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骨节段性缺损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骨节段性缺损是骨科临床上最难治的一种骨缺损。修复时不仅需要诱导成骨 ,还要解决骨传导问题 ,使新骨具有支撑功能。因此 ,大段植骨成为必要的治疗手段。一、吻合血管的自体骨游离移植带血管移植的自体骨有正常的血液供应 ,和宿主骨之间的连接是个一般骨折的愈合过程 ,不像不带血管的大段骨移植那样需要爬行替代 ,疗程短而效果好。临床上用于修复长骨节段性缺损的供骨有腓骨、髂骨和肋骨。腓骨长而直 ,其管状骨属性使它具有较强的支撑力 ,是修复长骨较长节段性缺损的首选供区。肋骨虽然也富含皮质骨 ,但比腓骨细 ,而且形状弯曲 ,修复长骨…  相似文献   

2.
外固定器治疗成人创伤后肢体短缩2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用骨外固定器治疗成人创伤后肢体短缩和骨缺损的方法。方法:使用外固定器,根据lizarov治疗原则,对27例(男25例,女2例,平均16-45岁)分别采用骨节段位移术和干骺端截骨延长术修复骨缺损和延长肢体。结果:27例经1-8年随访,所有骨缺损愈合,肢体长度除3例外均恢复正常,感染病例无感染复发,结论:骨外固定器治疗成人创伤后肢体缩短手术创伤小,方法简便,既可修复骨缺损又能恢复肢体长度,并同时治疗骨感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Masquelet技术对于创伤性骨缺损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在修复创伤或感染造成的大段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笔者选取高州市中医院骨科2009年1月~2012年1月应用Masquelet技术修复创伤或感染造成的大段骨缺损的9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27~79岁,平均53岁。分为2期,一期为彻底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目的为刺激诱导膜的产生;6~8周后诱导膜产生,行二期手术取出骨水泥,置入自体松质骨。结果对接受手术的9例患者进行平均时间为7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的长骨愈合情况良好。结论 Masquelet技术为创伤后骨缺损治疗提供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对喉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兔甲状软骨中部手术切除5mm×6mm全层软骨作为喉软骨缺损的动物模型,采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陶瓷化骨颗粒复合作修复材料,动态观察缺损区修复情况.结果:2周时缺损区内已有软骨基质形成,4周时软骨断端形成管状骨,16周时缺损区已全部被新生骨组织充填.而对照组仅有少量的软骨生成.结论:BMP复合物可在甲状软骨缺损区内较快地诱导软骨和骨形成,从而修复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利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大段骨缺损患者31例。其中,17例初始损伤为开放粉碎性骨折合并感染,13例为慢性骨髓炎,1例为大段骨囊肿。Ⅰ期彻底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6.7~12.1 cm,平均(7.5±1.2)cm,在骨缺损处填塞抗生素骨水泥诱导生成生物膜,并修复缺损的皮瓣。Ⅱ期在膜内植自体髂骨,修复骨缺损,观察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大段骨缺损临床疗效。术后末次随访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4个月,平均(28.5±3.0)个月。其中,28例患者在5~7个月获得Ⅰ期骨愈合,平均(5.3±1.7)个月;2例Ⅱ期术后发生感染,再次行膜诱导技术治疗,达到临床骨愈合;1例出现踝关节僵直;其余未出现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磷酸钙骨水泥(CFC)/脱钙骨基质颗粒(DBM)/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复合材料植入修复大段骨缺损的长期X线变化和组织学特征.方法 预制兔DBM,将其与rhBMP-2充分混匀,真空下形成DBM/rhBMP-2复合物,后者与CPC按质量比2:8(DBM:CPC)的比例制作CPC/DBM/rhBMP-2复合材料,其中含rhBMP-2的量约1.2mg/cm3.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2只.制作15mm桡骨缺损模型,A组旷置骨缺损,B组植入CPC,C组植入复合材料.于术后6、12、24、36周追踪X线摄片,第36周全部处死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X线摄片显示:A组术后各期骨缺损均未修复,最终骨断端萎缩.B组术后各期骨痂均稀少,CPC材料外形、密度无明显变化.C组术后6周复合材料周围形成少量骨痂,材料-骨界面模糊,材料边缘不规则、密度减低、体积缩小;第12周骨痂生长丰富,材料-骨界面消失,材料失去原有外形,轮廓变小;第24周骨痂连续通过骨缺损,桡骨一侧已形成连续的骨质,材料大部分被吸收,髓腔部分再通;术后36周桡骨缺损区两侧均形成连续的骨皮质,且髓腔完全再通,外形恢复满意.术后第36周组织学观察见A组骨缺损为瘢痕样软组织所填充;B组骨缺损部位仍为CPC填充,材料内部未见新骨和纤维组织出现;C组骨缺损已修复,材料残留少部分未被吸收,大部分被新骨替代.结论 优化配方的复合材料能够较好地修复兔大段桡骨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结合不同自体带血供组织(长段自体尺骨或屈指长肌)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手术造成绵羊桡骨30mm骨缺损,A组植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磷酸三钙(TC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人工骨及带血运的长段尺骨,B组植入PLGA-TCP-BMP-2人工骨及带血运的屈指长肌肌腹,C组仅植入PLGA-TCP-BMP-2人工骨,D组不植入任何材料。4组均以钢板固定桡骨缺损区。术后24周行手术部位X线摄片,24周处死动物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24周时,X线检查示A、B组桡骨缺损处完全成骨修复,皮质骨与髓腔的轮廓较为清晰;C组亦能完全修复,但新生骨密度及髓腔轮廓清晰度均不如A、B组;D组无有效骨痂形成。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A组新生骨完全修复骨缺损区;B组骨痂为较成熟的板层骨,骨陷窝较多;C组新生板层骨及骨陷窝排列较为紊乱;D组无骨连接表现。A、B、C组均未见人工骨材料残留。结论 PLGA-TCP-BMP-2人工骨结合带血供的长段自体骨或自体肌肉移植能够很好地修复绵羊桡骨30mm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rhBMP-2/明胶复合材料修复犬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明胶复合修复犬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检验rhBMP-2的诱导成骨活性。方法 手术造成20mm桡骨中上段骨缺损,实验组植入含2.0mg的rhBMP-2的复合材料片,对照组植入单纯明胶片。通过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评价rhBMP-2/明胶复合材料修复犬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结果 影像学检查示实验组术后12周时骨痂将缺损桥接,术后24周时达到皮质骨连接;对照组无骨痂形成。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术后12周时骨痂外层为板层骨,中央为编织骨,内有骨髓组织,术后24周时骨痂外层为皮质骨,中央为髓腔组织;对照组为纤维连接。骨密度测定示术后12周时骨痂密度达到正常值的79%,24周时达到正常值的88%。结论 rhBMP-2/明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活性作用,2.0mg的rhBMP-2能够很好的修复犬桡骨20mm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修复儿童长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自1994~2009年治疗儿童长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23例,肿瘤段切除或肿瘤刮除后,采用带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切取腓骨长度为6~14cm,平均长度11cm。术后定期随访,根据影像学检查、Enneking评分结果评定疗效。结果术后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19个月。Enneking评分26~30分17例,21~25分6例,X线片示术后2~4个月内骨性愈合,移植的腓骨均有不同程度增粗,肿瘤无复发。结论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是修复儿童长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良好方法 。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载体构建血管化骨组织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及其生物学特征,制作兔桡骨下段15mm骨缺损,将去神经化的指深屈肌瓣转位至缺损区,作为BMP载体来修复骨缺损,通过大体、X线、组织学、原位末端标记(TUNEL)等方法观察骨缺损的修复过程及生物学变化。结果发现,骨骼肌逐渐发生萎缩,2周时肌瓣内可触及串珠状团位,有大量软骨细胞生成,沿肌间隙分布;6调 时骨桥与宿主骨紧密结合,软骨溶解区有大量纺织骨形成,出现骨髓腔并与宿主骨髓腔再通,肌纤维被增殖的间充质细胞、软骨细胞及结缔组织所分割;8周时肌纤维几乎完全消失,新生骨组织于条索状桥接两断端,组织学显示骨骼肌萎缩的同时,部分细胞核出现崩解,并有凋亡小体出现;TUNEL染色呈阳性。说明肌瓣可作为BMP的良好载体用于构建血管化的骨组织来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联合血管束植入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联合血管束植入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效果。方法 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经BMP-2基因转染后复合异种骨支架体外构建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建立兔双侧桡骨缺损(2.0cm)模型,采用4种方法修复:A组: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血管束植入;B组: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C组:无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血管束植入;D组:单纯支架。术后4、8、12周行X线检查、计量组织学检查、生物力学测定和微血管墨汁灌注等观察血管形成及成骨情况。结果 A组缺损区在成骨活跃程度、再生骨量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其他组,血管束发出分支向移植骨内长入,血管再生旺盛,其骨缺损得到了较彻底的修复。B组在BMP-2基因诱导下成骨速度和质量优于C组;而D组缺损内主要形成纤维组织。结论 BMP-2基因治疗联合血管束植入具有良好的成骨及血管化效果,对骨不连、长段骨缺损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在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1~56岁[(41.5±12.1)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8.1±2.6)cm,软组织缺损面积(16.2±4.7)cm2。首先行骨感染灶清除、骨缺损区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填充,然后行Ilizarov骨搬运治疗骨与软组织缺损。记录软组织对合时间、断端会师时间、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定疗效,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7个月[(17.9±4.5)个月]。软组织对合时间为48~155 d[(101.7±29.0)d],断端会师时间为55~167 d[(111.6±29.5)d],外固定时间为154~450 d[(322.9±86.3)d],外固定指数为31.1~61.5 cm/d[(40.8±7.5)cm/d]。末次随访时Johner-Wruhs评分评定效果:优2例,良4例,中5例。AOFAS踝-后足评分为61~94分[(76.6±12.7)分],其中优3例,良2例,可6例。4例患者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会师端愈合不良,经Ⅱ期植骨后骨折愈合。患者均未因软组织缺损行游离或局部转位皮瓣修复。随访过程中无发热、创面流脓、软组织坏死、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并发症少,在骨延长的同时可同时实现软组织的闭合。  相似文献   

13.
骨延长区假性生长板及其成骨方式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骨延长区假性生长板及其成骨方式的组织学特点。方法:新西兰白兔造成左胫骨中段骨延长模型。定期取材,石蜡包埋,纵向切片,HE及饱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普通光镜及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骨延长区假性生长板内见大量的成纤维样间充质细胞,这些间充质细胞不断地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而后形成新骨组织。结论:骨延长区假性生长板由成纤维样间充质细胞构成,其成骨方式有:(1)膜内成骨;(2)软骨内成骨;(3)纤维内成骨3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多种腓肠肌肌皮瓣转移治疗胫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伴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选择及效果。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6月,对16例胫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合并骨缺损骨外露的患者,采用病灶清除,骨质缺损较多行Ⅰ期或Ⅱ期植骨,外固定支架固定,分别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腓肠肌内外侧头联合肌皮瓣、腓肠肌内或外侧头肌瓣加植皮,术后常规滴注引流进行治疗。男14例,女2例,年龄17~59岁。皮瓣面积6 cm×4 cm~18 cm×9 cm。结果随访6~24月,全部转移皮瓣一期存活。Ⅰ期植骨2例,Ⅱ期植骨4例1,例慢性骨髓炎复发,植骨失败,经3次清创后感染治愈;其余病例感染均未复发,植骨愈合好,植骨愈合时间3.4~6.7月,平均4.6个月。结论腓肠肌肌皮瓣具有血供丰富、操作简单、成活率高以及不牺牲重要血管等特点。治疗胫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并骨与软组织缺损,既可以改善病灶局部血液循环、又可以进行创面覆盖,同时还可以进行滴注引流,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费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BMPs, IGFs, and TGFbetas improve the process of bone healing in vivo. We have suggested the use of gene therapy as a possible way to deliver growth factors to fracture sites in order to improve repair.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minimally invasive gene therapy approach to treat bone injuries locally without damaging the local blood circulation. A segmental defect of 1.3 cm was created in the diaphysis of the femur in mature NZW rabbits. Internal fixation with 7-hole DCP plates and 2.7 mm screws was used to stabilize the bone. After building a chamber by tightly closing the muscles around the segmental defect, 0.5 ml of either saline solution or a collagen gel containing 1 x 10(10) particles of adenovirus carrying cDNA encoding either the bacterial beta-galactosidase gene (LacZ), or the firefly luciferase gene were injected into the gap. The control side received 0.5 ml of saline solution without virus particles. Bone marrow, cortical and trabecular bone and surrounding muscle were harvested from the injected femur and were analyzed for local gene expression through X-gal staining or measurement of local luciferase activity. To determine whether distant sites were transduced, tissue from the spleen, liver, and lung were harvested as well as bone, bone marrow and muscle from the contralateral diaphysis of the femur. The delivery of the adenoviral vector suspended in saline solution led to local transduction of the bone, bone marrow and the muscle surrounding the gap. No luciferase activity was found in the contralateral femur, lung, or spleen, and only transient luciferase activity was seen in the liver. While marker gene expression persisted within the surrounding soft tissues for at least 2 weeks, the expression in bone lasted up to 6 weeks. This study has shown that it is possible to use adenoviral vectors to transfer and express genes locally within a segmental defect. Gene expression persisted for several weeks, which may be already sufficient to accelerate repair.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99^mTc-MDP动态骨显像在定量监测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过程中血管化和成骨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兔15只,制作颅骨缺损模型[缺损处对称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Ⅰ型胶原复合人工骨(nHAc)和颗粒羟基磷灰石/Ⅰ型胶原复合人工骨(pHAc)],随机分为2、4、8、10和12周5组,每组3只.耳缘静脉注射99^mTc-MDP后,行常规骨动态显像,利用ROI技术,计算出放射性峰值和摄取比值.比较nHAc和pHAC植入区各时相的放射性峰值或摄取比值.行头颅X线摄片,并观察分析图像.结果 ①骨动态显像:nHAC组植入区各时间点的血流相放射性峰值及静态相摄取比值均显著高于pHAc组(P<0.01);随时间延长,nHAc及pHAc组植入区的血流相放射性峰值与静态相摄取比值均逐渐增高;nHAc组上述参数于第8周开始显著高于第2周(P<0.05),而pHAc则始于第10周(P<0.01).②X射线检查:nHAc组骨修复时间早于pHAc组,且前者各时间点的新生骨密度均更高;nHAC组植入区边缘及中央区均见新骨形成,而pHAC组仅限于边缘部位.结论 在促进早期血管化及加速成骨活动方面,nHAc明显优于pHAc.99^mTc-MDP动态骨显像能准确、定量、动态地评价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中血管化和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家兔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成骨的X线特征。材料方法:选健康家兔18只,于双侧桡骨建立1cm的骨缺损模型,6周后,于右侧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注射自体骨髓2ml,左侧注射外周血2ml。于注射前及注射后1、2、3、4、12周行双侧桡骨骨缺损部位的X线检查。结果:骨缺损注射组,在注射后2周有新骨形成,3~4周时骨缺损间隙只残留1.5mm(1.2~2.3mm)。外周血注射组骨缺损间隙依然存在,骨缺损间隙平均7.5mm(7.0~9.3mm)。结论:经皮注射自体骨髓于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有成骨作用,外周血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不能成骨  相似文献   

18.
新型互锁双钢板治疗长骨干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髓内皮质骨移植和松质骨充填,互锁双钢板固定治疗长骨干节段性骨缺损,观察移植骨和宿主骨的修复愈合过程和转归特点。结果显示:12-24周时植骨愈合良好,12周时髓内植骨两端已与宿主骨愈合,24周时髓内植骨两端呈松质骨化,充填的松质骨部分已改建为板层骨,骨缺损已大部分修复。新骨的形成是以哈氏系统为中心向外呈同心圆扩展,不同时期的新骨形成清晰可见。本法不仅可以恢复骨结构的完整性、固定可靠,而且具有良好  相似文献   

19.
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Ⅰ期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03年9月-2010年9月收治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24例,均为胫骨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Ⅲ B型20例,Gustilo Ⅲ C型4例).在患肢上安放Ilizarov外固定架.清创术后小腿胫前内侧软组织缺损10 cm×6 cm,胫骨骨缺损(8±4)cm.对15例胫骨骨缺损<5 cm的患者使用Ⅰ期清创、腓骨截骨、胫骨缺损端加压.对9例胫骨缺损>5 cm的患者采用Ⅰ期清创、骨运输-骨延长.对15例患者采用Ⅰ期清创,封闭创面或缩小创面、骨搬移,Ⅱ期清理皮肤嵌顿及清理骨折端.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0~24个月,平均14个月.骨缺损均得以重建,患肢肢体长度与健侧之差<2 cm,骨折愈合,创面均闭合.1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术后3个月恢复.19例未通过额外手术进行修复.3例通过游离皮片植皮成活,2例通过局部旋转皮瓣修复覆盖创面.结论 Ⅰ期使用Ilizarov外固定架进行骨搬移肢体是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观察外固定器一期骨延长治疗火器伤骨折骨缺损的局部微循环变化。16只杂种犬,随机分2组。建立高速火器伤骨折缺损动物模型后,分别采用“外固定器一期骨延长”和传统的“早期石膏固定”两种方法治疗,在不同时间点对两组动物伤肢局部进行微循环测量。结果显示:(1)与普通开放性骨折不同,火器伤骨折局部血流量在3天内持续下降,以后逐步回升,至伤后6周恢复至接近正常的水平;(2)外固定器骨延长组和石膏组相比,骨折局部血流量恢复无明显差异。提示外固定器一期骨延长治疗火器伤骨折骨缺损对骨折局部血流量的恢复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