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及其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6月于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34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射频消融22例,腹腔镜下射频消融10例,开腹肝切除联合肝血管瘤射频消融2例。观察采用不同射频消融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均顺利完成,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射频消融组、腹腔镜下射频消融组和开腹肝切除联合肝血管瘤射频消融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5.45±27.33)min、(97.90±32.37)min、192.5 min,术后中位住院时间分别是3、3、10.5 d。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完全缓解率为94.1%(32/34),所有病例随访6~24个月未见病灶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血管瘤治疗方式,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以及个体化选择射频手术方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开腹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例13个肝血管瘤开腹后采用输出功率为150 W的射频发生仪行射频消融治疗,血管瘤平均直径6.2(4.6~8.2)cm,射频消融时间5~28 min,平均16.5min.术后复查超声造影.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术中、术后无大出血、胆漏、膈肌损伤、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患者复查超声造影13个病灶血流完全消失.随访11例,随访期5~26个月,疗效满意.结论 开腹射频消融治疗较大肝血管瘤足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和经皮超声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联合应用.方法:2007-09/2008-11我院对25例肝癌患者的43个肝内肿瘤在腹腔镜超声和经皮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直径2.7-7.5(平均3.8)cm.本组中,HBV(+)14例,HCV(+)2例,合并有不同程度肝硬化16例,胆囊结石13例.其中1个癌灶14例,2个癌灶3例,3个癌灶4例,4例多发.术后采用超声检查及螺旋CT增强扫描评价RFA疗效.结果:25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有4例射频治疗部位复发和3例肝内新发病灶又采取经皮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全部病例中,11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在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单个肿瘤平均射频治疗时间为39.3±12.1 min,平均总手术时间95.5±25.8 min,平均总出血量148.5±84.3 mL.在经皮超声引导下,单个肿瘤平均射频治疗时间28.3±10.3 min,平均总手术时间50.2±11.5min,治疗后超声检查肝周、腹腔未见明确积液.患者术中、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有3例CT提示原发性肝癌复发,外科医生建议行肝移植,其余22例随访至2008-11均存活.结论:腹腔镜超声和经皮超声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联合应用,使患者的远期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的8例行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的患者,血管瘤直径5~8.2 cm,其中7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射频消融时间为10~26 min,术后复查超声造影。结果 9个病灶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10~60 mL,术后8例患者均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增高、发热,无胆瘘、出血、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邻近横膈部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解放军三○二医院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277例,共计362个原发性肝癌病灶,根据入组标准选择其中66例(共71个邻近横膈部病灶)作为研究组,95例(共114个位于肝实质病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病灶治疗术后肿瘤灭活率、局部肿瘤进展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后1个月,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显示研究组65个病灶(91.5%)及对照组107个病灶(93.9%)完全灭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P=0.55);随访术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发生局部肿瘤进展的病灶分别为16.9%、1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P=0.48)。研究组术后有22例患者出现副反应,对照组有37例患者出现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P=0.11)。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膈顶部肝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动脉导管栓塞联合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及安全性,为肝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估安医院接受选择性肝动脉栓塞联合CT引导下微波消融手术治疗的29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消融相关并发症、完全消融率,血管瘤大小的变化,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该方案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29例患者共消融肝血管瘤病灶31个。术后11例患者出现消融相关并发症,其中单纯出现发热患者2例,腹痛患者3例,发热合并腹痛者2例,单纯出现血红蛋白尿者2例,血红蛋白尿合并肝包膜下少量出血者1例,胆汁瘤合并腹痛者1例。上述患者均经内科药物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7.93%(11/29),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消融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行增强CT或MRI检查,31个肝血管瘤病灶平均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4.44±1.39)cm vs(6.58±1.25)cm,t=14.02,P0.01],病灶平均残留率为(66.6±12.5)%。其中完全消融患者27例(93.1%),未完全消融2例(6.9%),此2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术后6个月再次随访肝血管瘤无进行性增大趋势,故未行重复消融治疗。结论选择性肝动脉导管栓塞联合CT引导下微波消融手术治疗肝血管瘤,疗效好,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肝脏》2017,(2)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术后影响局部肿瘤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9例患者107个病灶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造影血流灌注、肝组织硬度等检查,平均随访时间10.6个月。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HCC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局部肿瘤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肿瘤大小、是否邻近较大血管、血流灌注程度和肝组织硬度是HCC射频消融治疗后局部肿瘤进展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分别为1.12、1.38、1.59和1.77;HCC射频消融前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是局部肿瘤进展的保护因素,风险比为0.52。结论肿瘤大小、是否邻近较大血管、肿瘤血流灌注程度和肝组织硬度是HCC射频消融后局部肿瘤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射频消融前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可有效降低局部肿瘤进展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超声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超声技术在肝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7-09/2008-04我院对15例肝癌患者的20个肝内肿瘤实施了腹腔镜超声引导下RFA治疗, 肿瘤直径2.5-7.3(平均4.5) cm. HBV(+)10例, HCV(+)1例, 合并有不同程度肝硬化11例,胆囊结石9例. 其中1个癌灶12例, 2个癌灶1例,3个癌灶2例. 术后采用超声检查及螺旋CT增强扫描评价RFA疗效.结果: 12例顺利完成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其中8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 单个肿瘤平均射频治疗时间40.2±12.3 min, 平均总手术时间98.7±28.5 min, 平均总出血量145.3±82.8mL. 患者术中、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术后随访4-12 mo, 4例射频治疗部位复发, 1例发现肝内新病灶, 均采用经皮射频消融进行治疗.其中有2例患者第3次定期复查时, CT诊断原发性肝癌复发, 外科医生建议行肝移植术, 其余13例随访至今均存活.结论: 在RFA治疗肝癌过程中, 腹腔镜超声引导技术已成为协助外科医生顺利完成手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季必勇  吕维富 《山东医药》2012,52(40):57-5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单发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4月~2012年1月肿块直径≤3 cm单发小肝癌在CT引导下行RFA治疗31例,术后定期随访,做出疗效评价。结果 31个病灶消融术后1个月复查,完全消融25个(80.6%),不完全消融6个(19.4%),随访中病灶稳定17个(54.8%),病灶进展14个(45.2%),重复RFA后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RFA治疗原发性单发小肝癌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低,近期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基础上行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高危部位肝癌病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高危部位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所有患者首先行TACE治疗,术后3~5 d行RFA治疗。RFA治疗均在CT引导下完成。主要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64例患者中共包含76个病灶,均完成TACE及RFA治疗。术后1个月肿瘤完全消融率为81.5%(62/76)。术后随访6~64个月,至随访结束,肿瘤局部进展率为28.9%(22/76);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6%、78.1%、64.1%。随访期间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1%(1例出现肝脓肿、1例出现胆道出血),分别在内科治疗和介入治疗后缓解且无后遗症。结论在TACE基础上行CT引导下经皮RFA治疗高危部位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is the most common benign tumor of the liver. Appropriate management of this tumor remains a controversial topic. We have accumulated a number of cases with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local hepatic tumors. Here we report a case where we performed an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 symptomatic hemangioma. A 36-year-old female patient visited 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 because of persistent right upper abdominal pain caused by an enlarging hemangioma. After two sessions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 hemangioma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size. After 36 months, a follow-up abdominal CT revealed remarkably diminished necrotic areas of ablated hemangioma. The size of hemangioma was decreased to almost one third of the original longitudinal diameter. The patient remains asymptomatic in regards to the hemangioma.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目前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的进展,主要对射频电极、治疗方式、并发症及防治进行介绍,为规范肝血管瘤射频消融治疗奠定基础。射频消融术作为肝血管瘤重要的微创技术,其规范化有助于临床应用推广及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LE)后联合CT引导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治疗效果并探讨相关介入技术.方法 14例肝癌患者共21个病灶,Child-Pugh分级A级或B级,分别TACE联合CT引导下(RFA)治疗,治疗术前术后均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并定期随访21个月.结果 14例患者21个病灶的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HCHs)患者的疗效,并探讨术后血红蛋白尿发生及处理方法。方法 2012年2月~2017年12月我院诊治的HCHs患者54例,病灶数80个。采用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采用联苯胺试验检测血红蛋白尿。术后随访6~12 m。结果 在54例HCHs患者的80个病灶中,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后, 78个肿瘤完全被消除,2例被大部分消融;术后6~12个月对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和CT检查随访,所有患者血管瘤均缩小,其中瘤体完全消失者41例(75.9%),瘤体缩小超50%者8例(14.8%),瘤体缩小大于25%但小于50%,但未见肿瘤复发者4例(7.4%),瘤体缩小小于25%,但是未见肿瘤复发者1例(1.9%);术中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术后3~4 h有8例(14.8%)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经水化和碱化尿液处理2 d后,尿色恢复正常;2例(3.7%)出现腹水,经内科综合治疗后消退;5例(9.3%)出现右上腹轻微的疼痛,未经干预自行缓解;7例(12.3%)出现恶心呕吐,经止吐处理后缓解。结论 经皮微波消融术是一种疗效确切、创伤小的治疗HCHs患者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达到微创治疗的目的。对少数发生的血红蛋白尿,经对症处理,预后良好,但应总结其发生的原因,予以避免。  相似文献   

15.
AIM: 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HCH) is the most common benign tumor of the liver and its management is still controversial. Recent success in situ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hepatic malignancies has led us to consider using bhis technique in patients wibh HCH.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complications of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PRFA) under ultrasonography guidance in patients with HCH.METHODS: Twelve patients (four men and eight women,age ranged 33-56 years, mean age was 41.7 years) wiUa 15 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s (2.5 cm to 9.5 cm) were treated using b~e RF-2000 generator and 10-needle LeVeen electrode percutaneously guided by B-ultrasound. Lesions larger than 3 cm were treated by multiple overlapping ablations that encompass the entire lesion as well as a rim of normal liver tissue (approximately 0.5 cm).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PRFA therapy had no severe pain, bleeding or bile leakage during and after the procedures. Nine to 34 months‘ follow-up (mean, 21 months) by ultrasound and/or spiral CT scan demonstrated that the ablated lesions in this group were shrunk remarkably,and the shrunken range was 38-79 % (mean, 67 % per 21 months). The contrast enhancement was disappeared within the tumor or at its periphery in all cases on spiral CT scans obtained 3 to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PRFA therapy is a mini-invasive, simple,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selected patients with HCH.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微波消融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直径≥10 cm)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12月到2016年6月间,12例肝脏巨大血管瘤(≥10 cm)患者共13个肿瘤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观察治疗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个月通过磁共振或增强计算机成像(CT)随访,评估消融治疗效果。结果 12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1±10)岁。除1例同时存在2枚直径≥10 cm的肝血管瘤,其他患者均只有1枚直径≥10cm。肿瘤最大直径平均(11.7±1.6)cm。13枚巨大血管瘤初始共接受17次微波消融治疗(4例采取有计划2次消融),单枚血管瘤的消融平均时间(39.0±14.4)min。术后2例患者出现急性非少尿型肾功能不全,无腹腔内出血、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20.7个月,9例患者10个巨大血管瘤完全坏死,体积显著缩小,一次性完全消融10/13枚。1例术后残留者因生长速度较快,于术后第5个月实施二次微波消融,复查完全坏死,故总体完全消融11/13枚。另外2例因残留体积较小而定期复查,未予任何有创治疗。结论影像引导下微波消融肝脏巨大血管瘤安全、可行,且操作简单、快捷、恢复迅速、损伤轻微,无远期并发症,因而有潜力成为肝脏巨大血管瘤的一线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安替可胶囊联合实时虚拟导航系统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不可切除的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74例无法手术切除的直肠癌肝转移患者,37例在实时虚拟导航系统引导下行射频消融和FOLFOX6方案化疗,37例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安替可胶囊口服治疗。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观察两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和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7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2%(P<0.05);两组1 a生存率分别为89.2%和83.8%,而观察组2 a生存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67.5%对54.1%,P<0.05);观察组中位PFS 为12.4个月(95%可信区间为10.0~16.2),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0.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外科手术不可切除的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实时虚拟导航系统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给予安替可胶囊口服,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肝切除仍然是HCC患者的首选治疗。有临床症状肝癌患者的可切除率为20%~30%。大型肝切除术不输血是肝切除术的一个进展。原位肝移植应遵照米兰标准执行,并应把肝移植数量控制在肝切除数量的10%以下。HCC的微创治疗,包括经皮射频消融、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冷冻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疔等,一直在临床应用。芮静安提出的“120”肝外科技术适用于城市和农村的医院。未来,HCC患者治疗后的无瘤生存率将会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我科诊治的结肠癌肝转移接受结肠癌根治术和肝内肿瘤灶切除治疗的17例和结肠癌根治术后对肝内肿瘤行射频消融(RFA)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单纯手术治疗的17例患者均于术后20个月内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13.412±0.912)月,而手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12例患者随访6~28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18.496±2.139)月(P<0.05);RFA治疗后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胸闷、右上腹痛、发热,血清ALT和AST轻度升高。结论 手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是一种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方法,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