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1997-05/2007-05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5例全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按Vancouver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治疗,其中AG型1例、AL型1例、B1型3例、B2型5例、B3型3例、C型2例。根据分型A型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B1、C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器械固定治疗,B2、B3型骨折采用长柄假体翻修+异体骨植骨。翻修+植骨或内固定后随访3~12个月,15例患者骨折愈合,异体骨移植成功,假体固定可靠,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疗效优良率为73.3%,但合并有其他可治愈的并发症。提示根据Vancouver分类方法选择不同的方案治疗全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柄周围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开展及翻修手术的不断增加,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明显增多,而这类骨折处理较为复杂困难;拟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效果。 方法:①对象:来自2001-03/2005-08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共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8例,男3例,女5例,年龄35~80岁。骨折发生于原髋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7年,按Vancouver骨折分型B1型7例,B2型1例。②治疗:均采用切开复位形状记忆合金锯齿臂环抱内固定器内固定治疗,其中1例(B2型)同时行骨水泥长柄假体翻修。③评估:术后随访时观察X射线片、关节活动度及材料与宿主不良反应。 结果:8例患者均得到1~4年随访。1年后检查髋关节活动度屈曲均大于100°,经X射线检查骨折均愈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形状记忆合金锯齿臂环抱内固定器具有安装方便、固定可靠、经济实用的优点,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良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选择2002-02/2007-05在天津医院关节外科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出现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9例(9髋)。男1例,女8例,年龄52~69岁。初次全髋关节置换选用股骨假体与髓腔锉同号,髋臼假体直径比髋臼锉直径大2 mm。对患者术后疼痛、功能、活动范围、畸形程度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间最短1年,最长6年。髋臼骨折中4例为稳定性骨折,给予多枚螺钉加强固定,1例为不稳定性骨折,给予结构性植骨配合多枚螺钉固定;股骨骨折中1例为Vancouver AG型,给予钢丝捆绑固定,3例为B1型,给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或钢丝捆绑,1例为C型,给予LCP内固定。定期复查X射线片,未发现髋臼假体周围透亮带及松动表现。Harris评分平均为87.2分。结果表明:在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选用的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直径应当不超过髋臼锉直径2 mm。对于骨折疏松明显的患者,最好选用与髋臼锉相同直径的髋臼假体并使用螺钉固定,或选用骨水泥型假体。当出现髋臼骨折时,可选用多枚螺钉固定或同时进行髋臼植骨。术中发生骨折,应当根据骨折类型和假体稳定性选用适合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4.
全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处理仍旧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伴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数量、年龄较大的患者、置换后活动性的增加,周围骨折也随之增加。全膝关节置换后周围骨折可以包括股骨、胫骨和髌骨,最常见的是股骨髁上的骨折。周围骨折同样可发生在手术中。根据骨折的形态,不同的致病因素以及骨折的时间,许多方法可被选择来治疗这一复杂的问题。合理的假体周围骨折分型方法有助于临床医师评估骨折的部位、类型、假体周围骨丢失的情况及假体的固定情况。临床上要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与骨折前的关节功能,提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促进骨折愈合,重建假体周围骨量和维持关节功能。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材料和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全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外科干预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的假体周围感染常导致置换失败并需行翻修手术。 目的:综合近几年文献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机制,以及其诊断与治疗的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01/ 2010-12 Pubmed数据库、1970-01-01/ 2010-12-31 SpringerLink数据库相关文章, 检索词为“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fection”共检索到文献2 109篇, 并参阅其他相关的著作及高影响因子的相关文献, 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9篇。 结果与结论:假体表面生物膜的形成是微生物难以消除的主要原因。耐药菌的出现及多微生物的感染比例正逐渐上升, 及时而正确的诊断对其预后影响很大, 但尚无统一诊断的金标准, 每种诊断手段都有其优缺点, 必须综合考虑,白细胞介素6因为其廉价无创及高敏感和特异性,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治疗目前包括单独抗生素治疗、清创保留假体、一期翻修、二期翻修、关节融合及截肢等方法。抗生素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抗生素丙烯酸骨水泥假体技术(PROSTALAC), 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术者接受。但是每一种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每一患者其具体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彭昊  马进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48):8977-8980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选用内固定治疗成功率不高。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纳入69例年龄大于70岁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选用全髋关节置换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记录置换后并发症、死亡周期、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恢复正常功能的时间周期。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失访,剩余53例。7例以上患者死于置换后1年内。置换后第1个月的Harris评分为66±7,第3个月为72±6,第1年为74±5,第3年为76±6,其中27例5年后的Harris评分为76±8。患者恢复下地行走能力的平均时间为28 d。所有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和植入感染现象。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一种有效选择,患者在极低的器械故障风险下能更快地恢复,避免了内固定治疗失败的风险问题,使患者能够在治疗后保持良好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总结采用锥形沟槽式股骨组配柄假体行全髋股骨侧翻修术的体会。方法 本组共19例(21髋),其中男6例,女13例,单髋17例,双髋2例,年龄47~86岁(平均67岁)。术前诊断均为股骨柄假体合并臼杯假体的无菌性松动。股骨侧骨缺损按Paprosky标准,诊断为Ⅱ型缺损者4髋,Ⅲa型缺损者14髋,Ⅲb缺损者3髋。全部患者的股骨侧翻修手术均采用利马锥形沟槽式股骨组配柄假体。结果 所有假体均获初始稳定,无一例发生感染、脱位等并发症。患肢不等长由术前的3cm改善为术后的0.5cm。平均随访7年(5年~10年),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6.2?5.2改善至翻修手术半年后的平均90.3?.3分,而末次随访仍维持在平均92.2?.5分。X线片显示翻修柄获广泛骨长入达骨性稳定者20髋(95%),纤维性稳定者1髋(5%)。所有患者的近段骨缺损植骨区均显示广泛性骨修复。翻修柄在正、侧位X线片上的髓内充填率分别达80%和70%以上者18髋(86%),<80%和70%者3髋(14%),全组假体平均下沉2.4mm(0~10mm)。至今无1例因假体松动或其他原因需行再翻修手术治疗。结论 采用锥形沟槽式股骨组配柄假体行翻修手术,必须注重:1)手动扩髓等方法预防骨折;2)合理的髓内充填和近段组件调整以预防假体下沉和脱位;以及3)锥形连接处近段的骨重建等技术关键,才能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将CT扫描股骨资料进行计算机三维影像重建,在虚拟空间中,通过髓腔及股骨上髁确立髁平面、股骨近段冠状面,并进行虚拟股骨柄假体颈干面与它们的夹角间关系的推理计算。同时,对应股骨柄假体前倾角度的改变,对假体于髁平面上的投影像进行颈干角测定,以此模拟术中C臂机二维X射线投射所获取之髋关节正位像及像中假体颈干角。近段股骨髓腔冠状面替代髁平面对股骨柄前倾角度进行表示,并未导致明显的偏差。角度读数间作配对t检验,差异未见显著性意义(P > 0.05)。柄假体前倾角与其在髁平面上投影像的颈干角度间具曲线回归关系。为满足计算机导航操作中解剖取点图像注册,而选取股骨髓腔中心弧线的近段部分(近似直线),与股骨髁上间线的平行线相交共面重构近段冠状面,可作为基准而评价股骨柄前倾角度,以替代髁平面。人工髋关节置换过程中C臂机的应用,由髋部正位X射线影像中柄颈干角推断柄假体前倾状态的方法,也可作为手术导航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越来越多的高龄髋关节病变患者需要接受全髋置换治疗。但由于老年患者常存在骨质疏松,骨量易丢失,以及骨愈合能力差等问题,在施行全髋置换时,应选择何种固定类型以及何种设计的全髋股骨柄假体最为理想仍存在不同意见。 目的:观察高龄患者锥形股骨柄假体全髋置换的中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2-02/2004-0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70岁以上应用锥形股骨柄假体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患者65例(70髋),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35例,髋关节骨关节炎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例,人工股骨头术后松动9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分别于置换后1周、3,6个月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对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X射线平片进行复查。 结果与结论:6例因癌症死亡,4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余55例随访六七年,平均6.5年。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85~95分,平均90分。2髋出现轻度大腿痛,无一髋需行翻修治疗。置换后1年内X射线平片显示假体下沉小于1.5 mm者36髋。此后未再出现假体下沉。置换后3~6个月在Gruen 6区近段羟基磷灰石涂层部位出现典型的骨锚固征及松质骨和皮质骨密度增高影像。此后所有患者包括Dorr C型髓腔者均无柄端周围的骨质增生或“底座征”,也无股骨近段或远段髓内骨溶解及假体松动。按Engh标准评定全部患者均获骨性固定。提示锥形股骨柄假体的锥形设计特征既可获得置入髓腔后的初始固定,又可获得由于负重行走后的假体适度下沉所产生的二次稳定,用于高龄患者生物型全髋置换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股骨假体paprosky分型Ⅲ型、Ⅳ型翻修时,大多数学者趋向于采用非骨水泥涂层的长柄翻修假体。但是,关于骨缺损的植骨材料选择、植骨方式、钢板是否可以采用等问题,在骨科界目前尚未有较成熟的意见。目的:观察同时采用钢板和人工骨进行全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翻修的疗效。方法:11例股骨侧假体翻修患者(paprosky分型Ⅲ型8例,Ⅳ型3例)均采用现代无骨水泥技术,记忆合金环抱钢板4例,加压钢板或有限接触钛板2例,锁定钛板5例,所有病例均使用异体或异种颗粒骨进行嵌压植骨、异体骨板结合钢丝或线缆握紧系统器械进行结构重建。翻修前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愈合及髋关节活动情况。结果与结论: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3.6个月,Harris评分优良9例(82%),可1例(9%),差1例(9%)。提示患者股骨侧假体翻修中,同时应用钢板和人工骨进行髋关节股骨侧翻修,能让股骨侧paprosky分型Ⅲ型和Ⅳ型缺损合并假体周围骨折固定快且牢固,生物型假体即刻达到稳定,手术时间和创伤减少,并允许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1.
选择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45~65岁,均为单侧。根据Garden分型标准:GardenⅢ型4例,Ⅳ型8例;置换前Harris评分差11例,可1例。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1周内施行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记录置换时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及围置换期并发症,置换后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平片,并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37个月。置换时间30~65 min,平均46.5 min;置换过程中出血量80~200 mL,平均120 mL。置换后X射线平片测量髋臼外展角40°~55°,平均48.3°;前倾角16°~ 23°,平均19.4°。全部患者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未发生伤口感染,置换后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大腿痛,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置换后3个月Harris评分为优(90~97分)11例,良(81~89分)1例,平均(93.6±2.7)分。提示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具有假体稳定、假体磨损小的特点,为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成为目前治疗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效果较为肯定的方法,因其围手术期失血量较多,致使很多患者需要输血,而输血本身有一定的成本和风险。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导并完善在临床工作中血液管理。方法: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27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双下肢静脉血栓、置换后抗凝方式、手术时间、假体类型等对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以及对异体血输注的预测价值。结果与结论:比较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输血量时发现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输血率方面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内体质量指数≤ 25 kg/m2的患者和> 25 kg/m2的患者在输血量及输血率上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年龄、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和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是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因素,而性别、体质量指数、抗凝方式、双下肢静脉血栓、手术时间、假体类型及术后引流量对术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不大。提示,根据影响因素所建立的模型公式对临床上评估和预测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偏心距和下肢长度的重建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和假体的使用寿命,目前多采用术前模板测量来预测股骨假体的型号及置入位置,估计股骨颈的截骨水平,但是测量比较繁琐,欠精确。 目的:设计通过股骨头假体长度和股骨颈截骨平面的选择来重建股骨偏心距和下肢长度的计算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探索性实验,于2008-08/2009-02在单县中心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单县中心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的22例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 方法:术前测算健侧股骨偏心距E和髋关节旋转中心至小转子最高点的垂直距离D(下肢内旋15°)。设股骨假体偏心距为E′,垂降为H。设股骨颈截骨平面最下缘距小转子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h,标准股骨头假体+0,其余为+L。股骨假体颈干角的补角为A。通过数学方法推导髋关节置换股骨偏心距和下肢长度重建股骨头长度及股骨颈截骨平面选择的计算公式。 主要观察指标:股骨偏心距、髋关节旋转中心至小转子最高点的垂直距离、股骨假体偏心距、股骨假体颈干角、股骨假体垂降。 结果:①E= E′+LsinA。②D=h+H+LcosA。 结论:成功推导出髋关节置换股骨偏心距和下肢长度重建股骨头长度及股骨颈截骨平面选择的计算公式,该公式简单准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钛网及颗粒骨植骨处理人工全髋关节翻修中髋臼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自2003-01/2008-07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院骨关节二科对31例行髋臼翻修的患者采用颗粒状松质骨打压植骨联合金属钛网固定重建髋臼骨缺损,男13例,女18例;年龄56~77岁,平均65岁;前次手术距翻修手术2.5~11.0年,平均8.3年。髋臼缺损按AAOS分类:Ⅱ型14例,Ⅲ型17例,翻修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37分。31例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及X射线评估。 结果: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5年。患者术后24 h即开始下肢被动功能锻练,3周下床不完全负重活动20例,11例于术后5周下床活动,3个月正常活动。术后半年Harris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45分,其中优20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4%。术后早期3个月内未见感染、假体周围骨折、脱位、神经血管及盆腔脏器损伤、栓塞等并发症;3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间断性渗液至术后3周;无髋臼假体需再次翻修病例。2例患者在X射线平片上出现透亮带,考虑存在移植骨被吸收可能。 结论:打压植骨联合金属钛网固定在处理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缺损时,操作简单方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林基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30):5547-5550
背景:继往的人工髋关节置换切除股骨颈,将严重改变压应力系统和张应力系统之间的受力平衡。而保留股骨颈则保留了股骨颈健康骨结构,使假体应力沿股骨近端生理状况分布,亦可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导致假体松动。 目的:评价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003-03/2008-04施行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42例52髋,均应用S-ROM假体(Depuy,美国),假体分为髋臼部分和股骨部分。记录髋关节置换时间、术中出血量、置换后住院天数、Harri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置换后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并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 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随访12~61个月,平均39个月。全髋关节置换时间30~7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70~200 mL,平均110 mL。置换后X射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平均44.1°,前倾角平均21°。置换后第5天髋关节摄片确认置入假体正常后即要求扶助行器下地活动。置换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32.7±6.3)分,置换后3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3.2±4.1)分。提示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假体稳定、假体磨损小的特点,可以作为传统股骨柄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两种方案的选择在临床治疗仍存争议。 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协作网数据库(2009年第1期)、MEDLINE(1966-01/2009-05)、EMbase(1984-01/2009-05)、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01/2009-05)、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01/2009-05)。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软件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18。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包括64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的病死率、感染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P < 0.001);远期随访全髋置换翻修率低于半髋置换(RR=0.28,95%CI=0.12~0.66,P=0.003);全髋置换后脱位发生率高于半髋置换(RR=3.45,95%CI=1.29~9.19,P=0.01);全髋置换后疼痛发生率低于少于半髋置换(RR=0.12,95%CI=0.05~0.30,P < 0.000 01);全髋置换活动功能优于半髋置换(RR=1.32,95%CI=1.04~1.68,P=0.02)。提示短期随访全髋置换与半髋置换后病死率、翻修率、关节功能、脱位率、疼痛及感染率无明显差异;中期随访全髋置换的脱位发生率高于半髋置换;远期随访全髋置换后活动功能优于半髋置换,且翻修率和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半髋置换。  相似文献   

17.
背景:国内已有部分医院采用微创进行髋关节置换,但切口大小报道不一,位置也不尽相同。 目的:比较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的置换指标及短期临床随访结果。 方法:对30 例30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同期30例30髋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均衡(P > 0.05),疾病谱相似。两组病例均采用施乐辉公司生产的非骨水泥型假体,比较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置换时间、切口长度、置换后早中期的功能锻炼情况及影像学评价结果。 结果与结论:微创组与常规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输血量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微创组均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置换时间、置换后影像学评价及髋臼角测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组置换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常规全髋关节置换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置换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组除有2例患者术中发生切口近端皮肤擦伤。提示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及置换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但应严格选择置换适应证,由拥有相应设备条件的医院及有一定经验的医生开展。  相似文献   

18.
背景:前期文献对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后翻修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假体松动下沉、髋臼磨损、假体柄断裂等方面,有关置换后近期脱位翻修的报道较少。 目的:分析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后近期脱位的原因,探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翻修的必要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05/2008-10行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后全髋关节翻修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75~87岁,平均81岁。翻修原因均为置换后近期脱位,所有病例均一期翻修,有骨质缺损者同时植骨。翻修后早期观察血常规及血沉变化;翻修后6个月,1,2年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以X射线平片观察骨盆前后位髋臼假体位置。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翻修后获得至少1年(1~4年)随访,无一例需要再翻修,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8分。全部病例翻修后无伤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扩髓时骨皮质不全骨折1例,X射线片显示人工关节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感染征象。提示手术技巧不当及病例选择不当为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后近期脱位的主要原因。由于双动头的双动特点,一旦脱位难以闭合复位,只能行翻修术。若手术指征正确,手术技巧娴熟,全髋翻修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全髋关节翻修;双动股骨头假体;置换;脱位;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