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选取56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65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扫描,同样扫描条件分析87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B组),用回顾性门控扫描,分别记录两组各自扫描的有效射线剂量;两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采用记数资料分析。结果:A、B两组射线剂量平均值分别平均3.37mSv、18.13mSv,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评价的计数资料确切概率值为0.370。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64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成像中能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6,(9):1151-1152
目的探讨对胸痛三联征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108例随机分成三组,均行胸痛三联征CT扫描。其中,低管电压组(25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管电压采用100 kV;心电门控组(29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管电压采用120 kV;联合组(54例)行100 kV低管电压联合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管电流均由四维智能在线剂量调控技术调控。以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作为质控指标。结果三组的冠状动脉分段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心电门控组图像质量最高(P>0.05)。联合组受线剂量为(2.9±0.6)m Sv,明显低于低管电压组的(10.1±1.5)m Sv及心电门控组的(8.9±1.2)m Sv(P<0.05)。而心电门控组受线剂量略低于低管电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低管电压联合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既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又降低辐射剂量,值得普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探讨前门控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组(A组)与回顾性检查组(B组)2组,每组患者100例纳入研究。2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扫描前均控制心率≤70次/min,分析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并比较组间的辐射剂量。结果:在2组800支冠状动脉血管中,A组图像质量优秀或良好者达~1196.2%(385/400),B组为97.3%(389/400),A组卜jB组冠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其平均辐射剂量A组为(2.9±0.5)mSv,B组为(10.2±2.4)mSv,A组与B组相比平均辐射剂量减少73%。结论: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获得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且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患者进行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除固定扫描参数外,主要参考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范围来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流率。再随机抽取100例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根据冠状动脉各段血管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评价标准,采用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的平均X射线剂量CTDIVol为11.96~14.25mGy,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CTDIVol为30.36~45.67 mGy)的1/3,总的有效剂量E(2.6±0.9)mSv,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8.2±0.1)mSv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冠脉CTA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并且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冯长征  刘浪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3017-302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对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210例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别采用64排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对比增强心脏成像扫描和普通对比增强心脏成像扫描方案,评价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可评估和不可评估的图像为100.0%(114/114)、0%(0/114),对照组分别为97.9%(94/96)、2.1%(2/96),可评估图像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不可评估的图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杂性先心病诊断准确率和冠状动脉异常准确率分别为97.4%(111/114)和100.0%(6/6),对照组分别是94.8%(91/96)和50.0%(2/4),两组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冠状动脉异常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可以提高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图像质量,提高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准确率,尤其是提高伴有冠状动脉异常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与常规前瞻性门控冠脉CTA成像对比,探讨低电压、低对比剂用量(双低)心脏冠脉CTA成像在普通64排CT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双低"技术对50例BMI ≤ 25 kg/m2患者行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组)、B组(双低组)。A组使用100 kV,350 mg I/ml,对比剂注射流率4.0 ml/s,50 ml注入量;B组使用80 kV,270 mg I/ml,对比剂注射流率4.0 ml/s,40 ml注入量。比较两组冠脉各个节段的CT值和放射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心率、BMI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受照剂量差异非常显著。结论 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扫描80 kV较100 kV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均显著降低,"双低"剂量冠脉CTA在普通64排CT使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640层CT冠脉造影的图像质量,以及不同心率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为优化640层CT冠脉造影提供依据。方法 将100例行640层CT冠脉造影的连续病例分为3组,分别为1beat组31例(心率<65 bit/min),2beat组53例(心率65-79 bit/min),3beat组16例(心率> 80bit/min)。请两位有经验的评价者双盲评价冠脉13个节段的图像质量,同时记录辐射剂量指标CTDI、DLP、ED以及扫描前和扫描中的心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一般资料与扫描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 > 0.05。640层CT冠脉造影高图像质量病例占96%~98%。各组间冠脉整体图像质量评价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按冠状动脉三个主要RCA、LAD、LCX和冠脉13节段图像质量统计,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高心率组的辐射剂量显著地高于低心率组。结论 控制心率是一个有效减少640层CT冠状动脉造影辐射剂量的手段之一,控制心率< 65 bit/min可应用单次心跳窄曝光脉冲采集,从而实现低辐射剂量冠脉成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模式,72例患者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重建图像确定病变部位、严重程度及斑块性质,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40例未发现异常冠状动脉片段;26例52段单发病变,13段多发病变;6例因伪影及严重钙化无法评价而排除。95.8%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论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冠脉成像,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而心率快和扫描时心率变化大是图像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心电门控技术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多层螺旋CT心脏及冠状动脉成像中,利用心电门控制技术在心脏运动最慢的时期采集图像数据,实线抑制心脏运动伪影的目的.心电门控制技术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两各种,本文介绍了两种心电门控技术的原理、方法及与之相互的图像重建方法,并讨论各自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低剂量CT成像的可行性及其与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危害。方法 选取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0例,平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应用常规剂量650 mA扫描,B组采用低剂量450 mA扫描。比较并评估两组图像质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结果 A组与B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6±0.43和3.52±0.63,噪声分别为29.62±4.24和27.32±5.21,两种剂量下图像质量全部符合诊断要求,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扫描的CTDIvol、DLP、E分别是常规剂量的49.53%、49.53%、49.55%。结论 应用降低mA大小30%的冠脉CT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不差,可以大大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降低公众人群的辐射风险,保护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自动毫安调节方式和常规扫描方式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别。方法 收集92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组46例,A组采用常规扫描方式,B组采用自动毫安调节方式;观察其成像质量,比较并计算其单次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 自动毫安调节组与常规剂量组间的成像质量主观评判均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分别为(4.31±0.92)分和(4.22±0.68)分;成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动毫安调节扫描与常规剂量的CTDIvol、DLP及ED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动毫安调节扫描方式能保证图像满足诊断要求,又大幅降低了受检者辐射剂量,应该作为头颈部CTA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扫描中辐射剂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保护患者,减少危害,同时保证图像质量。方法 通过分析CT辐射剂量增加的原因,针对辐射方式、特点,对辐射剂量控制与图像质量保证,采取相应的扫描方案。结果 有效降低CT扫描辐射剂量,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论 降低管电流、管电压、增大螺距、缩短时间、控制长度等优化措施,是CT辐射剂量控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Revolution CT冠状动脉成像(CTA)单一时相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选取入院检查的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CTA和CAG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根据节段数分析,诊断准确率为67.1%,敏感性为92.6%,特异性为68.3%。结论:Revolution 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检查方式,具有准确性和敏感性较高的特点,且辐射剂量小,无需严格控制心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进自动毫安技术(自动管电流技术)在儿童四肢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中的防护价值。方法 固定kV值,仅对噪声指数(亦称画质分级参数SD)进行调整。其余扫描条件完全一致,观察比较其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与常规螺旋CT扫描相比,改进自动毫安技术对病变的定性定量诊断无明显差异,但是辐射剂量有明显降低。结论 改进自动毫安技术适用儿童四肢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有利于减少儿童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螺旋CT自动管电流技术在胸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CT自动毫安技术(Auto mA)和固定管电流(230mA)技术进行胸部扫描,对所获的图像质量及CT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但CT辐射剂量自动毫安技术(Auto mA)比固定管电流(230mA)技术下降大约60%~80%。结论 螺旋CT自动管电流技术(Auto mA)在胸部扫描与固定管电流(230mA)技术在胸部扫描比较无明显图像质量差别,但受检者辐射剂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双低技术-低千伏(100 kV)、低浓度碘对比剂(270 mgI/ml)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入选标准的100例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分为A、B两组,B组再根据管电压和碘对比剂不同分为B1组和B2组。A组30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采用100 kV、270 mgI/ml威视派克对比剂,B组为回顾性心电门控,其中B1组35例采用100 kV、270 mgI/ml威视派克对比剂,B2组35例采用120 kV、370 mgI/ml碘普罗胺对比剂。计算各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平均有效辐射剂量(ED) A组为(1.32±0.012) mSv、B1组为(5.55±1.04) mSv、B2组为(10.57 ±1.07) mSv。A组与B1组间、A组与B2组间及B1组与B2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应用双低技术-低千伏(100kV)、低浓度碘对比剂,在体重指数≤ 25.0 kg/m2条件下,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观察四种不同毫安秒(mAs)对副鼻窦图像的影响,以筛选出最低的扫描条件。方法 93例病人分4组按不同条件进行扫描,对CT图像进行评分,以确定其质量。使用SAS软件包进行分析,秩和检验分析。CT中的计算机软件自动计算出每层的辐射剂量。结果 不同mAs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不同mAs组病人的辐射剂量:300 mAs扫描组每层扫描的辐射剂量为65.5 mGy,而100、50及40 mAs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16.4、8.2及6.5 mGy。结论 副鼻窦CT可以用40 mAs的低剂量CT扫描,而对图像的诊断质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成人肺部自动毫安与固定毫安CT检查辐射剂量的对比分析,自动毫安技术在肺部CT扫描中的优势。方法 20例肺部病变的成人患者,在初查时均采用固定毫安(200mA)行螺旋CT肺部扫描;复查时,在其他扫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自动毫安(70~200mA)扫描;分别记录单层毫安值和DLP值,由两名放射科高年资诊断医生观察比较两者的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自动毫安与固定毫安CT扫描后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前者单层毫安值最低可为后者的3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肺部CT检查采用自动毫安技术扫描,与常规固定毫安扫描图像质量无差别,并且能大幅度降低毫安值及辐射剂量,是较理想的肺部CT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小儿先心病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16层螺旋CT常规剂量及低剂量、无心电门控心血管成像,对依据常规剂量(265mA pich0.562:1)及低剂量所(220mA pich0.938:1)所获得图像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40例手术患儿共证实畸形87处,常规剂量及低剂量对心外畸形显示率均为100%,心内畸形常规剂量显示率91%,低剂量显示率88.1%。χ2=2.14,P>0.05,提示两种剂量所获得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先心病患儿CT扫描时,适当降低毫安、增加螺距,可减少患儿50%辐射剂量,对患儿辐射防护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320排CT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冠状动脉成像的成功率、辐射剂量、成像质量和诊断结果,探讨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对本院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65次/min的500例病例依次分别采用了前瞻及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成像扫描方案,分为P组(前瞻组)和R组(回顾组).根据Frank J的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将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分为1分(不可评价)、2分(可接受)、3分(好)、4分(优秀).评价两组成像的成功率、射线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 P组和R组检查成功率均为100%.P组和R组平均射线剂量为(3.28±1)mSv、(14.36±2.3)mSv,P组平均射线剂量较R组降低7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和R组各有3750(15×250)个冠脉节段,P组和R组冠脉节段管径太小(<1.5 mm)难于评估分别占3.49%(131/3750)、3.78%(142/3750),可评估占96.51%(3619/3750)、96.12%(3608/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4分(优秀)图像分别为95.09%、95.23%,3分图像为1.09%、0.74%,2分图像为0.32%、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3分图像均为运动伪影,无阶梯伪影及1分(不可评价)图像.P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为86.49%、98.70%、88.89%、98.38%,R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为83.87%.,98.74%,89.65%,97.9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心率稳定在65次/min以下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可在一个心动周期内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达到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检查成功率、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