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99Tcm-MIBI SPECT/CT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为诊断PHPT而行99Tcm-MIBI SPECT/CT显像检查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与高频超声、CT结果对比,分别统计三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将三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57例病人经手术及病理检查共确诊76个PHPT病灶。99Tcm-MIBI SPECT/CT显像、高频超声、CT敏感度分别为75%、69.73%、50.94%;特异度分别为93.75%、96.07%、95.08%;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57%、80.31%、74.56%。99Tcm-MIBI SPECT/CT显像敏感度、诊断符合率高于CT (P<0.05),99Tcm-MIBI SPECT/CT显像对异位PHPT病灶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结论 99Tcm-MIBI SPECT/CT显像在PHPT病灶的定位中有较高的价值,是术前定位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83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病例,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表现:83例均有椎体变形、骨质破坏及"死骨";其中椎间盘破坏58例;椎旁脓肿54例;附件破坏9例;椎管骨破坏27例,椎管内脓肿5例。结论 CT对脊柱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病例其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结果 CT平扫,4例含有明确脂肪成份;4例未见明显脂肪成份,其中1例可见多发钙化灶,8例病例中均行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下降幅度约20~30 Hu,其中1例呈明显侵袭性表现。术后病理免疫组化均证实为上皮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 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当AML出现侵袭性表现,应考虑到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确诊仍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分析9例颅骨骨膜下血肿的影像特征,以提高早期及正确诊断。方法 9例全部作头颅CT检查,其中4例为多排螺旋CT检查,并经多平面重建。结果 9例中,共存在9个孤立的颅骨骨膜下血肿。早期2例,中期5例,晚期后遗改变2例。结论 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表现有特征性,多平面重建技术已成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肾损伤的检查方法,探讨CT表现的分类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50例肾损伤CT表现的分类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中CT表现为肾影增大23例(46%),肾轮廓不规则14例(28%),肾包膜下血肿36例(72%),肾内血肿27例(54%),肾周积血21例(42%),肾节段性梗塞6例(12%),轻度肾实质挫伤4例(8%),肾撕裂或断裂26例(52%),肾粉碎4例(8%),肾动脉主干断裂或闭塞2例(4%)。另外尚有胸、腹腔积液、肝、脾破裂、骨折等合并伤表现。结论 CT平扫加增强检查对肾操作定性诊断准确率达100%,分类诊断准确率达98%以上,CT分类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59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早期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的CT诊断与超声、MR检查结果对照分析,进一步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早期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59例临床确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59例均采用按照超声、CT、MR检查顺序进行检查,一天内完成。螺旋CT平扫并薄层动态增强扫描,扫描条件平扫,层厚8mm,增强扫描条件管电流140mA,层厚2mm,床速1~2mm/s,螺距1/2。结果 CT平扫确定坏死灶52例(88%),其中10例在薄层动态增强扫描时病灶数量增加,11例病灶范围扩大。全部59例经螺旋CT2mm薄层动态增强扫描都明确显示出坏死灶的范围、数量及胰腺周围情况。超声确诊37例,MR确诊21例。结论 螺旋CT2mm薄层动态增强扫描都能明确显示出坏死灶的范围、数量及胰腺周围情况,对早期诊断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对眼眶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晖 《中国辐射卫生》2008,17(3):356-35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在眼眶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眼眶淋巴瘤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结果 眼眶淋巴瘤8例。6例跨越眶隔前后部呈不规则铸型,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肿块包绕眼球生长,其中3例浸润肌锥内外间隙;2例位于泪腺,其中1例合并腮腺肿块。所有病例均未见眼环增厚与变形。所有病变多层螺旋CT平扫呈软组织肿块,密度类似于眼外肌,其内未见坏死;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轻度强化,1min病变中度强化,延迟扫描病变进一步强化。结论 眼眶原发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检查对本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特点,提高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其中术前2例行CT平扫,20例行平扫增强扫描,观察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影像表现。结果 2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混杂肿块,其中17例单发,5例多发(2例双侧多发),2例单发合并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合并肾包膜下血肿,14例超出肾轮廓之外,1例患者合并结节性硬化。增强后80%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非脂肪部分表现为Ⅲ型强化。结论 CT是诊断肾血管平滑肌瘤的首选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DCIS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其MRI图像的形态学特点、动态增强方式特点。结果 27例DCIS的形态学表现及增强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肿块型,共19例,动态增强曲线呈Ⅰ型者12例,Ⅱ型者5例,Ⅲ型者2例;另一类表现为肿块型,共8例,动态增强曲线呈Ⅰ型者1例,Ⅱ型者3例,Ⅲ型者4例。结论 DCIS的MRI影像特点:形态学以非肿块型为主,动态增强曲线以Ⅰ型者居多;部分表现为肿块型,动态增强曲线以Ⅱ型、Ⅲ型者居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单侧副鼻窦发病12例,双侧副鼻窦发病3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4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 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病理;CT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病变内钙化影的出现是本病的主要CT表现,是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肺癌影像学分期与外科手术后病理分期,评价胸部CT检查在非小细胞肺癌术临床分期中的准确性。方法 90例接受胸部外科手术的病人,术前按照临床检查及CT影像结果进行临床分期CTNM。术后进行病理分期PTNM。结果 CT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度:I,Ⅱ期76.7%,ⅢA期74.4%,ⅢB期97.8%。I,Ⅱ期敏感度78.4%、特异度75.4%,ⅢA期敏感度72%,特异度77.5%,ⅢB期敏感度66.7%,特异度98.6%;CT诊断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64.2%,特异度55.9%、准确度60.0%。结论 胸部CT检查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诊断上有较高的准确性,以CT检查结果为主的临床分期能为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主要依据,但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是以淋巴结短径的大小为依据的,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有一定的差异,敏感性、特异性均不高,应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比如联合PET或纵隔镜检查,以进行更精确的分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SPECT/CT融合骨显像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96例乳腺癌可疑骨转移的患者,静脉注射99mTc-MDP 740~1110 MBq,3~6 h后按常规方法行SPECT全身骨显像,对发现的可疑病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由两位核医学科医师先对全身骨显像的平面图像进行分析,然后分析SPECT/CT融合图像并诊断,诊断分为肿瘤骨转移和无骨转移。诊断结果分别与病理或随访获得的正确诊断比较,并计算全身骨显像、SPECT/CT融合显像对患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符合率,采用SPSS 16.0软件,对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两组数据的差异进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6例乳腺癌患者最终诊断为骨转移者53例,无肿瘤骨转移者43例。全身骨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40例,灵敏度为75.5%(40/53),无肿瘤骨转移28例,特异性为65.1%(28/43),全身骨显像诊断与最终诊断结果符合68例,诊断符合率为70.8%(68/96);SPECT/CT融合骨显像诊断的灵敏度为94.3%(50/53),特异性为95.3%(41/43),诊断符合率为94.8%(91/96),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全身平面显像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12.39、19.36,P均< 0.05)。结论 SPECT/CT融合骨显像能够提供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中较全身骨显像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甲状旁腺腺瘤的MS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 10例甲状旁腺腺瘤单发,2例为双发,边界清晰,呈软组织密度。CT平扫及增强9例呈均匀强化,3例为不均匀强化,均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结论 甲状旁腺腺瘤的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有助于对其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在枢椎齿状突骨折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32例齿状突骨折的CT表现,图像资料经工作站处理进行多平面重组(MPR)。结果 尖部骨折5例,基底部骨折20例,枢椎体部骨折7例。齿状突移位23例,寰椎异常旋转伴寰椎或枢椎骨折4例。讨论 车祸是导致齿状突骨折的最主要原因,CT扫描及其多平面重建技术(MPR)是诊断本病的得力手段,诊断必须结合外伤史及其特有体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素扫描、SPECT与MRI诊断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5例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69个股骨头,所有患者均行核素扫描、SPECT、与MRI检查,分析诊断的敏感性和影像学特征。结果全组患者核素扫描、SPECT以及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1%、100%和100%。SPECT及MRI与核素扫描相比,前两种方法诊断符合率高于核素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ECT及MRI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靠方法,有助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双肾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双肾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病理证实的双肾NHL的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腹部螺旋CT平扫加动态增强。结果 两侧肾脏多发结节样浸润,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动态增强皮质期病变轻度均匀强化;实质期病变强化较皮质期明显;肾盂期肾盏肾盂受压延长,5例肾盂显影延迟。结论 螺旋CT对双肾NHL有一定的诊断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在褐黄病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作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5例经临床证实和治疗的褐黄病性关节炎的X射线平片及CT表现。结果 5例均发生于脊柱,X射线平片表现为多椎体发病,椎间隙内有钙化和椎间隙广泛狭窄,椎体关节面硬化,边缘唇样改变,以腰椎最为显著,CT表现为:椎间盘钙化及真空征,椎间盘向周缘膨出。其中3例伴有膝关节改变,表现为以增生、退变为主。结论 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病变的部位及骨质改变的程度,尤其在脊柱其表现特殊、典型,能为临床确诊本病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 左肺8例、右肺5例、两肺3例。10例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查体发现6例。CT表现肺炎样病变5例,单发肺结节或团块3例,多发肺结节或团块8例。结论 原发肺隐球菌病以孤立性/多发结节或团块为最多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部分病人可有厚壁空洞,且绝大多数位于肺外带及胸膜下,CT表现多样化,术前确诊困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低场MR及螺旋CT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敏感性,分析低场MRI及螺旋CT对ANFH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高度怀疑ANFH的75例患者92个股骨头应用多层螺旋CT与低场MR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股骨头缺血坏死分期按ARCO分期,CT显示正常8个,Ⅰ期13个,Ⅱ期31个,Ⅲ期及Ⅳ期40个;MR显示0期9个,Ⅰ期21个,Ⅱ期24个,Ⅲ及Ⅳ期38个.CT可显示ANFH的骨质疏松、股骨头星芒状结构的增粗、变形、关节面下的囊变、新月征、骨硬化线及晚期股骨头塌陷等征象.MR可显示病变所致的双线征、囊变、股骨头塌陷、骨髓信号的改变及关节腔积液.结论 对早期ANFH的诊断,低场MR较螺旋CT优势明显,但对于中晚期病变两种检查方法诊断价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增强MRI检查在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疑似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增强MRI以及CT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增强MRI以及CT在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80例疑似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关节镜检查确诊32例为早期股骨头坏死,其中Ⅰ期13例,ⅡA期9例,ⅡB期7例,ⅡC期2例,Ⅲ期1例。增强MRI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准确性为86.25%、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89.58%、阳性预测值为83.87%、阴性预测值为87.75%,均显著高于CT的60.00%、53.13%、64.58%、50.00%、67.39%(P<0.05)。结论增强MRI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可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