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早年留守经历对流动青少年依恋关系的影响,为青春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珠海、中山、东莞、深圳和广州各1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六~八年级全部学生1 544名(留守组763名,未留守组781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进行测评.结果 留守组儿童母亲信任、母亲沟通、父亲信任、父亲沟通维度及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低(t值分别为-5.63,-6.04,-5.53,-4.06,-6.97,-5.71,P值均<0.01);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维度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高(t值分别为5.62,3.31,2.59,P值均<0.01);留守组与非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维度及同伴依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母亲信任、母亲沟通、母亲依恋、父亲信任、父亲依恋、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1.30,-0.95,-2.88,-0.87,-1.34,-1.24),是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63,0.46,0.62,P值均<0.05);分离期间见面频率为每月都见是留守组儿童母亲依恋、父亲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9.67,10.52,P值均<0.01);与父母均分离是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2.66,-1.78,-4.36,P值均<0.05);留守期间隔代监护是留守组儿童父亲疏远及同伴疏远的消极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0.40,-0.68,P值均<0.05);分离年龄在4~5岁是留守组流动儿童同伴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5.79,P相似文献   

2.
探讨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对农村儿童自尊的影响,为促进农村儿童自尊的发展提供资料.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河南省7所和四川省3所农村小学共1 009名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线调查采用自尊量表、同伴依恋量表和孤独量表,9个月随访完成自尊量表.结果 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是否在外地打工和基线自尊水平后,基线同伴依恋(β=0.14)和基线孤独感(β=-0.13)预测9个月随访的自尊水平,基线孤独感和基线同伴依恋对9个月随访自尊水平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8)(P值均<0.01);基线孤独感低时,基线同伴依恋对9个月随访自尊水平有更大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低孤独感提高了同伴依恋对自尊的积极作用.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提升农村儿童自尊水平的工作中不仅要改善儿童的同伴依恋,而且要降低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留守初中生学习倦怠的调查,了解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年级和性别特征,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方法采用《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1 150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初中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习倦怠在性别、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比较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因子在年级维度上表现为在情绪耗竭维度和总分上,七年级和九年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九年级高于七年级;在师生疏离维度上,七年级和八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八年级高于七年级;在生理耗竭维度上,八年级和九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九年级高于八年级。结论大部分农村留守初中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他们在情绪耗竭、学习低能感、生理耗竭等学习倦怠上,总分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  相似文献   

4.
承德高校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成年以后的成人依恋类型和风格与留守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维护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对河北省承德市2所高校的有留守经历者1062名,无留守经历者103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在成人依恋类型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85,P=0.000),前者更多表现为不安全依恋类型,以惧怕型(比例为71.7%)为主。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在依恋风格上,安全型(t=-15.704,P=0.000)、惧怕型(t=2.118,P=0.034)、冷漠型(t=2.439,P=0.015)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有父母回来后在家停留的时间、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频次、和抚养人聊天以及开始留守年龄。结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依恋的形成对儿童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以依恋的概念及其类型为起点,分析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的理论背景,从照料者与依恋的代际传递性关系、成人依恋模式与其子女依恋模式的关系、"将心比心"对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的解释、干预研究4个方面对儿童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研究的新近成果进行介绍与归纳。  相似文献   

6.
河池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自编量表,对农村留守儿童442名和非留守儿童434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体验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消极情感体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时间、与外出父母交流频次、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兄弟姐妹个数、朋友个数等因素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结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较低,但农村留守儿童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国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情况,探讨攻击行为与儿童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我国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省15个大、中、小城市6 587名小学四~六年级学生进行Buss-W ar-ren攻击问卷和亲子依恋关系调查。结果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性随着年级增加而逐渐增加(P<0.01),对父母的亲子依恋逐渐降低(P值均<0.01)。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P<0.01)。家庭依恋类型中,双亲依恋安全型的儿童攻击性最低,其次为母亲安全父亲非安全型,再次为父亲安全母亲非安全型,最高为双亲非安全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儿童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儿童相比,有着更高的攻击性及较差的亲子依恋关系(P<0.01)。结论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应更多关注母子关系,单亲家庭以及重组家庭儿童应作为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8.
探索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养育状况的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安徽省蚌埠地区和宿州地区分层随机整群抽取5所乡镇中心小学四~六年级学生,共调查1 026名学生,其中非留守儿童415名、留守儿童611名(包括母亲单方打工者27名、父亲单方打工者245名和父母均打工者339名).问卷内容包括养育状况与亲子依恋量表.结果 母亲依恋及其维度和父亲信赖维度得分均为父母均打工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0.05),而父母单方打工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父母均打工留守儿童养育状况与亲子依恋的关系分析显示,母亲联系频率、母亲探望频率、父亲探望频率、犯错误时父亲态度、看护人与儿童聊天的频率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与亲子依恋有关;其中看护人与儿童聊天的频率与父母依恋及其维度均呈正相关,而家庭经济状况仅与父亲亲近程度有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均打工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安全性较低.改善养育状况,如增加父母与儿童的联系探望频率等有助于促进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探讨父母外出打工类型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情商的影响. 方法 以年级和专业为分层因素,采用单纯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2所高校23个班级共1 120名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曾经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情商得分比较,除父亲外出与父母均外出无差异外,父母外出类型对大学生的情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364,P=0.000);父亲外出与母亲外出、父母均未外出的大学生情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03,P=0.022;F=28.750,P=0.000);母亲外出与父母均外出、父母均未外出的大学生情商得分比较差异显著(F=10.567,P=0.001;F=51.736,P=0.000).父母均外出与父母均未外出的大学生情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035,P=0.000),结果显示,母亲外出对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情商影响较大.单因素非条件logicstic回归分析,民族、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担任班干和吸烟是保护因素,父亲外出打工的时间为危险因素. 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类型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情商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质状况,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农村小学7~12岁留守儿童2443人,对选取的对象进行体质检测。结果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形态均高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除10岁年龄组外均低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质普遍较差。结论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机能、素质等各项指标与全国同龄人相比存在着差异,需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质。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留守儿童成绩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重庆市梁平县6所中学的1125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和个别访谈法进行测评。结果与父母联系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父母外出情况、寄养方式(当前生活地点)、与父母联系方式和联系频率是影响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家庭功能(除与当前家庭的适应性外)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的亲密度、适应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当前生活家庭的亲密度、适应性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状况值得关注,父母、当前生活家庭及学校应重视对其家庭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罗家有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01-16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持续地向城市转移.受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约5 800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1].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特殊且庞大的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13.
魏强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321-323
目的比较震后灾区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体质状况,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12大地震发生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共802名,采用指标测试法和访谈法对两者体质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在身体形态方面,3~6岁男性非留守儿童均明显优于留守儿童;3岁女童没有明显差异,4岁6、岁女童均是非留守优于留守,5岁儿童除身高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身体机能方面,除5岁非留守男童心率比留守男童高之外,其余年龄均无明显差异。在身体素质方面,除4~6岁女童立定跳远非留守组高于留守组外,女童其他素质指标和男童素质指标均为留守优于非留守或无明显差异。结论应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普及营养、健康知识,改善儿童体质状况。  相似文献   

14.
了解中国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小学生受忽视状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全国9个省/直辖市抽取农村6~11岁(一~六年级)小学生7 887名,采用“中国农村6~8岁小学生忽视评价常模”及“中国农村9~U岁小学生忽视评价常模”制定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8岁组(一~三年级)留守儿童占34.1%(1 301/3 819名),9~11岁组(四~六年级)中留守儿童占40.5%(1646/4 068名);6~8岁组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率分别为48.5%和35.7%,忽视度分别为(47.64±9.44)和(45.34±8.53)(P值均<0.01);男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8.08±9.53)和(45.52±8.32),女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7.21±9.34)和(45.15±8.75)(P值均<0.01).9~11岁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率分别为49.7%和37.4%,忽视度分别为(46.61±10.58)和(43.59±10.15)(P值均<0.01),男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7.33±9.96)和(44.38±10.04),女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5.90±11.10)和(42.81±10.21)(P值均<0.01).结论 中国农村小学生的忽视问题非常严重,留守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为制定农村儿童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自行设计KAP问卷,对广州市的2所小学和惠州市柏塘镇3所小学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营养知识、饮食态度、行为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2.99,42.63,146.86,P值均为0.00).KAP总分各因子问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166.25,P=0.00).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知识十分缺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17.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心理行为问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0.5 a以上,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1]。近些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集中于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与社会支持、社会行为、人格、学业与校园关系方面和家庭与生活方面[2]。有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冷淡、孤独、情绪不稳定、自卑拘谨、圆滑世故、冲动任性、自制力差、紧张焦虑等[3-4];也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较一般儿童更为内向,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独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贵州北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抚育现状,为留守儿童教育和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线索.方法 利用定性研究中的焦点团体访谈和个人深度访谈法,了解4个典型留守家庭中儿童生长发育、心理行为发育、常见疾病、发展期望等方面的现状.结果 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生长发育、心理行为发育方面无明显落后,常见疾病发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留守儿童表现出和父母之间依恋关系不强、言语交流差、学业成绩差等现象,其未来发展困难较大.结论 “留守”对儿童健康和抚育有一定不利影响.应充分利用儿童发展环境中的有利资源,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测定重庆市某区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开展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2月在重庆市綦江区抽取5所中学和6所小学共6 073名调查对象,运用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R)中文版同伴依恋分量表、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  安全依恋型学生的生活质量总分为(144.97±17.39)分,高于不安全依恋型学生的(136.45±17.75)分(t=18.90,P < 0.01)。安全依恋型学生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青春期4个维度得分高于不安全依恋型的学生(t值分别为6.51,9.12,20.66,18.26,P值均 < 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伴依恋与青春期儿童生理、心理、社会、青春期4个维度及生活质量总分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B值分别为0.28,0.03,0.05,0.14,0.05,P值均 < 0.05)。  结论  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与生活质量总分及部分维度存在正相关,提高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的安全性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校园欺凌在各地愈演愈烈,严重影响着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校园欺凌是指学生之间所发生的持续性与蓄意性攻击行为,校园欺凌的主体主要有校园欺凌实施者、校园欺凌遭受者与校园欺凌旁观者[1-4].世界范围的大规模研究表明,有25%的学生在学校受到不同程度的欺凌[5].杨书胜等[6]分析了校园欺凌事件的新闻报道,发现2006-2013年的校园欺凌事件仅31起,但2014-2016年却高达49起.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