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热的定义与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 ,而不是独立的疾病 ,许多疾病可引起发热 ,但最常见的原因是由感染和非感染疾病引起。1 儿童正常体温与影响体温的因素1.1 儿童正常体温 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在一定范围 ,根据测定的部位不同 ,正常小儿肛温为36 .5~ 37.5℃ ,腋下体温为 36~ 37℃ ,舌下温度较肛温低 0 .3~ 0 .5℃ ,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常测肛温。1.2 体温常受下列因素影响 ①季节 :夏季略高于春秋冬三季 ,如夏季的腋温为 36 .9~ 37℃ ,春秋冬三季腋温为 36 .6~ 36 .7℃。每天上午与下午的体温略有差异。②活动、哭闹、进食后、衣被过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在骨折术后发热患者中应用物理降温的效果及物理降温的适应证.方法 选择450例骨折术后发热患者,分别对影响温水擦浴物理降温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温水擦浴的水温、发热程度、发热时相进行分组研究.观察以上因素对降温效果的影响.结果 水温控制在38~40 ℃擦浴的实验组降温有效率明显高于水温32~34℃擦浴的对照组;发热体温高峰恒定期擦浴效果明显好于体温上升期;中度热以下降温效果显著优于高热.结论 单纯物理降温适用于骨折术后体温在38.5℃以下中度发热患者,感染性高热应联合药物降温.擦浴水温控制在38~40℃,擦浴时机在体温高峰期降温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外科患者术后低体温相关因素及其护理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常医护人员只注意患者手术后体温是否升高,对体温在36℃以下者常未予重视。而外科患者术后体温偏低,不仅会使手术伤口感染率增加和住院时间延长,还会诱发其他并发症,如出血增加、四肢末梢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下降,甚至诱发心脏疾病。本文探讨了与术后出现低体温相关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方法。1 临床资料临床观察术后患者83例,其中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12岁。施行全麻者32例,硬膜外麻醉者51例。术后回病房内立即测量患者体温结果体温低于35℃者17例,35℃~36℃者38例,高于36℃者26例。2 原因分析2.1 麻醉药物可通过直接或…  相似文献   

4.
金红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3):5625-5625
低体温(36℃以下)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体温失调,而低体温又可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受抑制,术后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尤为突出。低体温所致的寒战可使机体耗氧量增加2~3倍,造成氧供需失衡。若体温低于35℃,心肌缺血增加3倍,  相似文献   

5.
2004年10月~2005年4月,我院及时为105例术后低体温患者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疗效满意,现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5例,男37例,女68例,3~82岁,硬膜外麻醉者64例,全麻术后患者36例,静脉麻醉术后5例。术后回病房后立即测体温,体温35.5~36℃者46例,35.1~35.5℃者54例,35℃以下者5例。2原因分析①手术室的室温偏低,以及在运送患者时环境温度低,都可以造成患者的体温下降。②大量输液或输血,也可导致机体体温下降。③麻醉药、镇静药、肌松药可直接或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骨胳肌的产热效应,致机体产热减少,导致体温下降。④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  相似文献   

6.
体温在39.℃以上的高热病人,经酒精擦浴约30分钟后,体温可下降1℃左右。但在临床工作中,不时见到一些病人擦浴后体温不降,并出现某些不适或并发症。对此我们在临床上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使物理降温行之有效。1.高热伴有寒颤的病人,若用冷的酒精刺激反而妨碍体内热量的散发,使体温升高,此种情况不宜酒精擦浴。2.高热者出汗多时常伴有脱水现象.此时作酒  相似文献   

7.
常规测量体温的方法是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水银头置于测量部位,数分钟后将体温计取出,水银柱所示标度即为被测者的体温。对体温高低不同的人,测试时间是否应该有差异;测量前水银柱不甩至35℃以下测量结果是否同样可信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全身麻醉术后患儿发生低体温的现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患儿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术后低体温的发生状况与临床特征,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9年5-9月,833例全麻术后收入麻醉恢复室中的惠儿进行体温测量,并采集临床相关资料.结果 全麻术后有50例肛温为32-35℃,未见肛温低于32℃的病例.低体温的发生率为6.0%.1岁以下患儿低体温发生最为常见(18.7%),开腹术后或麻醉时间>2h的患儿低体温发生率明显升高.术后低体温易出现皮肤花斑、哭吵不安、寒战等临床表现.结论 全麻术后低体温为患儿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表现为体温轻度降低.1岁以下、行开腹术或麻醉时间>2h的患儿均为术后低体温高发人群,应为重点监测对象.  相似文献   

9.
药物可减轻某些症状.但也可产生该症状加重的矛盾反应.如将这些不良反应误认为病情加重或药物剂量不足,必将导致错误的处理方案,现举例说明熟悉这些情况的必要性.1 抗感染药引起发热倒1:男,58岁.因吸入性肺炎肌注青霉素,体温持续在37~38 ℃之间,加用链霉素后体温仍不降.改用红霉素、先锋霉素,体温反而增高、达38~39℃于是上述抗生素全部停用,体温于2天后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术科病区(以下简称术区)护士对是否有必要在接手术时测量术后患者体温的认知状况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接手术时对术后患者体温的监测情况,探讨影响其未监测的原因;同时调查妇产科术后患者手术当天及术后第一天体温的变化规律,以针对护士是否需要在接手术时监测体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某两家三甲医院术区100名护士,用自行设计问卷法对其进行调查,同时期对该两家医院妇产科病区120位术后患者进行术后体温的监测以及分析总结体温的变化趋势.结果 86.3%的护士认为有必要测量接手时患者体温,其中62.1%的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有测量体温,而37.9%的护士在接手术时未测量手术患者的体温;120例患者术前体温T0为(36.62±0.23)℃,接手术时体温T1为(35.95±0.38)℃,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62例患者在接手术时体温T1<36℃,占总体的51.7%.结论 体温异常对术后患者恢复影响大,调查显示术后低体温患者占比例相对高,因此对护士进行系统、规范的接手术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加强护士对术后患者体温监测的重视,以期达到针对异常体温能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保证手术病人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崔华  张萌  徐岩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8):1851-1852
新生儿的护理是产科护士的重要工作,从产妇分娩开始,到新生儿娩出后均需根据评分采取相应的抢救及护理措施,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新生儿的全方位护理。1体温出生后体温每4h测1次,正常体温在36~37.2℃之间,每日的最高体温与最低体温之间相差应<1℃。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体温调  相似文献   

12.
深层体温(中心体温)降到35℃以下称为低温。低温与天寒以及身体、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老年入的植物神经功能降低,下丘脑的神经细胞退化,失去精密调节体温的能力。如果老人服用安眠药、镇静药、精抑郁药等再加上室温低,则低漏的发生率就更高。低温大致分七期:1.体温35~36℃,表现为面色苍白,蜡样皮肤,轻微紫绀,寒战时血压升高。2.中心体温降至34~35℃,则无寒战,呈嗜睡状,乱语,定向欠佳。神志不清。3.33~34℃,记忆缺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症中暑患者早期降温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30例重症中暑患者采用早期多途径降温,以时间与预后的关系,及体温与预后的关系进行抢救成功率的比较.结果 30例患者中,1 h内降温低于38.5℃以下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2 h内及4 h内降温小于38.5℃的患者.且患者体温越高,降温时间越短,抢救成功率越高.结论 重症中暑患者早期采用多途径降温方法,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水银体温计和红外体温计测温结果 之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需体温监测的ICU住院患者98例,对同一研究对象同时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窝温度和用红外体温计(根据使用说明,校正后额部或耳垂后温度相当于腋窝温度)测量额部温度和耳垂后温度,记录3个部位所测温度值.结果 对参与研究的全部98例患者总体来说,3个部位体温测量值比较差异显著,比较3个部位体温均值,差值在0.2~0.5 ℃,可以认为腋温>耳温>额温;对于17例水银体温计测温在38.0~38.9 ℃的患者,3个部位体温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比较3个部位体温均值,差值在0.5~1.1 ℃,从临床角度考虑,3个部位体温差别有临床意义,可以认为腋温>耳温>额温;对于30例水银体温计测温在37.0~37.9℃的患者3个部位体温值比较有显著差异,比较3个部位体温均值,差值在0.2~0.7 ℃,可以认为腋温>耳温>额温;对于51例水银体温计测温在35.0~36.9 ℃的患者,3个部位体温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比较3个部位体温均值,差值为0℃,可以认为2种方法 所测3个部位体温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水银体温计测量腋窝温度在正常范围(35.0~36.9 ℃)的患者,可使用红外体温计替代水银体温计测温.水银体温计测量腋窝温度37.0℃以上的患者,尚不能使用红外体温计替代水银体温计测温.  相似文献   

15.
儿童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者,可不考虑为病态。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甚至380C(以下均指腋温),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以上条件影响;相反,若饥饿、低热量,尤其体弱患儿处于少动状态或保温条件不佳,体温可低至35℃以下,称为体温过低或体温不升,应采取保暖措施。测体温的时间和条件以及测定的持续时间对数值均有影响;一般测腋温应以5min为准,不宜过短或过长,过短则偏低,过长则偏高。小儿年龄越小,体温调节越差,体温波动越大。但对于发热的耐受力却较好或反应不大,如小婴儿感冒时体温可突然升高达40℃左右,而病儿一般情况却较好,热退后恢复也较快。年长儿体温已较稳定,若体温突然升高,全身情况较差,往往反映有较严重疾病发生。对于长期(2周以上)发热或反复体温升高,则应认真查明原发病,并分析有无并发症存在。时期体温改变不似成人的典型,而且近年来经过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尤其应用抗生素药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益增多,已使不少发热性疾病的体温曲线与传统概念有明显差异,失去了热型原有的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设定在37℃,而围手术期体温在36℃以下称为体温过低,其发生率为60%~80%.由于麻醉剂的影响、手术室内的环境、开放体腔、使用温度过低的消毒液和灌注液、药物等都易使患者低体温.围手术期低体温可以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心肌缺血、术后渗血量增多、术后切口感染和住院时间的延长等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随着婴幼儿心脏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院收治各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日益增多,对术后监护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反跳性高热是指体外循环停止后,在无任何并发症的前提下,体温在数小时内达39℃以上的高热现象[1].体外循环术后引起的体温异常,可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导致手术失败.因此,体温的监护是体外循环术后主要护理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水银体温计监测体温前需将体温计内的水银甩至35 ℃以下,目前本科住院病人多,每日几次的体温监测前将耗费护士大量的时间、人力用于甩体温计;体温计的水银逐根的甩至35 ℃以下,更容易打碎体温计,也会造成护士胳膊酸痛等不适.为了避免以上缺点,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本科采用用20 ml注射器空针筒甩体温计的新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体温测量有腋表、口表和肛表三种方法。我国正常人体温:腋窝36℃~37℃;口腔36.2℃~37.2℃;直肠内36.5℃~37.7℃。当体内出现致热因素,使体温高于正常,谓之发热。体温口表测定在37.3℃以上,肛表测定温度在37.7℃以上,持续时间超过两周,是低热。在寻找低热的病因时,首先应在细致正确的观察下除外体温的正常波动。体温的正常波动可见于以下几方面:①体温可随年龄增长而改变,年轻人偏高,年老人偏低,婴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尚未成熟,体温可随外界温度升高而升高。②正常人的体温一天24  相似文献   

20.
术后低体温是较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特别是年老体弱的患者极易发生.在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部分手术后患者回病房时四肢厥冷,末梢循环差、超过半数患者出现寒战,测体温多在36℃以下.低体温可使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增多,又可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循环系统外周阻力增加,易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心动过速、心脏传导阻滞等不良并发症.个别患者体温不升,造成了患者周围血管痉挛,输液困难,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病情,增加了术后痛苦,且患者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使其体温尽快恢复正常,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