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肾上腺素对丁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药效学及药动学影响,方法:选择ASAI~Ⅱ级肩部或上肢择期手术患16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8例,分别用含或不含肾上腺素的0.75%丁哌卡因2mg/kg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及药代动力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阻滞完善时间及镇痛时间延长(P〈0.05或0.01),试验组与对照组Cmax分别为0.8295±0.2893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施行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18~55岁拟行上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用0.45%、0.3%、0.25%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各3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注药后1、2、3、4、5、6、7、8、9、10、20、30、60 min分别对病人的感觉和运动进行评价并观察病人是否有不适症状。结果0.45%、0.3%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麻醉效果强于0.25%甲磺酸罗哌卡因。0.45%甲磺酸罗哌卡因术中出现2例呼吸困难。结论0.3%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其他各组比较,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为临床适用的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5%盐酸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上肢手术行肌间沟臂丛麻醉的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给予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B组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比较两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运动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快于B组[(38.30±14.65)min vs.(48.03±22.34)min](P<0.05).注药60 min A组尺神经感觉完全阻滞29例(96.7%),显著多于B组的20例(66.7%)(P<0.05).结论 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的尺神经感觉阻滞优于0.5%盐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4.
碱化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与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观察碱化布比卡因和非碱化布比卡因的临床效果及药代动力学。选择ASAⅠ-Ⅱ级肩部或上肢手术患者16例,随机分为两组:碱化组与对照组各8例,均用0.75%布比卡因2mg/kg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00例,ASAⅠ~Ⅲ级,性别不限,年龄20~87岁,BMI 19~24 kg/m2.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0例.低浓度组采用0.3%罗哌卡因,高浓度组采用0.5%罗哌卡因.评价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择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成年患者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1%甲哌卡因组(M组)和0.5%罗哌卡因组(R组)。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以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M组和R组分别注入1%甲哌卡因25 mL和0.5%罗哌卡因25 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不良反应及麻醉满意度。结果与R组比较,M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恢复时间缩短(P0.05),术后6 h、12 h的VAS评分增加(P0.05)。结论 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满足锁骨骨折手术。采用1%甲哌卡因较0.5%罗哌卡因起效更快,且感觉、运动恢复更早,利于早期活动,但术后镇痛效果不如0.5%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pH对左旋布比卡因(levobupivacaine,LEVO)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对照组)和Ⅱ组(试验组),分别用0.375%LEVO及其碱化液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于注药前及注药后10、20、30、45、6...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加和不加肾上腺素用于臂丛麻醉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18例择期骨科下肢手术病人(ASAⅠ-Ⅱ级 ),分成两组,Ⅰ组为不加肾上腺素组(n=9),Ⅱ组加肾上腺素1:2000,000(n=9),0.75%罗哌卡因20ml加生理盐水10ml,共30ml,肌间沟径路径臂丛麻醉,操作在1min内完成。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10、20、30、45、60、90min、3、4、6、9、12h采取颈内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3P97)统计处理。结果 两组血药浓度峰值(Cmax)、达峰值时间(tmax)及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均没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 加肾上腺素并不能改变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麻醉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全麻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拔除气管插管后伤口镇痛的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EC_(50))。方法选择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22例,男9例,女13例,BMI 18~28kg/m~2,ASAⅠ或Ⅱ级,在超声和神经刺激器辅助下在C6水平以罗哌卡因5 ml行臂丛神经阻滞,其浓度由上下序贯法确定,起始浓度0.5%,间隔浓度比值1.2。研究终点为:7个上-下周期,或者罗哌卡因浓度≤0.1%或≥1%,并持续7例。按照Dixon-Massey EC_(50)序贯法计算公式计算罗哌卡因的EC_(50)及其95%CI。统计术后患者的膈神经阻滞率,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术前、拔管后的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的EC_(50)为0.21%(95%CI 0.18%~0.25%)。膈神经阻滞率为9例(40.9%)。拔管后FVC、FEV_1/FVC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拔管后FEV_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复合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时的EC_(50)为0.21%,其95%CI为(0.18%~0.25%)。  相似文献   

10.
左旋布比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1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0.375%左旋布比卡因0.4ml/kg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于注药前及注药后10、20、30、45、60、90、120、180、240、360、480和720min采血2ml,分离血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左旋布比卡因血药浓度。所得数据经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选择最佳房室模型,绘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求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左旋布比卡因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布半衰期(t1/2α)(0.46±0.21)h、消除半衰期(t1/2β)(4.58±0.66)h、达峰时间(Tmax)(0.31±0.19)h、峰值浓度(Cmax)(0.95±0.31)mg/L、曲线下面积(AUC)(3.76±0.52)mg.h-1.L-1、清除率(CL)(0.42±0.07)L/h和表观分布容积(Vd)(1.34±0.44)L/kg。结论0.375%左旋布比卡因可安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其临床药代动力学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  相似文献   

11.
12.
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药效学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药效学特性.方法60例上肢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三组,Ⅰ组为0.375%布比卡因,Ⅱ组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Ⅲ组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加1:200 000肾上腺素.肌间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神经阻滞节段数、术中镇痛质量、不良反应以及注药前、注药后5、10、30、60 min时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Ⅱ、Ⅲ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Ⅰ组(P<0.05);麻醉持续时间Ⅱ、Ⅲ组长于Ⅰ组但差异无显著性,Ⅱ、Ⅲ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组阻滞节段数、术中牵拉痛发生率、HR及MAP差异无显著性;Ⅰ组寒战发生率高于Ⅱ、Ⅲ组(P<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有与布比卡因相似的药效学特性,可安全用于临床臂丛神经阻滞;肾上腺素不延长左旋布比卡因的麻醉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20%脂肪乳剂对骨科手术患者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后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骨科单侧上肢手术患者24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体重65~80kg,随机分为2组(n=12):NaCl溶液组经10 min静脉注射0.9%NaCl溶液1.5 ml/kg;脂肪乳剂组经10 min静脉注射20%脂肪乳剂1.5 ml/kg.随后在超声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鞘穿刺,注射0.5%罗哌卡因30 ml.于给予罗哌卡因后2、5、10、15、20、30、45、60、90、120 min时各采集肘正中静脉血样3 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罗哌卡因浓度,绘制血浆罗哌卡因浓度-时间曲线,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与NaCl溶液组比较,脂肪乳剂组给予罗哌卡因后45~120 min时血药浓度升高,血浆罗哌卡因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增大(P<0.05或0.01),血浆峰浓度和血浆浓度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20%脂肪乳剂可增加骨科手术患者罗哌卡因在血浆中的分布,减少其在组织中的分布,从而降低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2例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局麻药为0.2%盐酸罗哌卡因,总量为1ml/kg。肌间沟入路和腋路分别给予局麻药总量的一半。观察两组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时U组桡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注入局麻药后10、15min时U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P0.01或P0.05)。U组麻醉优良率为26例(100%),明显高于N组20例(76.9%)(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0.25%、0.3%、0.37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0.25%布比卡因对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准备行上肢手术的病人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分别用0.25%、0.3%、0.375%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40ml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病人有无不适症状,并分别对感觉和运动进行评价.结果随着浓度增加罗哌卡因麻醉强度依次增加,40m10.25%罗哌卡因麻醉强度明显低于0.25%布比卡因,且满意率低,仅为85%;将罗哌卡因浓度提高到0.375%,显示出与0.25%布比卡因相当的麻醉强度,满意率则提高到100%.结论 0.2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慢、满意率低,不是临床使用的适宜浓度;0.3%、0.375%罗哌卡因起效快,作用完善,副作用少,可推荐用于长时间臂丛神经阻滞,而以0.375%罗哌卡因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US)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S)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4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US组和NS组.两组均给予0.5%的罗哌卡因30ml.记录寻找目标神经所需时间和完成操作所需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持续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程度、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失败);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 US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3.7±1.1)min,明显短于NS组的(7.2±3.5)min(P<0.01).US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12.0±2.4)min,明显快于NS组(15.2±3.0)min(P<0.05).麻醉效果优等率US组为85%,NS组为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S组未出现并发症;NS组有3例患者出现与神经阻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上肢手术患者9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6~75岁,体重40~85 kg.均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根据不同罗哌卡因浓度分为3组(n=30):0.15%罗哌卡因组(A组),0.10%罗哌卡因组(B组),0.05%罗哌卡因组(C组).于注射局麻药后10、30、60、240 min(T1~4)时记录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情况、感觉阻滞完善情况和臂丛神经阻滞成功情况,术毕时评定麻醉效果.记录手术时间、镇痛时间.结果 与A组比较,B组T1.2时感觉阻滞完善率较低(P<0.05),T3.4时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较高(P<0.01),C组T1.2时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较低(P<0.01),T3.4时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感觉阻滞完善率较低(P<0.01).与B组比较,C组各时点感觉阻滞完善率、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均较低(P<0.01).A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B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1),与A组和B组比较,C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P<0.01),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0%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产生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