力牵引 ,即作为阴性对照。于加力后第0、2、4、6、8周分别处死 1只实验组和对照组犬 ,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截骨线附近恒牙胚牙周组织TGF βl、BMP 2的表达及意义。结果 :骨牵张区近中的第三乳磨牙和第四恒前磨牙牙胚近远中根的远中侧均见骨质吸收 ,可见破骨细胞 ;近中侧可见新骨形成。第四恒前磨牙牙胚牙囊远中侧纤维受压、变窄 ,近中侧纤维受到牵张、变宽。TGF βl、BMP 2在乳磨牙的根部牙周膜和牙槽骨中均有表达 ,在恒牙胚的牙囊和牙槽骨中也有表达 ,且TGF βl在恒牙胚成釉细胞及成牙本质细胞呈阳性表达 ,实验组表达强于对照组。TGF βl在乳磨牙及恒牙胚的远中侧表达明显增强 ;BMP 2在乳磨牙及恒牙胚的近中侧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通过扩大牙弓长度和宽度 ,牵张成骨为正畸医生治疗牙弓狭窄提供了新的机会 ,可以避免严重拥挤病例导致的拔牙治疗。本实验表明牙齿可以自行移动至截骨间隙的新生成牙槽骨中 ,在下颌骨牵张成骨后 ,恒牙胚向骨牵张区移动过程中受TGF βl、BM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狗的双侧下颌牵张成骨中颞下颌关节髁突的形态改变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髁突的 表达。方法 16只狗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分别为牵张6 d组、牵张后固定2周组、牵张后固定8周组及正常对 照组。各实验组的牵张频率均为1 mm/d,1次/天。对每组动物的髁突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TGF-β1的免 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实验组动物的髁突纤维软骨早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增殖带、肥 大带细胞增生活跃,软骨钙化层及其深层软骨成骨活跃;TGF-β1阳性染色主要定位在肥大带细胞胞浆、周围基质和 成骨反应活跃处的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及周围基质。牵张后固定2周时这种改建修复现象最明显,8周时逐渐恢 复至正常对照组的表现。结论 双侧下颌牵张成骨对颞下颌关节髁突影响主要表现为髁突纤维软骨组织形态学 的改变和软骨、骨的改建活动,但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这种改变逐渐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将12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建立单侧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实验组自牵张期开始每日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3mL,并分别于固定期1周、4周、7周各处死2只对照兔和2只实验兔,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和骨组织计量学观察。结果:实验组动物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速度及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成骨细胞活跃,骨小梁较成熟,单位面积内成骨细胞个数及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螺旋扩弓器进行下颌正中联合横向牵张成骨,扩展下颌间隙,并探讨在机械张力作用下新骨组织中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eceptor or Activator of NF-KB Ligand,RANKL)表达规律.方法:建立兔下颌骨正中联合牵张成骨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牵张后1d、牵张后4d、固定后1w,固定后4w、固定后12w的牵张区新生骨组织中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不同时期的分布和表达.结果:下颌正中联合牵张成骨除一只外,其余实验动物均成功,牵张平均量为4mm,牵张成骨1d和牵张成骨4dOPG的阳性细胞数百分比逐渐增加,固定1w到12w组织中阳性细胞数百分比逐渐减少,RANKL阳性细胞数的百分比仅在牙缝关闭后与对照组有差异,其余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下颌正中联合横向牵张成骨是扩展下颌间隙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机械牵张力能够促进OPG表达,OPG可能在牵张成骨的早期起一定的抑制破骨并促进调节新骨形成作用,RANKL则与骨改建有关,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垂直牵张成骨在下颌骨牙槽嵴增高的应用。方法 分别在6只狗的下颌骨无牙区,应用牵引装置,垂直牵张牙槽嵴。结果 经过1周的牵张、3周和6周固定后,牙槽嵴平均垂直增高7mm,X线片及连续切片显示,牵引部分有骨形成,牙槽嵴增高可靠。结论 狗下颌骨通过垂直牵张后,牵张区是可靠的膜内成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新骨形成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分布规律。方法猕猴23只以外科方法建立腭裂动物模型。其中实验组动物21只,以牵张成骨术整复其腭部软硬组织缺损,至骨运送盘移动关闭裂隙后原位固定。分别于固定期第1、2、4、6、8、12及24周取材3只实验动物,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不同时间的表达分布,并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结果对比。结果免疫组化实验表明, BMP-2于新骨形成过程中主要存在于成骨细胞胞浆中,在牵张成骨早期新生骨小梁的周围存在大量成骨细胞,染色为强阳性;4~6周时,成骨细胞进一步增多,BMP-2表达也呈现强阳性,表明成骨过程到达高峰;8周时成骨细胞数量减少,BMP-2表达趋于减弱;至12周时,成骨过程已基本完成,免疫组化染色基本无着色。结论术后固定成骨期内,BMP-2的表达与分布是一个由弱变强,达到成骨高峰后,随着新骨改建成熟又逐渐趋弱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生长期山羊颅骨冠状缝受牵张力作用后组织与细胞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生长期山羊,在颅骨冠状缝两侧安放自行研制的牵张器。实验组动物按0.4mm/d的速率进行骨缝牵张。在牵张结束后第0,2和4周分3组取骨缝标本进行X线摄像,扫描电镜及BMP与TGF-β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未进行骨缝扩张的动物作为对照。结果实验组动物的冠状缝均被成功分离。牵张结束后0与2周,扩大骨缝中可见胶原纤维沿牵张力方向有序排列,骨缝边缘出现大量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BMP和TGF-β在这些增殖活跃的细胞中呈高水平表达。第4周,受力骨缝边缘以膜内成骨方式进行改建,BMP和TGF-β阳性染色主要位于新生骨小梁四周的成骨细胞中。结论牵张成骨技术可以顺利扩张处于生长期动物的颅骨缝,BMP和TGF-β可能在颅骨缝牵张成骨过程中扮演重要调控角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方向牵张力作用下颞下颌关节的受力状况,探讨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牵张力合理的方向.方法 通过建立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上模拟牵张力的作用,得到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颞下颌关节的受力状况.牵张力的方向为平行于下颌骨下缘或平行于正中矢状面.分别观察牵张延长1 mm、3 mm、5 mm的应力分布状况.结果 不同方向牵张力作用下颞下颌关节的受力情况是不同的.当牵张力平行正中矢状面时,颞下颌关节的受力较大.结论 在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牵张力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生物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整合素β1(integrinβ1)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分布和表达,初步探讨整合素β1在张应力信号传导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12只大耳白兔行双侧下颌骨骨切开术,并安置口外牵张器,经7d间歇期后,按1mm/d的速率将下颌骨延长6mm。在间歇期末,牵张结束当天及牵张结束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处死3只动物,取牵张区新生组织作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时间点整合素β1的分布特征和表达水平,并用染色强度等级分析法对免疫组化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整合素β1免疫组化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牵张间隙内的间充质细胞和新生骨小梁表面的成骨细胞。间歇期末,多数间充质细胞和成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呈弱阳性;牵张结束时,染色强度显著上升;然而,固定到第7天和第14天,染色强度明显弱于牵张结束时。结论:整合素β1可能在牵张成骨时将外界的张应力传递至感应细胞内并刺激成骨细胞系增殖分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下颌骨颏部节段性缺损弧形牵张成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弧形牵张成骨重建下颌骨颏部节断性缺损过程中,不断变化方向的牵张力对新骨组织形成的影响。方法:建立颏部节段性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把简化后的弧形牵张器有限元模型置入截断后的下颌骨,模拟弧形牵张成骨,并测量在弧形牵张成骨过程中下颌骨整体位移及其von Mises应力分布。结果:在未考虑唇颊侧软组织作用的前提下,弧形牵张成骨形成的新骨向舌侧生长,重建的下颌骨弧度较原下颌骨弧度变小。von Mises应力主要集中于牵张器在下颌骨的固位处。结论:在弧形牵张成骨重建下颌骨缺损过程中,牵张力本身就促使新骨组织向舌侧生长,从而使重建的下颌骨弧度较正常时小。此项研究为临床上如何克服弧形牵张成骨所形成的下颌骨弧度较小的不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过程中连接蛋白43(Cx43)调节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之间的偶联动态平衡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建立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牵张成骨不同时期骨组织中Cx43的表达以及分布情况。计算骨组织细胞中Cx43的阳性表达率.应用SigmaStat2.03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x43表达主要位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的细胞膜上。牵张1周后,牵张区成骨细胞、破骨细胞Cx4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7±3.0)%和(56.8±4.0)%,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骨细胞Cx43阳性表达率为(29.0±2.8)%,显著低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P〈0.05)。牵张2周后,牵张区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的Cx4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5.3)%、(49.0±4.1)%和(36.2±5.1)%,成骨细胞Cx4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破骨细胞和骨细胞(P〈0.05),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膜上,胞质中亦有少许表达。完成牵张4周及6周后,新骨形成区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细胞膜上均有Cx43表达,其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牵张成骨过程中,Cx43对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之间的偶联动态平衡有比较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BMP-2、bFGF在牵引成骨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通过两种不同术式的比较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 - 2 (BMP - 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的表达水平和成骨的关系 ,探讨牵引成骨的成骨机制。方法 :2 8只狗随机分为牵引成骨组和直接延长组各 12只及正常对照组 4只 ,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比较BMP - 2、bFGF在两组牵引第 6天、固定 2周、固定 8周时的表达情况。结果 :两组在牵引第 6天骨断端附近的新生编织骨边缘基质及周缘的活跃的成骨细胞、骨膜下及牵开区增生活跃的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基质均可见BMP - 2、bFGF强阳性的染色 ,染色平均灰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牵引后固定 2周 ,牵引组新生编织骨边缘的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牵开区纤维结缔组织仍可见BMP - 2、bFGF阳性染色 ,而直接延长组的BMP - 2、bFGF在牵开区的染色强度明显降低 (P <0 .0 5 ) ;牵引后固定8周 ,BMP - 2、bFGF在牵引组和直接延长组的组织中的染色强度均明显减弱 ,染色灰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 ,在机械的牵引力和微创伤等多种因素刺激下 ,局部牵开区BMP - 2和bFGF持续高表达。两种生长因子可能共同参与促进了牵开区大量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