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单兆伟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多与素体虚弱、外邪入侵、饮食不节、七情所伤、劳倦过度等有关;脾胃虚弱为该病的发病基础,基本病机为脾失健运,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治疗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与辨病相结合,同时注重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194-1195
介绍全国名老中医单兆伟教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经验,认为脾胃虚弱为其本,瘀血阻络乃其标,滞亦为核心病机之一;诊断强调四诊合参,舌镜互参;治疗注重顾护后天,益气健脾,斡旋气机,以平为期,治萃三证,随证变通,加以心理疏导,饮食调养;用药轻灵醇正,颇具孟河余韵,讲求补而不滞,刚柔相济,升降平衡,巧用药对,精于配伍。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诊治已成为当前中西医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  相似文献   

4.
单兆伟教授是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曾先后师从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教授、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临证经验极其丰富,尤擅脾胃病的诊治。现将其运用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病机、治则、选方、用药特点、生活调摄等多方面对单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症经验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典型病案具体介绍单教授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单兆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宝才  李春婷  陈伟 《中医杂志》2011,52(12):1002-1003
<正>江苏省中医院单兆伟教授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善于诊治疑难杂症,尤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治用药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拟百乌三参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自拟百乌三参汤加减治疗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3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愈32例,好转3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9.74%。结论:自拟百乌三参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单兆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琳 《中医杂志》2004,45(4):252-253
<正>吾师单兆伟教授从医30余载,在脾胃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其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益气健脾治其本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主要隶属于中医学“胃痛”、“胃痞”等病证范畴。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是本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临床观察也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大多  相似文献   

9.
单兆伟教授系孟河医派传人,是当代著名的中医脾胃病大家,治疗慢性胃炎多有效验,笔者有幸长期侍诊单师左右。兹将其经验概括一二,简要介绍如下。 1 病机分型 大体而言,不少医家将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分为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胃湿热、痰湿阻滞、瘀阻胃络六种证型。  相似文献   

10.
11.
钱玉良 《陕西中医》2011,32(8):1042-1043
目的:介绍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抄方,总结老师治疗经验。结论:湿浊、毒热、瘀血为CAG的主要病机,浊毒瘀邪的致病特点,治疗宜病证结合,化浊解毒祛瘀。  相似文献   

12.
单兆伟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兆伟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著名脾胃病专家。早年拜师于孟河学派传人张泽生教授门下,学习二十余年,尽得真传,继承发扬孟河医派之学术精华,临床善于诊治疑难杂症,用药特色鲜明,尤其在脾胃病的诊治用药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学术体系。兹将导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经验探析如下:1四诊合参,首重舌诊《内经》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导师常谓中医临证不可片面的夸大四诊某一方面,尤其反对脉诊神秘化,临床有形病脉不病,脉病形不病,存在脉证舍取的问题,当四诊合参,全面采集病人的临床信息。临证重视望诊,尤其重视舌诊在脾胃疾病的指导意义。望舌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就有记载,后世历代医家逐步完善,至清代温病学派以辨舌验齿颇为重视,《临证验舌法》中就有“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瘥,主方不勿焉”的记载。另外,从脾胃与经络的络属关系有“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07-2508
文章介绍单兆伟教授诊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脾胃虚弱为发病根本原因,湿热、血瘀为主要病理因素。诊察时重视舌诊,强调舌镜互参。辨证灵活,分型论治而不拘泥。治疗时强调标本兼顾,健脾和胃疗其本,清化活血治其标;同时运用膏方辅助治疗;重视饮食调养,怡情悦性;用药平和,适合久服,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14.
单兆伟教授对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脾胃病甚有心得,尤其在用药时更精于配伍,善用药对,以提高疗效.古云"用药如用兵",遣方用药,当详察病情,寒热虚实,了于胸中,则平淡之品,其效也著.单教授喜用之药对有白术配白芍,因刚柔相济,柔肝安脾;丹参配葛根以一升一降,气血同治;黄芩配仙鹤草可清热而固;麦门冬配半夏以润燥生津;枳实配白术可一泻一补,清补兼施;莱菔子配决明子使下气补气;谷芽配麦芽则开胃健脾.其善用药对之妙,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虚湿热证的疗效及其对PTEN、ERK、AK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CAG脾虚湿热证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二参三草汤治疗,1个月为一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服用3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病理性症状检查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TEN、ERK、AKT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27%(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主要病理性症状检查评分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PTEN表达积分显著高于治疗前,ERK、AKT表达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且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二参三草汤可提高CAG脾虚湿热证患者PTEN表达量,降低ERK、AKT表达量,改善病理性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失眠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发生,而不良心理因素又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复发密切相关[1],因此临床失眠与慢性萎缩性胃炎需同时治疗,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单兆伟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师承孟河医家张泽生,深得精髓,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50余载,临床上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失眠,药物选择颇具特色,现结合具体案例,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2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吗丁啉、乳酶生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益胃汤加减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腹痛、嗳气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好,益胃汤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有健脾益胃的作用,能加快胃黏膜萎缩的恢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临床上可以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8.
童凤翔  徐艺 《天津中医药》2021,38(4):438-441
单兆伟教授从医50年,临床诊疗经验丰富,擅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单教授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归纳为脾虚为本,湿热血瘀为标,治疗上以健脾益气、清热活血为大法,着重健运中焦,调理脾胃升降,清热活血养阴,以平为期.根据疾病轻重不同,分别予以清幽养胃胶囊、仁术健胃颗粒、二参三草汤、参夏莲草汤等方,配合饮食、情志调摄,临床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黄芪苦参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即分为治疗组30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口服黄芪苦参汤治疗,疗程均为4个疗程(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15例,占50.0%;有效:11例,占36.7%;无效:4例,占13.3%,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效:8例,占26.6%;有效:12例,占40.0%;无效:10例,占33.4%,总有效率66.6%。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苦参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0.
单兆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用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兆伟教授业医30余年,尤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笔者有幸侍诊左右,深得教诲.兹择录一二,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