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将其危险性降到最低程度,极大地提高围麻醉手术期躁动的安全性。方法 518例患者麻醉方法为静吸复合麻醉经口气管插管或喉罩全麻。对围麻醉手术期躁动、术后恢复过程进行观察和总结。结果 518例患者经防范和正确护理,均安全返回病房,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积极的护理措施有效地减少和防止围麻醉手术期躁动各种护理安全问题发生,提高患者围麻醉手术期躁动的安全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麻醉苏醒期患者发生躁动是麻醉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护理中最常遇到的问题.苏醒期的患者有的可在短时间唤醒,有的则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极度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脑功能障碍情况,是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适当行为.躁动的患者往往出现肢体无意识的动作,情绪上极为狂躁,表现为兴奋、烦躁、挣扎、企图拔除气体导管、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1].术后躁动严重时,会对患者造成意外伤害,因此加强苏醒期护理,显得非常重要.针对引发患者躁动的不同原因,总结相应护理方法,减少躁动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方法:统计2008年8月-2009年8月间65例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麻醉因素、手术因素和患者本身以及各种不良刺激是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结论: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护理,可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对患者所造成的危害,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麻醉苏醒期患者发生躁动是麻醉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护理中最常遇到的问题。苏醒期的患者有的可在短时间唤醒,有的则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极度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脑功能障碍情况,是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适当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统计2006年1月~2010年12月该院全身麻醉出现苏醒期躁动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麻醉用药、有害刺激、呼吸循环系统及内环境的不稳定、年龄、术前患者的焦虑状态等是引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原因。结论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护理,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对病人所造成的危害,从而保障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方法:对2008年3月~2009年12月本院42例全身麻醉施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的患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2例患儿描绘评分法评分结果为,1分2例,2分31例,3分8例,4分1例。显示无痛12例,轻度不适疼痛21例,中度疼痛8例,剧烈疼痛1例。结论: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不仅要全面掌握小儿生理解剖及麻醉用药的特殊性,更要加强小儿护理和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躁动是围手术期的常见现象,虽然短暂,但严重时可引起意外的伤害和严重的并发症等不良后果。若处理不当,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加强护理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8.
全麻苏醒期躁动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出现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是临床工作中常见问题之一,如处理不当将引起很多后续的并发症。为探讨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对我院782例全麻患者苏醒期进行观察和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全身麻醉药物停止使用10-30分钟至手术完结后,患者一般可在短时间内唤醒,但也可出现意以不清、嗜睡、定向模糊、甚至躁动不安等脑功能障碍。躁动患者一般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患者的体动挣扎会危及伤口缝合、整形固定及引流管、胃管、尿管、输液管等各种管道,并有可能造成伤口裂开、渗血及窒息、坠床、骨折、软组织伤等意外伤害。凼此,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颅内肿瘤术后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肿瘤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方法通过统计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108例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并施行相应的护理。结果108例躁动患者中不能耐受气管导管45例(41.7%),伤口疼痛54例(50.0%),其他原因9例(8.3%)。结论分析了引起颅内肿瘤术后患者躁动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护理,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对患者所造成的危害,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7,(19)
目的分析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苏醒躁动期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解放军第180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8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麻醉苏醒护理和保温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患者手术中的状况、体温的变化和苏醒期的状况;观察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C反应蛋白、肾上腺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中的输液量和手术中的出血量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组患者的肾上腺素、C反应蛋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均有提升,试验组患者提升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苏醒期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升高,试验组患者升高的比对照组低,2组患者苏醒期数据及躁动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苏醒护理结合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苏醒躁动期干预效果显著,使患者手术中安全性得到提高,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的躁动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91例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因素与苏醒期躁动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91例全麻手术患者中有26例患者发生苏醒期躁动现象,发生率为28.57%,研究发现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与手术类型及术中体位选择、外源性刺激、使用催醒药物以及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上述所有的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与指导后都安全的度过苏醒期。结论掌握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因素,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与对策,可以明显地降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麻醉苏醒期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应激反应和躁动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将6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采用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体温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开始30 min、手术开始1 h、术毕时试验组患者体温均较对照组高(P <0.05)。术前两组患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开始30 min、手术开始1 h、术毕时试验组患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 <0.05)。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滞留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取出气管导管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 <0.05)。术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气管拔管时试验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对照组低(P <0.05)。试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 <0.05)。试验组患者躁动发生率较对照... 相似文献
14.
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均需在医院由医师和护士进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手术前及手术后的护理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痛苦和不适,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能顺利康复,直到出院。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由于手术带来的创伤以及术后各种麻醉药的残余作用,在患者完全清醒前很容易发生呼吸、循环、消化道等方面的并发症,并且影响患者的顺利康复。在这一时期注重患者的气道通畅、循环、伤口等器官的功能,避免意外损伤以及严密的病情观察等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可以使医护人员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准确判断和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emergence agitation, EA)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的800例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以是否发生躁动为依据分为躁动组、非躁动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EA发生率为6.25%。躁动组与非躁动组在糖尿病、导尿管留置、麻醉诱导后导尿管留置、全身麻醉方式、手术类型、术后贫血、术后疼痛、术后镇痛、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导尿管留置、手术类型、全身麻醉方式和术后疼痛为全身麻醉患者E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P<0.01),而术后镇痛为保护因素(P<0.01)。结论影响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因素较多,需采取针对性、全面干预措施预防EA发生。 相似文献
16.
全麻苏醒期躁动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的发生,预防及控制全身麻醉术后躁动的发生十分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腹部手术患者应用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出110例样本,均是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试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分别是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和常规护理措施,对比患者苏醒期躁动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试验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HR、DBP、SBP、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腹部手术患者应用预见性麻醉苏醒护理能明显地减轻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同时还有助于减少其他不良事件、稳定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躁动发生情况,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采用全身麻醉方式行外科手术患者338例,术后均采取Riker镇静、躁动评分表(SAS)对躁动情况进行评分,观察记录其调查结果。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发生躁动24例(7.1%),无躁动314例(92.9%);两者在自身合并糖尿病、留置导尿管及年龄方面差别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无躁动组比较,躁动组患者静吸复合麻醉、乳腺手术、泌尿外科手术所占比例高,烧伤整形手术及妇科手术所占比例低,手术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吸复合麻醉、泌尿外科手术、乳腺手术、手术时间、合并糖尿病、留置导尿管等可能是全身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针对性的加以预防,尽可能减少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苏醒期是否出现躁动分为观察组(出现躁动)和对照组(未出现躁动),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探讨患者苏醒期出现躁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168例患者中26例出现苏醒期躁动(观察组), 142例未出现苏醒期躁动(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室温度(24.92±0.80)℃、补液量(740.38±205.92)ml、镇痛泵使用率19.23%(5/2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32±0.64)℃、(899.65±256.23)ml、76.76%(109/142),尿管留置率69.23%(18/26)、引流管数量(2.35±0.85)个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66%(62/142)、(1.56±0.70)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善手术室温度,保持充足的补液量,合理使用镇痛泵和减少尿管、引流管等,均能够有效减少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分析和评估容易引起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因素,及时避免各种不良刺激,改善患者的手术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药指南》2015,(24)
目的分析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疗效,以提高全麻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研究组依据全麻苏醒期躁动的诱发因素采取预防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躁动发生率为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腹部手术患者的全麻苏醒期实施预防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概率,降低病情严重程度,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