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索观察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治疗的110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组)56例,对照组(胺碘酮组)5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转复情况分别于24h、3日和7日。患者复律后,进行随访1年,观察继续口服药物,窦性心律维持情况。结果:(1)研究显示观察组中24 h、3日和7日转复率情况分别为69.6%,82.1%,96.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1年观察组中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7.0%,对照组中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2.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效果良好,优于单纯的胺碘酮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167例,均使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根据患者是否加用替米沙坦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1年后,观察和比较两组的心衰住院率、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心功能分级、窦性心律维持率、房颤复发率等。结果:治疗组房颤的复发率、慢性房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心衰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肺纤维化和低血压)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对于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能较好地维持窦性心律,降低心衰住院率,对心脏重构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李琳  李兴国  边晓菊  刘品 《西南军医》2009,11(6):1022-1023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病伴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62例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病人用胺碘酮加厄贝沙坦控制心律和血压。对照组用胺碘酮加倍他乐克控制心律和血压。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有7例(21.9%)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78.1%)。对照组有14例(46.1%)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53.9%)。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可以明显减低心房颤动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滕国旗 《人民军医》2009,(11):752-753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长期疗效。方法:将阵发性房颤112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对照组)和胺碘酮+替米沙坦组(观察组)各56例,治疗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后6、12、18个月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8个月后,对照组左心房内径显著大于观察组(P〈0.05)。观察终点时,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8.2%,观察组为82.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优于胺碘酮,且能抑制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在心房颤动恢复窦性心律后预防其复发,对窦性心律有效性的维持以及对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8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超过7天),经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胺碘酮0.2g,每日1次,治疗组40例给予胺碘酮0.2g,每日1次,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40mg,1次/日,两组均连续服用6个月。于治疗后第1周、2周、1月、2月、4月及6月分别行心电图或HOLTER以检测是否存在房颤复发;复律次日及6月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变化。随访6个月,观察研究前后血浆醛固酮(Mdosterone,Ald)浓度。结果80例均完成治疗,随访6月,心房颤动复发率对照组32.5%,治疗组12.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房颤动转复6月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左房射血分数(LAEF)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后,为了维持窦性心律,联合应用胺碘酮、螺内酯较单独应用胺碘酮更加有效,螺内酯的长期服用可缩小扩大的左房,左房压力降低,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的抑制可改善心房重构,预防房颤反复复发。  相似文献   

6.
李世峰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672-1672
目的:观察应用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在治疗原发病及抗凝基础上加用胺碘酮静脉应用。B组33例,在治疗原发病及抗凝基础上胺碘酮静脉应用和稳心颗粒口服。主要观察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时间,胺碘酮累计剂量及不良反应。结果:单用胺碘酮A组平均复律时间(6.6±1.2)h,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B组(1.5±0.8)h,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胺碘酮累积用量(546±72)mg,B组(240±48)m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合心颗粒转复阵发性房颤可缩短复律时间,减少用量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胺碘酮加阿替洛尔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防治作用。方法:将症状明显、发作频繁的房颤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单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65例,在胺碘酮治疗基础上加阿替洛尔治疗。随访6个月,分析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了解房颤发作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治疗后4周、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均能有效地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房颤患者单用胺碘酮治疗和胺碘酮加阿替洛尔治疗均能有效复律,但胺碘酮加阿替洛尔对预防房颤复发和减少不良反应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胺碘酮、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原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92例高原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A组,n=64)、胺碘酮+贝那普利(B组,n=67)和胺碘酮+贝那普利+阿托伐他汀组(C组,n=61)。随访1年,比较三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左心房内径以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左心房扩大方面,C组与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原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确切,抑制炎症、逆转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可以更有效的减少心房颤动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72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6例,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胺碘酮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窦性心律转复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对照组患者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各项指标依然存在着异常情况。结论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疾病有效率及窦性心律转复率高,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奎尼丁与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房颤) 的临床特点及对心肌复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 例胺碘酮与17 例奎尼丁治疗房颤的转复率。短期防止复发的维持率及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同时,观察其对QT间期,QT离散度的影响,并与阵发性房颤和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1)奎尼丁组药物复律与胺碘酮组无差异,短期(10d) 防止复发率相近,但奎尼丁组2 例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而胺碘酮无1 例发生。(2) 阵发性房颤组与健康组QT间期和QT离散度无差异,奎尼丁和胺碘酮均延长QT间期和QTD,但奎尼丁比胺碘酮影响更大。结论:(1) 奎尼丁和胺碘酮均可有效治疗房颤,但胺碘酮相对安全。(2)两者均延缓心肌复极并使复极离散,尤以奎尼丁为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葛根素联合胺腆酮治疗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的作用。方法: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87例,随机分为葛根素加胺碘酮组44例和单用胺碘酮组43例,治疗4周。观察房颤转复时间、成功率、QT间期及药物副作用。结果:葛根素加胺碘酮组平均复律时间显著缩短(7.5 d,10.2 d,P〈0.01),房颤转复率显著高于单用胺碘酮组(77.3%,60.5%,P〈0.01)。结论:葛根素辅助治疗可以缩短房颤转复时间,提高房颤转复成功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05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诊疗的610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5例,其中治疗组予以左旋氨氯地平,2.5-10.0 mg/ d;对照组予以缬沙坦片,80-160 mg/ d。治疗1年后,检测分析两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d、左房横径(LAD)、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及脑钠肽(BNP)水平以及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1年后随访发现,两组的 SBP、DBP、Pd、LAD、hs-CRP 及 BNP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5),而两组的 SBP、DBP、Pd、LAD、hs-CRP 及 BNP 水平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缬沙坦组房颤复发率为28.85%(88/305),左旋氨氯地平组为31.15%(95/305),两组间房颤复发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对于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旋氨氯地平可以很好地降压和防治房颤,降低 LAD、hs-CRP 和 BNP 水平,其效果与缬沙坦类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达龙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房颤病人共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可达龙;对照组给予倍他乐克和洋地黄,观察复律及心室率情况.结果:可达龙在转复窦性心律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心室率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可达龙在房颤复律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心外膜标测方法,对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患者及窦性心律患者心房房波的传导顺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选择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23例及风心病窦性心律患者12例,采用48导同步心外膜标测,通过心外膜电图对房颤的同形态房波及窦性房波的传导顺序进行分析,并对房波传导时间及波宽进行比较。结果 窦性心律组右房侧壁上部房波最为领先,平均右房房波早于左房房波(72.2±19.8)ms,慢性房颤组患者同形态房波则以左房后下部房波最为领先,平均左房房波早于右房房波(80.2±25.7)ms;窦性心律组房波心房传导时间为(149.5±28.4)ms,慢性房颤组同形态房波心房传导时间为(151.5±35.4)ms,两者心房传导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窦性心律组房波波宽为(41.3±12.7)ms,慢性房颤组房波波宽(39.0±10.5)ms,两者波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风心病窦性心律患者心房房波由左房传向右房,而慢性房颤患者的房波由右房传向左房,窦性房波与慢性房颤同形态房波的心房传导时间及波宽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胶原表达的变化,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的机制及其在房颤发生、持续中的作用.方法 7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接受换瓣置换手术者分为3组,其中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慢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约100 mg,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房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mRNA水平.结果 (1)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纤维化程度与左心房内径(r=0.390, P=0.001)、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320,P=0.005);(2)与窦性心律 组比较,Ⅰ型胶原的mRNA在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慢性房颤患者(P<0.001)心房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加;房颤患者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与左心房内径(r=0.336,P=0.004)、房颤持续时间 (r=0.339,P=0.003)呈正相关.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Ⅰ型胶原的分子重构可能是房颤时心房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与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有关.  相似文献   

16.
静滴胺碘酮对抗凝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静滴胺碘酮对瓣膜置换术后房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 (PT)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风湿性心脏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合并快速房颤患者 33例 ,患者均接受静滴胺碘酮治疗 5d ,于静滴胺碘酮前后检查凝血酶原时间。结果 常规剂量华法林抗凝情况下 ,33例患者中PT全部延长。静滴胺碘酮前PT为 (2 1.2± 3.1)s,静滴胺碘酮后PT为 (35 .2±6 .1)s,前后相差显著 ,(P <0 .0 5 )。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合并快速房颤患者在应用胺碘酮静滴治疗快速房颤时 ,应用常规剂量华法林抗凝可使PT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后其内皮功能生物学标志的改变.方法 高血压患者房颤急性发作者37例,在发作时间小于48h内复律,未给予抗凝治疗,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1个月以上.根据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分为两组:急性房颤1组(使用ACEI/ARB,n=17)和急性房颤2组(未使用ACEI/ARB,n=20),选择20例高血压合并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急性房颤患者分别于复律前,复律后1、7、14和30天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个急性房颤组房颤急性发作时ET、vWF和E-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急性房颤组间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复律后ET在急性房颤1组于第7天降至对照组水平,急性房颤2组于第30天降至对照组水平;NO、vWF水平在急性房颤1组于第14天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急性房颤2组于第30天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两组急性房颤患者E-选择素均于复律后第1天迅速上升,于第7天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 高血压患者房颤急性发作时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复律后其内皮功能障碍可持续相当一段时间,ACEI/ARB类药物有助于其内皮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